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帝王(第三卷)
6129100000009

第9章 吴越武肃王钱谬

钱铿是吴越国的创建者,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唐大中六年生(852),后唐长兴三年卒(932)。终年81岁。

唐大中六年(852)二月十六日,钱铿出生在家乡临安(今浙江杭州)临水里。出生之时,父亲钱宽正在他处,邻居奔来相告,称其家中传出兵甲马嘶声,乱成一团,钱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赶回家后,抱起他就要扔往井中,被祖母苦苦拉下。就这样,得了婆留喜一名。

钱铿成人后,无赖泼皮,从不安心农作,而是舞枪弄槊,贩卖私盐。这时正是唐僖宗时代,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动荡不已。他24岁那年,被石镜(今浙江临安东南)镇将董昌招为乡兵,后任偏将,参与镇压周围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军南下闽、广途中也曾被他迎击。黄巢军攻入长安后,天下大乱。董昌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荐为杭州刺史,他也被擢升为杭州都知兵马使,统帅杭州所属八都兵,掌握了杭州兵权。

景福二年(893)二月,董昌见唐朝廷已无力控制局势,各地藩镇公开割据,在左右的蛊惑下,自称皇帝,国号大越。

钱铿得知董昌称帝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心想此时出兵越州算是师出有名了。劝董昌“与其闭门作天子,岂若开门作节度使”,意在劝降。董昌不理,钱铿一面向唐廷报告董昌叛乱,一面率兵进逼越州城下,围城至次年五月,钱铿大军攻入州城。平越州后,钱铿拥有了浙东与浙西,奠定了吴越国的基本范围。

天祐四年(9O7)朱全忠代唐称帝,建梁朝,封钱铿为吴越王,后又改封为吴越国王。当上了吴越国主之后,钱铿知道自己地少国弱,南有闽,北、西有吴,虎视他这个蕞尔小国。为了牵制这两个敌国,他始终采取“交远协近”的战略:向后梁、后唐称臣纳贡,陆路不通就走海路。

纳贡需要物,称臣需要钱。钱铿自己自然拿不出这么多的钱和物。据《吴越备史》记载:钱铿性极俭“衣衾用油布,寝帐坏,文穆夫欲易以青缯,铿不许”。没别的法子,只有伸手向老百姓要。除田赋、市租、山林、川泽等税以外,甚至一度连蛋、鱼、鸡也征税。一时间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钱铿听了却丝毫不为所动。他有一句名言,叫做“用汗水代血水,以钱财换平安”。意思是说他向老百姓征税实际上还是替老百姓着想。倘无后梁、后唐等小朝廷因受他的贡奉而对他施以道义上的支持,他的臣民们就要饱受战乱之苦。为了使那些拿不出钱与物的老百姓们能够拿出钱物,钱铿又想出个“以工代贡”的主意。

原来,吴越国都在杭州。杭州城处在钱塘江的入海处。每逢初一、十五朔望日,常有海潮连天而起,直逼州城,卷走人畜房屋。钱铿下令征集那些无钱无物进贡的老百姓凿石筑堤,以防海潮海浪伤人。因为工程十分浩大,日久天长,有些人就有意见了。

一天早晨,手下人来报,说在王府外面的墙上发现了一首反诗。

“反诗?”

“回大王,的确是语涉大不敬!”

“有这么严重?说来我听听!”

“是。回大王,这墙上写的是‘服劳役,没了期,侵晨起,抵暮归,”

“真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服劳役,如何‘以工代贡,不进贡,靠什么牵制吴国与闽国,他们来攻,谁流血?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说到这里,钱铿不禁有些愤愤然了。他有些意气用事地说:“去,替我在那首歪诗后面续上几句,也替我讲点道理给他们。”

次日,往来于王府外面路上的行人在那首打油诗的后面又看到了用同样的字体书写的两句续诗:“没了期,春衣才罢又冬衣。”

为了进一步盘剥百姓,钱铿规定,杭州西湖四周的渔民每天须交纳新鲜湖鱼数斤,以供他及他的家属食用。因他所居之处系他做节度使时的宅邸,因而赋予这项额外的苛捐杂税以一个很好听的名目叫做“使宅鱼”。钱铿要求这些进贡的鱼必须是在2斤上下,鲜美活肥,而且必须是鳜鱼。鳜鱼?为什么必得是鳜鱼?原来,这里有一个典故。

在当上了吴越国主以后,钱铿颇乐于附庸风雅,喜爱其时刚刚兴起不久的“诗之余”(亦即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词”)。当时的词坛还不像宋代那样群芳竞发。屈指可数的词人中以张志和最为钱铿所喜爱。张志和有一首传世之作,其中有一句叫做“桃花流水鳜鱼肥”,最为钱铿所称道,正因如此,钱铿在向老百姓征鱼时点名要的就是鳜鱼。

但是,鳜鱼可不是每天都能捕到的。为了应差,渔民们只好把已经捕到的其他种类的鱼卖掉,然后再去市场买钱铿所喜爱的鳜鱼。本已水深火热的西湖地区渔民一个个叫苦连天。

有一班公忠体国的大臣认为钱铿此举很不得人心,想劝谏又怕不被采纳。思来想去,他们想起一个人来。谁呀?罗隐。

罗隐,字昭谏,乃是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的文学家(鲁迅对他的小品文极为称道)。为避中原战乱,当时他移家吴越,任钱铿统治下的钱塘县的县令。

“罗隐?他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成吗?”一个老年武将诧异地问。他一直在前线为钱铿效命,近些年来与钱铿接触很少,是以提出了疑问。

“有什么不可以?”一个经常与钱铿接触的老臣说:“要知道,罗隐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但他的诗文却享有盛名,是个大大有名的文人。咱们大王现在偃武修文,和那班文人墨客热乎着呢!”

“可据我所知,大王原来是很看不起那些读书人的。记得还是在董昌将军麾下的时候,他就亲手杀过两个穷酸文人!”说到这里,这员武将自觉失言,倏地一下子打住了话头。

可是,他犯了一个大忌,触动了钱铿的一桩很不光彩的往事。

那还是在刚刚当上董昌手下的大将以后不久,有一个名叫江遂的文人去见董昌。因为对钱铿没有表示过分的尊敬,钱铿就亲自命令将这个才华横溢、小有名气的诗人杀死,然后投到钱塘江中,时人为之耸动。几个月以后,江遂的一位好友作了一首打油诗,诗中有“一条江水槛前流,流到临安断了头”的话。钱铿见了,暴跳如雷,以为是讽刺自己滥杀无辜(钱铿家居临安,古人好以地代人),立即命人将江遂的好友也捉来杀死。

由于这两件事干得都很不光彩,事发以后钱铿手下的人一直不敢说。今天,见有人把它给“捅”出来了,在场的人不由得一个个都很紧张。这时,一个一直在旁边没有说话的老臣出来打圆场说:“算了!算了!把那个罗隐找来,把我们的意思跟他说说不就得了。能办则办,不能干也不必勉强,我们何必在此作无益之争呢?”

争论的双方就坡下驴,第二天请来了罗隐。把事情挑明之后,这位一向倨傲的才子竟没有一口回绝,他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只是答以尽力而为。

由于有人从中斡旋,第二天,罗隐就找到了一个进宫陛见的机会。

事情是这样,钱铿最近新得了一幅古画,题为《蟠溪垂钓图》,画上画的是姜太公吕望蟠溪垂钓(即俗话所传的“直钩钓鱼”)的故事。钱铿听了说这幅画好,他想何不锦上添花呢?于是派人宣来了罗隐,想让大名鼎鼎的诗人给古画题上一首诗。

这类事情,过去罗隐是能推则推的。可今天他答应得竟很爽快,而且“七步成诗”,当场口占一绝云:

吕望当年殿庙漠,直钩钓国更何如?

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诗成,书之于纸。钱铿见了,沉吟半晌,开怀大笑,说道:“罗先生用心良苦,令朕感动,连姜太公都害怕交纳‘使宅鱼),看来,我得把这一项税收免了。”

当即传旨,免去“使宅鱼”的交纳。

钱缪宫廷生活秘闻

“警枕”之秘

钱铿自少年从军以来,他在军中的夜晚几乎不睡觉,困倦极了就枕着圆木小枕或大铜铃躺一会儿,睡熟后脑袋便滑落下来,于是马上惊醒,称之为“警枕”。他将沙盘放在卧室内,一想起什么就马上写在沙盘中,一直到老都是如此。有时睡得正香,外面来了禀报军情政事的人,侍女便按照他预先的吩咐抖动纸张,他立即就会惊醒。夜里时常用弹弓将铜丸射到楼墙外面,以警告值班的侍卫不要偷懒睡觉。钱铿曾经微服私行,深夜敲响北城城门,请求入城,守门的官吏却按规定不肯开门,并说:“就是大王来了,也不会开门。”他只好从别的城门进城。第二天,召来守卫北门的官吏大加赏赐。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三月,吴越王钱铿患了重病。吴国丞相徐温派使臣来表示慰问,左右的人都劝他不要接见使臣。钱铿却说:“徐温阴险狡诈,名义上是派人来慰问,实际上是来探听我病情的轻重虚实。”于是强撑病体出去会见吴国使臣。

修改歌谣秘闻

天宝三年,钱铿调集大批士兵扩建杭州城,大建亭台楼馆,修筑内城,内城南门称通越门,北门称只门。此后杭州以富庶繁华名冠东南。有人夜晚在王府门上写了一首歌谣:“无止期,无止期,修城才完又挖池!”钱铿出门时看见了,就命人把字词改动了一下:

“无止期,无止期,春衣才发又发冬衣。”士兵们了解后,怨愤之情就平息了。吴越王钱铿在日常生活上务求节俭,有的衣服、被子只用细布制成,平常吃饭只用瓷器和漆器;寝帐破旧了,儿媳恭穆夫人马氏要给他换顶青丝帐,他执意不肯。曾经在除夕夜与儿孙们聚在一起弹琴作乐,但刚弹了几首曲子,就突然停下来说:“听到琴声的人会以为我是在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呢。”……当时中原地区正值多事之秋,于是,西川王氏、广陵杨氏、南海刘氏、长溪王氏,各据四川、江淮、岭南、福建自立为帝,建立了蜀、吴、汉、闽四国。他们或者与吴越王钱铿结为儿女亲家,或者派使者向他问候致意,都送来龙袍、玉册劝他自立为帝,吴越王嘲笑道:“这帮家伙自己坐在炭火上,还想让我也坐上去吗?”对此一概谢绝不收。虽然如此,这几国的君主却仍将他奉作父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