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拔罐疗法治百病
6175100000019

第19章 外科疾病

落枕

落枕又名失枕。本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多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睡眠时头颈部位置不当,或枕头高低不适或太硬,使颈部肌肉(如胸锁骨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等)过长时间维持在过度伸展位或紧张状态,引起颈部肌肉静力性损伤或痉挛;也可因起居不当,受风寒湿邪侵袭,寒凝气滞,经脉瘀阻;或因患者事前无准备,致使颈部突然扭转;或肩扛重物,颈部肌肉扭伤或引起痉挛等均可致成落枕。

“症状”颈部肌肉、颈项强直、酸胀、转动失灵、强行则痛。轻者可自行痊愈,重者可延至数周。

“疗法”

配穴方一以患侧阿是穴为主。配穴:风池、肩井穴。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患者取坐位,医者先用手掌根在患侧压痛点明显处用力揉按片刻。然后以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3~5次,使之出血。一般以出血2~5ml为度,用干棉球擦净血迹后,取火罐,用闪火法吸附于上,留罐10~20分钟。在留罐期间用上述刺络方法点刺风池、肩井穴,再拔罐。起罐后,用艾条点燃,在拔罐部位施以温和灸,以施灸处周围皮肤红润,患者自觉有温热感为度。每日治疗1次。

主治:落枕。

效果:治疗60例,1次治愈者28例,2次治愈者23例,3次治愈者9例。

附记:引自《四川中医》。

配穴方二阿是穴(压痛点)、风府、大椎、肩中俞、肩外俞。

方法:在应拔部位上,先按揉数分钟,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再用艾条悬灸3~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主治:落枕。

效果:一般1~3次即愈,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分3组:一为大椎、肩井、肩中俞;二为大杼、肩外俞、风池;三为颈椎1~4及患侧相应颈部。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任选1组穴,先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血止后拔罐10~15分钟,连治3次。

主治:落枕。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3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内关、承山。

方法:每次任取1穴,均用指压拔罐法,每日1次。取内关穴时,术者左手握住患者患侧的手背,使其腕关节适当屈曲;以便使腕部的屈腕肌群的肌腱松弛;右手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并排放在内关穴位的背侧,拇指用力掐住内关穴位,使患者感到该上肢、肩及颈部,有酸、沉、困、胀的感觉。然后拔罐15分钟,起罐后,嘱患者头部自由左右转动,转动角度逐渐加大,至转动自如为止。取承山穴时,患者取俯卧位,双脚伸直,足跟上提。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健侧承山穴2~3分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边按穴位边让患者左右上下活动颈部,频率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然后拔罐15分钟。

主治:落枕。

效果:屡用效佳,多1~2次,最多3次即愈。

配穴方五颈项穴、风池。

方法:采用针罐法,先用28号1寸毫针针刺颈项穴(健侧)得气后,留针(同时令患者向左右方向转动颈部,逐渐加大转动幅度)不拔罐。然后用梅花针由上至下叩打患侧颈部,并重叩风池穴,以微出血为度。再拔火罐于颈部(最痛处),风池穴留罐10分钟。起罐后,用干棉球擦净血迹,嘱患者转动颈部数次,出针,每日1次。

主治:落枕。

效果:治疗50例,经治1~3次,全部治愈。

附记:引自《四川中医》。颈项穴,位于手示指指关节背侧尺侧缘,半握拳取之即可。

配穴方六阿是穴(肩背部压痛明显处)、风池、大椎、天容。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阿是穴点刺,使之出血2~3ml,血止后拔罐15分钟。在留罐期间,同时用毫针针刺风池、大椎、天容穴,不拔罐。起罐后,患处用艾条悬灸10分钟。

主治:落枕。

效果:临床多年,治验甚多,多1次即愈。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或骨质增生等而导致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压或刺激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无论男女皆可发生。

“病因”多因身体虚弱,肾虚精亏,气血不足,濡养缺乏;或气滞、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积累,致经络瘀滞、风寒湿邪外袭、痹阻于太阳经脉,致筋骨不利而发病。

“症状”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肢体酸软乏力,甚则大小便失禁、瘫痪。若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可出现头晕、心悸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下风池(位于项部、入后发际5分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大杼、风门。配穴:天宗、肩井、肩髃、曲池。

方法:采用药罐法。即用艾叶、防风、杜仲、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代)、土鳖虫、羌活、独活、苍术、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g,乳香、没药各5g,水煎煮罐(竹罐)3分钟,拔于上述穴位7~8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颈椎病。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有头晕、恶心;或伴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隙变窄等。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5~6个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天津中医》。用本法治疗50例,基本治愈35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

配穴方二分两组:一为大椎、肩中俞、肩外俞;二为大杼、肩井、肩髃。

方法: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或两组穴全用。先用梅花针叩刺至皮肤发红,并有少量出血点,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拔出瘀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颈椎病。

效果:一般连治2~3个月即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每日配以按摩,加强颈项部活动锻炼,有利于提高疗效。

配穴方三第1~7颈椎两侧、肩背部区。

方法:先用梅花针重手法叩刺,至皮肤微出血为度,血止后,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干药棉球擦净血迹后,再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颈椎病。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见效,2~3个疗程可愈。

附记:若病情严重者,可在压痛明显处,每次重复拔罐2~3次。

配穴方四主穴:阿是穴(压痛点)、颈灵穴(颈椎1~5)。配穴:颈部不适者配天宗、太阳、百会;臂痛配臂臑、少冲、关冲;后背部痛配肩中俞、阳溪、商阳。

方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血止后主穴拔罐,每穴出血1~2ml起罐。配穴加用艾条温灸5分钟。百会、少冲、关冲、商阳只针灸、不拔罐。2~3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配用药枕。药枕方系用当归、羌活、藁本、制川I乌、黑附片、川芎、赤芍、红花、广地龙、血竭、石菖蒲、灯心草、细辛、桂枝、丹参、防风、莱菔子、威灵仙、乳香、没药各适量,冰片为1/10量,共研粗末,填入枕袋,供患者睡眠时用。每日枕用不少于6小时,连用至愈为度。

主治:颈椎病。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显著。通常3~6个疗程即效,8~9个疗程即愈。据统计,总有效率可达98%以上,其中治愈率为70%左右。

附记:药枕有理气活血、捎肿定痛、活络祛风、提神醒脑之功,与拔罐、刺络、艾灸等疗法配合运用,故疗效更佳。

配穴方五主穴:颈部华佗夹脊。配穴:大椎、大杼、天宗、肩井、肩贞、肩髎、肩髃、合谷等。

方法:第一次取主穴和3~4个配穴,先用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拔罐10分钟。罐后,再取2个颈部夹脊穴,每穴注入维生素B12★500mg和当归寄生注射液2ml。2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颈椎病。

效果:临床屡用,久治有良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六主穴:病变椎体周围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索状物、结节物、泡状软性物),颈椎4~7,大椎穴;配穴:肾俞。

方法:先用梅花针重叩(泻法)压痛点和阳性反应物,再叩颈椎4~7和大椎穴,叩刺至皮肤出血后,立即拔罐,留罐5~Jo分钟。各部出血量不等,一般0.5~3ml。如为虚证,同时用梅花针轻叩(补法)肾俞,同样拔罐5~lO分钟。去罐后,拭去淤血。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加强颈项部的功能锻炼(包括转颈、提捏斜方肌、热敷)。

主治:颈椎病。

效果:治疗66例,经治疗1~3个疗程后,痊愈18例,显效3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7%。

附记:引自《陕西中医》。

配穴方七阿是穴(在颈椎上或颈椎两旁肌肉、肩胛上区寻找压痛敏感点)。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各种针罐法、灸罐法、涂药液罐法、敷贴姜或伤湿止痛膏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若病程长,症状顽固者,可每次选2~3个穴位,先用挑罐法,然后再于其余的穴位上行药罐法或单纯拔罐法等。留罐10~15分钟,每3~4日1次。

主治:颈椎病、颈项痛,兼治落枕。

效果: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①加减法。若肩关节、上肢麻痛者,加压痛敏感点;头痛、头晕者,加太阳、额中穴;心律失常、心前区痛者,加心俞、至阳、灵墟(左侧)、天池(左侧)等穴。若为风湿性活动期者,加大椎穴行刺络拔罐法;年老体虚者,宜用出针罐法。若血压异常者,取背脊至骶脊两旁膀胱经内侧循行线,用走罐法至局部皮肤潮红。②本疗法对于急、慢性颈项肌肉韧带扭挫劳损、肥大性颈椎炎、风湿性颈椎炎、肌炎引起的颈项疼痛均有效,对于类风湿引起者,只有缓解疼痛的作用,不能治愈。

配穴方八颈部夹脊、大杼、绝骨、肾俞

方法:采用针后药罐法。先用毫针刺人疏通经络后,将大号玻璃罐装入2/3药液(由独活、威灵仙、桂枝、秦艽、细辛、防风、川芎、红花、片姜黄、乳香、没药、延胡索、葛根、川乌、草乌、白芍、甘草常规煎液而成)。留罐30~4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问隔5~7日。

主治:颈椎病。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二)。张莉经验。若配合牵引和按摩疗法,则效果更佳;或取大椎(闪罐),外关(留罐),天宗(留罐),肩井(走罐),风门(走罐)。如法施治,隔日1次。用之临床,效果尤佳。

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属中医筋伤范畴,是指除骨骼以外的组织损伤,包括筋膜、肌腿、韧带、脂肪垫、皮下组织、肌肉、关节囊及关节软骨等。

“病因”多因碰撞、挤压、跌打、牵拉或扭曲所致。日久或加上风寒湿邪之侵袭而加重病情。

“症状”局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障碍和损伤部位有压痛等。

“疗法”

配穴方一局部经穴、压痛点(或局部暴露之络脉)、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在局部揉按5分钟,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然后拔火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慢性腰肌扭伤、梨状肌损伤、踝关节扭伤、落枕等各类软组织损伤。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附记:引自《湖北中医杂志》。若配合按摩、推拿疗法,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阿是穴(局部)、小节(腰以上手小节,腰以下足小节)。颈项部伤配风池、天柱;胸胁部伤配膻中、膈俞;腰背部伤配肝俞、肾俞;肩臂部伤配肩髑、曲池;腕以下伤配外关、谷关;腿膝部伤配血海、足三里;踝以下伤配悬钟、三阴交。

方法:用针刺后拔罐法。先以毫针用平补平泻法针刺,起针后拔罐10~15分钟。小节留针20~30分钟,不拔罐。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主治:软组织损伤(创伤性肿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2~5次即显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凡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青紫、红肿、疼痛,先用按摩、推拿,再针刺拔罐,效果尤佳。

配穴方三受伤部位及其周围的穴位。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扭伤部位肿痛处(不一定选择穴位)浅刺出血,然后再拔火罐5~10分钟(腰部损伤,重点拔肾俞、大肠俞穴等4~6个穴;足腕关节扭伤,重点拔三阴交、陷谷等2~4个穴),每日1次。

主治:腰部及踝、腕关节扭伤。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配穴方四阿是穴、委中。腰部损伤配腰阳关;肩背部损伤配云门、大椎、肩中俞、天宗。

方法:采用药罐走罐法。其方法为,防风、荆芥、栀子、红花各25g,艾叶、透骨草各30g,乳香、没药、当归、秦艽各20g,白芷10g。一并装入布袋内,放入盛2500ml水的铝锅中浸泡3~5小时,再加水2500ml,煮沸20分钟。将竹罐放人再煮沸3~5分钟(下次用时根据耗水量多少添加清水,每剂药可连续用3日)。取出竹罐在应拔部位进行旋转滑动走罐,走罐后,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腰部及肩背部关节扭伤。

效果:治疗200例,痊愈152例,显效45例,好转3例。

附记:引自《中医杂志》。

配穴方五阿是穴(肩、肘、腕关节处压痛点)、手三里、手五里、曲池。

方法:先用按摩、牵拉手法治疗,再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上肢软组织损伤。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愈。

配穴方六损伤部位2~5cm区。

方法:采用移动走罐法。先将吸罐拔于损伤中心处(阿是穴),再从上向下、从左至右各推移滑动2~5cm,随即取罐。再顺接上次部位。依前法操作,如此重复3次,每日治疗1次。

主治:软组织损伤。

效果:临床多年,疗效显著。

附记:一般单用走罐法。若病情较重者,可先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后,再依上法拔罐。以拔出瘀血为度。

配穴方七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用药酒罐法。即用青霉素瓶制成的罐具,内装半瓶左右药酒,扣在患处皮肤上,再用注射针筒从橡皮盖处抽出空气,如损伤部位较大,药罐可在10分钟内移动1次。去罐后也可施加温灸,这样疗效更佳。

对适应针刺的患者,可先在局部针刺,也可在病变周围向病变中心毫针刺入,留针30分钟,然后按上法用药酒罐拔罐。上述治疗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t个疗程。

主治:软组织损伤。

效果:治疗134例,其中男性52例,痊愈45例,好转5例,无效2例;女性82例,痊愈56例,好转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27%,无效占3.73%。

附记:引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药酒制作。取荆芥、防风、没药、乳香、白胡椒、骨碎补、当归各75g,三七粉30g,放入75%乙醇3000ml中浸泡1个月备用。

配穴方八根据病灶所在部位选定治疗部位,例如,头、面、颈部感染(包括颈、颌下淋巴结),治疗部位在第7颈椎,以大椎穴为中心;手指及上肢感染(包括腋窝淋巴结),选用对侧肩胛间区、相当于第4~6胸椎与肩胛骨内缘之间;足趾、下肢、臀部及会阴部感染(包括腹股沟淋巴结),治疗部位在腰骶关节以下,以双上髎穴为中心;胸、腹部软组织感染,在背、腰部相对应处拔罐。

方法:据治疗部位采用适当体位,腹部以上的宜取坐位,臀部及会阴以下的采用俯卧或侧卧位。选好体位后,在治疗部位上以75%的乙醇棉球消毒,用三棱针将其轻刺3下(出血、不出血均可),随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拔火罐的方法,将95%的乙醇棉球贴于罐壁、略近瓶口处,便于点燃。点燃后立即扣在所针部位上(一定要将3个针眼扣在罐内),如用玻璃火罐或者罐头瓶子,此时可见到血液自针眼处外溢。留罐10分钟取下,如超过10分钟,拔罐处可能出现水疱,不足10分钟则影响疗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主治:软组织伤后感染。

效果:治疗81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者38例,2次治愈者27例,3次11例,4次3例,5次1例,6次1例。

附记:引自《山东中医杂志》。本症多因损伤后所引起,故列入本证范畴。

配穴方九阿是穴(痛处)上下左右10~20cm的皮部。

方法:先用多针浅刺3~5次,然后再用橡胶气罐吸拔,留罐20~30分钟。起罐后,再用艾条在阿是穴温和灸30~5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隔日再行第2个疗程。

主治:伤筋(韧带肌腱损伤)。

效果:治疗185例,痊愈138例,显效28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3%。

附记:引自《上海针灸杂志》。

配穴方十压痛点。

方法:用走罐法。患者取俯卧体位。在罐口涂上薄薄的凡士林一层,并在腰部用毛笔蘸上冷开水涂抹。然后用闪火法拔罐,当火罐吸紧后,从上向下移动火罐约2cm,即将罐向上提,提到一定程度,火罐倾斜走气即取下;再由下向上照前法操作(也可从脊椎向两侧走罐,或绕疼痛点走罐)。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如果第1个疗程无效,间隔1日,再行第2个疗程。两个疗程疼痛不减为无效。

主治:腰软组织伤痛。

效果:治疗100例,全部有效。疼痛在1疗程后消除者34例,第2疗程后消除眷28例,明显好转38例。2个月后随访,仅复发8例。

附记:引自《陕西中医》。

配穴方十一以患处中心点为主穴;患处上缘和下缘或右绦和左缘,或与患处中心点同处于1条经脉的附近穴位为配穴。若患部面积小,配穴可只取1个或不取。

方法:急性扭伤或局部红热者,采用刺络拔罐法,或毫针罐法、梅花针罐法(中至重度叩刺),以及涂云香精、正骨水、跌打药酒等具有凉散感的药液罐法。若属慢性者,以涂药酒加艾条温灸罐法、敷姜、伤湿止痛膏罐法,温水(姜汁)罐法为好。均为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跌打、闪挫所致四肢肌肉疼痛症。

效果:屡用有特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为下肢腓肠肌痉挛,疼痛难忍,取承山、承筋、委中三穴,行温水罐法或温姜汁罐法,留罐15分钟,隔日1次。一般连治6次即愈。

配穴方十二胸脊柱正中线及其两旁的膀胱经内侧循行线,或疼痛区域(单侧痛取单侧)。对原有胸闷者,加肺俞(双);有心悸、心痛者,加心俞(双);肝胆区不适者,加肝俞或胆俞穴;有胃痛者,加胃俞穴;有腹胀、腹泻者,加脾俞穴。

方法:采用走罐法或单纯密排罐法。走罐至局部皮肤深红。或先涂驱风活络止痛类药液,或先行梅花针重度叩击至渗血后再密排罐,每次留罐10~15分钟。单纯和涂药排罐,每日或隔日1次;梅花针重叩后排罐法。对兼见症状,加配穴,进行闪罐6~8次。2~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急、慢性胸背胁部肌肉、韧带扭挫劳损,肥大性胸椎炎及风湿性脊椎炎、肌炎引起的肌肉痛。

效果: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记:引自《医学笔记》。凡外伤引起的上述各症,或复感风湿者所引起的疼痛症有效;对于类风湿引起者,只有缓解疼痛的效果。

配穴方十三大椎、肩井、大杼、阳陵泉、风门、天宗。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大椎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肩井、大杼、阳陵泉、天宗4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风门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每周2~3次。

主治: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

效果: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若能配合理疗,则效果更好。

腰痛

腰痛是指腰肌(包括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损伤(包括腰肌劳损、滑膜嵌顿、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腰椎横突综合征、脊椎肥大等)和肾虚、风湿引起的腰痛。

“病因”多因风湿、肾虚和腰肌软组织损伤所致。

“症状”腰痛,遇寒或劳累则加重,或伴有兼证。致因不同,兼证亦异。

“疗法”

配穴方一肾俞或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任选1穴,用三棱针点刺至微出血,然后拔罐,每次留罐15~20分钟。一般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腰痛。

效果:治疗142例,痊愈104例,好转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6%。

附记:引自《四川中医》。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适当,以防拔罐不稳;刺血时,速度宜快、深浅适度,不宜过深;拔罐时间不宜过长;肾小球肾炎、肾孟肾炎所引起的腰痛,不宜使用此法。

配穴方二肾俞、关元俞。风湿腰痛配环跳、委中、昆仑;肾虚腰痛配命门、腰眼、上髎;闪挫腰痛配志室、腰眼、阿是穴。

方法:用针灸拔罐法。先用毫针针刺(风湿腰痛用烧山,火法;肾虚腰痛用补法;闪挫腰痛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时间每3分钟捻针1次),针后拔罐10~15分钟。肾虚腰痛罐后加温灸,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主治:腰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见效时间,多随病情急缓、轻重而异。贵在坚持,久治效著。

配穴方三分2组:①三焦俞、大肠俞、志室、带脉、环跳、髀关、阿是穴(压痛点);②。肾俞、小肠俞、肓门、继道、居髎、五里、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用针刺后拔罐法。任选1组,或两组交替使用。先用毫针做中刺激,然后在阿是穴、肾俞(或志室)拔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腰痛(腰神经痛)。

效果:临床屡用,均有良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分2组:①阿是穴,腰阳关、次髂、志室;②患侧背部(腰骶椎)膀胱经腧穴。

方法:两组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第1组穴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或用闪罐法,反复闪拔3~5下,至皮肤潮红为度。第2组穴用走罐法或排罐法,留罐10~15分钟。

主治:慢性腰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程功文经验。间日配用按摩和腰部活动,可提高疗效。

配穴方五分两组:①肾俞、气海俞、腰眼;②腰阳关、命门、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气滞瘀阻型,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寒湿、虚寒或肾虚型,用灸罐法,先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加温和灸5~10分钟,或用药罐法(常用金匮肾气丸加杜仲15g,秦艽、透骨草各9g,水煎沸20分钟,煮竹罐)。每次选用1组穴,交替使用,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腰痛。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满意。

配穴方六肾俞、命门、腰阳关、腰俞、白环俞、环跳、殷门、阿是穴、居髎、阳陵泉、委中。

方法:采用药罐法。每次选用3~4个穴位。用煮药罐方(千细叶双眼龙、入地金牛、豆豉姜各250g,生姜500g)煎取,5000ml药液,煮罐后拔罐,留罐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日。

主治:慢性腰痛。

效果:屡用皆效。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

痛92例,结果临床治愈41例,好转43例,无效8例,其中以风湿性腰肌纤维炎、腰肌劳损的疗效最好。

附记:高渌纹经验。每剂药方可用6次。

配穴方七病变局部阿是穴(取压痛点2~3个)。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叩刺至皮肤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以拔出紫色淤血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脊椎炎或脊椎肥大引起的腰痛。

效果:多年使用,疗效甚佳,一般1~3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八腰椎横尖端压痛最明显处。

方法:用针刺后拔罐法,令患者俯卧位,腹部用枕头垫起,在患侧找准压痛点,用3寸毫针进针1~2寸,得气后用强刺激手法。出针后拔罐15~20分钟。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腰椎横突综合征。

效果:治疗85例,痊愈61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

附记:引自《河北中医》。

配穴方九肾俞、腰阳关、阿是穴(腹部压痛点)。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腰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个疗程即愈。

配穴方十腰眼(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腰背酸痛。

效果:临床多年,颇见效验。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十一肾俞、腰痛、环跳、血海、殷门、风市。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腰腿痛。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引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肾阳虚者可罐后加温灸。

配穴方十二在腰骶段督脉、脊柱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及疼痛区域上寻找压痛敏感点。若臀、下肢痛者,沿疼痛放射途径寻找明显的压痛点数个(常在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等穴位上)。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毫针罐法、刺络拔罐法、梅花针叩后(急性宜重叩)拔罐法、涂驱风止痛药液罐法、煮药罐法、贴伤湿止痛膏罐法等,每次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i次。慢性腰痛、属于寒湿或虚寒型者,宜选用各种灸罐法、涂驱风药酒后加艾灸罐法或温水罐法等。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若症状顽固者,宜每次先选2~3个穴位行挑罐法,然后再于其余穴位上行药罐法或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3~4日施术1次。

主治:急、慢性腰肌扭挫伤、腰椎小关节紊乱(微小错位),肥大性腰椎炎、风湿性腰椎炎等。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如果有下腹、盆腔脏器功能失调者,加下腹部相应疼痛点或关元、水道穴,宜用单纯拔罐法;若为风湿性活动期者,加大椎穴,宜用刺络拔罐法。同时还可治疗因肌炎、神经炎、骶髂筋膜脂肪疝,以及下腹、盆腔脏器病变而引起的腰骶、腰腿痛;对类风湿者,也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配穴方十三阿是穴(刺痛点)、委中。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上述穴位)出血,然后拔罐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急性腰扭伤。

效果:治疗68例,痊愈46例,显效18例,无效4例。

附记:引自《湖北中医杂志》。亦可用三棱针在阿是穴散刺至微出血,并薄薄涂一层液体石蜡,行走罐,罐中有瘀血时起罐,然后在委中穴点刺出血数滴,不拔罐。每日1次。效果亦佳。

配穴方十四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在压痛部位由上而下用梅花针叩刺(叩刺范围大于痛点即可),以刺出稠密血点为宜。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然后用一消毒铜币(或薄铁片),放在叩刺后的皮肤中央,把酒精棉球放在铜币上点燃,待火苗烧旺时,将罐罩住(火即灭),留罐5~10分钟。起罐后,再把吸出的稠黏污血擦干净,治疗只用1次。

主治:急性腰扭伤。

效果:治疗32例,痊愈29例,显效3例。

附记:引自《新中医》。

配穴方十五主穴:阿是穴(压痛点)及其上下左右各1.5寸处。配穴:委中、腰阳关。

方法:采用针罐法。先用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10分钟,然后用梅花针叩刺后,再拔罐15分钟。以每次出血量为1ml效果为佳。证重者加_配穴,针后拔罐。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急、慢性腰扭伤。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急性1~2次,慢性1~2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十六主穴:腰椎部之华佗夹脊穴(即脊椎中线两侧各旁开0.5寸处)、阿是穴(压痛点)、腰阳关;配穴:后溪、中渚、人中、委中、气海俞、腰俞、飞扬。

方法:先针刺配穴,不拔罐,令患者活动腰部。再取主穴,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留罐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急性腰扭伤。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次,最多2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十七肾俞、志室、大肠俞、腰椎之华佗夹脊穴、腰阳关、腰俞、委中、腰骶关节部。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腰椎之华佗夹脊穴,腰骶关节部用梅花针叩刺,余用三棱针点刺,均见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每次选3~4个穴位,每日1次。

主治:急性腰扭伤。兼治慢性腰痛。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十八阿是穴(压痛点)、肾俞、腰阳关、大肠俞。腰部不能屈伸者,配腰俞、中脘、殷门;手腿无力者,配尺泽、肩井、环跳、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取主穴,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5~20分钟。配穴,用按摩加针刺,不拔罐。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腰扭伤。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程功文经验。或取肾俞、志室、大肠俞、腰阳关、腰华佗夹脊。每次选2~3穴。先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治急性腰扭伤,效佳。

配穴方十九肾俞、三阴交、阿是穴。寒湿加命门、膀胱俞;瘀血停滞加膈俞、委中、次髎;肾虚加气海、足三里。

方法:采用闪罐和留罐法。闪罐至皮肤潮红为止,或留罐10~20分钟。寒湿和肾虚者拔罐后加艾条温和灸10分钟左右。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腰肌劳损。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二),张莉经验。

肢关节扭挫伤

四肢关节活动频繁,由于搬物或攀登或行走不慎而致手、足关节扭、挫致伤,临床上较为常见。

“疗法”

配穴方一压痛点(阿是穴)及其上下左右各约2cm处。

方法:用留针拔罐法。先用毫针在压痛点上下左右约2cm处进针,直刺0.5~1寸,然后针刺、得气,并留针。再用三棱针在压痛点处强刺数次,以出血为度。然后用小号玻璃火罐留针拔罐,留罐15分钟,起罐后,再捻针,留针5分钟,同时嘱患者活动关节,最后出针。

主治:急性关节扭伤。

效果:治疗35例。治愈32例(1次18例,2次12例,3次2例);好转2例;无效1例。

附记:引自《陕西中医》。

配穴方二手三里、手五里、孔最、外关。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法。手三里、手五里两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孔最、外关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每日1~2次,中病即止。

主治:肘关节扭伤。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王启才经验。扭伤后24小时以内可予局部冷敷,24小时以后改用局部热敷。

配穴方三外关、内关、郄门、劳宫。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内关、外关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劳宫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郄门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腕关节扭伤。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王启才经验。

配穴方四三阴交、丰隆、承山、涌泉、足底心。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取涌泉、足底心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三阴交、丰隆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承山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每日1~2次。

主治:踝关节扭伤。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王启才经验。

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于梨状肌充血、水肿、痉挛及肥厚等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的一种症候群。

“病因”多因撞伤或劳损后,复感风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运行受阻,而致疼痛。

“症状”臀部疼痛,局部可伴有条索状隆起,或弥漫性增厚,肌肉松软,沿坐骨神经有压痛等。

“疗法”

配穴方一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先在压痛点处按揉3~5分钟,使其脉络怒张,再用三棱针迅速点刺3~5次,使其出血,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助瘀血排出。间日1次。

主治:梨状肌综合征。

效果:治疗30例,痊愈23例,显效4例,进步2例,无效1例。

附记:引自《浙江中医杂志》。

配穴方二主穴:阿是穴(压痛点)、腰阳关、肾俞、环跳。配穴:八髎、居髎、命门、关元俞、阳陵泉、委中、长强。

方法:采用留针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主穴2~3个,随证选加配穴。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药罐法(方法为,用丹参、川芎、赤芍、透骨草各20g,延胡索、乳香、没药各10g,水煎沸15~20分钟,后煮罐3~5分钟,夹出拔罐)。

主治:梨状肌综合征。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主穴去环跳加关元俞、命门,按上述方法治疗肾虚腰痛,效果亦佳。

配穴方三主穴分两组:一为肾俞、环跳、大肠俞;二为秩边、居髎、委中。配穴:阳陵泉、飞扬、足三里、昆仑。

方法:每次取主穴1组,加配穴2个,针刺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日1次。

主治:臀部隐痛,伴下肢疼痛。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验证,亦可按症取穴。如为一侧痛,取患侧俞穴;双侧痛,交替取双侧穴,配穴按症选加。

配穴方四腰骶、脊椎(命门至长强穴)中心线两侧各旁开0.5寸,肾俞、环跳、压痛点(何是穴)。

方法:先用梅花针叩刺至皮肤微出血为度,然后用闪火法在腰骶椎两侧拔多罐(排罐法),其余穴用单罐拔,留罐15~20分钟。或叩刺后在腰骶脊椎两侧用走罐法,余穴为留罐法。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梨状肌综合征。

效果:临床多年,疗效尚属满意。

配穴方五关元俞、腰阳关、肾俞、环跳、八髎、胞肓、殷门、阳陵泉、飞扬。将穴位分两组,交替使用。

方法:采用药罐法。在玻璃罐内装入温药液(由延胡索25g,透骨草20g,川芎20g,赤芍15g。水煎取汁,用时加热至40℃左右)拔罐、留罐10~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梨状肌综合征。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二)。张莉经验。

肱骨外上髁炎(肘痛)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中医称为肘痛。本病多见于网球、乒乓球运动员,以及钳工、木工、泥瓦工等特殊工种人员。

“病因”多因长时间、反复过度屈伸腕关节和前臂旋前旋后活动所致。

“症状”肘关节外侧部疼痛,并向前臂外侧放射,用力握拳及前臂旋转动作(如拧毛巾等)时疼痛加剧,无红肿,有压痛,持物手臂乏力等。

“疗法”

配穴方一阿是穴(肱骨外上髁压痛最明显处)。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叩刺至皮肤微出血,然后以抽气罐法拔罐10分钟,或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起罐后,擦净血迹,外敷丁桂散(丁香、肉桂、片姜黄、延胡索各15g,冰片1.5g,共研细末。每取药末适量,用生姜汁调敷患处,外以胶布固定)。再在胶布外施以艾条灸,使局部产生温热舒适感。2~3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网球肘。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阿是穴(压痛点)、曲池、臂中(均取患侧)。

方法:采用留针拔罐法。先针刺,得气后留针拔罐10分钟。或针刺后拔罐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3~5次即显效或痊愈。

附记:注意免受风寒,多活动关节。

配穴方三尺泽、孔最、曲池、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采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如拔罐不稳(漏气)可改用面垫拔罐,或用闪罐法(反复闪罐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即愈。

配穴方四曲池、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针刺,留针15分钟,出针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网球肘。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程功文经验。

配穴方五病变局部、尺泽、孔最、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叩刺病变局部和其他穴位,至皮肤微出血为度。然后在尺泽、孔最、阿是穴上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个疗程即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六主穴:患部压痛敏感点。配穴:根据不同病位选择配穴如下,肩关节痛加取肩髃、肩贞、肩髎、肩井、巨骨、秉风、天宗、曲垣、肩中俞、肩外俞、曲池等穴;肘关节痛加取尺泽、曲泽、曲池、肘髎、手五里、手三里、肩髃、外关等穴;腕关节痛加取阳池、外关、合谷、大陵、内关等穴;掌指关节痛加取合谷、劳宫、鱼际、中渚等穴;髋关节痛加取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环跳、承扶、委中、风市等穴;膝关节痛加取内膝眼、外膝眼、鹤顶、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膝阳关、曲泉、足三里、委中、阴市、昆仑等穴;踝关节痛加取承山、太溪、昆仑、解溪、水泉、太冲等穴;跖趾关节痛加取太溪、昆仑、太冲、涌泉、足临泣、地五会等穴。以上各配穴,可根据病灶(关节)的大小,每次只取2~4穴,不必全取,或在上述穴位中寻找有压痛反应点数个(穴)。

方法:采用煮药罐法或单纯拔罐法、毫针罐法(若病灶内有囊肿积液者,宜以粗毫针刺至囊内、刺络拔罐法(宜用于急性或局部红热者)、梅花针罐法(急性或局部红热者宜重叩)、挑痧罐法、涂各种驱风止痛药液罐法、贴伤湿止痛膏罐法,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慢性者,可每次选1~2个穴位,先行挑罐法,然后再于其他穴位上选用上列各种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2~3日1次。若病灶局部冷而喜温者,宜采用各种灸罐法或涂驱风药酒加艾灸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凡因风湿性、慢性劳损、急性扭挫伤、寒冷刺激等所引起的四肢关节疼痛者,均可用之。

效果: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本法对因类风湿性和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关节疼痛者,也有止痛作用。若为风湿性活动期者,加大椎穴,宜用刺络拔罐法。

股外侧皮神经炎(皮痹)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指大腿一侧或双侧前外侧皮肤有蚁行感、麻木或疼痛的一种病证,中医称为皮痹。

“病因”多因长期步行、登山、活动过度,复感风寒湿之邪侵袭,致肢体疲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症状”大腿前外侧的一侧或双侧有蚁行感、麻木或疼痛,站立或步行过久则加重。无运动功能障碍。

“疗法”

配穴方一病变局部。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叩刺病变局部至皮肤微出血,然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效果:治疗34例,均获痊愈。

附记:引自《辽宁中医杂志》。

配穴方二风市、中渎、委中、承山、膝阳关、阿是穴。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即先用三棱针点刺,或用梅花针叩刺,至皮肤微出血,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亦可用闪罐法吸拔数下,吸出瘀血。3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个疗程即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三病变局部、阿是穴。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叩刺至微出血,然后在应拔部位和罐口涂以液体石蜡或姜汁,用走罐法(以玻璃罐为佳)至皮肤潮红,再将罐扣在阿是穴,留罐10分钟,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效果:治疗50例,经治1~3个疗程,均获痊愈。

附记:程功文经验。

骨质增生病(骨赘)

骨质增生病,又称骨刺、骨赘,是一种慢性骨质生长异常病变。中老年人发病居多,好发于脊椎、髋关节、膝关节、跟骨结节等处。

“病因”多因风、寒、湿三气所致。侵入肌肉、筋络、关节,客于经脉,邪气壅阻,气滞血瘀,关节磨损所致;或情志不畅,房劳过度,伤及肝肾;或外伤金刃跌仆,闪挫、直接损伤筋骨;或过度负重用力,均可引起骨质增生。

“症状”脊椎、膝、足跟等处疼痛,或关节隐隐作痛,触则痛甚,活动受限,或伴见头晕、麻木等。

“疗法”

配穴方一承山、太溪、漏谷、昆仑、涌泉、照海、阿是穴。

方法:先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其中阿是穴用密刺,至皮肤微出血后拔罐。起罐后,再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开始治疗,上穴全取(患侧),待疼痛缓解后,每次取3~4个穴,但阿是穴每次必用。

主治:足跟骨刺。

效果:临床多年,疗效满意。

配穴方二患椎夹脊穴及邻近腧穴。

方法:先用泻法针刺,再用梅花针叩刺至皮肤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5分钟,并热敷患处。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脊椎肥大症。

效果:治疗23例,显效15例,进步6例,无效2例。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

配穴方三阿是穴(压痛点)、肾俞、命门、大椎。再按病变部位取邻近腧穴。

方法:先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再用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隔日或3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骨质增生症。

效果: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一般3~5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主穴:颈椎骨质增生取天柱、风池、大椎、大杼、风门;胸椎骨质增生取大椎、身柱、大杼、风门、心俞、至阳、隔俞、肝俞、脊中;腰椎骨质增生取命门、肾俞、关元俞骶椎骨质增生取关元俞、腰阳关、膀胱俞、八髎、腰俞、秩边、环跳。配穴:压痛点。

方法:主穴,用针刺后拔罐法。即先用热补法针刺,不留针,针后拔罐15~20分钟。配穴,按上法针刺拔罐,在起罐后加温灸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脊柱骨质增生。

效果:临床屡用,久治均有良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上述主穴及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脊椎炎有良效。笔者借用此法,加上压痛点的治疗,用于治疗脊椎骨质增生,收效良好。

配穴方五涌泉、昆仑、太溪、照海、承山(均取患侧),或小腿下段后压痛点。

方法:采用涂驱风油等药液罐法,或刺络拔罐法、梅花针罐法等。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起罐后,以川芎细末适量装入与足跟相应大小的薄布袋内,药厚约2mm,缝封袋口,然后再将药袋缚于足跟痛点上,在走路、睡眠时也不解除,每2日换药1次,这样能增强疗效。

主治:足跟痛症及足跟骨骨刺。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用10次见效,30次左右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和腱鞘附近的囊肿的一种病证。临床所见,以腕关节、踝关节背侧囊肿为多见。中医称为腕结筋、筋聚等名。

“病因”多因劳伤或伤后气血阻滞,血不荣筋,夹痰瘀凝结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滑液由关节囊或腱鞘内向外渗出而形成的疝状物,或是结缔组织内局部胶样变性等因素所致。

“症状”多附着于关节囊上或腱鞘内,可与关节腔、腱鞘沟通。有单房性或多房性,囊内为胶样黏液。外面出现一种发展缓慢的小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出皮面。初起质软,触有轻微波动感。日久纤维化后,则可变硬,多无症状,少数按之有酸胀、疼痛或自觉无力感。发于胭窝内者,直膝时呈鸡蛋大,屈膝时则在深处而不易摸清楚。有部分腱鞘囊肿可自消,但时间较长。

“疗法”

配穴方一囊肿局部。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从囊肿中央向外环形施以重手法叩刺,令局部发红,并见点状微出血,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亦可用毫针先从囊肿周围基部向囊肿中心,按上下左右刺入4针,再从囊肿中心直刺1针,留针拔罐10~15分钟,或留针30分钟,出针后,再拔罐,隔日1次。

主治:腱鞘囊肿。

效果:两种方法疗效均佳。

配穴方二囊肿处局部。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从囊肿顶端刺入,穿过基底部囊壁,出针后拔罐,以吸出少许黏液为度(约20分钟),3日治疗1次。

主治:腱鞘囊肿。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程功文经验。

配穴方三肿处局部。前臂桡侧配曲池、偏厉、列缺、阳溪、合谷;腕部配外关、阳溪、阳池。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以毫针在肿处周围刺后拔罐15~20分钟;配穴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留针10~20分钟,不拔罐,每日1次。

主治:腱鞘炎。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验之临床,一般2~5次即可见效或痊愈。未愈再治,至愈为止。

手术后肠粘连

手术后肠粘连,是一种腹腔手术后遗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中医认为,腹腔手术后肠粘连,多因脏腑气机阻滞所。

“症状”腹胀、腹痛,甚至引起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疗法”

配穴方一腹部四募穴。

方法:采用闪罐法,每次连续闪拔15~20次,每日1次。

主治:胃部切除术后腹部胀痛。

效果:屡用效佳,通常1次即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阿是穴(切口处,须待伤口愈合后再行拔罐)、肾俞、大肠俞、中脘、足三里。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或用闪罐法,连续闪拔5~10分钟。或每穴闪拔15~20次,每日1次。

主治:手术后肠粘连。

效果:临床屡用,效果颇著,一般1次即效。

配穴方三神阙、大肠俞、次髎、气海。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药垫拔罐法。药垫拔罐法为,广木香、川厚朴、枳壳、小茴香、丹参、赤芍各15g,芒硝6g,共研细末,每穴取药末5g,面粉1g,用白酒和温开水各半调和成药饼状(中留一1.5~2cm大小的孔),置于穴上,然后拔罐。两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手术后肠粘连。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次即效。

附记:用梅花针叩刺(神阙穴叩刺周围)后再拔罐,效果亦佳。

配穴方四神阙、天枢(左右各1)、下脘、气海。

方法:采用药垫拔罐法,或药罐法。方用药垫方。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亦可用单纯拔罐法,罐后用药垫方敷脐。

主治:肠粘连、腹胀痛。

效果:屡用效佳,通常1次即效。

配穴方五神阙与中极及其连线的中点(共3点),再加上每点旁开1.5寸和3寸处各1点(共9点),总计15点。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切口处未愈合忌拔),留罐5~10分钟,每日治疗1次。

主治:手术后肠粘连、腹胀痛。

效果:屡用效佳,1次即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①腹部疼痛区及附近压痛点、腰部脊柱两侧压痛敏感点、足三里(交替);②腹部足阳明、足太阴经脉循行分布区域。

方法:上述两组穴,每次任选1组穴位。方①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敷姜罐法、温水(姜汁)罐法、涂云香精或风油精罐法、毫针罐法等。均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次选2~3个穴位或压痛点,可行挑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周2次。手术伤口未愈者,不宜在伤口局部和附近拔罐。方②采用走罐法。每次循经走罐3~5遍,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手术后肠粘连。

效果:屡用有效,能缓解症状。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必要时可配合药物治疗。

急性乳腺炎(乳痈)

急性乳腺炎,是指乳腺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属于祖国医学乳痈范畴。发于哺乳期的,名外吹乳痈;发于妊娠期的,名为内吹乳痈;与此无关的,名乳痈。以初产妇哺乳期妇女为多见。

“病因”多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乳汁瘀滞不通和热毒壅滞所致。

“症状”初起乳房胀痛、硬结,继而红肿疼痛,久之破溃化脓。临床上一般分为炎症期、成脓期和溃脓期。

“疗法”

配穴方一患侧乳房相对应的背部。

方法:采用走罐法。嘱病人坐在椅子上,面向椅背,背向术者。在拔罐部位涂一些液状石蜡油,将直径2寸的玻璃火罐拔在消毒好的背部,上下移动4次。局部见瘀点后,取下火罐,用消毒纱布擦干即可,每日1次。

主治:乳痈炎症期,局部红肿(也可发红)、疼痛,或有硬结,或伴恶寒发热。病程不超过4日。

效果:治疗150例,仅1例无效。治疗1次痊愈者135例,2次痊愈者14例。

附记:引自《江西中医药》。注意罐口不要太热,以免引起烫伤;拔罐用力要均匀,上下移动范围不超过4寸;患者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成脓期和溃脓期不宜用本法。

配穴方二乳房局部为主,重点拔肺俞、身柱、心俞、膻中、胸乡、乳根、灵墟、库房。

方法:炎症期,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成脓期,用刺络拔罐法,即用三棱针或火针在乳房中下房刺人3~4针,然后再于针眼处拔罐,10~30分钟;溃脓期,可在破溃处拔罐至无脓为止,均为每日1次。

主治:急性乳腺炎各期。

效果:屡用效佳。炎症期疗效尤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成脓期和溃脓期,以配合外科药物处理,可提高疗效。

配穴方三分两组:①大陵、膏肓、魄户、曲泽或背部反应点1~3处;②局部硬结处,或乳根、膻中、委中、期门、肩井等2~3处。

方法:第1组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不拔罐;第2组穴用梅花针叩刺,见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火罐5~1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急性乳腺炎。

效果:治疗1600余例,治愈率达97%。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

配穴方四膺窗、乳根、肩井、曲泽、上巨虚、太冲。

方法: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强刺激,不留针,除太冲不拔罐外,其余针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急性乳腺炎(炎症期)。

效果:临床屡用,有效率达100%。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五膏肓、乳根、膺窗、肝俞、胃俞。乳痈在乳头上方者,配魄户;在乳头下方者,配神堂;有发热恶寒者配大椎。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2日1次。至愈为度。

主治:乳痈。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2~5次即愈。

附记:若肿块疼痛在乳头深部,重点拔膏肓;溃破期加脓顶端用三棱针点刺后,再拔罐吸脓,每日1~2次,至脓尽为度。

配穴方六乳房局部硬结处、乳根、膏肓、神封。发热恶寒者,配大椎、委中、合谷;腋下淋巴结肿大者配肩井、曲池。

方法:采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梅花针叩刺至微出血,然后拔罐10~15分钟,配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3~4滴,或再在大椎穴上拔罐,隔日治疗1次。

主治:急性乳腺炎(炎症期)。

效果:屡用效佳。有效率达100%。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七分两组:①乳根、肩井、膻中;②天宗、膏肓、大椎。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次选用1组穴,每日1次。

主治:急性乳腺炎。

效果: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配穴方八阿是穴(患侧乳房相对应的背部、胸椎)旁开1.5寸处、乳根、膻中。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用梅花针叩刺至微出血,然后拔罐。

均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针刺患侧内关穴,当针感传至上臂处,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主治:急性乳腺炎。

效果: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附记:程功文经验。

配穴方九乳根、肩井、膏肓、库房(均为患侧穴)。肝气郁滞者,配肝俞、期门、太冲、三阴交;胃热壅盛者,配大椎、胃俞、足三里、曲池。

方法:除太冲穴外,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后者用毫针针刺,留针20~30分钟,出针后再拔罐。均留罐20分钟。太冲穴只点刺放血,不拔罐,每日1次。

主治:急性乳腺炎。

效果:临床屡用,一般1~5次即愈,效佳。

配穴方十肝俞、库房、膺窗、乳根、膻中、天池、少海。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乳痈用轻中刺激,乳房痛用强刺激,然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天池、少海只针刺,不拔罐。

主治:乳痈,兼治乳房痛。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5次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十一主穴:患处。配穴:足三里、期门。

方法:用梅花针叩刺主穴数次,随即将火罐扣上,留罐15分钟。起罐后,擦去血迹即可,隔日1次。如病重者,加配穴,用快针刺入,用泻法,不拔罐。

主治:急性乳腺炎。

效果:治疗30例。痊愈15例,显效12例,无效3例。

附记:引自《内蒙古中医药》。

配穴方十二主穴:阿是穴(背部与乳头相对处);配穴:内关(左侧乳肿针右侧,反之针左侧)。

方法:先用28号1~1.5寸毫针刺入阿是穴,进行捻捣手法,有麻胀感觉后,继续捻捣3~5分钟,随即出针,并在针孔上拔火罐,越紧越好。留罐30分钟左右,见针孔有血珠即可。起罐后,立即快速针刺内关,针尖稍向上斜捻捣,当针感传至上臂,停止捻转,留针15分钟后起针,不拔罐。

主治:乳痈。

效果:治疗12例。10例经1~2次治疗即告痊愈;没有配合其他中西药物,有1例经4次治疗,肿痈全消;1例接近化脓期的患者,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和外敷消炎膏而痊愈。

附记:引自《中医药学报》。乳痈初起只是红肿没有结块者,采用上述疗法,治疗1~2次即可消肿。如果红肿有结块、并化脓者,应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其效始著。

配穴方十三脓肿局部。

方法:采用出针罐法。选用直径3mm的钢针,在脓肿波动感最明显的最低处,先进行局麻,并将钢针于酒精灯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脓腔内(不可刺得太深,以免损伤正常组织),稍停片刻后再缓慢出针,然后选用口径与脓肿相当或用较大的火罐拔罐2~3分钟。在施术的3~5日内,须用鱼石脂软膏外敷局部,每日换药1次;还可选择对细菌敏感的药物做成纱条置于伤口内,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主治:化脓性乳腺炎。

效果: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郭庆玲等报道用本方治疗化脓性乳腺炎86例,均获治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在治疗期间要保证脓腔引流畅通。一旦伤口漏乳,还可根据漏口方向,在奶瘘的近端腺管处压迫腺管,使该管减少乳汁分泌,以促进愈合;如果严重漏乳,应回乳;若高热者,可配以清热解毒中药或抗生素治疗。

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乳腺小叶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多发生于25~40岁妇女,以乳外上方为多见,是妇外科常见病。

“病因”多因情志内伤,肝郁痰凝,积聚乳房、胃络所致。或因思虑伤脾,郁怒伤肝,以致冲任失调、气滞痰凝而成。

“症状”乳房结块,皮色不变,形如鸡卵,质地坚实;或呈结节状,边界清楚,活动度大。经年累月,不会溃破,在怀孕期、肿块迅速增大,部分有恶变之虑。一般为单个或多个发生在单侧或双侧。

“疗法”

配穴方一背部第12胸椎以上膀胱经,督脉循行分布区域,患侧背部乳房相对应压痛敏感区域。

方法:采用走罐法。每次走罐至局部皮肤起丹痧点为度;月经前乳房胀痛者及时采用本法治疗,可收立竿见影之效,每周1~2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

效果:近期疗效较好,但多数过一定时期有复发,再用本法治疗仍有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病侧背部乳房相对应的压痛敏感点,天宗、库房、乳根、膻中。

方法:①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毫针罐法、涂云香精罐法、贴伤湿止痛膏罐法等,留罐10~15分钟。月经前1周治疗,应为每日或隔日1次,其他时间治疗为隔3~4日1次。②采用挑罐法和单纯拔罐法。每次月经前数日和月经干净后约2周,取2~3个穴位先行挑罐法,然后再于其余穴位行单纯拔罐法,或各种有散结作用的药罐法等。留罐10~15分钟,每周2次。

主治:乳腺小叶增牛、乳房囊性增生。

效果: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若有复发,再用本法治疗仍有效。

配穴方三膻中、天宗、肩井、肝俞、外关。肝郁气滞者加太冲、足临泣;痰湿凝结者加丰隆、中脘;肝肾阴虚者加肾俞、三阴交。

方法:采用针后拔罐法。先针刺,起针后拔罐,留罐5~10分钟;也可用单纯拔罐、刺络拔罐等。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治疗。

主治:乳腺增生症。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或取膻中、膺窗、乳根。先用三棱针点刺3~5下,将罐吸罩于上,出血量10ml左右为宜。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日,效佳。

配穴方四乳根、阳陵泉、膺窗、膻中。气滞血瘀者加血海、膈俞;气滞痰凝者加丰隆、足三里。

方法:采用微波针后拔罐法。微波针使皮肤产生温热感为度。一般是20~25伏,每穴治疗15分钟左右,然后再闪罐5~10次。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主治:乳腺增生症。

效果:屡用有效。

附记:张莉经验。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属中医“蛔厥”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病因”多因消化道功能紊乱,肠管蠕动失常,激惹虫体异常活动,或肠道口括约肌松弛,致使肠道蛔虫钻入胆道所致。虫体进入胆道内而导致肝气逆乱、胆管拘挛、胆汁淤滞、感染而产生种种病理性变化。

“症状”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或绞痛,抱腹屈膝,伏卧床上,或辗转不安、恶心呕吐,或大汗淋漓、呻吟不止。其痛有时向肩背或腰部放射。或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寒战高热、黄疸等。

“疗法”

配穴方一腹部压痛点(常出现在剑突右侧旁开二横指处),背部压痛点(常出现在第11胸椎棘突右侧旁开约2.5个横指处),日月(右侧)、章门(右侧)、胆囊穴(右侧)、太冲穴(右侧)。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和针刺留针拔罐法。先在腹部和背部压痛点、日月、章门等穴位上行单纯拔罐法;同时用毫针针刺胆囊穴和太冲穴,每5分钟强捻针1次,每次1~2分钟,留罐、留针均为20~30分钟。若疼痛再发可再施术。

主治:胆道蛔虫病。

效果:屡用特效,多1次痛止。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在施术前数分钟,宜饮酸醋100~150ml(小儿50~100ml);或施术有效后加服驱虫药。

配穴方二日月、章门、阳陵泉、胆囊穴(均取右侧)。

方法:前三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20~30分钟;后一穴(胆囊穴)用毫针刺入,每5分钟强捻针1次,每次1~2分钟,留针20~30分钟。

主治:胆道蛔虫病。

效果:屡用屡验,多1次痛止。

附记:必要时,应配合对症药物治疗,可提高和巩固疗效。

阑尾炎(肠痈)

阑尾炎,是阑尾梗阻继发感染而成。为外科急腹症之一。属于祖国医学肠痈范畴。肠道的痈肿,谓之肠痈。本病任何年龄均有发生,但以青壮年为多。

“病因”多因嗜食膏粱厚味,贪食生冷,暴饮暴食,以致胃肠功能紊乱,糟粕积聚,湿热蕴结,气血运行失畅,气滞血瘀,积聚于肠道,郁久化热所致。

“症状”右下腹痛,拒按,或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一般分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两种。

【疗法l

配穴方一主穴:上巨虚、合谷、足三里。配穴:大椎、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均取右侧穴。

方法:采用针刺后拔罐法。每取主穴、配穴各为1~2个穴位,交替使用。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阑尾炎。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效,多治必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分两组:①大椎、内关、中脘、足三里、阑尾穴、合谷;②大肠俞、神阙。

方法:第1组穴用毫针针刺,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每分钟捻针数次,不拔罐;第2组穴用刺络拔罐法(神阙穴在周围点刺),留罐15~20分钟,每日治疗1次。可配合口服增效联磺片,提高疗效。

主治:急性阑尾炎。

效果:屡用多效,一般5日左右即愈。

附记:引自《针灸学报》。

配穴方三分两组:①上巨虚、阑尾穴、神阙、关元;②足三里、大肠俞、天枢。局部硬结,配腹结、委中;恶心呕吐,配中庭、身柱、中脘;发热恶寒,配大椎、肺俞。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其中温灸腹结,点刺中庭。留罐15~20分钟。初起每日2次,待疼痛减轻后可改为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主治:阑尾炎。

效果: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配穴方四足三里、上巨虚、阑尾穴、天枢、大巨。疼痛剧烈配公孙、内庭;恶心呕吐配内关;发热配曲池、合谷;局部压痛久不消失配阿是穴;便秘配大肺俞、次髂。

方法:用针刺后拔罐法。先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留针30~60分钟,针后主穴拔罐15~20分钟。配穴不拔罐。初起每日2次,疼痛缓解后改为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性阑尾炎。

效果:临床屡用,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率为80%以上。

配穴方五分两组:①血海、委中、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行间、天井、曲池、合谷;②气海俞、大肠俞、居髎、冲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急性取第1组穴,慢性取第2组穴。先用毫针刺(急性用强刺激,慢性用轻中刺激)。针后,急性在血海、阴陵泉、曲池穴上拔罐,慢性在气海俞、大肠俞、居髎、阿是穴上拔罐,均留罐15~20分钟,慢性罐后加灸,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效果:屡用皆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阑尾穴、天枢、大横、大肠俞、脾俞。

方法:采用闪罐、留罐和走罐法。阑尾穴用闪罐法,反复吸拔10余次;取天枢、大横两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钟左右;取大肠俞、脾俞两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紫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阑尾炎。

效果:屡用有一定效果。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二)。王启才经验。

配穴方七天枢、中脘、内关、足三里、阑尾穴。寒凝气郁者,加气海、命门;湿热蕴结者加大肠俞、大椎;瘀血内阻者加膈俞、血海。

方法:采用针后拔罐法。取天枢、中脘两穴用梅花针叩刺后闪罐5~6次,然后吸拔10分钟;余穴用针刺,起针后拔罐,留罐20分钟。发作期每日2~3次,症状缓解后可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

主治:慢性阑尾炎。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二)。张莉经验。

疮疖

疮疖,又称疖或疖肿。是发生于皮肤浅表组织的急性化脓性外科病证。本病多发于夏天炎热季节,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尤以头、面、背及腋下部位较多见。

“病因”多因天气炎热,烈日暴晒,感受暑毒蕴阻于皮肤;或生痱子后被抓破感染所致。

“症状”患处红肿热痛,突出皮肤表面,疮疖数目不等。一般疖肿脓出后而愈。

“疗法”

配穴方一阿是穴(疮疖处)。

方法:临床常用几种拔罐方法。一是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一般叩刺3~4次,用闪火法拔罐(以玻璃火罐为宜,以便观察吸拔脓血情况)5分钟,使脓血从针孔排出。起罐后,用干棉球擦去脓血,敷料包扎。二是刺络拔罐法。基本方法同上。三是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在疮疖四周边缘均匀进针,针尖以20.角斜向疮疖中心,再于疮疖中央直刺1针,起针后拔罐5分钟。余同上法。四是火针刺后拔罐法。用火针从疮疖顶尖直刺,针尖达根部。疮疖较大者,可于疖体左右,或疖顶两旁向中央斜刺两针,然后拔小抽气罐5分钟。余同上法。五是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适用于疮疖初起,脓液未成者。

拔罐时间:均为每日或隔日1次,2次为1个疗程。

主治:疮疖。也可用于一切痈疽之症。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2~4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火罐口径,宜略大于病变部位。

配穴方二分两组:①阿是穴(病灶)、大椎、曲池;②灵台、委中、足三里。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疮疖。

效果:屡用效佳,多2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三委中。发热配大椎;疗效欠佳加尺泽。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5分钟。每隔3日1次。

主治:疮疖痈毒。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效。

配穴方四曲池下(曲池穴下2寸,尺骨小头后缘)。

方法:采用灸罐法。先拔罐5分钟,罐后加艾条熏灸6~8分钟,每日1次。

主治:疮疖。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如果效果不显,可加阿是穴(疮疖处)。

毛囊炎

毛囊炎,又称发际疮:本病好发于发际间或胡须处。

“病因”多因湿热内蕴,壅结于发际部或须部所致。

“症状”初起为一粟米大小疮粒,数目多少不一,以后可化脓。此愈彼起,不断发生。

“疗法”

配穴方一病灶部位。

方法: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用梅花针轻轻叩刺病灶周围皮肤,以局部出现少量血液为度;已成脓者,须先以酒精棉球拭去脓液,再在病灶部位轻轻叩刺,然后拔罐3~5分钟。起罐后,用敷料包扎,每日1次。

主治:发际疮。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大椎。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火罐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毛囊炎。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连治3~5日即愈。

附记:本疗法对未化脓者,可促使早日消散;已化脓者,可促使生肌收口,早期愈合。

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俗称搭背。为蜂窝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皮下。

“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中医认为,多因热毒、壅蕴肌肤所致。

“症状”局部红肿、疼痛,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线。可发展成脓肿、溃疡。

“疗法”

配穴方病灶部位。

方法:采用割治拔罐法。用手术尖刀在脓头的顶端切一“十”字形,将脓液清洗擦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玻璃罐或竹罐均可),至脓血吸取清净为止。每日1次。

主治:蜂窝织炎。

效果:治疗40余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附记:引自《新中医》。拔罐时,罐口不要太热,防止人为烫伤;

切口必须置于罐口当中,吸力才会更大。笔者对初起未化脓者用梅花针叩刺病灶及周围皮肤;已化脓者用三棱针点刺病灶周围,脓头顶端直刺一针,然后拔罐3~5分钟。每日1次,效果亦佳。本法用于其他痈疽,效果亦佳。

慢性溃疡

慢性溃疡,系一切痈疽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的总称。病非一日,故为慢性。尤以下肢溃疡为多见。

“病因”多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热毒内蕴所致。

“症状”疮疡溃后,久不收H,或常流清稀脓水。

“疗法”

配穴方一阿是穴(病灶部位)。病灶躯体上部者,配曲池、大椎及邻近经穴;病灶躯体下部者,配足三里、三阴交及邻近经穴。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病灶及周围皮肤)后,留罐10~15分钟,亦可用闪罐法,吸尽脓液。配穴用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2~3日治疗1次。

主治:慢性溃疡。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5~7次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二阿是穴(病灶部位)。

方法:用三棱针点刺或手术尖刀作“十”字形切开(切口视病位大小而定),然后用闪火法拔罐5分钟,以吸尽脓液为度。3日治疗1次。

主治:慢性溃疡。

效果:多年使用,颇有效验。

附记:若在拔罐后,配以常规外用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配穴方三阿是穴(病灶)、足三里(患侧),或配用患侧三阴交。

方法:先用三棱针或火针点刺,再用闪火法拔罐5~10分钟。罐后疮口配合药物外治。同时艾灸三阴交。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臁疮(下腿慢性溃疡)。

效果:临床多年,治例甚多,一般8~10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若配合药物外治,或配合外科常规处理,可提高疗效。

配穴方四病灶部位。

方法:根据疾病和病情不同,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对于毛囊炎、疖、痈等病灶范围小者(若红肿痛甚,有脓头或已成脓肿者,宜先用三棱针点刺或切开使之出血、出脓),宜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敷药罐法(以大蒜头、仙人掌、木芙蓉、蒲公英等具有清热解毒的鲜草药单味打烂敷贴患部,有创口者不封口)、蒜灸罐法、火针罐法等。若病灶肿胀、红热甚,或全身有发热恶寒者,加大椎、灵台、委中穴,或于膈俞上行刺络拔罐法或留针罐法;头晕、头痛者,加太阳、额中穴,行单纯拔罐法或出针罐法;胸闷、恶心者,加膻中、内关穴、行出针罐法或单纯拔罐法;体质虚弱、病程长者,加足三里穴,行艾灸或艾灸罐法。

②病灶狭长,如淋巴管炎等,可选用单纯密排罐法或药汁密排罐法。有伴随症状者,可参照①法加穴治疗。

③病灶宽广者,如蜂窝织炎、丹毒等,可采用单纯散结药罐法或敷清热解毒药星罐法、蒙艾灸星罐法、点刺星罐法、梅花针重叩(适用于无脓者)罐法等。也可在病灶中心及其上下左右,与正常组织之间显露的小血管上各点刺出血,或使用梅花外叩击渗血后置罐(中心部可不置罐)。若有伴随症状者,可参照①法加穴治疗。

④病灶红肿不甚,痛微,创El久不收敛,渗液不止而属虚寒型者,加足三里(交替)、关元或气海穴,可用艾灸罐法。

⑤皮肤溃疡,小范围者采用单纯拔罐法;范围较大者,在病灶周围置罐;久不愈合者,宜加足三里(交替)、关元-I气海穴,采用艾灸罐法。

以上各种罐法,每次均留罐约15分钟,留至局部高度充血,或脓液坏死组织基本吸完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有脓腔者每日治疗1~3次。起罐后,再用生理盐水清洗脓血;若脓腔大,应冲洗脓腔;脓液未净者,可放置凡士林引流条。病灶可以配合使用抗感染的外用药膏治疗,但不能封口,以保持创口通畅,并盖以消毒敷料。

主治:表浅皮肤化脓性感染、溃疡(如毛囊炎、疖、痈、急性蜂窝织炎、脓肿、丹毒、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等)。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疖肿经3~5次、大脓肿经20次治疗可获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对炎症浸润期和有全身中毒症状者,应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对合并有休克等严重症候者,忌用本法治疗。

痔疮

痔疮是肛门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病。在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门皮下静脉丛,因血管扩张形成团块。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分内痔、外痔和混合痔3种。

“病因”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肠燥热,伤津耗液,燥屎内结,下迫大肠;或因湿热下注,蕴聚肛门,气滞血瘀,经脉壅遏,筋脉弛纵,致生痔疮。

“症状”便血、肛门脱出肿物、肿胀、痒痛。内痔生于肛门内(齿状线以下),外痔生于肛门外(齿状线以上),混合痔生于肛门内外。若便血反复出现,可导致贫血而出现头晕、目眩、乏力等贫血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大肠俞(双)。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垂直快速点刺0.5~1cm,进针后将针体左右摇摆拨动5~6次,同侧下肢有明显酸胀放射感时起针,再用闪火法拔罐于针眼处20分钟。起罐后,用75%酒精棉球压迫针眼,以胶布固定。每隔3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痔疮。

效果:治疗100例,痊愈87例,好转13例。

附记:引自《中国针灸》。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食物,保持规律性生活,忌过劳。

配穴方二长强、腰俞,或配二白穴。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主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放血2~3滴,血止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或同时针刺二白穴。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痔疮。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

附记:忌食辛辣、生冷食物,忌劳累,节房欲。

配穴方三大肠俞、气海俞、委中、承山。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各种痔疮。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四骶部脉络、秩边、会阳,或配飞扬、承山。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取2~3个穴位,交替使用。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拔罐,留罐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痔疮。

效果:有效率100%。

附记:程功文经验。

配穴方五主穴:大肠俞、气海俞、秩边、会阳,或配二白。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刺络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同时针刺二白,留针5~1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主治:内、外痔,混合痔。

效果:屡用皆效,一般3~7次即可见效或痊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配穴方六长强穴上端(臀纵纹尽头中央)。

方法:用挑刺拔罐法。术者左手将局部皮肤捏紧,右手持三棱针对准挑刺点快速进针,挑破络脉后,拔上火罐,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将拔出的淤血擦净即可。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5次见效。

主治:痔疮。

效果:治疗80例。痊愈7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其中60例经3次治疗后痊愈。内痔和混合痔疗效最高,共63例全部治愈。17例外痔经5次治疗后,4例显效,2例无效,且6例患者均为外痔合并肛裂。

附记:引自《陕西中医》。本疗法对内痔和混合痔见效快、疗效高,但对外痔合并肛裂者则疗效欠佳。

配穴方七分2组:①会阳、白环俞、腰俞、次髂、承山;②腰骶部皮肤异点(特征为微红色或粉白色,稍隆起,如针帽大小),如无皮肤异点,则取气海俞、大肠俞或中髂、次髂、下髂、腰俞穴和长强穴两侧旁开1寸处。

方法:方①采用单纯拔罐法或涂驱风油罐法、毫针罐法,留罐10~s2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若大便溏软,肛门坠胀较重者,加建里、足三里(交替)等穴;便血较甚者,加中脘、二白穴-均可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罐法。方②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异点2~3点或穴位2~3个,先用三棱针点刺后再拔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以上两组穴,可任选1组穴使用。

主治:各种痔疮。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后诸症悉除。

附记:引自《医学笔记》。在拔罐治疗时,可每日进行数次提肛运动,每次5~10分钟,具有防治作用。方法是:有节奏地如忍大便状缓慢收提肛门,然后缓慢放松,一紧一松交替。本方法能促进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血液回流(合并肛裂者不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