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6149100000020

第20章 圣人朱子

国学常识

朱熹,字元晦,又字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著名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中的“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即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被其弟子和后人汇编为《朱子语类》。而《四书集注》则是朱熹一生中下功夫最大的且影响也最为深远的著作。《四书集注》又名《四书章句集注》,曾成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教科书。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个部分。朱熹认为,孟子之后继此道统之“绝”的是二程。他在该集注中所作的注释是对二程等理学家的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挥。朱熹认为《四书》比《五经》要简单明了,更便于初学者,也更容易见效,是登儒学高堂的阶梯。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还阐述了其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等重要思想。朱熹的著作还有《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

国学故事

传说,朱熹诞生时,家中古井中“出赤虹三日”,而朱熹生下来时,右脸上有七个小黑痣,就像北斗七星一样排列,人们见有此象,更感奇异。朱熹自幼天质聪敏,勤学好问,他学会说话不久,父亲指着苍天告诉他,那是天,他便问:“天之上是什么呢?”他小时读书时,也学大人那样在书上作眉批。14岁时奉父遗命,师事胡原仲、刘致中、刘彦仲诸人,后来还娶刘致中的女儿为妻。19岁时中进士,22岁任泉州同安主簿,任内颇有政声。这时朱熹除钻研儒家经典外,亦对佛学发生了兴趣。24岁时往见他父亲的好友李延平先生,经其指点,学术思想发生了变化,后来拜其为师。

后来,朱熹担任南康军地方官。到任不久,当地发生旱灾饥荒,他全力救灾,减轻了灾害的损失,救活了不少人。任内,倡导教育,重建白鹿洞书院。后来,浙东发生饥荒,孝宗调他到浙东救荒,他又上书,痛论灾旱的原因及吏治不良、贿赂公行的现象。朱熹在浙东救灾,成效卓著,读圣贤书、一身正气,一般贪官污吏都因惧怕他,而自动离开。不久,朱熹见政局不良,又辞职居家,一心讲学。有一年,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一天,他们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宇,看到山川锺毓秀美,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朱熹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山问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乡老争相传诵他留下金字。

后来,皇上应召他入朝,他再度上书,劝孝宗正心以立大本,教养太子,选贤任能,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孝宗接到朱熹的奏章时已是深夜,却马上起床,点燃蜡烛,读完后再就寝。次日,便要朱熹任官,但朱熹推辞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