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浙江省总人口是4600万,平均每2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个体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浙江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99%。量大面广、生龙活虎的中小企业,早已成为浙江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将活跃的中小企业视为浙江经济的特点,相信不会有何异议,但说到这优势,或许就不能得到很多人认同。
日前在采访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时,他就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他陪同一位领导考察浙江的中小企业,考察结束,这位领导对浙江以中低层次产品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种产业结构缺少后劲,浙江经济要是打算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恐怕没戏。
“作为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见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按这种意见来研究浙江如何参与国内和全球经济竞争的问题,则很值得商榷。”卓勇良这样对笔者说,“当然,浙江也决不认为这些中低档次的产品好得很,应该万岁、万万岁,而是认为,这是浙江的比较优势之所在,是浙江参与国内和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平台,应该以此为基础,唱一台大戏出来。我反倒认为,浙江模式,才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真正出路。”
经济学家卓勇良认为,尽管浙江是靠中小企业起家,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因为浙江人偏好中小企业。浙江的经济真正走上发展轨道,只不过二十多年,浙江的企业还来不及长大。浙江不同于其他省份。广东依靠地理优势,利用外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江苏具有现代经济增长的先发优势,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而浙江既没有较多的国家投资,也没有利用外资的地理优势,更没有历史形成的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知识和资本积累,惟有一大群富有创新精神、敢于白手起家的农民。因此,从中小企业起家,做中低档次产品,是经济处在起步阶段的浙江人惟一的选择。
至于浙江中小企业的特点,卓勇良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是起步阶段产品的档次低得惊人,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几年前我到宁波进行调研,一家企业的产品,就是生产电视机中一个零部件的外壳,7个立方毫米,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其市场占了全国的70%。还有家企业专门做小学生手工劳动用的纸制品,年产值却有7个亿。这些企业都很低调,不宣传,不做广告,但企业领导人的素质非常高。
第二,是市场份额大。如绍兴县的化纤织物生产,在以柯桥为中心方圆8公里的区域内,积聚了2万多台无梭织机,化纤织物产量占全国的20%左右。又如嘉善县的木业生产,以县城魏塘镇为中心,聚集了300多家胶合板企业,年生产能力350万立方米,占中国大陆的三分之一。而在长江三角洲范围以外的温州,低压电器的生产,在乐清市柳市镇方圆1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低压电器产量约占全国的60%。再如越剧的故乡嵊州,领带生产销售份额占全国的70%。
第三,产业集聚区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基本特点是某一行业或产品,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高度集聚发展,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比重,在当地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这一产业集聚形式,浙江人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区域特色经济、块状经济、专业加工区等。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2002年3月的一份研究报告,截至2001年6月,浙江已有519个产业积聚区。第四,浙江的中小企业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浙江有两大类中小企业,一类是原来杭州、嘉兴、湖州这一带的集体企业,后来改造成以私人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一般不是家族式的。温台模式大多是家族式的,太太做会计,老公做董事长,儿子做总经理。其实家族企业非常适合小企业,在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诚信,这种企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但他们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在改变,家族成员正在逐步从企业中退出,被职业的管理人员所替代。
第五,浙江有少数小企业,在技术上非常先进。前年我去温州,调查一个涂料厂,在一个看上去很简陋的厂房里,他们的厂长摆弄着数码相机,向别人介绍厂里的情况,开口闭口就是他现在的技术在亚洲排在第一位,在世界排在第几位。谈到的话题,都是全球涂料市场的最新动向。这说明浙江的小企业现在个头虽然还很小,却正在逐步地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估计再要十年时间,他们就都会真正成长起来。
中低档次产品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与很多人的非议相反,卓勇良认为这是浙江经济的一个优势。所谓中低档次,主要是就这些产品的需求层次和技术层次而言,而并非完全是指产品的档次。就中低档次产品的市场前景来看,这类产品仍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1988年,中国80%的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只有4303元,基本上只能以购买中低档次的消费品为主。近三年浙江经济增长比全国每年高出2~3个百分点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从国际市场看,浙江的优势更是在于中低档次产品,发达国家在这些产品方面,基本上都不是浙江的竞争对手。除了国内其他省份外,浙江的竞争对手还有如越南、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等一些国家。而浙江近三年外贸出口业绩已经证明,浙江有足够的竞争力来对付这些竞争对手。
中低档次产品具有一个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市场,其需求增长源于人类的一些最基本的生理、心理要求,是整个需求金字塔的宽大的基座。比尔·盖茨曾说,就企业的稳定性而言,类似可口可乐公司这类古老的企业,远胜于他的微软公司。当然,中低档次产品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这类产品的档次也在不断提高。
中低档次产品是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是一个赖以进行知识积累、资本积累,进入世界的入口处。按照目前全国和浙江的制造业增长势头预测,到2005年,浙江一些主要行业占全国的比重,大致可以比目前提高3~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到2005年,浙江一些主要行业占全国的比重,最高可能会在20%以上。
浙江制造业的优势在于中低档次产品,这是不言而喻的。就行业分布看,1998年,浙江在全国的比例,皮革占14.7%,服装占13.5%,化纤占12.2%,文体用品占11.5%,塑料制品占11.3%,电气机械占10.7%,普通机械占10.2%。在这些行业中,浙江主要是中低档次产品。由于这里统计的并不是全部企业,因此实际比重可能更高。
在浙江,这些行业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45.1%。因此,如果以在全国的竞争能力和占浙江的份额的双重标准来评价,这些行业也是浙江的优势行业。这些行业和产品,都有一个需求和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中低档产品进入现代大工业,既避免了知识、资本积累的弱势,又可以避免与其他地区企业的正面竞争,由此形成了浙江在经济发展的地理制约、发展水平制约等状况下的一种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都是当前和未来经济竞争的基本手段,但至少在目前这还不是浙江的比较优势。浙江当前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说得确切一点,在于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相结合,这就像绍兴县的纺织业、义乌市的制袜业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劳动密集型与技术、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一种产业。
浙江的纺织、服装产业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已经拉近和超过机械行业,也表明了这一点。进而言之,以劳动密集为基础,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形成区域集聚发展、大规模生产的格局,是浙江的比较优势。
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经济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充当过或继续充当着世界某些产品制造中心的角色。如英国的纺织业,日本的家电工业、汽车等,美国的CPU、民用飞机、军火等。1992年以来,台湾逐渐成为全球电脑主板、笔记本电脑以及电脑外部设备等制造中心,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台湾经济安然渡过亚洲金融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经济范例。
世事交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制造业中心的角色,现在也可以轮到中国的沿海地区来承担了,浙江显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地区。在这种以垂直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浙江在2000年初期的位置是中低档次产品生产。从当前的状况看,浙江完全有能力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某些中低档产品的生产中心。
那么,浙江的中小企业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卓勇良还是向大中型企业看好。任何经济形式中,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优,但数量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看产值。如果按照中小型企业的产值进行排列,浙江排第一,按总产值排列,浙江排第四。可见,一个地区的经济主体,最终还是要靠大中型企业来支撑。从趋势来看,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的浙江中小企业,已开始呈现出大型化的趋向。
1999年,浙江私营企业年产值500万~1000万元的4560家,比1998年增长108%;1000万~5000万元的1886家,比1998年增长104%;5000万~1亿元的172家,比1998年增长48%;1亿元以上的61家,比1998年增长69%。目前浙江已有144家私营企业集团。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形式之一的有限责任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三年来增长了4.5倍,达到5176家,约占全部规模以上私企的七成左右。今后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还是要靠大型企业,它们才是浙江民族经济的脊梁。大型企业,大多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为了中国经济的明天,请善待浙江的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