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狙击手:世界著名狙击手全纪录
6126600000087

第87章 79/85式狙击步枪——向顶级靠拢

建国后,我国曾一度在狙击步枪上出现空白。一些轻武器的专家在进行国际交流的时候,很多国外的专家一度对那些M14、SVD系列都持否定态度,认为有商业宣传成分,然而在中国的这些专家眼里,国外的狙击步枪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常言讲“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落后”,我们应正视我国高精度狙击步枪与国外的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轻武器行业一直是“关起门来自己搞”,武器装备的研制多限于定点的兵工企业。而且国产武器也没有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尽管在积极收集国外先进的技术信息,但总体而言与国外同行交流较少,大多数从事轻武器论证、设计的人员很难有机会感受到世界名枪的真实水平。

英国兰奇·蒙斯塔公司的RM50 12.7mm非自动狙击步枪、英国国际精密仪器公司的AW50FT 12.7mm非自动狙击步枪和美国麦克米兰公司生产的TAC-5012.7mm非自动狙击步枪在试验设计方面的测试,让中国一些专家们开了眼界。从现场实际射击精度看,国外报道中描述的狙击步枪射击精度水平是真实存在的,这也说明在高精度狙击步枪技术方面,那个时候的中国的确相对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队一直没有装备专用的狙击武器,虽然也曾设计过一些狙击枪,但并不成功。1979年设计定型了1979式7.62mm狙击步枪,1981年试产并装备部队,主要用做杀伤中、远距离上的单个重要目标。后来该枪经少许改进后于1985年正式生产定型,并重新命名为85式狙击步枪。

1950—1954年期间,我国向前苏联贷款购买了相当数量的苏制轻武器,其中绝大部分是普通型莫辛—纳甘步枪,同时也进口了少量的狙击型步枪供教学使用,当时称后者为“狙击手步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直没有自行研发狙击步枪。

79式狙击步枪于1981年开始定量生产,改进后于1985年正式定型,即为85式狙击步枪,该枪于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79式、85式本质上都是SVD的仿制品,只是在生产工艺和一些细微之处略有差别。在随后的10余年内,该枪大量装备我军及国内武警、公安特警部队,并对外出口。

79/85式狙击步枪采用苏制轻武器常用的导气式、枪机回转闭锁原理,半自动方式发射。枪口装有开有长槽的瓣形消焰器,可同时起到防跳和减小后坐力的作用,握把与枪托构成一体,枪托中空并有可拆卸式贴腮垫。79/85式均使用仿自前苏联PSO-1型白光瞄准镜的79式4倍光学瞄准镜,有效距离达1300米,并可以大略测定目标距离,镜内带有红外感光屏以便在夜间进行射击。

在和平年代,79/85式狙击步枪经过多起突发事件的实战考验,证明它确实是一种具有相当威力与精度的可靠武器,深受武警官兵和公安人员的信赖。但它毕竟是40多年前设计的武器,与现在作战环境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该枪发射的53式7.62毫米弹一般用做机枪弹,在3000米外仍有杀伤力,但在遇到的100米以内狙击距离上弹头停止作用过小,非要害部位往往难以一击致命,在处理劫持人质等特种作战情况时容易产生“过穿透”问题。同时,带瞄准镜后全枪重达4.4公斤以上,加上枪身较长,射击时一般需要有依托物才能保证精度,而且过长的枪身不利于隐蔽。此外,由于没有专用狙击弹等原因,该枪的精度与美国M21、德国PSG等先进狙击步枪相比有一定差距,也比不上苏联原产SVD步枪,对500米外的远距离目标首发命中的几率较小,常常需要先进行试射以修正射弹偏差,而这种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满足的。

就79式瞄准镜而言,也存在若干不足:一是因加工工艺等原因,瞄准镜内分划盘易松动,射击震动有时会使分划盘照明灯熄灭;二是瞄准镜的红外感光屏使用前须对感光板进行激活,所需时间较长,容易失去战机,有时受外界条件限制则根本无法使用;三是瞄准镜定位可靠性不好。矫正后取下瞄准镜再重新安装,射击精度将大打折扣,为此有时不得不对矫正好的武器带镜保管。而且该枪的实际射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射手本身的经验以及测距和修正偏差的能力。

和国内外大多数同口径级别的狙击步枪一样,79/85式虽然有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但也存在后坐力大、噪音大、携弹量少、机动性差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