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的话语,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其多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良好的铺垫。
寒暄可减缓对方对自己的排斥
寒暄是人际关系沟通的一种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人们在初次见面的一刹那,便以人的本能判断对方。努力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其后的人际交往才能顺利展开,这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和人谈话的目的是为了相互沟通,若能以轻松、自然的态度与对方洽谈,对方会受你的感染,觉得你亲切而易于接近,这么一来,会有利于沟通。
(1)寒暄可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对方在面对陌生来访者的时候,一般会感到紧张和不安,更严重的是会产生对抗情绪,这时候一定要设法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这时寒暄可以作为你的开场白,恰当的寒暄可以让对方消除戒备心理,最起码不会让对方认为你有“不轨企图”。
(2)寒暄是一种重要的礼节。在人际交往的礼节中,寒暄占极为重要的地位。很多人认为,寒暄只是双方碰面时打招呼而已。早上见面互道一声“早安”,中午或者晚上问候一声“午安”或“晚安”,分手时说声“再会”。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关心。
切记,寒暄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向对方表示关心的一种行为。寒暄内容与方法得当与否,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人际关系好坏的关键,所以要特别重视。
(3)寒暄对人的情绪有重要影响。寒暄可消除人的紧张情绪,使之有时间通过对对方的观察,决定自己所使用的策略。
当你在与对方初次见面打招呼时,试着尽量放开声音,大声寒暄,强有力地握住对方的手,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豪爽地大笑,保证你一定会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寒暄时应注意礼貌原则
世上有各式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好恶之心,要跟任何人都能处得来实在很不容易,而你在人际交往中是否会成功,完全要看方法。
寒暄作为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一些礼貌原则:
(1)恰当地称呼对方。称呼对方时要因人而异,最好要称呼对方的职务。反复地称呼会增加亲切感,但并不是一开始便反复称呼,而是在交谈中适当地运用。
(2)有礼貌。与他人首次见面,一定要礼貌性地寒暄一番,如此方能留给对方良好的印象。也就是说,你必须表现得谦恭有礼,适时说“早安”、“午安”、“晚安”,此乃交际的利器。
(3)要清楚地介绍自己。介绍自己时,要说清楚自己的姓名、所在的单位、目前的职务,而且要特别强调自己的专业。这样,一方面是让对方听清楚;另一方面也是郑重其事,以引起对方的重视。
(4)寒暄时要面带微笑。不懂得利用微笑实在是很不幸的。要知道,微笑在社交中能发挥极大的作用。无论在家里、在办公室,还是在途中遇见朋友,只要你不吝啬微笑,都会显现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所以有许多人,每天清早洗漱时,总要花个两三分钟的时间,面对镜子训练自己微笑,甚至将之视为每天的例行工作。
(5)要巧妙地称赞对方。恰如其分的称赞可以缩短与对方的心理距离。称赞要发自内心,要富有创意,不要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机械地背诵或者言过其实,都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6)要注意说好第一句话。对方在听第一句话时要比听第二句和后边的话认真得多。因此,同对方寒暄,要想好第一句话该讲什么,以达到吸引对方注意力的目的。
(7)要适时赞同对方的意见。一个人无论其年龄、地位的高低,他都是一个注重自我的人,假如你能适时称赞对方所说的话,一定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因为由于你的附和、赞同,表示出了你和对方意气相投,那么,他在感觉自己被认可之后,也会注意你。
(8)要及时转入正题。同对方寒暄几句之后,便应当及时转换话题。新的话题应当从何说起呢?此时的你应当心中有数。
(9)寒暄要言简意赅,注意掌握时间,不要越扯越长,忘记了自己沟通的目的。
称呼也是寒暄的一种礼节
与人谈话,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发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团体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但也有共同的称呼,如太太、小姐、女士、先生等。
有时候,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比如遇到一位新近被提升为主任的朋友,就应先跟他打招呼:“主任,真想不到能在这儿见到你。”当他听到你跟他打招呼后,会显得格外高兴,即使平时他是个不太健谈的人,此时也一定会显得很健谈。
当瑞典国王卡尔·哥史塔福访问旧金山时,一位记者问国王希望自己怎么被人称呼。他答道:“你可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回答。
最重要的是,不论我们如何称呼他人,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传达这样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重视”。
使用称呼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到心理因素,如对30多岁还没有结婚的人,就称其为“老张”或“老李”,很可能会引起他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性称“太太”、“夫人”,她一定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性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
除此之外,称呼应该根据社会习惯来进行。称呼一般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如董事长、经理、科长等;姓名称,一般以姓或姓名加同志、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医生、律师、法官等;一般称,如太太、女士、小姐、先生、同志、师傅等;代词称,用代词“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是以亲属名词大爷、大妈、伯伯、叔叔、阿姨等来相称。
有的人可能会说,如何称呼是无所谓的事情,一带而过,谁会在意。事实果真如此吗?且别说外交或重大的社交场合,即使日常的迎来送往中,不称呼或称呼不当都会引起别人的不快,甚至会造成感情上的隔膜,有心人不能不对此有所警觉。
在职场上,最好不要直呼其名,也不要过分亲昵,更不要称呼其绰号,时刻以尊重为首则。称呼礼节是一个人修养、智商的综合表现,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断送前程,追究起来可能就是在称呼上栽了跟头,吃了大亏。
寒暄要做到彼此交流
寒暄是为了让对方了解自己,以便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因此,在寒暄中要适时地表现自己、推销自己,让对方多了解你,进而喜欢并主动接近你。那么,选择什么作为寒暄中介绍自己的话题呢?
(1)谈谈生活中的心得。你可以和对方谈最近所看的报道、谈最近最新的新闻媒体统计等,从谈话中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内涵和修养。
(2)谈谈自己最近的经历。你可以和对方交换彼此的生活经历,也可交谈自己的生活挫折。如:“我最近收到交通队3张罚单,这些日子好像抓得很厉害……”谈谈生活经历,借以缩短双方的距离。
(3)发掘对方的相关话题。在对方身上发掘肯定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方桌子上摆的、墙上挂的、手上拿的物件都可以作为发掘对方肯定点的工具。
寒暄是很重要的,是人际关系最根本的润滑剂。要让寒暄显得得体,需要明白什么是成功的寒暄。对寒暄来说,如果能改变初次见面时生疏尴尬的气氛,把你的礼貌与善意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并且让对方产生与你结交的兴趣,那么这场寒暄无疑就是成功的。其中最关键的是要随时体会对方的反应,并根据他的反应对你的谈话内容做出调整。寒暄切忌自说自话,夸夸其谈,否则只能惹人讨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登门拜访某人,所以可以这样寒暄:“先生,您有这么一位贤惠的太太,难怪笑口常开。”这样双方都赞美到了。诸如此类,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寻找话题,达到寒暄的目的。
(1)从参加的具体活动上寻找寒暄的话题。有时候,你去拜访对方,他们可能正在激烈地谈论一场球赛。如甲A、世界杯等赛事,都是很好的题材。你从中肯定对方的独到眼光,从而找到共同话题,不是很好吗?
(2)从面相上寻找寒暄的话题。应该承认,很多人相信面相、命运,相信从一个人外观的形象,往往能看出他未来的发展。所以面相是赞美对方的很好的话题,比如对方的鼻子、耳朵、长相,都可以找到肯定点:“陈先生,您的耳垂这么大,晚年一定大富大贵。”“您的印堂发亮,我看您今年要发了。”他有哪方面的特征,你就从哪方面去寻找肯定点。
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把握,就一定能与对方热情友好地交往,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尽快缩短感情距离
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样沟通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1)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应酬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时,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联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来,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使人一见如故。现在许多大学里,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或联谊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
(2)以表示感谢来加强感情。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个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许多人,不过开学之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来,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3)从对方的外貌谈起。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应酬方式。有个善于应酬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善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作他了,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的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从而使这个不善言谈的新朋友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4)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引起对方的兴趣。名字不仅是一种代号,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个人的象征。初次见面时能说出对方的名字已经很不错了,若再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就更上一层楼了。比如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谐音地称道:“高屋建瓴,顺江而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意味深远啊!”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可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者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也未尝不可。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称道对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寒暄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做到面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让大家都觉得通过这些有趣的话能与你产生共鸣。
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
不善言谈者在交际场中很容易陷入尴尬局面。要想成为说话的高手,首先必须掌握善于没话找话的诀窍。
其实,与人交谈的过程同样也是这样。在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对方感兴趣话题呢?我们教你几招这方面的谈话策略。
(1)中心开花
当你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众的兴奋中心。这类话题必须是大家想谈、爱谈又能谈的,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了,以至引起许多人的议论和发言,导致“语花”飞溅。
(2)借兴引入
巧妙地借用此时、此地、此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会取得好的效果。“即兴引入”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呢?还是老同学?”无论问话的前半句对,还是后半句对,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谈下去了。
(4)由兴趣入题
问明陌生人的兴趣,由兴趣开始发问,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论有关象棋方面的事情,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更投机。如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大开眼界。
引发话题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发一番议论。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缩短距离
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我国多有“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这也有不少方法:
①适时切入。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谈是双边活动,只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会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献给对方,实际上符合“互补”原则,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础。
②借用媒介。寻找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语言,缩短双方距离。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他们表露自我,交谈也会顺利进行。
③留有余地。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谈是和谐的,进而缩短距离。因此,和陌生人的交谈,千万不要把话讲完,而应是虚怀若谷,欢迎探讨。
总之,在办事的时候,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僵局,要想顺利解决事情,就应该善于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打破一切僵局。
没话找话说的关键是要善于找话题,或者根据某事引出话题。因为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是深入细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