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调整与优化
6167300000026

第26章 中国走强国强金强币之路的必要性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中国经济遭受重创。中国需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增强对危机的抵抗能力,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必要的基础。中国已经认识到美元霸权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需要走强国强金强币之路。

一、强国是强币的根本保障

(一)强国造就强币

货币一般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当一个国家不断走向繁荣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时,该国发行的货币就受到国际社会更高的认可。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一个国家的货币就好像是政府打出的欠条,要想让任何一个持有该欠条的人放心,这个国家就要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来证明其经济增长是持久的、强劲的。因此,一国货币之所以可以在国际范围内继续执行货币的角色,靠的是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和物质积累。当一国经济实力强大或持续上升时,则该国发行的货币就拥有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该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将逐步成为强势货币。

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来看,货币的国际化是以强大的经济体实力为支撑的。处于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货币,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货币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经济优势。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极大地丰富了产品数量。随着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资产阶级开始用商品和大炮来开拓国外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著名的“日不落帝国”。英国通过不断向外输出商品,积累了大量的黄金储备。英镑之所以成为世界的中心货币,正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的缩影。在英国经济鼎盛的1850年,其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达到39%,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了21%。此时,英镑的价值就跟黄金一样坚挺。在1873~1896年的欧洲经济大萧条中,英国由盛转衰,英镑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也开始动摇。

1914年一战爆发,金本位被迫中断。虽然英国于1926年恢复了金本位,但战后恢复的金本位已经是一种变形的金本位——金块本位。为了维持英镑在国际上的信用,英国采取高估英镑的措施。但是,英镑的高估导致英国的国际收支困难和黄金大量流失,英国经济遭受了致命的打击。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到1931年英格兰银行再也无法承诺英镑与黄金的兑换,不得不宣布放弃金本位,从此英镑主宰世界的时代宣告结束。在英国经济不断衰退的同时,美国经济日臻向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越英国,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开始凸显。进入20世纪,美国成为第一生产大国,提供了世界产品总量的1/3.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总产量的42.2%,大于欧洲所有国家的产量。一战期间,由于大部分欧洲国家的货币价值不稳,又存在外汇管制和汇率低估,使得按固定价格保持与黄金兑换的美元更具吸引力,国际经济更多地以美元计价,私人部门也开始持有更多的美元资产来减少交易风险,美元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二战期间,由于对英国经济稳定性的怀疑,以英镑计价的国际储备急剧下降,美元更多地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未受重大战争创伤的美国经济在战争期间继续发展。由于欧洲在战争中将美国作为供给方,欧洲不自觉地就成为了美国的消费市场。为筹集购买物资的美元,欧洲将大量黄金输送到美国以换取武器和必备物资,由此美国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美国经济也因欧洲消费的刺激而迅速发展,特别是其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迅猛发展。到194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已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6.7%,黄金储备则超过1/2,美元的国际地位也与日俱增。二战结束后,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其生产能力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此时,美国的实力在战争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美国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1/2,对外贸易占世界的1/3以上,黄金储备约占资本主义的59%。美元之所以能获得其霸权地位,从根本上讲是由美国经济的地位决定的。对后来者居上的国际货币,要想争夺核心国际货币地位,其经济实力必须超过原有关键货币国家,这从美元替代英镑的过程中略见一斑。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元的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元崛起仍是依赖于其强大的经济支撑。即使没有世界大战,美元也会随着经济的强盛而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只是这个过程要更长久些。

(二)中国经济崛起使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现实选择

经济实力是实现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只有支撑该国货币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量和质的积累,其发行的货币才具有可靠而稳定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对于一国货币是否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经济实力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拥有世界一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同时经济具有持续健康的发展潜力;二是该国拥有充足的国际清偿手段,即广义上的国际储备。

1.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剧增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健康、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9089.82亿美元,仍位居世界第三位,年均GDP以9.1%的速度增长,远远快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7.3%。美元逐渐替代英镑时,美国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约为10%;20世纪80年代日元逐渐为国际储备货币时,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7%。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7.3%,初步具备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中国GDP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从历史经验看,出口和贸易顺差的扩大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标志。为了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大量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势下,必然要在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逆差,也就是要扩大对外投资,进行资本的输出。随着贸易的扩大和资本输出规模的扩大,国家主权货币则借势逐步成为国际货币。英国和美国都是在取得贸易顺差国和资本债权国地位之后,英镑和美元才逐渐成为国际货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提高。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余额占GDP的比重分别高达58%和20%左右。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已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2008年的第3位,2008年中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8%。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016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可见,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越来越紧密,经济发展的外向程度日益提高,中国已成长为举足轻重的世界贸易大国。

但是,中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无法与美、欧相抗衡,而且一些地方还落后于韩国和印度。中国经济结构不是很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农业基础、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尽管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远远称不上是世界经济强国。中国仅仅具备了一定的人民币国际化的物质基础,但还不具备立即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实力。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参与程度。

2.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保障。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面对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贬值和中国出口贸易下降的情况,中国政府为阻止危机的蔓延,对外宣布人民币不贬值,保证了投资者对亚洲投资的信心,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用地位。良好的国际信用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外汇储备呈现指数形式增加的趋势。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4531亿美元,同比多增353亿美元。2009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23992亿美元,高居世界榜首。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4500亿美元。高额的外汇储备作支撑就可能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而稳定的汇率也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保障。

二、强金是强币的必要前提

(一)强金有利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巩固强币的基础

金融资源配置是经济资源配置的关键,若要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必须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任何国家的强国之路都是从建立大型的现代运输设施开始的。如果没有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整个社会将有大量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体系,耗资巨大的现代运输基础设施将无法建立,那么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看世界经济史,英国日益成为“日不落帝国”和美国作为头号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就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英格兰银行和大量其他银行的融资支持,英国的大规模机器生产,尤其是支持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铁路和运河,就不能够大规模地建立起来;如果没有分支机构遍布美国全境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提供的融资支持,美国经济就不可能如此快速地强大起来。美国《商业周刊》经济编辑迈克尔·曼德尔曾评论说:“如果说技术是美国新经济的引擎,那么金融就是燃料。”金融这一燃料的持续燃烧才得以维系美国的世界性强国地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各种经济杠杆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是融通资金配置的桥梁与纽带,也是经济社会的助推器,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金融是经济的神经中枢,因而大国成长为强国离不开金融。金融如果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强国目标,强国目标则难以实现。中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深化金融发展来促进强国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金融作为后盾。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但是,只有那些掌握高新技术的国家才是世界制造业真正的主宰。中国制造只是这个制造环节中处于最低端的一个环节。资本市场则是帮助一个落后的国家超越先进国家的最好的工具。约翰·戈登在《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中写道:“200年前,美国是一个极不发达的国家,财政状况也极为恶劣。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华尔街开始与其一起成长,并且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正是依靠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的强劲支持,才能在20世纪领先其他国家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中国要想真正成为经济强国,必定离不开强大的金融市场的支撑。否则,中国就只是个徒有庞大骨架的虚弱大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永远在最低层次上扮演一个廉价商品制造者的角色。由此可见,中国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变将依托于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来实现。

(二)强金是强币的重要载体

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将有大量的该种货币在国外流通,这便要求该国的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为货币的流动提供服务。只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支持,货币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无障碍地顺畅流动。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来看,当英镑居于世界货币霸主地位时,伦敦是世界贸易金融的中心;当美元称霸世界时,纽约替代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马克的国际化以法兰克福、卢森堡的金融市场作为依托;日元后来居上,称雄亚洲的东京金融市场功不可没;在欧元诞生及成长过程中,欧洲央行的成立、欧洲银行业的重组使欧洲的金融体系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原已发达的金融市场前所未有地向纵深发展。可见,发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运行载体,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和保障。

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开放度直接影响着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金融市场只有在其深度、广度和弹性方面都完备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功能。金融市场规模大,交易量频繁,使该种货币流动性增强,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使国际上对该种货币的需求增加;大量的金融工具带来多种多样的投资途径,使该种货币显示出极其强大的活力,提高该种货币被持有和使用的意愿。如果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没有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再好的机遇也难以打造美元的核心国际货币角色。美国开放的金融市场、发达的基础设施都给美元扮演国际货币角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大量资金的流出和流入也促进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建设,美国金融市场吸纳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才能使各种交易者得以自由出入,为各种交易者提供价值储藏和投资增值的场所,从而进一步提升使用美元的安全性,从而确保了美元在经济交往中能够充分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要求金融服务的国际化。中国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近年来,中国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对金融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金融机构改革上,中国果断地将四大国有银行推向商业化改革的轨道。四大国有银行已基本实现商业化改革的目标,其经营能力不断强化,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09年6月份公布世界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行榜,按照去年利润额排名,中国工商银行以213亿美元位居全球银行之首,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列第二位和第四位。截至2009年3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超过16万亿元,单单从市值上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值第三大资本市场。2009年,金融市场的发行、交易规模和存量规模同比增长了30%以上,金融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创业板正式开始运营,为自主创新和其他成长性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中国金融资产规模高达737438.1亿元。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与货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严重滞后。货币市场主要还是以银行同业拆借为主,资本市场中主要以股市为主,不发达的债券市场又以国债为主。中国金融市场规模仍然较小、金融工具依旧单一、金融法规尚不够健全,还不能为各国提供足够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这就影响了国外政府与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中国已形成的贸易渠道下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仅仅解决了交易需求问题,若要满足人民币的预防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就必须允许中国国外的人民币投资于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中国缺乏成熟的远期外汇市场和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使得市场交易者缺乏对冲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的渠道,影响了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很大的制约。中国金融机构体系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机构的种类虽多,但是,除了银行类金融机构外,其他金融机构的规模很有限。目前中国总共有约120家证券公司,加起来还不如美国1家主要投资银行的规模大;银行在整个融资比例中占绝对优势,需要大力发展信托、租赁、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决定了货币的周转效率。中国走强国强币之路,必须加快发展金融市场,加快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三、强币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一)强币是维护外汇储备安全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危机使全世界清醒地认识到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越来越大,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美元霸权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同时,美元霸权还允许美国向外输出和转嫁危机。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所有持有巨额美元储备或大量美元债务的国家和地区都遭受到了巨大损失。根据IMF的估计,如果美元贬值25%,美元资产的持有者遭受的损失将达到美国GDP的10%。2009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531亿美元,2009年年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截至2010年6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为24542.75亿美元,仅持有的美国国债就高达8438亿美元,美国国债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到34.38%。美联储为拯救经济不惜代价地大幅扩张基础货币的发行,对于中国而言,24542.7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临大面积缩水。

国际货币发行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特殊的货币地位,使其在面临国际支付缺口时,既可通过增发本国货币进行清偿,也容易筹集到其他国际货币。国际储备的节约,既可以使国际货币发行国把尽可能多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减少储备货币的低收益损失,也能减少储备货币贬值的损失。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相当于给外国政府的巨额低息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部分清偿能力可以用人民币去实现,所需的外汇储备将会大幅减少。由于国际贸易结算中大量使用本国货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应对贸易赤字、货币投机所需要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优化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减少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减值风险。

目前,中国的储备资产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而外债的计价货币大都是美元和日元。由于美元和日元的剧烈波动使中国的外债偿付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不利于外债的有效管理。早在1995年,美元兑日元的汇率曾经达到1:79,到2009年年底,美元兑日元汇率为1:92.53.从1995年到2009年年末,美元兑日元的汇率波动达到18%,在这期间的最大波动幅度达57%。美元兑日元汇率波动频繁导致持有美元储备和进行美元交易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中国面临越来越大的货币错配风险,导致中国财富的巨大损失。如果我国的外汇收入和偿债的外汇是同种货币,则该币的升贬对我国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我国的外汇收入是美元,而债务是日元,那么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就使我国承受了双重汇率损失。所以中国要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主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以规避和化解外债风险。

(二)强币是经济大国地位的保障

实践证明,一国经济的更大发展与该国货币的国际化是密切相关的。一国货币尤其是大国货币不能作为国际货币,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就无法保障,就不可能避免其他经济强国以自己利益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损害,政策就不能独立,甚至会成为经济强国的附庸。中国作为大国,重新崛起是没有悬念的,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必定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从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货币的国际化均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更快地发展,使它们的经济总量和规模剧增。对日本而言,正是因为经济的国际地位与货币的国际地位不对称,导致日本经济经历迷茫的十年,至今仍未恢复元气。目前中国已成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成为国际进出口市场的主要提供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信用地位。而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地位则很不相称,存在较大差距,这必将制约着中国经济更大更快地发展。中国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必须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适应。

当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后,相当部分贸易结算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或者部分用人民币结算,这会大大降低结算风险,扩大国际贸易的规模,大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还使得中国企业以较低的成本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硬通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改变目前中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减少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增强中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中国应当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中拥有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人民币能否成为世界货币至关重要。人民币国际化会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对抑制美元霸权有积极的作用。这不仅对中国是有利的,对世界也是有利的。

(三)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强币的选择提供了历史机遇

索罗斯评论说:“次贷危机是二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代的终结。”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正在悄然敲响美元霸权帝国时代的晚钟。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一个虚幻的、不可靠的空中楼阁,国际货币体系将步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国际货币体系急切期待一个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货币加入到国际货币体系中来,而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币无疑是众望所归。特别是进入2009年以后,人民币国际化举措频出。中国人民银行已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金管局、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多亿元人民币,以此来规避贸易结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汇率风险。这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一方面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本币进行贸易计价结算,而无需选择美元过渡,从而降低各自的融资成本,锁定各自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也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为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打下基础,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009年4月8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出,无论是对于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提升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还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都具有明显的作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出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已经从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准周边化的重要一步。2009年9月4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QFII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称,拟将单家机构申请额度上限由8亿美元增至10亿美元,并将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QFII投资本金锁定期缩短至3个月。此举表明管理当局希望放松管制引进更多国外优秀的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在保证中国国内资本市场运行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实现资本账户的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是以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基础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本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当前中国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纵向深入。2009年9月28日,60亿元人民币国债在中国香港开始认购,这是中国首次在内地以外的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债。在中国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海外流通的人民币,还有利于增强人民币作为一种储备货币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鼓励海外投资者更多地持有人民币资产,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结算。由此可见,人民币开始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了国际化的漫漫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