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人的品德和内在修养,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言谈举止上的态度来判断他的人品,通过一个人做事情的态度判断他的成就。而很多时候,一个人做事为人的态度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他能否取得成功、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而,墨家在君子贤士的修身方面,十分重视态度的修行,认为一个端正的态度,往往是做成事情的关键因素,一个谦虚的人,常常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个谨慎的人,做事才会考虑周全避免失误;一个求实的人,常常会取得真正的成就;一个戒虚的人,才会有真正的人生内涵。
求实戒虚
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惰。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修身》)
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浊的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
墨家在讲到君子修身时,非常注重“固本”,也就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实干”这个“本”,而不是为了得到声誉,因而应该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流于形式。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个道理,君子的声誉是凭借着自己实际的劳动得来的,而不是靠花言巧语欺骗得来。因此君子不可贪图虚名虚誉,更不能投机取巧,要知道,是先有行动后得声誉的,只有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的付出行动,才能实至而名归。在君子贤士修身的问题上,从来没有终南捷径。
虚名会使一个人放弃努力,停留在己经取得的成绩上而不思进取,甚至反而会连得到的东西也失去,最终一事无成。我国古代“伤仲永”的故事,说明的就是被虚名所误的人生教训。
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过目不忘,能吟诗做赋,被人称颂,被誉为“神童”,成为一时的名人。可是在成名之后,他终日陶醉在别人对自己的盛赞中,沉醉在虚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那些天赋、才能也渐渐地消失,等到长大成人,他也就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了。
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结局就给了我们这样的警醒:一个人,即使天赋才华过人,但如果汲汲于声誉而不发挥自己的优长,停留在一时的成就上而不死进取,终将落于人后。而且还有一些人,在取得名誉之后,就不在想做得更好,反而是拼死拼活维护已得的名誉,最终为名誉所累,成为虚名的奴隶。
要知道,名誉虽然重要,但只是虚浮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身外之物,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那些具体的事情,而不是追求虚名的泡沫。然而很多人总是给自己带上名誉的枷锁,想着自己的言行要时刻符合自己的身份,除了失去生命的本真和自由之外,人生毫无价值。
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例子,明知道是没有意义的虚名,但还是乐此不疲,为了所谓的形式甚至不惜劳民伤财。
某学校接到上面教育局的通知:明天检查学校的卫生安全工作。
校长马上召开全校教师紧急会议,布置下午全校师生打扫卫生的工作。
下午全校师生听课以便把以“全部精力”放在卫生清理工作上。经过一下午的打扫,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校领导在检查完毕之后,下命令说,要保持到明天下午,谁破坏谁负责。
第二天上午,大家都心神不宁的等待着上级领导的检查,然而过了中午还没有消息,校长派人中午把操场上零星的纸片拣了起来。下午有继续等,直到将近5:00,检查的领导们才姗姗来迟,只用了几分钟,就检查完毕。
象这样的检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下面兴师动众忙碌半天,只为了上级的几分钟视察,不但影响正常工作,而且使得形式主义的歪风愈演愈烈。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广泛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务实的人、戒虚的人到底还是多一些,正是这些中流砥柱的存在,才推动了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民军队》报曾有过这样一个报道:
某部三营在戈壁滩搞“炮阵地工事构筑与伪装”训练。团领导来检查,乍一看喜上眉梢,再一想忧上心头:挖出的积土被拍得见棱见角,表面还用泥抹子抹得十分光滑,与戈壁滩自然地貌形成了鲜明反差。
领导说“这简直是有意暴露!”立即召开了全团干部现场会。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批判教育。
由此可见,戒虚求实,坚持办实事、求实效、不图虚名,才是为政者应该奉行的施政准则,而那些为了搞自己的政绩工程而劳民伤财的、为应付检查说违心话、干违心事的施政者,应该深刻的检讨自己,认识到追求虚名并不是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正确途径。
务实戒虚,于个人而言,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于为政者而言,有利于作出政绩,为社会作出奉献。因此,应该得到提倡和发扬。
谦虚谨慎。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修身》)
专说而行动迟缓,虽然会说,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此名誉扬于天下。
墨家认为君子修身的最好态度是谦虚谨慎,做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做到了这两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品行完备的人。
夸夸其谈而不力行,没有人会相信他们的话语;居功而自傲的人,没有人会对他们尊敬;而那些聪慧但不繁言絮语,居功而谦逊处世的人,反而能得到人们的赞赏而名扬天下。因而君子为人处世必须要谦虚谨慎。
谦虚谨慎是一种高尚的传统美德。
所谓“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纵观历史上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仁人志士,无不具有谦虚的做人品德、谨慎的做事原则、个德高望重的人会“畏盈守谦”、“劳谦虚己”,博学多才的人能够“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唐代的著名谏臣魏征说:“低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水洼正是因为处在地处,才能汇聚水流,而君子只有谦虚,才能完善自己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具有真才实学、雄韬伟略,谦虚谨慎各方面能力和品质的,然而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他们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谦虚胸襟,才能够真正做到礼贤下士,正因为他们有“三思而后行”的谨慎行为,才能够取得成功。
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一个做人谦虚做事谨慎的人,刘邦原本是一个市井之徒,既无强大的军事实做后盾,本身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然而他懂得用人之长,能谦虚的接纳别人,还善于利用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正是因为他这种品质使得他的身边聚集了很多能人贤士,最终帮助他夺取了天下。而西楚霸王项羽,应该算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他自幼熟读兵书,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常年带兵打仗的实战经历培养了他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然而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刚愎自用,他不允许部下对自己有一丝异议,不能接受部下的任何建议,总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因此引起了部下的不满而军心不稳,最终导致了垓下之败,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两种人:骄者和谦者。项羽就是这样一个骄人,这类人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才华、最聪明的人,因而常常自以为是、甚至恃才傲物,殊不知正是这种目中无人的骄傲常常给自己带来祸端。因而骄者自视颇高因而锋芒毕露,在为人处事时不懂得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余地,甚至自己有十分的才聪要表现出十二分,也因此在生活中屡屡碰壁,甚至给自己的命运造成悲剧。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三国时期,在曹操手下为官的杨修,十分聪明。
一次,杨修和曹操一同骑马路过曹娥碑前,见碑上有几个字:“黄娟、幼妇、外孙”,杨修一看就明白了,而曹操却不解其意。因此,曹操不让杨修说出答案,他要自己想一想。直到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想通,和杨修一对答案,乃“绝妙好辞”四字。操叹道:“我的智慧比杨修差了三十里啊。”因此心里不太舒服。
一次,曹操下令建造一座花园,造成后,他去观看,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一言不发的离开了。众人都不知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乃‘阔’字也,丞相是嫌门太窄了”。于是监工马上命令工匠们改换。等曹操再去看时,非常高兴大喜,问:“谁知我意?”身边的人告诉他:“杨修也。”曹操表面上赏赐了杨修,而心底却有些顾忌。
一次,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曹操一走,杨修便取出盒中之酥分给大家吃,曹操回来后发现酥被吃光了,就问是谁吃的,大家都推到杨修头上,杨修不慌不忙的回答说:“盒上明写‘一人一口酥’,我不过是遵从了丞相的命令啊!”曹操没有说什么,但已经开始嫉恨杨修。
杨修就这样一次次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曹操对杨修也就越来越嫉恨,于是就想找机会惩治这位“能人”。
又一次,曹操的军队与刘备在汉水作战,二军对战,久战不胜,曹操在是进还是退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正好疱厨送进鸡汤,曹操看到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思时,夏侯淳入帐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而行军主簿杨修一听夜间口令为“鸡肋”,就立即让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停忙问其故。杨修曰:“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本来曹操在进退两难之际,真有班师北归之意,但见杨修又说破了他的心思,非常气脑,便大声呵斥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去斩首了。
这就是“杨修之死”,可见,即使一个人身怀过人才智,如果不懂得谦虚,也一样难逃悲剧的结局,杨修的死真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先人们也教训我们“谦受益、满招损”,一个人只有懂得谦虚,懂得人外有人,才会不断的让自己的才智更充实,像杨修一样,有了一点聪明就到处卖弄,殊不知在无意中就犯了统治者的大忌讳,在上级面前卖弄自己聪明的人从来没有好的结局。
可见,谦虚谨慎不但是人生修养德性之基础,更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在做人时才能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在做事时才能善于倾听他们人的意见、虚心求教,谦虚的人有自知之明,在功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失误面前不文过饰非,做到了谦虚谨慎,一个人也就达到了德行修养上的高境界。
所谓“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只有谦虚而谨慎的人,才能有山川一样广阔的胸襟。只有那些勤勉敬业、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时自己的品行高尚、修养完善,才能在人生和事业上都有所成就。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谦虚谨慎呢?应该做到一下三点:
慎言。所谓“高者不说,说者不高”,谦虚谨慎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谨慎自己的言语,俗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很多人修身不懂得在语言上约束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知道的不知道的都要说,殊不知正是这样口无遮拦,会让人觉得没有涵养。古人说“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这个道理,事情是作出来的而不是所说出来的,只有行动才能让人信服。慎言还要求我们在看到别人的过失时,不要直言不讳的说出来,而应该顾忌一下别人的尊严,而这样做,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对自己的尊重。
孰思。古人说“三思而后行”,这是一个真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进行周密的思考,然后再付诸行动,否则很有可能因此而酿成大祸。“事无大小,先当孰思”,统治者行事如有不慎,可能造成民众忧虑、社会动荡,个人做事不进行详细思考,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古语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我们在做事之前不能不熟思。
节制。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个度,过分谦虚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自我,而过分谨慎就会导致顾虑太多而畏缩不前,因而培养自己谦虚谨慎的品行时,一定要把握“节制”的原则。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