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狙击手们使用的狙击枪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狙击枪,主要是从敌人手中夺过来的普通步枪。如国民党仿德国毛瑟枪而制造的“汉阳”步枪,口径7.9毫米,表尺射程2000米。由于该枪没有光学瞄准镜,所以选狙击手时通常对战士的视力有特别高的要求。在当时来说,我军连发武器装备少,弹药奇缺,只有尽可能采取狙击行动,才能节省弹药。
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狙击手还使用过“中正”式和“三八”式步枪。“中正”式是“汉阳”枪的改型,是国民党军队的制式步枪;“三八”式步枪是侵华日军的主要装备,因枪机上有防尘大盖而被称为“三八大盖”。战争中,我军创造了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等以少胜多的特种作战样式,出现了李向阳等足智多谋、令敌闻风丧胆的神枪手。这些作战样式中,狙击行动是使用最为广泛的。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军的狙击战术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目前我军狙击战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守株待兔”法
这是狙击战术中的常用战法,中外历次狙击行动多使用此招。此招的具体方法是,狙击手首先要选择距目标距离在有效射程内的某一射击位置。要求位置既隐蔽,又不孤立,混杂于其他地物之间;有良好的视界和射界,能便于发现目标,又能射击到目标;另外还要有进出狙击位置的隐蔽路线。其次要求狙击手有定力,能守得住。有时目标会很长时间不出现,在半天、一天、两天发现不了目标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一旦目标出现,能迅速捕捉到最佳射击时机,能首发命中并再次消灭新出现的目标。
2.“隐真示假”法
这是狙击战术中的惯用战法。此种手段在反狙击战术中使用最为广泛。狙击手在行动中为了及早发现目标,在战友的配合下,采取隐真示假的方法,在其他地方故意露出敌人要捕捉的“目标”,如用棍子支起一顶钢盔,露出盔顶,引诱敌狙击手射击,从而使敌人暴露自己的位置,为我方狙击敌目标创造条件。
3.“一石二鸟”法
这是狙击战术中的不知足法。这种方法主要用在狙击的目标较多,需要在短时间内射杀更多目标时。狙击手发现目标后,对目标射击的位置不在敌心脏等死穴,而是目标双腿,致使被打目标既活着,却又跑不了,以此引来同伴相救,此时狙击手将第二个目标消灭,然后再消灭刚才受伤的目标。简单说来就是先打残一个,再打来救残的。
4.“运动狙击”法
这是狙击战术中的攻势战法。狙击手随作战部(分)队行动,在行动中发现敌重要目标,如敌指挥官和重要火器射手正在对我方瞄准,迅速占领附近有利地形,先敌开火,消灭敌人;或者,狙击组执行渗透至敌人防御阵地纵深,捕捉和消灭敌人重要目标之后返回的行动。
狙击手之所以能够在作战时发挥这么大的作用,有这么高的作战效率,是与平时的训练分不开的。我军狙击手的训练极为严格,对于优秀狙击手的要求标准是非常高的,不仅仅是枪要打得准,还包括谋略、体质、奉献、信心等。有一些媒体介绍过类似于美、德等西方军队狙击学校非人的训练场景,回过头来看,我们何尝不是呢!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刻苦训练。我们尽管没有设立专门的狙击学校,但我们的狙击训练水平和强度不亚于专门的狙击学校。我们提倡人人都当神枪手,连队就是大课堂,训练中战士们广泛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组织者强调练为战,向科技要战斗力,向体能要战斗力,向纪律要战斗力。狙击手除初级训练设在目标单一的靶场之外,其他均是在野外进行有战术背景的训练。夏练酷暑,冬练三九,“沐浴”狂风暴雨,身披厚厚雪纱。
在战争年代,我军广泛开展战场练兵活动,号召开展“三两枪”、“三五动”等小型练兵活动。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饭前饭后练,与枪同眠,形影不离。就是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才练就了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高超狙击战术技术。
在相对和平的年代里,我军居安思危,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大战、恶战。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军委号召全军广泛开展军事大练兵活动。步兵千里大行军练了体力;枪挂重物练了稳力;趴冰卧雪、头顶烈日练了忍力;政治教育坚定了目的。通过大比武,涌现出了大批百发百中的“神枪”连、“神枪”手。
进入新世纪,我军再一次掀起全军练兵热潮。与三十多年前的大练兵不同的是在拥有高科技装备下的科技大练兵。狙击装备的高技术化,对狙击手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