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你的谈吐更动人
6204900000006

第6章 在方圆当中体现语言的魅力

内方外圆是备受世人推崇的处世之道。说话也要讲究方圆。在这两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字里面,其实蕴含着说话学问的精义和技巧。所谓方,指的是说话时固守中正,针锋相对,以硬碰硬;所谓圆,指的是说话要左右逢源,滴水不漏,随机应变。就说话而言,方与圆都是一种策略,但二者缺一不可,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语言的最大的威力。

说话要学会打圆场

在人际交往中,失言是难免的事。此时,关键是随机应变、设法缓和或化解因失言造成的尴尬与僵局。这就要求说话者调整思维,巧妙应答,用别出心裁的话语为自己打圆场。这时,不要就事论事,而应换一个角度,尽力以新的话题和新的内容把原来的问题引开或转移,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但又不完全偏离原来的表达。

纪晓岚曾在乾隆皇帝的军机处办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刻的纪晓岚正在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一见皇帝来了,连忙上前接驾,只有高度近视的纪晓岚没有看出是乾隆皇帝走在后头,忽见其他人在前边接驾,才大吃一惊。心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犯了亵渎万岁之罪?大概皇帝还没看见自己,还是先躲一下为好。于是,仓皇地钻到办公桌下藏了起来。

其实,他的举动乾隆皇帝早已看在眼里,他也猜透纪晓岚的心理,却佯装不知,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纪晓岚在桌子底下缩作一团,大汗淋漓却又不敢出声。两个时辰过去了,纪晓岚听不到乾隆说话的声音,以为他已经走了,就鼓着勇气低声问办事员:“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皇帝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立刻板起脸孔,厉声问道:“纪晓岚,你见驾不接,我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我‘老头子’是什么意思?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讲清楚,否则可别怪我无情!”

纪晓岚吓得半昏,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穿上衣服,俯伏在地,不住地磕响头,并连称:“死罪!死罪!”接着,慢条斯理解释道:“万岁不要动怒,奴才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出于对您的尊敬。先说‘老’字,‘万寿无疆’称‘老’,我主是当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万岁’,故此称您为‘老’。”

乾隆听后,点了点头。

纪晓岚接着说:“顶天立地”称为‘头’,我主是当今伟大人物,是天下万民之首,‘首’,‘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皇帝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纪晓岚见此情景,猜透了乾隆的心思,拉长了声音说:“至于子‘字嘛,意义更明显。我主乃紫徽星下转,是天之骄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称您为天’子。”纪晓岚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又说:“皇上,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皇帝高兴地点了点头,不再追究他。

纪晓岚在说错了话之后,迅速地向乾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接着巧妙地“曲解”了“老头子”的原意,成功地转移了话题,让乾隆由怒转喜,机智地给自己打了个圆场。

学会打圆场,可以淡化或消解矛盾,使气氛由紧张变为轻松、由尴尬变为自然。在生活,更要学会帮别人打圆场。用巧妙的话语替别人解了围、让别人下台阶,不但能缓和尴尬的气氛,还能顺便卖别人一个人情。

正月初一早6点55分,某煤气站门外,人们等着7点钟开门换煤气。里面的师傅正要开门,一个换气的小伙子隔门与负责换气的师傅对话:

“刘师傅,有气儿吗?”

“大年初一的,你小子会说人话吗?回去问问你妈再来吧!”

小伙子的话冒犯了换气的师傅,索性不给换了,这对门外等着换气回去煮饺子的人们极为不利。此时其中一人接过话茬说:

“刘师傅,他是问您有财气、福气、喜气没有呢?您快答‘有’才是啊!”

刘师傅一听,乐了:

“这年头能没喜气儿吗?”

于是,开门,换气,问题解决了。一句机敏应变的话,变不利为有利,皆大欢喜。

大年初一,小伙子问人家“有气儿吗?”,这当然会招致对方的极大反感。幸好旁人采用了“旧话新解”的方法,把“气儿”重新解释了一番,强调小伙子说的是“财气、福气、喜气”之意。换气的师傅听了这些吉利话,当然会感到舒服多了,再加上小伙子也不是故意冒犯,自然也就把气消了。

其实,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问题,它有着时间性与地方性并非每到一地或每个时间都这样,就像近几年人们认为数字“8”吉利,“4”不吉利,喜鹊吉利,乌鸦不吉利一样。如果我们在交际中失言,不慎将不吉利的事物赋予对方,就必然引起人家的不快和反对。我们应当突破常规思维,对不吉利的事物作出新鲜解释,挖掘和突出其吉利、可爱、明亮的一面,这样对方即使不能转怒为喜,也不至于再生反感了。

“打圆场”不同于“和稀泥”。打圆场往往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用巧妙的言语去缓和气氛、调解人际关系。打圆场讲究技巧,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在此,不妨先听一个小故事。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之后,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站在一边不言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道:“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地离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之后,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还是不言语。师傅笑着解释道:“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地出门。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之后,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道:“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之后,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呢?”顾客听了,欢笑着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帮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成功地“打圆场”的经验,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那么,如何来打圆场呢?

(1)用动听的话去打圆场

用动听的话获得顾客的欢心,是师傅成功给徒弟解围的第一要诀。每个人都爱听好听的话。师傅正是利用了人们这一心理,在顾客抱怨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动听的话来讨人欢心,这样一来,就消除了顾客的不满和抱怨,让顾客笑着离开了。

(2)用辩证的眼光去打圆场

任何事物都包含两面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都是相对的。辩证地看问题,引导别人换个角度看问题,是打圆场的另一个技巧。师傅针对不同的情况,用巧妙的语言去解释,让顾客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原来的不满之处并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从而高兴地接受师傅的观点。

(3)用幽默的语言去打圆场

幽默是化解尴尬的良方。幽默的话语能够使人转怒为喜,开怀一笑。比如说,师傅使用的“首脑”一词就很幽默,将“头”说成是“首脑”,调侃又不失文雅,庄重又不失风趣,还顺便“提升”了顾客的身份。顾客能不因此开心大笑吗?那一句“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也很诙谐幽默。那句“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的解释,在幽默中又蕴含了“与时俱进”的含义,很有时代气息,这就大大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打圆场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认真学习并掌握这种艺术,就能在特定的场合为自己或他人有效地摆脱尴尬和困境,同时展示出你动人的谈吐。

说话迂回委婉的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在特定的情况下,因为某些原因,有些话不便直说,这时,就应该迂回婉转地表达自己意思。这种表达方法可以避免因直截了当的话给对方造成的伤害以及形成的对抗,还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和思考,是对方在细细品味我们的语言之中接受我们的观点,使双方达成共识。这样一来,既能够达到你说话的目的,又能免去不必要的争执和尴尬。

陶行知在取得金陵大学文科第一名的成绩后,于1914年赴美留学,并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17年回国。

归国后,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有一次,高师附中招考新生。国民党政府一位姓汪的高级官员的两位公子也来报考。可是,这两位公子平日只知吃喝玩乐,从不认真读书、学习,属于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结果,考试成绩低劣,未被录取。那位汪长官便打电话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找陶行知,要陶行知通融一下,录取他的两个儿子入学。陶行知婉言拒绝。

第二天,汪长官派自己的秘书亲自到校找陶行知当面求情。这位秘书一见陶行知便说明来意,请陶行知在录取两位江公子入学问题上高抬贵手。

陶行知郑重地告诉来者:“蔽校招考新生,一向按成绩录取,若不按成绩,便失去了录取新生的准绳,莘莘学子将无所适从。汪先生两位令郎今年虽未考取,只要好好读书,明年还可再考嘛。”

秘书见陶行知是无松口之意,便以利诱的口吻说:“陶先生年轻有为,又有留洋学历,只要陶先生在这件事上给汪先生一个面子,今后青云直上,何患无梯?眼下汪先生就会重重酬谢陶先生的。”说罢,从皮包取出一张银票递了过来:“这是汪先生一点小意思,希望陶先生笑纳。”

陶行知哈哈大笑,推开秘书的手,说:“先生,我背一首苏东坡的诗给你听听:‘治学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请你上复汪先生,恕行知未能从命。”

秘书满脸通红,他站起来,收起银票,改用威胁的口气说:“但愿陶先生一切顺利,万事如意,将来切莫后悔。”说罢,悻悻而去。

陶行知先生运用引用的方式来明志和拒绝,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在招生入学问题上,陶行知作为教务主任有权处理,在正面拒绝说情人的无理要求之后,说情人还进行利诱的情况下,陶行知引用了苏东坡“治学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来委婉表达了自己清廉自守的志向,幽默诙谐地表示出对不义之财的蔑视,弄得秘书恼羞成怒地悻悻而去。敬重事业,讲究公平,不惧昏官,廉洁自律,陶行知先生其言其行,当为今世之楷模。

迂回委婉的表达方法,目的性很强。

公关人员总是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如何能让对方能够接受你发出的信息呢?委婉的语言就可以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当你要求别人做一件事,或是指责别人哪里有过失的时候,你要尽量选择对方感到有回旋的话,把主动权仿佛送给了对方。例如某一员工衣帽不整,有碍企业形象,你可以说:“这样还算挺好的,但如果能够再把这个颜色换一下,会更好些。”这样的话语就会使员工乐于接受,也就心悦诚服地改正。

委婉的语言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者认为你是为他着想,或者感到合情合理,这就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也给人以教育或启迪。

隐语的表现形式是婉转温和,这就形成了它婉约、含蓄的特点,也就使委婉的语言容量增大。语言虽然很简洁通俗,含义却是相当深刻的。

使用迂回委婉的表达方式时,态度要谦和。

隐语是对原则态度的软包装。

隐语与油腔滑调,旁敲侧击,甚至指桑骂槐是截然不同的。隐语只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意思必须是要坚持原则,态度明朗,感情真挚。

隐语表达了说话者的一种谦和的态度。这种情感必须是真诚的,在表现上是庄重的,既要讲究礼貌,又要注意分寸。过分狂热肉麻的话只能令人腻烦,过于凄凉的话又令人感到冷漠。

隐语的运用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对别人的尊重的同时也体现了对自己的尊重,是渴望别人对自己尊重。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知识素质和处世态度。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人是很难做到宽容大度地运用隐语的。宽容是一种美德,隐语是这种美德的外在表现。

隐语是与隐晦、含混有区别的。它虽然不是直露地说出来,但仍要求表意明确,叫听者脑子一转就能明白,或依靠语境的提示、暗示等很快领会本意。

隐语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语言的表达是迂回的。有些人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是说话者本身思维不清晰;有些人拐弯抹角、含沙射影,是说话者的心术不正。好的隐语,应该是隐而不晦、柔而不弱、闪而不避、曲而不涩。用这样的语言表达的含义可能会比直接表达给人的印象还要深刻。

一般来说,说话委婉和幽默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幽默的表达与一本正经的表达不同,幽默的表达不但是曲折的、间接的,也可以是带着很大的假定性的。但你得把你的意见稍作歪曲,使它变成耐人寻味的样子,通过歪曲形式来使对方领悟自己真正的意思。请看下面一则对话:

作者:“先生,我这篇小说写得怎样?”

编辑:“写得太好了,完全可以发表,不过,有一个地方需要略微改动一下。”

作者:“真的吗?那么请你斧正吧。”

编辑:“只要将你的名字改成巴尔扎克就行了。”

本来如果直接说:“你这篇小说是剽窃巴尔扎克的。”虽然会简洁明了,但是太一本正经,枯燥无味了。所以,为了增强趣味,又不致使作者太难堪,编辑不得不绕了个弯子。

迂回委婉的表达方式,语言得体,还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众意尽不在言中”的效果。

有时候就是要直言不讳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你应该直言不讳,也就是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分析来触动对方,使对方在冷静、全面而深刻地思考问题之后接受你的观点。

说话是一门艺术。过分直言会显得生硬,甚至会令对方尴尬,让人无法接受。因此,直言不讳需要讲究技巧,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真实可信、有的放矢。

最好事先充分把握对方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及其所面临的行为选择,做到对症下药。针对其思想行为倾向来说明、陈述利害得失,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辩证分析,为对方提供全面的、充分的证据或理由,同时要注意加强证据的严密逻辑性,引导对方做出与说理目的相应的选择。

历任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代重臣的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名很会揣度别人心理、善用巧言说服对方的交际高手。

公元1232年,窝阔台汗派大将速不台率领蒙古大军攻打金国首都上京,遭到全军顽强抵抗。按照蒙古军惯例,凡攻打一座城市遇到对方抵抗时,攻克后就要屠城,即杀尽全城军民,彻底毁掉此城。

第二年,速不台报告窝阔台汗:上京即将攻下,他将依照惯例屠城。当时刚任蒙古汗国中书令(相当于丞相)的耶律楚材闻讯大惊,为保全古城,挽救城中百姓的生命,他急忙赶往宫中,力谏窝阔台汗:“我们蒙古大军浴血奋战几十年,还不是为了要土地和百姓?如果杀尽百姓,仅得土地又有何用?”

窝阔台汗听后怦然心动,但还是下不了废除屠城旧例的决心。

耶律楚材见窝阔台汗举棋不定,便又奏道:“上京城里集中了中原的能工巧匠和各类珍宝,一旦屠城,这些无价之宝将荡然无存!”

窝阔台汗听到这里,再也坐不安稳,便立即下令废除沿袭已久的屠城旧例。这样,耶律楚材这寥寥数语不仅保全了上京城里140多万军民的生命,而且由于废除了屠城的旧制,后来也使更多人的生命免受杀戮。

在特定的情况下,你就是应该直言不讳,但要注意技巧,否则就会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你也就无法达到自己说话的目的。

给批评裹上“糖衣”

没有人喜欢听批评的话,当面的、直接的批评会使对方产生抵触的心理,从而影响了批评的效果。其实,很多时候,批评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形式的巧妙而不是言语的尖刻,就好像给苦涩的药片加上一层糖衣之后,就能减轻人们吃药的痛苦,使人更愿意接受。同理,如果我们能够给批评裹上一层“糖衣”,那么就能达到“甜口良药也治病”的效果。

很多时候,当面指责别人,就会造成对方的顽强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他则会真诚地改正错误。

1987年3月8月,最善于布道的彼德牧师去世了。接下来的星期日,艾鲍德牧师被邀登坛讲演。他尽其所能,想使这次讲演有完美的表现,所以他事前写了一篇讲演的稿子,准备到时应用。他一再修改、润色,才把那篇稿子完成,然后,读给他太太听。可是这篇讲道的演讲稿并不理想,就像普通演讲稿一样。

如果他太太没有足够的修养和见解,一定会直接说出这篇稿子糟透了,绝对不能用,因为它听起来就像百科全书一样枯燥无味。当然可以向她丈夫这样说!试想一下,这样说,后果又会如何呢?

那位艾鲍德太太,因为她知道间接批评别人的好处,所以她巧妙地暗示她丈夫,如果把那篇演讲稿拿到北美评论去发表,确实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也就是说,她虽然赞美丈夫的杰作,同时却又向丈夫巧妙地进行暗示,他这篇演讲稿,并不适合讲道时用。艾鲍德明白了他妻子的暗示,就把他那篇绞尽脑汁所完成的演讲稿撕碎。他什么也不准备,就去讲演了。

马戏团里的驯兽师的驯兽方法通常是一手拿着鞭子或电棍,另一只手里拿着野兽爱吃的东西,西方人把这种方法叫做胡萝卜加大棒,其实就是先赞扬后批评。

有一回,美国总统柯立芝批评女秘书。柯立芝对她说:“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真漂亮,你真是一位迷人的年轻小姐。”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一生中对秘书的最大赞赏。这话来得太突然了,因此那个女孩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接着柯立芝又说:“你很高兴,是吗?我说的是真话。不过另一方面,我希望你以后对标点符号稍加注意一些,让你打的文件跟你的衣服一样漂亮。”

试想,如果柯立芝直接批评秘书,甚至贬损她,说她的工作怎样的不认真,连标点符号也随便丢掉,你再有这样的失误我就停了你的薪水,等等,这样像爆竹一样的批评效果肯定会使秘书陷入困境,她可能会因此大哭一场,甚至闹起情绪,工作效果肯定还会受到影响。

中国有句俗话叫“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意思是批评之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减少负面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先批评后安抚。

某公司一位在职的干部介绍说:某次他犯一个错误而惹怒了董事长,当他一进入办公室,就见董事长气急败坏地拿起一支火钳死命地往桌面拍击,一面对他破口大骂,他被骂得十分不是滋味,正欲悻悻地离去时,突闻董事长说道:

“等等!刚才因为我太过于生气,不小心将这把火钳弄弯了,所以麻烦你费点力把它弄直好吗?”

他在无奈之下只好拿了把铁锤拼命地敲打,而他的心情也随着这敲打声而逐渐平静,当他将敲直了的火钳交给董事长时,董事长看了看便说:

“嗯!比原来的还好,你真不错!”然后就高兴地笑了起来。气氛马上缓和下来,两人的情绪得到了控制。

事情发生后不久,董事长便悄悄地拨了电话给这位干部的妻子说:

“今天你爱人回去时,可能脸上显出不高兴,希望你能好好地照顾他。”

本来这位干部在受了上级的责备后,便想即刻辞职不干,但董事长的做法,反而使他十分感动,而且决心好好工作。

领导在批评下属时,常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批评得有些过火,严重挫伤了下属的感情。此时,领导就要做好善后的安抚工作,尽量及时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当面采取措施暗表歉意和鼓励,以便缓和对方的反感情绪。尤其是等到下属心怀不快地离去后,领导更应该在下属的同事、家人、朋友等身上做作文章,通过他们之口传达自己的歉疚之情与关爱之意,让下属感到领导心里是真正装着他们的,而自然而然地消去怒气,审视自己。

对比一下,“胡萝卜加大棒”和“打一巴掌,给个甜枣吃”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如果柯立芝先对女秘书进行一通批评再夸奖她,恐怕他的秘书就承受不了了,同理,如果拿这位董事长先对下属进行赞扬再进行批评,他的批评可能就像隔靴搔痒一样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批评人首先要看对象以及事情的大小,之后再因人、因事而异地进行批评。

在进行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批评也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体谅对方的情绪,取得对方的信任

这是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的第一步。“心直口快”作为人的一种性格来说,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体现出它的优点,但在批评他人时,“心直口快”者往往不能体谅对方的情绪,图一时“嘴快”,随口而出,过后又把说过的话忘了,而在被批评者的心理上却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也失去了对批评者的信任。所以当你在批评他人时,不妨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得了这种批评。如果所批评的话自己听来都有些生硬,有些愤愤不平,那么就该检讨一下措辞方面有何要修改之处。

另外,也要考虑场合问题。不注意场合的批评,任何人都不会接受的。

(2)诚恳而友好的态度

批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像赞扬那样使人感到舒畅,而且,批评对象总是用挑剔或敌对的态度来对待批评者。所以,如果批评者态度不诚恳,或居高临下、冷峻生硬,反而会引发矛盾,产生对立情绪,使批评陷入僵局。

因此,批评必须注意态度,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就像一剂润滑剂,往往能使摩擦减少,从而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3)只说目前,不提过去

批评并不是回顾过去,而应该站在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将来如何改进的立场上进行,最重要的是将来,而不是过去。

重视现在,而不是过去。不追究过去,只将现在和将来纳入需要解决的问题,亦即不责备已成的结果,而是对今后如何做有所“鼓励”,这样的批评法才是理想、得当的说服法。

(4)只论此事,不涉其他

如果一次批评许多事情,不仅使内容相互抵消,而且还可能把不住重点,同时也容易使受到批评的人意志消沉。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面谈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形,日常的工作场合说话的机会很少,所以便趁面谈的机会把过去的一切和盘托出,因此会产生对抗的心理。为了有效的说服,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

(5)人员为一对一,莫让他人听到

这是因为批评时若有他人在场,被批评者会有屈辱感,因此心生反抗,只会找理由辩解,而无心自省,也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不到不得已,尤其不要当众批评部下,除非是与自己有信赖关系的部下。

(6)别用批评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所谓的“批评时不可加入感情”,意思是说责备别人时要公事公办,不要混杂私人的不快感情,而应是进行冷静的批评。可是,批评是人的感情行为,不可能脱离感情,那种如同戴面具的批评是令人生厌和有违自然的。因此,如何正确地表现感情就成为批评中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说,透过批评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并打动下属的心,才是有成效的批评说服。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也是为了帮助别人认识到他自己认识不到的错误和缺点。批评者要想让被批评者认识到批评的价值,就必须尽量避免正面的批评,因为正面的批评会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和自信。不妨旁敲侧击地去暗示对方,对方会理解你的用心良苦,结果不但不会抵触,而且还会感激你。即使你对他人进行了正面的、直接的甚至是尖刻的批评,切记要及时地安抚被批评者,减少批评造成的负面影响。

赞美的话也要“巧”说

赞美别人是一件好事,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使是真诚的赞美,也未必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赞美的话也要学会巧妙地说,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制约赞美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赞美者本人的赞美是否发自内心,是否真诚,因为虚假的赞美是不受欢迎甚至会令人反感的;二是被赞美者所得到的赞美是否是他所期望的,是否是合情合理的赞美,因为不恰当的赞美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赞美别人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实事求是,措词适当

当你的赞语没说出口时,先要掂量一下,这种赞美有没有事实根据,对方听了是否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不以为然,一旦出现异议,你有无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赞美是否站得住脚根。所以,赞美只能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不要浮夸。

措词也要适当,一位母亲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很欣慰。”这种话就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骄傲。但如果这位母亲说:“你真是一个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中,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你的。”那就会使孩子骄傲,把孩子引入歧途。

赞美要具体、深入、细致

抽象的东西往往很难确定它的范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美的东西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是具体。如果要称赞某人是个好推销员,可以说“老王有一点非常难得,就是无论给他多少货,只要他肯接,就绝不会延期”。所谓深入、细致就是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要挖掘对方不太显著的、处在萌芽状态的优点。因为这样更能发掘对方的潜质,增加对方的价值感,赞美所起的作用会更大。

赞扬要热情具体

经常看到有人在称赞别人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漫不经心:“你这篇文章写得蛮好的。”“你这件衣服很好看。”“你的歌唱得不错。”这种缺乏热诚的空洞的称赞并不能使对方感到高兴,有时甚至会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反感和不满。

如果把以上这些话改成:“这篇文章写得好,特别是后面一个问题有新意。”“你这件衣服很好看,这种款式很适合你的年龄。”“你的歌唱得不错,不熟悉你的人没准还以为你是专业演员哩。”这些话比空洞的赞扬显然更有吸引力。

把赞美用于鼓励

用赞美来鼓励对方,能树起人的自尊心。要一个人经常努力把事情干好,首要的是激起他的自尊心。有些人因第一次干某种事情,干得不好,你应该怎样说他呢?不管他有多大的毛病,你应该说:“第一次有这样的成绩就不错了。”对第一次登台、第一次比赛、第一次写文章、第一次……的人,你这种赞扬会让人深刻地记一辈子。

想要巧妙地赞美他人,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对比性的赞美就是把被赞美的对象和其他对象比较,以突出其优点。常用“比××更……”或“在××中最……”等句式表示。俗语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对比性赞美给人一个很具体的感觉,但也正因为如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会产生一个负面,从而容易引起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所以在比较时就不应该用贬低来代替赞美。

两个学生各拿着自己画的一幅画请老师评价。老师如果对甲说:“你画得不如他。”乙也许比较得意,而甲心中一定不悦。不如对乙说:“你画得比他还要好。”乙固然很高兴,甲也不至于大扫兴。

(2)断语性的赞美就是给被赞美者一个总结性的良好评价,语气要肯切。实际上,对别人的工作进行肯定就是一种赞美。但是这种赞美由于是较为全面的、总结性的评价,所以容易流于抽象,与赞美的具体性产生矛盾。赞美者也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它经常和其他的方法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

(3)感受性的赞美就是赞美者就赞美对象的其一点表示出自己的良好感受。它体现了赞美的具体性,因为它表示的只是赞美的感受,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所以这种形式能充分发挥其赞美的优势。要实施这种赞美有两个步骤:一是把被赞美者值得肯定的优点“挑”出来;二是让被赞美者知道你对他的优点很满意。这样,赞美的作用就自然产生,而且使人信服。

(4)间接赞美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时,背地说些赞扬他的话。一般情况,间接赞美的话语都能传达到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赞扬一个人,不便对他当面说出或没有机会向他说出时,可以在他的朋友或同事面前,适时地赞扬一番。

据国外心理学家调查,间接赞美的作用绝不比当面赞扬差。此外,直接赞美的度不足会使对方感到不满足,不过瘾,甚至不服气;直接赞美过了头又会变成恭维,而用间接赞美的方法则可以缓和这些矛盾。因此,有时与其当面赞扬不如通过第三者的间接赞美效果好。

赞美还要注意适度。适度的恰当的赞美会使被赞美的人感到快乐或者振奋,而过度的空洞的恭维、奉承,会令对方感到反感、难堪,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说话贵在真实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讲究真诚、说真话。

说“真”话即用真挚诚恳的语言去打动对方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这里的“真”不仅仅是只包括“真实”的意思,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有“真情”。

真实、笃诚和真情是说“真”话时尤须注意的要素。以真实为铺垫、为基础,以真情动人、以真情感人,才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鲁迅说得很深刻:“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人和世界人;必须有真的声音,才能同世界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在谈话中运用说“真”话的策略时,要注意牢牢把握住“真”和“情”两个字,“真”就是要表现出“真诚”,“情”就是以“情感”打动人。

自己不懂的事就坦白地说不知道,这样较能博得对方的好感。

有一次汤姆在加州大学听一位著名教授演讲,内容是关于用老鼠进行实验的情形。当时有位学生发问:“如果改变实验条件,会有什么结果呢?”但就在汤姆也满心期待这位教授能有所回答时,却听到他毫无惧意地说:“我不知道。”

许许多多的大学教授,大概没有人会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坦白地说不知道,而会以“我想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等一类话把场面撑过去。

不论任何人都会有隐藏弱点的心理,所以对承认不知道这一点会产生抗意,连不懂的也会装作懂的样子。但有时把不懂的坦白地说出来,反而可以成为非常有效的自我表现法。

因为坦白的本身就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使别人认为你非常老实。此外,有着说不知道的勇气,就某种角度来看,还充满着除此以外什么都知道的自信。

实际上,对前面所说的那位教授,我也觉得他非常坦率而令人颇有好感,所以对他说话的内容也更加信赖。

说真话,还要有真情。俗话说:“言谈贵在情真,功在情深”,唯有真情的流露,才能产生无与伦比的推动力和征服力。

北魏太武帝拓破毒在河西打猎,尚书今古弼留守京城。武帝传诏古弼用肥马供作猎骑,古弼却都用瘦马送去。武帝大怒,说:“笔头奴竟敢决断我的大事!我回到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首先杀掉这个奴才!”古弼脑袋尖,像笔毫,所以武帝平时把古弼视为“笔”。古弼的属官惶恐不安,害怕受牵连一起被杀。古弼说:“我为人臣,不让皇上迷恋游猎,这个罪小;不防备不测(指战争),缺了国家军事的用度,这个罪大。现在北边的柔然人正强盛,南方敌寇还没消灭,我用肥马供给部队,瘦马供作打猎,这是替国家深谋远虑,即使为这死了,又有何妨!再说这是我个人做的事,用不着大家忧愁了。”太武帝听到这些话,叹息道:“像这样的臣子,是国家的珍宝啊!”

在某些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坦诚地说实话,真情流露,要比刻意地遮掩事实更能打动、赢得人心。

在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

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开怀不已。

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赞叹的掌声。

说话贵在真实。包含真诚实感的语言是唤起他人情感的最有力的武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说真话、动真情,可以增进双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双方的关系融洽,同时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

善意的谎言不为过

一般来说,说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离不开谎言,因为,有时候,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胜过讲真话。这就要求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遵守道德的情况下,谎言就是一种智慧。在一些非常时候,只有说谎,才能使事情更圆满。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的树叶装饰树枝,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他,对病人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

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同样,作为病人亲友,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说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是会创造奇迹的,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两天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怎么办?

在医疗方面,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

把能力相当的初一年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予表扬与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予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予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予责备和批评。

给三个组以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做,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星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一开始有进步,中途就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不好;第三组学生前三天成绩上升,以后成绩变得直线下降。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要给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能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可能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来就是了。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他就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的时候,必定在其中夸大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撒这样的谎是必要的。

还有一类谎言是社会礼仪中必须说的奉承话,这些话里大都有水分、夸张、空话连篇。听着那些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虽然心里并不一定十分愉快,但人类缺少这些空话与谎话,社交礼仪就无从谈起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

王员外家添了个孙子,在孩子满月的那天,来了许多庆贺的宾客,大家都看着孩子在有意无意地闲谈。

李秀才说:“令孙将来一定福寿双全,飞黄腾达,富贵荣华,光宗耀祖!”

罗秀才说:“人都是一样的,这孩子将来也会长大、变老、死去!”李秀才受到热烈的欢迎,被奉为上宾;而罗秀才则受到客人的鄙视、主人的嫉恨与冷遇。

难道罗秀才说的不是实话吗?当然是实话,可是实话是不中听的。相反,李秀才说的极有可能是假话,一个人“福寿双全”是很难的,但就是假话讨得了主人的欢心,因为主人正是这么期望的。

礼节性语言和奉承话可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摆脱出来。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因此它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卢梭在《忏悔录》中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便使自己从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时为了维持交谈,我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一些事情以便有话可说。”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中国人的教养?我一直苦苦思索,于是发现了以下三点:一说谎;二具有像绅士一样说谎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静,并且对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过于热衷。”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是有更大价值的。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只会被人当成“笨蛋”来看,只有把握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说“硬话”以硬制硬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碰到一些蛮不讲理的人,这时候,就应该说“硬话”,以硬制硬,针锋相对,毫不妥协。说“硬话”的目的在于向对方表明自己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在很多场合,只有说“硬话”才能在气势和心理上征服对方,打击对方嚣张的气焰。

说“硬话”,首先就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或胜过对方。

说“硬”话主要不是去批驳对方论点的错误、指责对方的可笑或荒谬,而是用与其言论相类、相对或相反的论点去智取对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寸土不让,占据至高点,这样就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威震对方。例如有一次孙中山先生在访友途中,遇到一位卖假药的郎中,该人自诩药丹神效。路人围观如堵,中山先生恐人受骗,当众揭发他的药足以害人,众皆哗然。

这江湖客见对方不过是年轻学生,居然敢来挑衅,极为愤怒,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凶狠地对他说:“你不信,我将你的脚当场打断,再为你整好。”

其时,先生身着蓝布宽袖长衫,反背双手,右手拿着半截甘蔗,一时急中生智,将它藏入袖内,举起来对准江湖客说:“这有什么稀奇,看我先一枪打碎你的脑袋,再来将你整好。”对方一听,真被唬住了,他搞不清中山先生的底细,信以为真,一时惊惶失措,经众人劝解而罢。

有些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人,对别人说话总是傲慢无礼。在和这种人打交道时,应该采用比较强硬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才能使对方有所收敛,维护自己的尊严。

有些人说话嘴硬,但因为自己也知道事没做在理上,说话自然也气短,只是强词夺理而已,这时候只要你义正词严、针锋相对,保准他退避三舍。

20个世纪20年代初,冯玉祥将军任陕西督军,一天,美国亚洲古物调查团的安德里和一位英国人高士林私自到终南山打猎,打死了两条珍贵的野牛。他们洋洋自得,回到西安来见冯督军。

冯督军在帐篷内会见他们。他们十分得意地述说了行猎的收获,以为冯督军会赞赏他们的枪法。只见冯督军听着听着眉头就皱了起来。冯督军问:“你们到终南山打猎,曾和谁打过招呼?你们领到许可证没有?”

这两位洋人骄横惯了,居然不把冯督军放在眼里,他们十分傲慢地说:“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所以不用通知任何人!”

冯督军一听,更加生气,慷慨激愤地驳斥他们说:“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是我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的呢?你们不通知地方官府,私自行猎,这是违法的行为,你们知道吗?”

他们不服,辩解说:“我们此次到陕西,贵国外交部发给的护照上,明明写着准许携带猎枪字样,可见,我们行猎已蒙贵国政府的允许,怎么会是私自行猎呢?”

冯督军立即反问:“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行猎吗?若是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那你们岂不是要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

美国人安德里自知理屈,便沉默不言,而英国人高士林仍狡辩说:“我在中国已经15年,所到的地方从来没有不准许行猎的!再说,中国的法律也没有不准行猎的条文。”

“中国法律上没有不准外国人行猎的条文,难道又具有准许外国人打猎的条文吗?”冯玉祥慷慨激昂地质问道:“你15年前没有遇到过官府禁止你行猎,那是他们睡着了。现在我们陕西的地方官,没有睡着。我负有国家人民交托的保土维权之任,我就非禁止不可!”

在冯玉祥将军慷慨激昂的正义面前,两个外国人无言以对,只好低头认罪,并请求饶恕他们,以后再也不重犯。

有些时候,有的人因为有某种权势或优势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以某种邪恶的手段践踏人间公理和社会公德,对付这种事也一样要义正词严,当堂断喝。因为不管坏人怎么坏,在公理和道德面前他们也会有所畏缩的。这就叫邪不压正。

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不知深浅的人,好在公众场合聚众闹事,一方面侮辱人格,一方面寻衅滋事,对于这种人也要毫不客气,予以痛击。

在你洞明对方故意耍弄手腕欲寻衅挑事时,就可抓住要害,先发制人,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不啻于给对方以“当头棒喝”,给他一个下马威,制服对方,从而避免冲撞的发生或升级。

总之,只要你站在正义的一方,大可不必怕这怕那不敢说话,而是应大胆地说清事实,摆明道理,让他气短,让他理亏,最后让他服输认错。

说“硬话”一定要注意分清场合,因人因事而异。切忌感情用事,不讲策略,盲目行事。

用“软语”打动人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生活中,有些人吃软不吃硬。对这类人,要用“软语”去打动他,因为你的“软语”很有可能触及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17岁的孤女在她寡母的支持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还是暂时试用。新年快到了,店里的工作特别忙,姑娘干得很带劲,因为她听经理对别人说有留下她的意思。

这天她来到店里上班,把柜台里的戒指拿出来整理。她瞥见那边柜台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顾客,他几乎是这不幸时代贫民的缩影:一脸的愤怒,褴褛的衣衫诉说着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贪婪的眼睛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叮铃铃!”电话铃响了,姑娘急着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到地下。她慌忙四处寻找,捡起了其中的五枚,可是第六枚戒指呢?怎么也找不着,姑娘急得出了一身汗。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儿。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

“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久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会在这里干得不错。”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姑娘也立刻伸出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

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这本是一起盗窃案。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采用抓住盗窃者的方法追回赃物。但姑娘没有,她是用可怜的口吻,乞求盗窃者良心的发现,从而避免了一场纷争。不难想象,如果姑娘一旦声张,窃者肯定不承认。其结果,不但姑娘要赔偿损失,而且她那来之不易的工作也许会因此而丢失。

人们总是习惯于同情弱者,所以,有些时候,适当地向对方“示弱”,说“软话”,说不定更能打动对方的心灵。

我们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性格倔强或冲动的人,这时,不妨试试以退为进的说话策略。表面上看,说“软话”好像是退缩,实际上说“软话”是另一种形式的进攻,就像拉弓射箭时先要把弓弦往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向前射出去。

某山区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路时,放炮炸石砸断了一家农户的梨树,这棵梨树是这家农户的财源,主人揪住支书要他赔。

支书说,秋后一定赔偿,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一拥而上,把支书好一顿打。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第二天开村民会,闹事的也觉得理屈,准备挨整。

不料,支书竟先做检讨:“老少爷们,我还年轻,得大家帮扶。哪个活我安排错了,哪句话我说得不对,大家担待,我做检讨。”被打的事竟一字不提。

后来闹事的人找到支书,当面认了错:“你是为全村,我是为自家,我错了!今天你咋说,我咋干,听你的。”

支书是很懂得交谈之道的。为了帮乡亲们开辟新路,他忍下了个人委屈。但是,他的忍让和退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坚强。由此可见,说软话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以退为进的方法。

在特定的场合,说话有必要软硬兼施,尤其是面对一些铤而走险的危险人物,光说硬话会刺激对方顽抗到底,光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你软弱可欺。这时,软硬兼施是最好的办法。因为铤而走险的人其实也并不想完全断掉自己的后路,只要对其晓以利害,就很有可能诱导成功。

1977年8月,克罗地亚人劫持了美国环球公司从纽约拉瓜得机场至芝加哥奥赫本的一架班机,在与机组人员僵持不下之时,飞机兜了一个大圈,越过蒙特利尔、纽芬兰、沙浓,最终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在这里,法国警察打瘪了飞机的轮胎。

飞机停了3天,劫机者同警方僵持不下,法国警方向劫机者发出最后通牒:“喂,伙计们!你们能够做你们想做的任何事情,但美国警察已到了。如果你们放下武器同他们一块回美国去,你们将会判处不超过2至4年徒刑。这也可能意味着你们也许在10个月左右释放。”

法国警察停顿片刻,目的是让劫机者将这些话听进去。接着又喊:“但是,我们不得不逮捕你们的话,按我们的法律,你们将被判死刑,那么你们愿意走哪条路呢?”劫机者被迫投降了。

本例中的劫机者一方面因为机组人员的抗衡和警方的追捕而无法达到预定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不清楚警方的态度而不敢轻易放下武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痛苦局面。法国警察在劝说中明确地向对方指出了两条道路:投降或者顽抗,投降的结果是10个月左右的徒刑,而顽抗的结果只能是死刑。面对这两条迥异的道路,早已心慌意乱的劫机者识相地选择了弃械投降。

在人际交往中,适时地说“软话”是为了赢得对方的同情、理解、宽容、原谅,以达到解释、说服、引导、相互沟通、转化矛盾、反败为胜的目的。“软话”貌似“柔软”,实际上不软。在人生道路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要到挫折,这时,就要能屈能伸,用“软语”去打动人心。

学会说“应变”的话

在日常生活中,危险常常不期而至。而在紧要的关头,说随机应变的话,就是要求你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根据现场的情况迅速地做出恰当得体的反应,说“应变”的话,就能转危为安,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春秋时期,有一次秦兵企图偷袭郑国,大军已开到离郑国不远的地区,而郑国还蒙在鼓里。这时,郑国一个名叫弦高的牛贩子得知这个消息后,急中生智,他一面派人星夜赶到郑国国君那里报信,一面又装扮成郑国的使臣,挑选几十头肥牛,乘着一辆年,迎着秦兵而去。当与秦兵将领相遇后,弦高便自称是受郑国国君之命,备了点薄礼来慰劳秦军。并称国君正厉兵秣马,训练军队。秦军将领一听,大吃一惊,以为郑国早有了准备,便改变计划班师回朝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可能要经常面临变幻不定的客观现实。在迅速变化的形势面前,要以不变应万变才行,只会循规蹈矩,是不会成为成功者的。

一天,卓别林带着一大笔款子,骑车驶往乡间别墅。半路上突然遇到一个持枪抢劫的强盗,用枪顶着他,逼他交出钱来。

卓别林满口答应,只是恳求他:“朋友,请帮个小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待。”强盗摘下卓别林的帽子打了两枪,卓别林说:“谢谢,不过请再向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强盗不耐烦地扯起卓别林的衣襟打了几枪。卓别林鞠了一躬,央求道:“太感谢您了,干脆劳驾将我的裤脚打几枪。这样就更逼真了,主人不会不相信的。”

强盗一边骂着,一边对着卓别林的裤脚连扣了几下扳机,但不见枪响,原来子弹打完了。卓别林一见,连忙拿上钱袋,跳上车子飞也似地跑走了。

这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任何人都无法估计它什么时候降临,任何人也无法预先做好应变的准备。所以随机应变,怎样根据眼前环境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是一个人应变能力与分析能力的直接体现。例如:

有一天,玛丽小姐正在屋里休息,忽然听到门外有声。她打开门,却见一个持刀的男人正杀气腾腾,恶狠狠地看着自己。

是入室抢劫?是杀人逃犯?

玛丽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打了一个冷颤。她灵机一动,迅速恢复平静,微笑着说:“朋友,你真会开玩笑!是卖菜刀吧?我喜欢,我要买一把……”边说边让男人进屋,接着说:“你很像我过去的一位好心的邻居,看到你真高兴,你是喝咖啡还是茶……”本来满脸杀气的歹徒,渐渐腼腆起来。

他有点结巴地说:“谢谢,哦,谢谢!”

最后,玛丽真的“买”下了那把明晃晃的菜刀,陌生男人拿着钱迟疑了一会儿真走了,在转身离开的时候,他说:“小姐,你会改变我的一生!”

读罢这则情节起伏、动人魂魄、有惊无险的小故事,我们不仅钦佩玛丽小姐化险为夷的过人智慧,更被她那能融化世界的爱心术所折服。不是吗?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转眼间被玛丽小姐以机智和爱心挽回了,她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挽救并改变了这个未遂的杀人犯。这件事看起来悄无声息,回味起来则是惊心动魄。因为这两位主人公的人生在这片刻之间完成了一次由魔鬼到圣贤的净化与转折,也在各自的生命驿站中立下了一块里程碑。

俗话说“到啥时候说啥话”,危难关头,反正是武大郎服毒,喝也死,不喝也亡,怕又有什么用呢?

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权力后,每天都在做着皇帝梦。有一天竟在白天进入梦中,一位侍婢正好端来参汤,准备供袁世凯醒后进补,谁知不慎将玉碗打翻在地。婢女自知大祸临头,吓得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因为这只玉碗是袁世凯在朝鲜王宫获得的“心头肉”,过去连太后老佛爷也不愿用来孝敬,现在化为碎片,这是杀身之祸,死罪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脱的了。正当她惶惶推思之时,袁世凯醒了,他一看见玉碗被打得粉碎,气得脸色发紫,大吼道:“今天俺非要你的命不可!”

这时,侍婢已冷静下来,她想反正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情急之下突然想到袁世凯总想当皇帝,我何不如此这般……于是,她连忙哭诉着:“不是小人之过,有下情不敢上达。”

袁骂道:“有什么话,快说。”

侍婢道:“小人端参汤进来,看见床上躺的不是大总统。”

“混账东西!床上不是俺,能是啥?”

侍婢下跪道:“我说。床上……床上……,床上躺着的是一条五爪大金龙!”

袁世凯一听,以为自己是真龙转世,要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了,顿时一股喜流从心中涌起,怒气全消了,情不自禁地拿出一叠钞票为婢女压惊。

婢女在生死存亡关头,通过一句恭维妙语,不仅免了杀身之罪,还得了对方的奖赏。

可见,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当一个人身处险境的时候,切不可心慌意乱,自乱阵脚,而应该必须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策略,说不同的话,这样才能确保在危机中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学会有技巧地说“不”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外来的请求或要求,其中,有一些,是我们愿意并且有能力接受的;而对于那些超出我们能力的不合理的请求或要求,我们不得不加以拒绝。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做到有求必应。因此,学会有技巧地说“不”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巧妙地拒绝别人,首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要顾及对方的自尊,给对方留台阶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如果一开始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不安的心情急剧加速,失去平衡,引起强烈的反感,从而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不宜一开口就说“不行”,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先说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了那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当拒绝别人时,不但要考虑到对方可能产生的反应,还要注意准确恰当地措辞。比如你拒聘某人时,如果悉数罗列他的缺点,会十分伤害他的自尊心。倒可以先称赞他的优点,然后再指出缺点,说明不得不这样处置的理由,对方也能更容易接受,甚至感激你。

(2)降低对方对你的期望

大凡来求办事的人,都是相信你能解决这个问题,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般地说,对你抱有期望越高,越是难以拒绝。在拒绝要求时,倘若多讲自己的长处,或过分夸耀自己,就会在无意中抬高了对方的期望,增大了拒绝的难度。如果适当地讲一讲自己的短处,就降低了对方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抓住适当的机会多讲别人的长处,就能把对方求助目标自然地转移过去。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而且使被拒绝者因得到一个更好的归宿,由意外的成功所产生的愉快和欣慰心情,取代了原有的失望与烦恼。

(3)尽量使你的话温柔缓和

当你想拒绝对方时,可以连连发出敬语,使对方产生“可能被拒绝”的预感,形成对方对于“不”的心理准备。

谈判中拒绝对方,一定要讲究策略。婉转地拒绝,对方会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绝,对方则会产生不满,甚至怀恨、仇视你。所以,一定要记住,拒绝对方,尽量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要让对方明白,你的拒绝是出于不得已,并且感到很抱歉,很遗憾。尽量使你的拒绝温柔而缓和。

(4)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处境

一般来说,一个人有事求别人帮忙时,总是希望别人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却往往不考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和风险。如果实事求是地讲清利害关系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把对方也拉进来,共同承担风险,即让对方设身处地去判断。这样会使提出要求的人望而止步、放弃自己的要求。例如有个熟人想请长假外出经商,来找大夫开个肝炎的病历和报告单。对此作假行为医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于是大夫就婉转地把自己的难处讲给他听,最后他说:“我一时没想那么多,经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个办法不行。”由于共担可能出现的风险,对方就能由己及人地去想问题,体谅别人的难处。在人际交往中,只要还有一线希望达到目的。谁也不愿意轻易地接受拒绝;究其原因是完形心理在起作用。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在拒绝别人的要求时,铁一样的事实摆在眼前,无论怎样坚持意见的人,也不能不放弃自己的要求。如某人为了及时掌握市场销售,想在家里安个电话,于是找邮局的一个朋友帮忙。可是此君的地段并无号。但任凭朋友如何解释,求人者都不相信。无奈后者就把他带到邮电局电话科查看后,此君才确信无疑。这样也就不会怨天尤人,谅解了拒绝者的苦衷。

(5)尽量使自己争取主动,站在有利的位置上

不管怎么说,拒绝别人的要求总是被动的。因为很难预料是谁,在什么时候、会提出什么要求,而且对方的要求一经提出,又总得当面有所答复。但在有些情况下,去登门谢绝,就可以使对方产生感恩心理,争取到一点主动权。在医院工作,某君有一次我出差回来,朋友送给他一张便条,原来是朋友的父亲患心脏病想住院治疗,请他帮忙云云。于是某君晚上就专门去朋友家,跟他说明床位早已住满的情况。他说:“本应我再来找你,却让你跑这么远的路,很过意不去。看来是没办法了,否则你不会来登门谢绝。”登门谢绝有三个好处:①以满腔的热情暖住对方的心,拒绝了也不至于使双方感到冷落;②表示愿意为对方效微薄之力,既肯不辞辛劳地登门,可见拒绝是出于力不从心,从而得到了理解;③变被动为主动,以求助的方式请求对方接受拒绝,是出自尊重,一不会伤害对方的感情。特别是对长辈提出的要求,如不能接受,采取登门谢绝的做法是再好不过的。

(6)自己态度一定要真诚

拒绝总是令人不快的。“委婉”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减轻双方,特别是对方的心理负担,并非玩弄“技巧”来捉弄对方。特别是领导、师长拒绝下级、晚辈的要求,不能盛气凌人,要以同情的态度,关切的口吻讲述理由,使之心服。在结束交谈时,要热情握手、热情相送,表示歉意。一次成功的拒绝,也可能为将来的重新握手、更深层次的交际播下希望的种子呢!

拒绝的时间,一般是早拒比晚拒好,因为及早拒绝,可以让对方抓住时机争取别的出路。无目的的拖拉,是对人不负责的态度。至于地点,拒绝时一般把对方请到自己办公室来为好。如果在公共场所,宜小不宜大,宜暗淡不宜明亮。为了避免明光的直接接触,两人的座位也以斜对面或并肩座为宜。合适的时机也很重要,不宜在众人的场合拒绝。

其实,拒绝人的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几种仅供参考。

(1)诱导对方自我否定

罗斯福当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朋友问起有关海军的情况,事涉保密的内容。罗斯福灵机一动,装模作样地向四下看了看,压低声音回答:“你能保密吗?”“当然能!”罗斯福接着说:“你能我也能。”

(2)推托、拖延

这种方法是指可用时间来拖延,也可用某人不在自己无法决定来推托。如某宾馆开一个时装展示会,请了著名模特表演,入场券价位较高。当地的朋友都来向主事人要票,他只好回答:“很遗憾,这次入场券全部掌握在外方老板手中。”

(3)先同意后拒绝

有时对方提出的要求并非无理取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条件限制又无法予以满足,可以先表示理解与同情,然后再婉言拒绝。如一家公司的经理对另一家工厂的厂长说:“我们两家搞个联营,你看怎样?”对方答:“这个设想不错,只是目前条件还不成熟。”这样,既拒绝了对方又留下了后路。

(4)避实就虚

避开实质性的问题,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做出具有弹性的回答,既无懈可击,又达到在要害问题上拒绝做出回答的目的。如中国奥运代表团到达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比赛地时,外国记者纷纷问团长李梦华:“中国能拿几块金牌?”“中国能超过韩国吗?”李答:“10月2日以后,你们肯定能知道。”记者又问:“中国新华社曾预测能拿到11块金牌,你认为有把握吗?”李又巧妙地回答:“中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记者怎样想,就可以怎样写!”

拒绝别人总是会令对方失望的。直接对他人说“不行”、“我做不到”之类的拒绝的话,对方一定会心生不快和反感,甚至会怀恨在心。相反,诚恳而有技巧地拒绝对方不仅能够得到对方的谅解,还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