书城励志让你的谈吐更动人
6204900000007

第7章 以恰到好处的语言迅速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

任何深厚友谊的建立,都要经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学会与陌生人交谈,既是提高个人能力的需要,也是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的途径。在和人初次见面时,学会用恰到好处的语言与人交谈,就能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迅速地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恰当地称呼初次见面的人

称呼是指在社交中人们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有人可能会说,谁不会称呼别人呀?其实,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的。如何称呼别人,既是礼貌问题,又是态度问题。而且对称呼得当与否,人们还是相当敏感的。在与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中,称呼甚至能决定交际的成败。称呼得当,人家自然乐意与你交往;称呼不当,就会给交流设置障碍,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那么,如何在交际中恰到好处地称呼别人呢?一般要注意以下七个关系:

(1)地区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使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区不同而含义迥然。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所以,来到异地他乡,不了解当地的方言土语,还是以“同志”相称较为妥当。

(2)时代关系

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痕迹。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有轻蔑的含义,应该淘汰,而改称理发员(或理发师傅)、“炊事员”(或厨师)、“演员”(或文艺工作者)等。

不过另有一些称呼,如“先生”、“小姐”、“阁下”、“陛下”,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体的。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在外事交谈中,称呼的使用要顺应其他国家的习惯。

(3)等级关系

当代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虽然不同于森严的封建等级,但是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上下长幼,以示亲切或尊敬,也是必要的。对年长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称;对上级领导者或其他单位负责人可称其职务;对职务低于自己的,也要选择有敬重含义的称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4)场合关系

同一个称呼,在有些场合中使用就合适,换一个场合就不合适。比如在一般场合叫“爷爷”、“妈妈”,自然而亲切,叫“祖父”、“母亲”,就生硬别扭;如果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则以后者为宜。又如,一个人兼有几种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因时因地而定。

(5)褒贬关系

有的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褒奖的感情色彩,如“老厂长”、“老模范”、“老同志”等。称呼别人的绰号,有时有亲切感,如陈赓将军就喜欢别人称他为“小木瓜”(头脑迟钝者)等;以别人生理缺陷为绰号,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在恋人的称呼中,常有“傻瓜”、“坏蛋”之类,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极其喜欢,这是表达特殊感情的特殊称呼。

(6)心理关系

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渔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陈,你若“老陈老陈”叫个没完,他肯定会不高兴。同样是30岁的人,有人乐于被称为“老张”、“老李”,而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30岁的人,不妨叫他“小张”、“小李”。曹禺剧作《日出》的顾八奶奶,唯恐别人说她老,不识相的福生当她面说:“怪不得她老人家听腻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气也是躁一点,再者……”没等说完,惹得顾八奶奶火冒三丈,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见你就生气,谁叫你进来给我添病?”可见,称呼的不妥,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必将会影响交谈的效果。

(7)主次关系或先后关系

在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个人进行称呼时,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周总理1972年2月21日宴请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既恰当,又排列有序。

恰当的称呼还应考虑对方的身份。比如,一位在田里赤膊劳动的上年纪的农夫,你称他为“老大爷”较为适宜。若称之为“老先生”,似乎就含有讽刺意味。反之,在校园中,遇到一位夹着讲义从教研室出来的上年纪的女教师,你若称她“老大娘”,也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只要我们对以上的事项加以注意,就能在和陌生人初次交往时显得得体、有分寸。

一般来说,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称呼陌生男子,不论其婚否,可统称其为“先生”;称呼陌生女子,则应根据其婚姻状况给予不同的称呼:称呼已婚女子,用其夫姓称呼其为“X太太”,如果对方身份较高,则应称之为“夫人”;称呼未婚女子,应统称为“小姐”;如果不清楚对方的婚姻状况,最好还是称呼对方“小姐”或“女士”比较稳妥,不管她是16岁还是60岁。称呼新结识的教育界、文艺界的人,一般可敬称为“老师”。在非正式场合向陌生人问讯时,为了表示亲近,可以用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等。

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恰当准确的称呼至关重要。这样不仅能够体现对对方的尊敬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还能反映出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迅速地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寒暄是一种重要的礼节

在社交中,寒暄是一种很重要的礼节。有人认为,寒暄只是人们碰面时打个招呼而已。而事实上,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来说,寒暄的内容和方法是否得当,很有可能决定交际的成败。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常常无话可说,为了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缓解紧张气氛,可以先谈一些与正事无关的但大家都熟知的话题,比如天气、社会新闻等等,这样一来,就能迅速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切友好的气氛,为之后深入的交流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寒暄看似简单,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但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却要花点工夫。那么,面对陌生人,如何恰如其分、颇有成效地进行寒暄呢?

(1)寒暄要积极主动

在与陌生人寒暄之前,要迅速培养自己的愉快情绪,积极主动地跟对方寒暄。这样不但能表现出你对陌生人的尊重,还能向陌生人充分地展现自己真诚和进一步交谈的良好欲望。同时,积极的姿态也能充分地展现你富有自信、易于合作的个性。

(2)寒暄时要有礼貌

在与人初次见面的时候,礼貌的寒暄是必不可少的。在寒暄时表现得谦恭有礼,说话文雅礼貌,才能给初识的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3)要善于选择话题

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在陌生人相见的最初四分钟里,只适宜做一般性的寒暄,比如问候、互通姓名等等,以及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此时,应绝对避免提出易于争议性话题、不易回答的问题以及大而无当的话题。寒暄的基本原则是表现出自己的亲和力,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关心。

(4)要注意寒暄时的表情、姿势和语气

微笑在社交中的重要作用是众人皆知的。所以,在寒暄时,一定不要忘记展露你真诚的笑颜。此外,还要注意保持优雅的姿势,上身挺直,和对方保持目光的接触。

寒暄时的语气要轻松而柔和,富有感情,就像家中茶余饭后的闲谈一样,让对方消除戒备的心理和紧张不安的情绪。

(5)不要忘记及时转入正题

在成功地营造出融洽的气氛之后,要及时转入正题。因为适当的寒暄可以缓和、营造气氛,而过多的寒暄则会让别人觉得你热情过度,从而引起别人的反感,影响交流的效果。

寒暄本身并不正面表达特定的意义,但它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寒暄就像一把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寒暄能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在正式交谈开始之前,几句恰到好处的寒暄,能够在短短几句话中,表露出你对初次见面的人的关心,很快赢得陌生人的好感,获得陌生人的认同,达到沟通感情的目的,并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正式交谈。

得体的自我介绍是与陌生人沟通的开始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的人总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最基本的要求是大方得体,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自我介绍的内容。

最常见的自我介绍的方式是报上姓甚名谁、家住何方等等,但这样的自我介绍听起来干巴巴的,没有什么营养,自然很难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在进入实质性交谈的时候你还得重新自报家门。所以,要想让他人在初次见面就记住你,你的自我介绍就必须独具特色,彰显个性。

进行自我介绍,首先要大方得体。

一般来说,在做自我介绍时,要充满自信,亲切自然,目光正视对方,语言简洁清晰,语速不急不缓。

自我介绍的内容,要根据交际目的、所处场合以及交际对象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在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如果你并没有和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做自我介绍时只需要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身份。这时,你可以只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张三”或“我是张三”。有时,也可对自己的姓名的写法做些解释,如“我叫陈亮,耳东陈,明亮的亮”。如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张三,是李四公司的销售经理”。如果你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能记住自己,并且有进一步的沟通和交往,做自我介绍时,除介绍自己的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以提及与双方共同的熟人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等。

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介绍自己时,还应加一些适当的谦辞和敬语。

要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我介绍就要“出彩”,下面就介绍几种具体的方法:

(1)自嘲容貌

陈南是一个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在向大家介绍自己时是这样说的:“单看咱这形象,不如在电视中那么闪闪发亮,眼不大还有点近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睿智与远见;耳朵虽小,更提醒我要耐心倾听观众的心声;嘴巴也不气派,正说明我不夸夸其谈,唢呐和号角的孔都不大,但同样能怒吼与呐喊;个子虽然矮小了点,可潘长江先生说过,‘浓缩的都是精华。’有人说缺点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优点,这话难免有些夸张,但‘缺点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特色’则是毋庸置疑的。”

陈南没有使用“老掉牙”的方式来介绍自己,而是借自嘲容貌的方式,把一个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自己推到了听者面前,自然地让人对他一见难忘。

(2)自我揭短

大学毕业后,刘平进了距本县数百里外的某县公安局刑警队工作。不久,领导给他介绍了一个在该县一所中学教学的女朋友。第一次约会时,刘平没有像别的青年那样在对方面前竭力展现自己的优点,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来了个“自我揭短”。刘平向对方这样介绍自己:“我这个人找对象存在三大不利因素:一是我家不在这里,办事不如本地人方便;二是我中等身材,相貌平平,有点对不起观众;三是我在刑警队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与我谈对象恐怕要做出一些牺牲。”刘平的一番话使姑娘看到了他的真诚与豁达,顿生好感,她不由地微笑说:“你这个人靠得住,这比什么都强。”刘平的第一次约会获得成功,双方由此建立了恋爱关系。

在和姑娘初次见面时,刘平在自我介绍中没有一味地表白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来了个“自我揭短”,反而给姑娘留下了真诚、可靠的印象,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3)巧解自己的姓名

自我介绍首先要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对“姓”和“名”加以解释,你解释得越巧妙,别人对你的印象就越深。这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性格修养,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口才。

一个人的姓名,往往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或折射出凝重的史实,或反映时代的乐章,或寄寓双亲对子女的殷切厚望。因之,巧解姓名有时也令人动情,加深印象。

在全国“荣事达”杯节目主持人大赛中,一个名叫潘望的主持人是这样自我介绍的:“我叫潘望,早在孩提时代,我那只有小学文化的军人爸爸和教小学的妈妈就轮番地叮嘱我:‘望儿,你可是咱们家的希望啊!’为了不辱使命,肩负着双亲的重托,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直到今天,走到这个国家级的最高赛场,但愿教师们能给我这只盼望飞翔的鸟儿插上奋飞的翅膀。”

在潘望的介绍中,父母的心愿并列呈现,谁不为之心动?

(4)借与名流相比加深印象

小许是一名记者,在一次“记协”聚会上,由于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见面,小许这样自我介绍:“我喜欢写诗,可写不过舒婷;我喜欢唱歌,可唱不过毛阿敏;我喜欢主持节目,她俩可能比不过我……”这么一说,就会使别人感到他颇为幽默。

小许巧妙地把自己与名人相比,既显示了自己的才能,又显示了语言幽默的特点,博得了大家的好感。

(5)借助地域

通过介绍家乡地域风情景物名优特产的某些特性,巧妙地烘托自己的个性,也是一个好方法。如果地域、家乡名优特产突出,就应从中推衍、阐发出与自己个性相关的内容;如果特产不明显,不特殊,那就挖掘地方特色,将地方特色与自己的个性巧妙结合起来。

一个来自云南的演讲员这样介绍自己:“尊敬的评委老师,我来自云南。也许老师们会感到惊诧,‘云南是阿诗玛的故乡,是个佳丽辈出的地方’,但是老师们千万别忘了,云南也是大理石的故乡,相信老师们能从我身上看见大理石的朴实、厚重与刚强。”

这个演讲员以云南盛产大理石这一特产为生发的对象,由大理石的性质、特性引申到自己身上的“朴实、厚重与刚强”,显然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突出了自己的性格、本色和特征。

自我介绍也是一门学问,得体是基本要求,“出彩”是关键。自我介绍要独辟蹊径,从出人意料的独特的角度,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己介绍给别人。出色的自我介绍让你在初次“亮相”时就撞出个“碰头彩”,使你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更有吸引力,增强别人想要与你交往的愿望。

说好你的开场白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初次见面时给人的第一印象最为关键。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要想在短时间内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说好第一句话至关重要。在交谈中,这第一句话也就是你的开场白。可以说,说好了开场白,你也就拥有了一把打开陌生人心扉的钥匙。

下面介绍几种开场白,只要你能灵活掌握、运用,就能在交谈中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1)攀亲认友

一般来说,对任何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只要事前做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你都可以找到或明或隐、或近或远的亲友关系。而当你在和陌生人见面时,如果能够及时拉上这层关系,就能使对方产生亲切感,一下子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

三国时代的鲁肃就是一位攀亲认友的能手。他跟诸葛亮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你哥哥诸葛瑾的好朋友。”这一句话就使交谈双方心心相印,为孙权跟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打好了基础。有时,对异国初交者也可采用攀亲认友的方式。1984年5月,美国里根总统访问上海复旦大学。在一间大教室里,面对一百多位初次见面的复旦学生,里根总统的开场白就紧紧抓住彼此之间还算“亲近”的关系:“其实,我和你们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的谢希德校长同我的夫人南希,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校友呢。照此看来,我和各位自然也就都是朋友了!”此话一出,全场鼓掌。短短的两句话就使一百多位黑发黄肤的中国大学生把这位碧眼高鼻的“洋”总统当成了十分亲近的朋友。接下去的交谈自然十分热烈,气氛极为融洽。你看,里根总统这段开场白设计得多么巧妙!

(2)扬长避短

人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长处,不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短处,这是人之常情。跟初识者交谈时,如果以直接或间接赞扬对方的长处作为开场白,就能使对方高兴,并对你产生好感,双方交谈的积极性也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激发。反之,如果有意或无意地提及对方的短处,对方的自尊心就会因此受到伤害,就会感到扫兴,感到“话不投机半句多”。

日本作家多湖辉所著的《语言心理战》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趣事:被誉为“销售权威”的霍依拉先生的交际诀窍是:初次交谈一定要扬人之长、避人之短。有一回,为了替报社拉广告,他去拜访梅伊百货公司的总经理。一番寒暄之后,霍依拉突然发问:“您是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总经理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话音刚落,总经理兴奋异常,谈兴勃发,广告之事当然不在话下,霍依拉还被总经理热情地邀请去乘他的自备飞机呢!

(3)表达友情

用三言两语恰到好处地表达你对对方的友好情意,或肯定其成就,或赞扬其品质,或欢迎其光临,或同情其处境,或安慰其不幸,就会顷刻间温暖对方的心田,使对方油然而生一见如故、欣逢知己的感觉。

初次见面时交谈可以达到这种程度,跟从未见过面者电话交谈时适当地表情达意同样能使对方感动不已。美国爱荷华州的文波特市,有一个极具人情味的服务项目——全天候电话聊天。每个月有近两百名孤单寂寞者使用这个电话。主持这个电话的专家们最得人心的是第一句话:“今天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凄凉。”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孤单寂寞者的充分理解之情,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用,难怪许多人听后都愿意把自己的知心话向主持人倾诉。

(4)添趣助兴

用风趣活泼的三言两语就可以扫除跟陌生人交谈时的拘束感和防卫心理,达到活跃气氛、增添对方的交谈兴致的目的。

要用三言两语就惹人喜爱、使人感觉一见如故,关键的功夫要花在见面交谈之前。在上面所讲的事例中,人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拥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之外,无一不是在见陌生人之前就早已了解他的大概情况。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跟任何一位来访者交谈,不管是牧童还是教授,不管是经理还是政客,他都能用三言两语赢得对方的好感。他的秘诀就是:在接见来访者的前一晚,必定花费一定的时间去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来访者最感兴趣的题目。这样,在见面交谈时就能有的放矢。

说好你的开场白,能够赢得对方的好感,迅速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让对方对你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说好你的开场白,就相当于为双方进一步的交往和交流开了个好头。

打开与陌生人交谈的突破口

陌生人初次见面时,能否打开交谈的突破口,对初次交谈以及日后的交往都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打开与陌生人交谈的突破口,最佳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同陌生人之间的共同点。

一天,小林到外地出差,住进了一家旅店的三人套房里。当天晚上,一个最先入住的40多岁的中年男子正悠闲地躺在床上欣赏电视节目,小林躺在床上看书。这时,又住进一位看上去稍微年长的男子。他放下旅行包,稍微洗漱了一下,接着冲了一杯茶,边喝茶边打量那个中年男子:“师傅,来了好久了?”“比这位客人早来了一会儿。”他指了指着正在看书的小林。“听你的口音,你是山东人吧!”“噢,山东枣庄人!”“啊,枣庄是个好地方啊!我在读小学时就在《铁道游击队》连环画上知道了枣庄了。三年前我去了一趟枣庄,还颇有兴致地玩了一遭呢。”听了这话,那位枣庄客人马上来了兴趣,二人从枣庄和铁道游击队谈开了,那亲热劲儿,不知底细的人恐怕要以为他们是一道来的呢。接着两个人互赠名片,一起进餐,睡觉前双方居然还在各自带来的合同上签了字:枣庄客人订了苏南某人造革厂的一批风桶;苏南客人从枣庄客人那里弄到一批价格比较合理的议价煤。他们的相识,交谈与成功,就在于他们找到了对“枣庄”、“铁道游击队”都熟悉这个共同点。

那么,在初次交谈中,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同陌生人之间的共同点呢?

(1)察言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一退伍军人乘客同一陌生人相遇,位置正好都在驾驶员后面。汽车上路后不久就抛锚了,驾驶员车上车下忙了一通还没有修好。这位陌生人建议驾驶员把油路再查一遍,驾驶员将信将疑地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病因。这位退伍军人感到陌生人的这绝活儿可能是从部队学来的。于是试探道:“你在部队呆过吧?”“嗯,呆了六七年。”“噢,那咱俩还应算是战友呢。你当兵时部队在哪里?”……于是这一对陌生人就谈了起来,据说后来他们还成了朋友。而这就是在观察对方以后,发现都当过兵这个共同点的。当然,这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2)以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两陌生人对坐,为了打破这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特点,找开口语交际的局面。两个年青人从某县城上车,坐在一条长椅上。其中一人问对方“在什么地方下车?”“到底,你呢?”“我也是,你到南京什么地方?”“我到南京山西路一亲戚家有事,你就是此地人吧?”“不是的,我是从南京来走亲戚的。”经过双方的“火力侦察”,双方对县城熟悉,对南京了解,都是亲戚的共同点就清楚了。两个人发现对方共同点后谈得很投机,下车后还互邀对方做客。这种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实际上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火力侦察”,发现共同点,向深处掘进而产生的效应。

(3)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一位是县物价局的股长和一位“县中”的教师,在一个朋友家见面了,主人把这对陌生人作了介绍,他们马上发现都是主人的同学这个共同点,马上就围绕“同学”这个突破口进行交谈,相互认识和了解,以至变得亲热起来。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介绍时要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4)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在广州的某百货商店里,一位在南海舰队服役的军人对服务员说:“请你把那个东西拿给我看看。”还把“我”说成字典里查不到的地道的苏北土语。旁边另一位也是苏北人的在广州某陆军部队服役。听了前者这句话,也用手指着货架上的某一商品对营业员说了一句相同的话,两句字里行间都渗透苏北乡土气息的话,使两位陌生人相视一笑,买了各自要买的东西,出了店门就谈了起来,从老家问到部队,从眼下任务谈到几年来走过的路,介绍着将来的打算。身在异乡的一对老乡的亲热劲儿,不知情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因为揣摩对方一句家乡话而造成的结果。可见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确实是可以通过找出双方的共同点,使陌生的路人变为熟人,发展成为朋友的。

(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能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一个度假的大学生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同志,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经主人介绍认识后,两个陌生人谈了起来。慢慢地二人都发现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看法有共同点,不知不觉地展开了讨论,他们从令人发指的社会现象,谈到产生的土壤和根源,从民主与法制的作用,谈到对党和国家的期望。越谈越深入,越谈双方距离越缩短,越谈双方的共同点越多。事后双方都认为这次交谈对大学生认识社会,对法院同志了解外面的信息和群众要求,增强为纠正不正之风尽力的自觉性都是有益处的。

其实,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善于发掘,就能很轻松地打开同陌生人交谈的突破口,和陌生人展开畅快的交谈。

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面对陌生人,人们总是本能地带有警惕和戒备的心理,这是人类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所形成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因此,要想消除陌生人之间的防备心理、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恰当的肢体语言首先拉近肢体之间以及空间上的距离。

(1)通过自然地接近对方的身体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四周的地方,都有一种势力范围的感觉,英语里很形象地把这种势力范围称为“气泡”。通常情况下,人呆在自己“气泡”里会觉得很安全,并且只允许熟悉或者亲近的人走进自己的“气泡”,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允许别人走进他的“气泡”,也就等于承认他和对方有比较亲近的关系。而对陌生人而言,当你处于陌生人的“气泡”之外时,对方就不会产生戒备的心理;如果你走近或走进陌生人的“气泡”,对方立即就会本能地感觉紧张不安,甚至试图刻意地拉大你们之间的距离。但当你成功地走进了对方的“气泡”、接近甚至接触了对方的身体,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

高明的商场服装售货员就很善于利用这种技巧。一个心理学家到商场的服装专柜买衬衫和领带,女售货员拿着软尺走过来,说:“我帮您量一下尺寸吧!”心理学家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哦,她的方法真不错,我上当了!”心理学家明白,当女售货员要替顾客量尺寸的时候,她的身体势必要靠近顾客,有时甚至要接近到情侣之间才会达到的极近的距离,此时,售货员就迅速地拉近了与顾客之间的心理距离,之后,顾客一般很难拒绝售货员向自己推销的服装。

在影视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节:当一对尚未“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的男女一起过马路的时候,男方“趁机”很自然地拉住女方的手,两个人的心在那一刹那就迅速地拉近了,也就是在那个瞬间,两个人就心照不宣地确定了情侣关系。

推销员也常常使用这种技巧。他们经常一边和潜在顾客聊天,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挨到顾客身边。

因此,如果你想迅速地拉近和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制造出比较亲密的关系,你就应该首先制造出自然地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但在使用这个技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然”二字,如果生硬地靠过去,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2)坐在陌生人旁边的位置

也许大家都有同感,和初次见面的人面对面坐着谈话,是一件很不好受的事情。因为两个陌生人面对面坐着的时候,两个人的视线很容易相遇,而视线的接触会增加双方的紧张感。

在交谈时,如果你坐在陌生人旁边的位置,两个人自然就会轻松下来。这是因为双方不必一直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而只要在必要的时候对视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就在无形之中消除了紧张感,同时增加了亲近感。因此,在初次见面时,最好避免和陌生人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而应该尽量坐在对方旁边的位置,让对方的视线有转移的空间。这样一来,就能建立亲近感、迅速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3)专注、友好、自信地对待初识的人

信纳德·佐宁博士在《交际》一书中指出:“陌生人能够成为朋友,他们接触的头四分钟是至关重要的。当你在社交场合遇到陌生人,你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至少四分钟。很多人的生活将因此而改变。”

在和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很多人不是专心致志地注意自己刚认识的人,而是不断地东张西望,看起来似乎是在寻找更加有趣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刚认识的人这样对待你,你会喜欢这个人吗?你愿意和他继续交往吗?所以,面对刚刚结识的人,你应当尽量表现得专注。

在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你还应该尽量表现得友好和自信。对别人友好,是因为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自己表现得很自信,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条奇妙的心理规律,那就是“你认为别人喜欢你,别人就将真的喜欢你”。

(4)让自己拥有让陌生人愿意接近的仪表

仪表指的是一个人的外部形象,包括面容、服饰、风度和举止等方面。在社交中,有声语言的技巧和能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仪表也同样重要。在初次见面的时候,良好的仪表能够让陌生人更愿意接近你。所以,不论男女,都要关注自己的仪表。

人们都愿意和仪表比较好的人接近、交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人就是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其实就是因为他的外表比较讨人喜欢。试想一下,假如初次见面的人相貌凶恶或者气质猥琐,你是否会在心理上不太愿意和他接近?

除了应该做到穿着打扮大方得体、举止优雅自然之外,我们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你的面部表情通常能够传达出你内心的真正想法,你也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来促进沟通的进行。你的不妨经常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脸,看看自己的眼神是否真诚自信,笑容是否亲切自然。

如果你是一个上班族,每天早上洗漱时一定要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脸。在镜子里,你的脸是朝气蓬勃、精神充沛的,还是没精打采、萎靡不振的?如果是后者,你最好想办法振奋一下自己的精神之后再出门去上班。

尽量找机会审视一下自己的脸和外表。即使你是一位男士,最好也随身携带一面小镜子,以便随时注意一下自己的领带是不是松了,头发是不是乱了,还有自己的面部表情够不够亲切柔和,自己看上去是不是精力充沛。

只有保持良好的仪表和精神面貌,才能在一开始和陌生人接触时,立即赢得对方的好感,迅速地拉近双方的距离。

综上所述,在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恰当自然的肢体语言,从拉近双方的空间距离做起,迅速地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为以后进一步的交往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用恰当的语言和陌生人“套近乎”

在和陌生人初次交谈时,如果懂得用恰当的语言和对方“套近乎”,就能够迅速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缩短相互之间的感情距离,营造出和谐的气氛,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同时也给对方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应该怎样和陌生人“套近乎”呢?

(1)通过老乡关系来“套近乎”

同乡关系属于较为亲密的关系,能够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彼此之间比较容易建立信任感。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如果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还是使人产生一种惊喜的感觉。所以,在交谈时,你不妨利用老乡的关系来和陌生人“套近乎”,快速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说不定还能使双方一见如故。

平时,在与初次见面的人交谈时,我们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当知道对方的籍贯之后,如果你对对方说:“我曾经去过那个地方”,对方可能马上就会对你产生一种亲切感,双方之间的感情距离也就因此大大缩短了。

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同乡联谊会等等类似的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同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组织起来,达到联络感情、加强交流、相互帮助的作用。

从人的心理上来说,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一种“排他性”,即对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而对跟自己无关的事物则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在交谈中,利用同乡关系,就能使双方意识到彼此的距离其实很“近”,进而就能很容易地缩短彼此之间的感情距离,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

毛泽东同志很善于利用这种“套近乎”的技巧。建国以后,在接见民主人士的时候,凡是与他有点同乡关系的,或者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人,往往刚一见着面,没说两三句话,他就会向对方爽直地和盘托出彼此之间丝丝缕缕的关系,说“我们是一家子”,于是,在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中,会见的气氛顿时亲热了许多,被接见的民主人士也倍感亲切。

(2)以感谢的方式来“套近乎”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会因为他人的感激而感到高兴。面对一个曾在无意之中帮助过你的陌生人,你不妨不失时机地表示感激,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当面向对方表示感谢,还能在无形之中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距离,加深双方之间的感情。

某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准备举办元旦联欢晚会。在排练现场,刚刚加入学生会的大一新生刘维需要和正在读大三的学生会干部林睿一起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刘维和林睿接触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林睿惊喜地说。接着,两人很快熟悉起来,彼此之间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两人一起很出色地完成了排练现场组织协调工作。作为学生会的“老干部”,林睿的确帮过不少同学的忙,不过开学之初总是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曾经帮过刘维的事情了。而刘维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林睿带来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之间的感情距离拉近了一层。

(3)通过谈论对方的外貌来“套近乎”

其实,每个人最感兴趣都是关于自己的话题,尤其是对有关自己相貌的话题,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兴趣。在人们初次见面时,也总会在陌生人的面孔上寻找自己亲朋好友的影子,说“你长得好像某某某……”之类的话。所以,在和陌生人交谈时,恰当地用谈论对方外貌的方法来“套近乎”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

善于交际的小李和沉默寡言的小陈初次见面时,小李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位新朋友的相貌上。“你长得太像我的一个表弟了!我刚才差点把你当成他了!你们俩都是大高个儿,白净脸,都有一种沉稳的气质……他也有这么一件深蓝色的西服……你们俩的样子还真像嘞!”“真的?”小陈眼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两个人的话匣子就此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小李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小陈和自己的表弟相提并论,也就等于在无形之中缩短了两人之间的感情距离;他又在接下来描述两人的相貌时,顺便巧妙地不露痕迹地赞美了对方,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和小李倾心交谈。

(4)通过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套近乎”

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象征。在初次见面时,把对方的名字挂在嘴边,会使对方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果能够进一步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那就更加能够赢得对方的好感。

比如说,当遇到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这样说:“高屋建瓴,顺江而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你的名字真是意味深远呀!”当面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你可以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还可以用一种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对方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交谈不失为一种和陌生人“套近乎”的好方法。

总之,在和陌生人交谈时,使用恰到好处的语言和对方“套近乎”可以迅速地缩短双方的感情距离,但要注意选准角度、选好方式,才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双方从陌生人到好朋友的过渡。

初次交谈要选对话题

在和陌生人的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找话”,就是“找话题”。就像写文章首先要起个好题目一样,找到了好话题,才能使初次的谈话顺利展开并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要想在初次交谈中谈得投机,双方就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认为,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初次见面,哪有什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就需要你在一开始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就仔细观察对方,就洞幽烛微,由细微处见品性,并在把所获得的种种细微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由小见大,由微见著,并将其作为和对方交谈的基础。

其实,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土,只要善于寻找,何愁没有共同语言?一位小学教师和一名泥瓦匠,两者似乎没有相同之处。但是,如果这个泥瓦匠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那么,两者可以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如果这个小学教师正要盖房或修房,那么,两者可以就如何购买建筑材料、选择修造方案沟通信息、切磋探讨。

只要双方留意试探,就不难发现彼此有对某一问题的相同观点、某一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一类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

一次刘小姐在拜访陌生人时,见其墙上挂有“制怒”二字,便知对方有克服易怒缺点的要求。便问道:“您平时很爱发脾气吗?”对方答:“我很容易冲动,但明知自己有这个毛病,却有时控制不了,为了提醒自己,就写下来挂到墙上,时刻告诫自己。”刘小姐由此话题谈开,先是表示非常理解,继而谈出自己的看法,对方也就同一问题谈出感想,两个人谈得非常投缘,这样就缩短了与陌生人的距离,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有些人在初识者面前感到拘谨难堪,只有没有发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已。

你还可以寻找一种媒介物,以此找到双方之间的共同语言,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比如说,你看见陌生人手里拿着一本厚书,可以问:“这是什么书?这么厚!你一定十分用功!”通过媒介物引发他表露自我的心情,交谈就会顺利进行。

在和陌生人交谈时,不妨多多寻求彼此在兴趣、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这样一来,双方就能在越谈越投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双方的感情。

叶华是一位铁杆球迷,常常既为了推销,又为了看球赛而四处奔走。有一次,在去深圳的火车上,她的同座是位山东口音很浓的小伙子,闲来无事,叶华就和他侃起来。她一开始先故作惊讶地得知他是位山东人,然后顺口赞美山东人的豪爽,够朋友,她说她有好几位山东籍的朋友,人特豪爽。小伙子自然高兴,自报家门。他叫罗杰,是泰安人,并戏谑地说山东自古出响马,是很讲朋友意气的,山东人大多粗犷、豪放。而叶华话锋一转,说山东人也很团结,特别是山东足球队,虽然每位队员都不是非常出色,但是他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经常取得好的成绩,恰巧罗杰也是位球迷,两人直侃得天昏地暗,下车后互留了通讯地址。在罗杰的介绍下,叶华认识了很多球迷,其中有一位就是她这次南下准备争取的客户吉,吉和罗杰关系很不错,于是叶华轻松地完成了这次推销任务,也为公司赢得了一家大的客户,更值得高兴的是,结交了许多朋友。

在这个例子里,叶华先是就“山东人”这个话题与罗杰搭上话,然后转到“足球”这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上,与对方越谈越投缘。经过一番“神侃”之后,两人很快加深了了解,成为好朋友,叶华还通过罗杰成功地完成了工作。以“求同存异”的原则来结交朋友,给叶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交谈是双边的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交谈同样难以深入。所以,在交谈中,除了让对方多说话,你还应该看准情势,适时地插入交谈。你不应该放过应当说话的时间,因为适当地表现自己,可以让对方充分地了解你,双方也会因此变得更亲近。

总之,在和陌生人初次交谈时,找对话题是非常重要的。找对了话题,双方的谈话才能顺利地进行,才能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才能使陌生人变成好朋友。但要注意在初次交谈中尽量避免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

会表达更要会倾听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除了注意说话的技巧之外,还有懂得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对方,善于倾听。有些人在和陌生人交谈时,总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让对方在大多数时间里听自己说话。要知道,交谈是双向的,而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在交谈中懂得适时地倾听对方说话,能够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也有利于引导谈话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学会倾听,让对方多说话,对自己是有益无害的。

有一位在报社任职多年的记者,后来成了一家大企业的部门主任,薪水上涨了几倍。认识这位记者的人都知道,他身材矮小,口才一般,又没有任何耀人的学历。这样的人何以在数十个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呢?

原来他在接到面谈通知时,立刻去图书馆查资料,知道了这家企业创办人的生平背景。

从背景资料中他发现这位企业负责人,早年进过牢狱,这些不足为人道的事,这位记者暗记在心。同时他知道这个大老板在出狱后,从一个路边的水果零售店做起,后来涉足建筑业,最后才有了现在的大企业。

这位记者在面谈时,说:“我很希望为这样组织健全的大企业效力,听说您当年只身南下闯天下,由一个小小的水果摊开始。到今日领导万人以上的企业……”

那个大老板有段不堪回首的牢狱生涯,所以从不愿提起过去。不料这个记者能避开那不光彩的一面,直接把出狱后的创业和他南下闯天下连起来。这样他就名正言顺地说起了他的成功史,说得超过面谈时间了,大老板还是意犹未尽。

最奇怪的是,原本面谈应该是应聘的说,招聘的听,而这位记者几乎不用说任何与将来有关的计划,甚至连自己那毫不傲人的学历也不用提到,只要当听众就行了。

如果这个记者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说自己如何如何,把自己夸耀一番,肯定会出现另一种结局。

那么,在倾听对方谈话时,应该把握哪些基本的原则呢?

(1)集中注意力,真心诚意地倾听

人的思绪常进行很快,往往超过讲话的速度。讲话的速度是每分钟120至160个字,而思考的速度则是每分钟400到600个字。因此要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或由于别的原因而不愿听人谈话,你最好客气地提出来:“对不起,我很想听你说,但我今天还有一件事要做。”礼貌地提出来,比勉强听或者坐着开小差更好一些。

(2)要有耐心,不能随便打断别人讲话

有些人话很多,或者语言表达有些零散甚至混乱,这时就要有耐心听完他的叙述。即使听到你不能接受的观点或者伤害某些感情的话,也要耐心听完。听完后可以反驳或者表示你的不同意。

当别人流畅地谈话之时,随便插话打岔,改变说话人的思路和话题,或者任意发表评论,都被认为是一种没有教养或不礼貌的行为。

(3)偶尔的提问或提示给讲话者以鼓励

如:“你能详细说明一下刚才你讲的意思吗?”

“我可能没有听懂,你能再讲具体一点吗?”

或者用提问或评论的方法鼓励讲话人。如:

“这几条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好呢?”

“这很有趣,请接着说。”

同样,可以适时用简短的语言,如“是”、“对的”或点头微笑来表示你的赞同和鼓励。

(4)适时给予反馈

反馈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对讲话人所表达信息和情感的理解,这表明你已经听到并理解了信息。你可以逐字逐句地重复讲话人的讲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讲话人的意思。比如:“你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当别人说:“我不喜欢我的老板,再说,那个工作也很烦人。”你可以用自己语言解释:“你对你的工作不太满意。”

俗话说得好:“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只有会听,才能真正会说;只有会听,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促成有效的交流。不重视、不善于倾听就是不重视、不善于交流。交流的一半就是用心倾听对方的谈话。不管你的口才有多出色,你的话有多精彩,也要注意听听别人说些什么。

在和陌生人谈话的过程中,专注认真地倾听对方谈话,就是在向对方表示你的友善和兴趣,就等于在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或“你值得我结交”。于是,对方对你的感情也更进一步了,“他能理解我”,“他真的成了我的知己。”同时,倾听也能够使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倾听的最大价值就是深得人心,使双方感情相通,心理距离缩短,信任度增加。只要时机成熟,双方就可以从陌生人变成好朋友甚至是知己。

《圣经》中说,上帝赐予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要想和陌生人更好地交流,要想赢得陌生人的好感和信任,要想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你应该首先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对方多说话

在和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应该让对方多说话。这样做,一来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二来可以帮助你了解你想要了解的东西,从而达到彼此之间沟通和交流。在和陌生人说话时要主动,设问就是一种主动的说话方式。以设问的方式就能引导陌生人多说话,就能使双方的交流更加顺畅、深入。

在设问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具体问题呢?

(1)注意因人而异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同样,提问也应见什么人发什么问。这是因为:

①人有男女老幼之分,该由老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该向男性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叫女性来回答。如果对一位正感年华似水、老之将至的女士提出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您今年多大年龄?”尽管你毫无恶意,也定会惹得她恼怒不已。

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色彩。有人性格外倾、性情直率,对任何问题几乎都能谈笑风生,畅所欲言;有人寡言好思,情绪不外露,但态度比较严肃;也有人讷于言辞,孤僻自卑,对任何问题都很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对性格外倾的人,尽管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但必须注意提得明白,不要把问题提得不着边际,否则很容易使谈话“走题”;对寡言好思的人,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提问要富有逻辑性,尽量提那种“连锁式”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呢?”等等。这样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断、步步深入地谈下去;对那种敏感而又讷于言辞的人,要善于引发,不宜一开始就提冗长、棘手的问题,通常以他喜欢的话题,由浅入深,据实发问,启发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但必须注意,决不能向他提出令人发窘的问题。

③人的知识水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各有不同。因此必须仔细观察、了解对方身份,把问题提得得体、不唐突、莽撞。如果你跑去问一名并不熟悉烹饪技术的宇航飞行员,应该如何烹制才能使做出的菜美味可口,就肯定不会如愿以偿。这表明,提出的问题必须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职业情况及社会地位等进行合理分配,该问甲的不要问乙,该问乙的不要问丙。

(2)掌握最佳时机

提问并不像逛大街、上市场那样随时都可进行,有些问题时机掌握得好,发问的效果才佳。有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互相询问:“你们单位待遇怎样?你工资多高?谈恋爱了吗?”显得既亲热自然,又在情理当中。但是,如果一位姑娘经人介绍与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小伙子谈恋爱,公园门口两人准时赴约了,沉默了一会儿,姑娘抬起头来问:“你谈过恋爱吗?工作轻松吗?工资多少?”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来说,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提琐碎无聊的问题;当对方正专心欣赏音乐、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时,不宜提与这首音乐、这场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会引起对方不愉快的问题;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麻烦,需要单独冷静思考时,最好不要提任何问题。

(3)问题提得具体

那种大而泛的问题,往往叫对方摸不清头脑,因而也就不可能回答好。相反,问题具体了,反而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从而得到满意的回答。

(4)讲究逻辑顺序

如果你要就某一专题性问题去请教别人,则必须按事物的规律,先从最表面、最易回答的问题问起,或者先从对方熟悉的事问起,口子开得小些,然后逐渐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提出问题,并注意前后问题间的逻辑性。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逐步深入,并便于对方回答,不至于一开口便为难卡壳。同时,也有助于自己理解对方的谈话,便于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5)保持灵活态度

发问不仅仅是口才的问题,还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后,你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谈话,并注意观察对方谈话中的一切细节,积极开动脑筋,去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疑点,并立即抓住,追问下去,弄个水落石出。此外,你还要注意对方回答问题的态度,一旦发现他避开某些东西,你可以打断他的话,试探他的反应,也可以用眼睛带着双关的意义盯住他,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使他变得不安为止。这时,他往往会在无意中脱口说出你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6)准备多种提问方式

同一个问题,必须准备多种提问方式。提问方式一般分以下几种:

正问: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你想了解的问题。

反问: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令其不得不回答。

侧问:从侧面入手,通过旁敲侧击,迂回到正题上来。

设问:假设一个结论启发对方思考,诱使对方回答。

追问:循着对方的谈话,打破沙锅问到底。

应该知道,不是任何人一开始就愿意如实回答你所提的问题的,他们往往用“无可奉告”、“我也不大清楚”等词来推托你的问题。所以,应该准备多种提问方式。当他坚决表示无话可说时,你就装成误解了他的样子,转而用另一种方式提问,如此反复。如果他拒绝回答,你可以设想一个令其为难的结论,请他指导,一旦他开了口,你就可以步步紧逼,追问到底了。

但是,真正会说话的人,在交谈中,不仅仅要求对方能畅所欲言,同时他自己在暗中还要把持着领导的地位;这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表示赞同,一方面适当地加以询问,然后把对方引导到预期的话题上来。他不会让对方发觉整个交谈过程都是由他操纵的。

有一位在新闻界很有名的记者,他的文章虽然不怎样,但是他的采访能力非常强;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由他去采访,对方就不得不说出真话来。据这位记者表示:“这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能够充分了解对方的立场,把握好提问的方法,并配合自己的精力和耐力,再难的对手,我也不怕。”有一次,他这样说:

“老实说,我只是站在伴奏者的立场来演出,只要伴奏得法,不善于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所谓“诱导询问”,是指询问者预先设好一个结论,然后再引导对方到这预期的结论上来。可是善于听话的人并不这样,他似乎只是在无意中把对方诱导到自己喜欢听的话题上。这二者之间,好像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他们的目的和方法却完全不同。

在和陌生人的交谈中,设问是不可或缺的。精妙的设问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帮助你更好地跟陌生人沟通。

把握分寸,言谈得体

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在初次交谈中说话一定要谨慎,否则就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在和他人的初次交谈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言语得体。

初次交谈时要有分寸,不能触犯别人的隐私。

一天,刚参加工作的刘华小姐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车厢内,她碰到了一位来华旅游的英国姑娘。由于对方首先向刘小姐打了一个招呼,刘小姐觉得不与人家寒暄几句实在显得不够友善,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随口与对方聊了起来。

在交谈之中,刘小姐有点没话找话地询问对方:“你今年多大岁数呢?”不料人家答非所问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刘小姐觉得没趣,转而又问:“到了你这个岁数,你一定结婚了吧?”这一回,那位英国小姐的反应更令刘小姐出乎意料:对方居然转过头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下车,她们两个人再也没有说上一句话。

刘小姐与那位英国姑娘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主要是因为她在交谈中向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是国外纯属不宜向人打探的个人隐私。按照常规,对方是有权利拒绝回答的。

要想在初次交谈中做到言语得体,应该注意一下基本原则:

(1)态度诚恳、亲切。说话本身是用来向人传递思想感情的,所以,说话时的神态、表情都很重要。例如,当你向别人表示祝贺时,如果嘴上说得十分动听,而表情却是冷冰冰的,那对方一定认为你只是在敷衍而已。所以,说话必须做到态度诚恳和亲切,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说话产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2)用语谦逊、文雅。如称呼对方为“您”、“先生”、“小姐”等;用“贵姓”代替“你姓什么”,用“不新鲜”、“有异味”代替“发霉”、“发臭”。如你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需要用厕所时,则应说:“我可以使用这里的洗手间吗?”或者说:“请问,哪里可以方便?”等。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3)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无论是普通话、外语、方言,咬字要清晰,音量要适度,以对方听清楚为准,切忌大声说话;语调要平稳,尽量不用或少用语气词,使听者感到亲切自然。

(4)语言要简洁、精练、准确,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切忌空话连篇,空洞无物。

(5)语言要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切忌卖弄文采、说艰涩难懂的语言。

言谈得体就是与人交谈中使人愉悦,不做言谈中令人讨厌的角色,那么言谈中要注意避免下列几种情况:

(1)滔滔不绝

谈话一上来,不管别人感不感兴趣,爱不爱听,自顾自在那里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使对方一句话都插不上,听话的人索然无味。

(2)爱嚼舌头

有些人也许是太无聊,也许是心理变态,她最关心的就是张家短、王家长,一到某些场合不是打听对方就是编排对方,加上自己的非凡想像力,使事情经过其嘴就变得有情有节,类似电视剧本。

(3)不要太沉默

有些人不管别人说啥总是在一边不吭气,也许是内向、自卑,也许是话不投机,但是过于沉默的人会使与其交往的人感到压抑,致使正常的社交气氛被破坏,自己也找不到朋友。

(4)不要自夸

交谈中需要自信、自强,但在谈话中老是夸耀自己能干、自己的成功、自己的感觉,会使别人感到自卑、难受。太爱表现自己的人,往往使人讨厌。

(5)不要抢白

人们在讲话时都希望别人能认真听,在讲到兴致颇高时,被人抢白、打断肯定很不乐意。老是喜欢打断、抢白别人的人一定是社交圈中不受欢迎的人,因为他不识时务。

(6)不要多用“我”字

说话中老是“我”字不离口的人,一定是个表现欲很强而且挺自负的人。他不关心别人的事,不爱倾听别人的话,只关心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人也一定不是个谦虚平和的人。

总之,在和陌生人的交谈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言语得体,这样才能成为陌生人眼中讨人喜欢的交谈者,才能博得对方的好感,激发对方与你进一步交往的愿望。

说好你的结束语

和陌生人交谈,说好了第一句话,就等于开了一个好头;说好最后的结束语,就等于给双方的谈话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束语也就是告别的话,一般来说,在结束和陌生人的交谈时,人们经常会说“再见”、“再会”等等,但这样的结束语过于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很难给陌生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你有必要好好斟酌一下你的结束语。

当初次交谈接近尾声时,可以使用以下几种结束语:

(1)关照式结束语

这种结束语方式,是交谈双方说完了自己的思想、意见或流露了某些内心意向之后,觉得谈话中的有些话和问题带有范围性、对象性、保密性和重点性,当交谈即将结束时,就关照对方不要将其中的某些话张扬出去。譬如:

“刚才我讲的一些话,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不必让他人知道,请你不要传出去,以免引起麻烦……”

“小王,我要讲的都讲了,全是心里话。有关小李的事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不然会闹出大乱子来的。”

这种关照式结束语,有一种提起注意、防患于未然和强调重点的作用,能使交谈的对方增进了解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2)征询式结束语

交谈完毕,主谈者根据自己的交谈目的与交谈后的吻合情况向对方征求意见、说明、要求或建设性的忠告、劝诫等等,这就是征询式结束语。譬如:

“李先生,随着我们接触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你一定察觉出我有许多缺点,你觉得我最糟糕的‘毛病’是什么?希望你下次开诚布公地提出来。”

“张小姐,我不懂得‘恋爱艺术’,我只想对你说一句话,在你面前的这个人,他愿意爱你一辈子,不知你的想法怎样?”

当你与陌生下属交谈工作结束时,你应该说:“你还有别的什么要求和意见吗?”

“你生活上还有困难和要求吗?只要有可能,我将全力帮你解决……”下属也应同样征询对方:“除了工作之外,你对我还有其他意见和看法吗?如果现在想不起来,日后尽管提,我是不会计较别人向我提意见的……”

在交谈艺术中,征询式的结束语往往给人以谦逊大度、仔细周到和稳重老成的印象。运用征询式的收尾,对方听了便会产生一种心悦诚服、备感亲切、心心相印的感觉,从而取得融洽关系、有利于事业进展的良好效果。

(3)道谢式结束语

道谢式结束语,在交谈艺术中具有较强的礼节性,它的基本特征是用讲“客气话”作为交谈的结束语和告别话。道谢适用的场景和对象是最广泛的,无论是上下级、同事、亲朋还是熟人、邻舍以及初交者之间都是适宜的。譬如:

如果一次同志式的思想启迪性交谈行将结束,从谈者可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怀,我感激不已”结束。

“刘先生,在您的悉心指导下,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我一定按您的指教去做。谢谢您了,再见!”

(4)祝愿式结束语

这种结束语方式的特点是,不仅具有较强的礼节性和情趣性,而且还具有极大的鼓动力。如果再加上适当的口语修辞,它的效果一定会非常显著。如:“再见吧,路上保重。祝你一帆风顺!”

“时间不等人,生活就是拼搏,抓紧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我祝愿你是这样一个人,再见!”

“一个伟大的男子就应该具有不凡的气概。只有经得起磨难,才能砥砺出刚强的锋芒……让我们都成为这样的男子吧!再见!”

(5)归纳式结束语

归纳式结束语,通常在陌生人之间非形式性交谈中使用,或同志间、亲朋间工作性交谈中使用。譬如:

主谈者:“小陈,我今天谈的主要问题,一是咱们团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作出正确的估计和怎样引导、转化;二是关于共青团发展工作的经验,我们得好好总结一下。这是局团委要求我们马上做的,这两件事,我事先向你打个招呼,我们都考虑一下……”;“刘芳,听了你的情况介绍后,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第一点,我们是做他人思想工作的,如能统一人心,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亲朋之间则可以这样进行:“表弟,我刚才谈的三件事,你一定得一件件去落实,我等待着你成功的喜讯……再见。”

归纳式结束语,由于条理清晰,中心突出,重点再现,这样对方交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思想和意见就能清楚交流,收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明朗爽快的效果。

(6)邀请式结束语

邀请式结束语的基本特征是运用社交手段向对方发出礼节性邀请或正式邀请。前者的效用体现了“客套式”所需的礼仪;后者则表现了友谊的生命力。

①“客套式”邀请:“如果您下次途经上海,请到我们家来做客。再见!”

②正式邀请:“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吧,星期三晚上6点钟请你到我家吃顿便饭,那时我们再长谈吧。再见!”

以上这两种邀请式结束语,在社交场合同陌生人讲话是必不可少的。“客套式”邀请也是一种礼节;正式邀请更是一种友好和友谊的表示。运用这种结束语,肯定会赢得陌生人最大的赞同。

实际上,结束语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交谈对象,来选择最恰当得体的告别方式,这样才能使人回味无穷,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