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城集团三请“高工”
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而在刘备“三顾茅庐”故事过去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温州,却有一个毫不逊色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那就是长城集团公司董事长叶祥尧等决策层人“三请高工”的故事。
故事开始在1998年8月,当时叶祥尧董事长获得在某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多年的高工退职在家的信息,对人才如饥似渴的叶祥尧董事长便马上召来一位副总经理,将高工的有关情况及公司拟高薪聘请高工的想法告诉了副总。次日,这位副总马上赶赴杭州。在高工家中,尽管副总苦苦讲了几个小时,但这位高工似乎对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不感兴趣,婉言谢绝了叶祥尧的“特使”。
好话讲了一箩筐,待遇也挺诱人的,却未能勾起高工到“长城”工作的兴趣。副总无奈地回到长城集团公司,将情况向叶祥尧董事长作了详细汇报,并反复强调自己已在杭州作了很大努力,看来请他到“长城”工作希望很小。
叶祥尧听完汇报后,陷入了思考之中。“为什么我们公司这么有诚意而引不起高工的一点兴趣呢?”是对温州对“长城”不了解还是认为待遇不够好?
经过认真思考后,叶祥尧分析可能主要是对温州和“长城”不很了解所致。为此,他打电话到高工的家里,恳切地说:“您和家人先来我们这里看看,如果觉得不合适也没有关系,顺便可到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看看,给我们公司也指导指导,往返机票等旅差费全部由我们负责。”盛情难却,也想来雁荡山看看的高工不久便携妻带子来到“长城”。看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机制以及雁荡山美丽的风景后,高工便有些动心了。他认识到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发挥自己的余热和特长,成就一番新的事业。但他又担心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心存顾虑,也就没有明确表态,只说回去后再考虑考虑。高工一去半个月,也没有给“长城”公司一个明确的答复。其实叶祥尧在这半个月里尽管事务繁忙,但却一直惦记着这事。为了争取到高工,叶祥尧将手头的事务作了处理和交代后,便亲赴杭州同高工见面。也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促膝交谈,叶祥尧摸清了高工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处理意见。听集团公司董事长一番肺腑之言,高工有点坐不住了,他起身双手紧紧握住叶祥尧的手说:“到长城工作,我是去定了,家里的事处理好后,我就去贵公司上班。”叶祥尧听到高工的话后,浓浓的眉毛和厚厚的嘴唇舒展了开来:“咱们就这样说定了。”
当年9月中旬,总经理叶祥桃又专程抵达杭州,将高工请到自己下榻的宾馆进行了长谈,并将高工未解决好的问题一一作了妥善安排,解除了后顾之忧的高工无牵无挂,高兴地说:“你们什么时候需要我去,我就去。”
9月22日,一辆高级轿车从长城集团公司大门开出,向杭州方向直奔,去接高工赴任。“三请高工”只是叶祥尧重才的一个例子。被传为美谈的还有1997年,为争取杭州某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到“长城”工作,叶祥尧除了多次派人与科研人员面谈外,还给科研人员汇寄15万元,用于购置商品房。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在对待人才方面,叶祥尧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即:“一流的人才办一流的企业,二流的人才办二流的企业,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面前我没有董事长架子,只要请到真正的人才,我怎么做都可以。”正因为他和创业伙伴深刻地认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视人才为最宝贵的财富,以诚相见、善待人才、不拘一格、用其所长,使人才在企业里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
在叶祥尧的领导下,企业舍得在人才方面花大钱,对已在“长城”工作的高级人才,公司都分配一套宾馆式房间,同时采取因人、因岗、因绩相结合的办法分门别类支付人才报酬,并使他们在“长城”工作感受到住得舒心、吃得称心、干得开心,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良好的人才机制带来了良性的循环,使长城集团集聚了一批高级人才和从政界退下来的知名人士。这些人才在业务上是骨干、是先锋,在决策上是企业的智囊和参谋。而其中不少人则是叶祥尧董事长“三请”、“四请”请过来的。
叶祥尧近年实施的“大人才”战略,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公司拥有大中专毕业生300多名,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近百名。他们中有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还有来自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他们不约而同走进了“长城”,使“长城”更加巍峨,更加雄伟。
二、德力西的成长历程
(一)德力西的形象宣言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时空孕育,更经市场经济的风雨洗礼,“我们”,一个民族企业的巨人——德力西集团得以诞生与成长,更促发我们向世人郑重宣告:“德报人类,力创未来”,是我们永恒的理念。
我们曾同共和国一道尴尬于生活的贫瘠、困惑于前途的迷茫;然而我们怀着对幸福的渴望、对光明的执著,以智慧为舵,以勤奋为桨,几度风浪几番起落,终于,与我们亲爱的父老乡亲共同创造了东海之滨、瓯江两岸的这一片繁荣。于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给了我们以深切关爱和殷殷赞许,“温州模式”一时传遍神州大地。然而,我们知道,“温州模式”不是定格的模式,温州之路未有穷期。思及民族的重托,放眼世界之风云,我们德力西人矢志开创“温州模式”的崭新天地,树起民族企业的高大形象;我们所追求的一切价值,就是要“让品质写出我们的尊严”!温州人是以走出温州而开创出“温州模式”。而今,在新的世纪,我们德力西将走出国门,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续写“温州模式”的新篇。新世纪,是以知识竞技的世纪,世界大舞台,则是企业巨人以形象对话的舞台。“知识”,因智慧的创新得来;“形象”,则由众人心智的付出而树立。
德力西人深深懂得:竞争制胜,以人为本。因此,德力西集团以“海纳百川,让蛟龙腾飞;千舟竞发,任群英争先”为人才观,从而以集体英雄主义创出德力西更辉煌的业绩!市场经济的海洋,潮涨潮落。清醒的德力西人已牢牢地携起手来,同心同德构成钢铁巨舰,正迎风破浪,昂首前行。请看茫茫大洋上,那第一艘迎接红日的巨舰,便是我们德力西英武的形象!
(二)胡成中的成功历程
从小裁缝成长为大企业家,从睡火车座位下到坐上奔驰600,从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到拿到美国洛杉矶大学MBA证书,直到被浙江大学特聘为硕士生导师,人们都说胡成中的成功始于他的超前意识和质量意识。
据一份权威资料统计,世界上约八成的亿万富豪出身贫寒或学历较低,他们白手起家创大业,赢得了令人羡慕的财富和名誉。胡成中也归此大类之中。他出生于裁缝之家,在儿时的记忆中,除了饥饿就是父亲挨斗的阴影。辍学后,早熟的胡成中便跟着小镇上颇有名气的父亲学裁缝。在学裁缝的日子里,质量意识开始在他的头脑中萌芽,使他形成了质量、价格、服务是三件宝的意识,谁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谁的裁缝铺生意就兴隆。尽管这段当裁缝匠的经历并不长,但却成了胡成中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1979年,当温州许多农民洗脚上岸,纷纷奔赴全国开始跑供销时,胡成中便想改变“家传”做裁缝的生活方式,开始加入了这支浩浩荡荡的供销队伍。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自己的命运作出了抉择。
跑供销是十分辛苦的。长途跋涉中坐不上汽车、火车座位是常有的事,有时候被挤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有时候就睡在座位底下或通道边上。而为了节省旅差费住低档旅社接受蚊虫“血的洗礼”以及吃不上热饭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内向、诚实、肯吃苦、善思考的胡成中却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在跑供销时,他却同人家有所不同,他聪明的头脑老是在想着怎么才能更好地接上业务。当时的情况是,大家都往大单位跑,虽说合同笔数不多,但成交数额不小。而胡成中觉得自己年纪轻经验不够,必须要走捷径。他瞅准尚不被别人重视的基层小单位去联系业务。第一趟在湖南长沙附近的一个县,跑了35个公社抽水站,做了800多元的生意,赚了500多元钱。这便是胡成中的“第一桶金”。后来胡成中也有时跑大单位,可大部分时间还是跑小单位,有时候别人说他“傻”,他也不争辩。事实上,胡成中接上的业务却不少,效益挺好的。他也总是尽可能向这些单位提供质量好的产品,因此用户单位也挺信任这眉清目秀的小伙子。
1984年,年仅20岁左右的胡成中、胡成国兄弟同朋友南存辉合作,创办了求精开关厂。8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短缺时代,产品需求量很大,温州许多的私营企业和个体作坊一味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了产品质量,有的人见有利可图,干脆进行假冒。
在这个时候,有过当裁缝匠经历的胡成中和当补鞋匠经历的南存辉却不为所动,他们从产生办企业意念的那一刻起便开始紧紧拧紧质量之弦。然而令胡成中想不到的是“求精”产品并不好卖,连续两年产值在几万元之间徘徊。胡成中渐渐琢磨出这是产品没有特色的缘故。质量的含义不光是做工精细,还要上档次上水平,这样产品才有竞争力。于是他们凑了8万元,从上海高薪聘来高级工程师,终于在1986年底建起了温州地区惟一全国第一个民营企业办的热继电器实验室。新产品出来后,货好卖了。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后,胡成中等人又开始逐步完善质量管理、科技管理制度,并于1988年首批领取了机械工业部颁发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烈的质量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使胡成中等人的创业把握住了先机。1990年,当国务院六部委联合来温州大规模打假,许多企业成为打击对象时,求精开关厂却反而成为扶植对象,产值猛增,首次突破了1000多万元。
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胡成中和合作者认为合伙制经营已经远远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于是通过友好的协商后,求精开关厂一分为二。尔后,胡成中又以超前的意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并进行股份制改造,先后创建了中外合资温州德力西电器实业公司、德力西电子元件厂,并抓住机遇进驻上海,利用股份合作制跨地区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胡成中更是如沐春风,他开始对同行中的小企业进行兼并联合,成立了浙江德力西电器实业公司,按总厂式模式管理,至1994年,企业大股东达到8人,产值突破1亿元,实现了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的发展,产品品种达到30多个系列1000多种规格。
有人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胡成中已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只要稍微注意形势发展便可高枕无忧。然而“爱想事”的胡成中却针对温州电器行业规模偏小而重复生产过多的现状,提出了以品牌为纽带走向大联合的思路,其宗旨就是以“德力西”品牌为旗帜,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低压电器行业再上新台阶。胡成中抛出“媚眼”后,很快得到了20多家中小企业的积极响应。1994年5月,经省计经委、省体改委、省乡镇企业局联合批准,胡成中以“浙江德力西电器实业公司”为核心组建了浙江省第一个省批股份合作制电器企业集团——浙江德力西集团。1996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企业晋升为全国大型乡镇企业、全国无区域企业集团,注册资金达1.1亿。在此基础上,胡成中通过自我思考、市场调查、专家访问、内部座谈等形式,确定了企业新的发展思路,开始打破所有制界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本大重组、产品大联合、市场大拓展、技术大提高。通过资产重组,集团形成了股份合作制、公司制以及非公有制与公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企业还在国外以代理制为主,设立了40多个营销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到1998年,企业产值上升至20亿元,资产总额8亿元。
德力西不断跨越的背后,蕴含着一种永远进取的动力——创新。多年来,胡成中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开阔的创新思维带领着德力西一班人,进行不断的创新、系统的创新。创新成了德力西文化的精髓。
对于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胡成中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既不愿意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又不喜欢“轻举妄动”,他十分注重市场调查研究,在看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作为一名商人他更看重经济效益。当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到“两轮齐驱”则是他最喜欢做的。进入1998年以后,可以说是德力西发展壮大最快、品牌形象提升最快、社会经济效益最明显的时期。1998年底,胡成中率先打破温州低压电器激烈竞争的僵局,致力于产业升级,走出家门,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高压电器元件和成套电气设备;1999年又主动参与国企改革,整体并购了国企杭州西子(集团)公司;同年年底,“德力西”商标还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评定为驰名商标。2000年4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技术进步能力大大增强。2000年5月10日和200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先后亲临视察德力西,对胡成中的成长历程以及德力西的发展经验给予充分肯定,使胡成中等德力西人备受鼓舞。2000年11月,胡成中将自己多年对民营企业的探索进行提炼,结集出版了《企业集团创新论》专著,其提出的“新温州模式”在全国引起广泛影响。2001年5月,胡成中等决策层还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斥资3.8亿元成立了新疆德汇置业有限公司。这一年还在美国建立世纪德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德国组建研发中心,“德力西”被评为“美中著名品牌”。因实力和业绩突出,德力西排名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第六位。2001年12月?熏企业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首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胡成中也以其突出的领导能力而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改革家、中国经营大师、世界生产率学院院士、中国科联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全国最受关注企业家、全国十位最聚人气企业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