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想有所作为,就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实际上就是突破自我、突破常规,从思想上首先战胜自己。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的两大习惯。成大事者要注重思维超越,敢于突破经验,求新求变。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时,这个可怜人又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儿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他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儿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扔掉了,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有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人的思维最怕僵化,一旦僵化形成定式就会陷入误区。这种误区有时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甚至于可以毁掉一个人的科学发明创造。因此,大凡有创造发明的人,都是能够主动走出惯性思维误区的人,事实上正是这种逆向思维成就了他们。
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敌人把一个村庄包围了,不让村里的任何人出去,派了一个伪军在村子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一个小桥上把守,正巧村里有一个重要的情报要报告给在村外的八路军领导人,在敌人看守如此严密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情报顺利、又安全送出去呢?村里的一个小八路,勇敢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这个小八路在黄昏时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来到了小桥旁边的芦苇地,躲藏了起来,他认真地观察小桥上发生的一切,他注意到守关卡的敌人打起了瞌睡,凡是由村外的人来,他总是头也不抬就说,回去,回去,村里不让进,如此几次,小八路心里有了主意,于是小八路,钻出了芦苇地,悄悄接近并上了小桥,就在敌人抬头发话之前他突然转身向村里的方向走来,并且故意把脚步声弄得挺大,敌人听到后,还是头也不抬地说,回去,回去,村里不让进,结果小八路顺利过关把情报安全地送了出去,为部队打胜仗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钻入死胡同成了“憋死牛”。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往往是顺着一条道走到黑,头撞南墙不知道转个弯,结果四处碰壁。事实上,换个思路天地宽。一个人如果受习惯思维的影响,得出来的判断是大同小异。这种思维不是不对,但如果长期局限于这样去思考问题,往往会抑制人的创新能力的发挥。人生要有所作为,就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实际上就是突破自我、突破常规和思维定式,从思想上首先战胜自己。难道不是这样吗?
拿破仑·希尔曾说,创新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把创新看做是“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根本的快乐”。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创新和幸福的内在联系,说明创新是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
为什么说创新是人类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和动力?我们知道,幸福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所追求的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然而,怎样才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呢?要靠劳动、靠工作,为事业奋斗。而人们需要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需要的层次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要,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就要靠创新。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人类的幸福和成功与否也在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