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浙江”的规划
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给我们地球带来的最大负面作用莫过于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耗费。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逐渐醒悟并对此加以治理。但是,“末端治理”的模式往往技术难度大,经济效益差,“马后炮”式的环境保护方法困扰着许多国家。
目前浙江省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伴随工业发展,能源和资源消耗也在不断加大。2000年,全省能源消费量5616万吨标准煤?穴按当时热值计算?雪,其中煤炭消耗量为5028万吨,人均能耗1.2吨标准煤,人均电耗1650千瓦时。预计到2005年,浙江省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7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的消耗量达到6000多万吨。这是环境容量所不能承受的。
据测算,2000年全省废水排放量已经达到21.33亿吨,烟尘25.4万吨,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385.7万吨,历年累计贮存量4132万吨。污染物排放量的大量增加,已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严重的环境压力和生态恶化状况,已成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有人作过统计,人类掠夺性地开采资源、浪费能源,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只占原材料的20%至30%,余下的70%至80%的资源都是作为废物排放在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紊乱。
20世纪70和8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制订了以污染预防为目标的“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法规,法国早在1980年设立了无污染工厂的奥斯卡奖金以激励企业推进污染预防。发达国家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废物量最小化、源头削减、无废和少废工艺、污染预防等新的生产和污染防止战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结了上述国家经验,于1989年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战略及推广计划。其实质是,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浪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产生。这一新思想得到许多国家和企业的认可。改变在生产末端控制污染的模式,实行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是人类生产方式的一大飞跃。
(一)“资源小省”的强省之路
浙江省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能源资源更是稀缺,目前基本靠外部调入,人均淡水资源虽然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一方面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却较低,浪费严重。长期以来,浙江省总体上还是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模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呈不和谐的趋势,难以维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据有关部门调查测算,目前浙江省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主要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0年每千克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3美元,而世界银行1996年公布的国际单位能耗产出GDP平均值为2.2美元,高收入国家为3.5美元。2000年6000千瓦以上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372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吨钢可比能耗平均为736千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656千克;每吨水泥熟料燃料消耗为128千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107.5千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68%,国际先进水平为80%。
巨化集团是浙江省开展清洁生产的试点示范企业,现在已有10多个产品实施清洁生产。据审计,实施清洁生产以来,每年可以节省水409.75万吨、蒸汽281.59吨、尿素180.9吨、碱599.44吨;每年回收原材料肼14.79吨、联二尿40.7吨、氨150吨、尿素160吨、有水氢氟酸609.87吨、氯气100吨;每年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氨氮55.6%、COD68.1%、油污类64.3%。1997年以来,工业产值翻了一番多,但污染物排放反而减少了,每年因此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724万元。
由此可见,推行清洁生产是一条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国内外许多成功实践表明,清洁生产在大幅减少污染产生量的同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一个“资源小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是浙江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一条必由之路。
对从事生产和服务的企业来说,清洁生产将是一种要求、一种理念和一种责任。实施清洁生产还是走向世界的跳板和通行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环境与贸易的问题成了国际经济合作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渐削弱,而“绿色壁垒”却在加强,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以限制不符合能耗、环保标准的产品进口。特别是发达国家,他们设置一些自己能达到而发展中国家目前难以达到的资源环境技术标准,不仅要求终端产品符合环保标准,还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到循环利用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环境管理体系都要符合环保要求。1997年以来,我国每年因遭遇“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出口商品价值达70多亿美元。
为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利,避免与环境相关的非关税壁垒,只有提供符合标准的“清洁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因此,推行清洁生产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和产品性能,增加国际市场准入的可能性,减少贸易壁垒的影响。清洁生产当然也给浙江省带来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如果利用充分,将非常有利于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给浙江经济注入“绿色”
我们不能不急切地呼吁给浙江经济注入“绿色”,建设“绿色浙江”,这不仅仅在经济层面,更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绿色浙江”的目的,就是以“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和自然规律,积极建设和保护浙江天蓝、水清、山绿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生存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奠定基础,同时,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强全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绿色浙江”,就是走具有浙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浙江”的核心思想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丰富,其中,绿色文化是灵魂,绿色环境是基础,绿色经济是主体。从浙江现阶段的省情出发,建设“绿色浙江”要大力弘扬绿色文化,进一步夯实绿色环境的基础,积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涉及人们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生产发展观、生活观。它的基本特征是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它的核心基础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它的高级反映形式的表达就是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绿色文化”无不渗透和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各项工作上,无不渗透在我们现代教育上,观念的认识上,法律、法规的制度上,政策的导向上,领导的宏观决策上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上。
绿色环境首先是“绿色浙江”秀美山川和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直观体现,同时还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要使浙江生态环境的质量符合环境功能区的要求和标准;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抵御污染和生态恢复的能力。
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它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经济的范围很广,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绿色服务业等。
建设“绿色浙江”是提高浙江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要求。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浙江经济正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方向转变。尽快地建立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开放型经济结构,增强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综合实力,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在新的发展面前,浙江无法回避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是资源问题。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空间狭窄,资源缺乏,缺煤少电。第二是生产方式问题。浙江的整个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中,相当比重由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构架、完成,这些“低、小、散”的企业中有许多属于粗放型。第三是环境问题。浙江的环境容量非常小,单位面积纳污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多是山区,70%的人口集中在占国土20%的平原地区,环境压力很大。因此,建设“绿色浙江”,走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浙江有限的环境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全省产业结构,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现代化建设过程和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如果仅有人均GDP的高增长,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指标,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高收入买不来好环境。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仍然保持在全国领先位置,但是环境问题仍然是浙江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难点。浙江正处在从小康阶段向现代化社会跨越的时期,建设“绿色浙江”,不仅有利于巩固浙江来之不易的环境现状,而且有利于促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的协调发展,使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水更碧,山川更秀美。
优美环境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绿色文化是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绿色浙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文化大省建设的内涵,进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如果没有绿色文化的参与、渗透、覆盖,浙江创建文化大省的内涵是不完整的。
建设“绿色浙江”,要使环境保护事业有新的发展,必须要有改革的思路,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必须到实践中去寻找新的载体,寻找与环境保护的共同点,寻找新的结合点。建设“绿色浙江”,为环保工作构筑了一个更大的平台,环保工作者可以在其中有更大的作为。
现阶段,政府给浙江经济注入“绿色”环保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组织关于“绿色浙江”内涵即绿色文化、绿色环境、绿色经济方面的专题研讨,把“绿色浙江”的宣传贯彻工作深入到党校和系统内干部的培训中去。每一名环保人员都有责任做“绿色浙江”的传播者,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绿色浙江”,扩大影响,让全社会更快、更好地了解“绿色浙江”的意义和含义。二是加强监督,依法履行环保职能,防止污染,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要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减少和防止污染反弹;加大污染物总量控制力度;抓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监管;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三是加强服务,进一步扩大环保工作面。要抓好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快速,提高效率;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建立有机食品基地,进而推进绿色经济;努力提高人居环境安全的环境监测、研究,进一步拓宽环境咨询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四是加强队伍建设、使我们的自身建设能够上新台阶。要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着重解决环保人员不姓“环”、碰到事情丧失原则和环保人员只姓“环”、视野不宽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通过规划,使全省环保系统的信息、网络化水平,监测、监理、宣教、科研能力水平上新台阶。
二、共创共享的“横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地方不在大小肥瘠,有人则行。横店出了一个徐文荣这样的能人,把横店的“八面山”,变成了农民的“致富山”。他所开创的横店集团成了当地人民的摇钱树,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横店模式。
社团经济是横店模式的核心所在,社团经济与其他经济产权形式比,其最大的特点何在?徐文荣社团经济是我们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一个成果,也是横店发展之魂,其最简洁的表达就是“四共”;布局精当的横店标语不多,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口号也是那一气呵成的“四共”宣言——“共创、共有、共富、共享”。
了解徐文荣的人都知道,那是他的命根子。社团经济原则如今早已写进了横店集团《总纲》而成了横店集团的“宪法”。在横店集团,最高决策机构就是社团经济局。徐文荣以不容置疑的权威表明他捍卫社团经济的决心: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动摇,谁反对社团经济就让谁下台。社团经济探索之路,徐文荣走得很辛苦。他说,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也规定乡镇企业除了八种产权归属形式外,也允许和鼓励探索其他形式。为了这个“其他”,徐文荣不但顶住了压力,更多次放弃了成为亿万富豪的机会。但他说,如果我当上亿万富翁,这不利于调动积极性,不利于社团经济的发展。
有人说,徐文荣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企业家,徐文荣给自己定位——我只是个农民。并不否认自己关心政治的徐文荣从不参与政治。从来没有在横店乡、镇担任职务的徐文荣之所以咬定社团经济不放松,除了要让社区居民共同富裕之外,他考虑得更多更远。比如城镇建设、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次创业等,这些都与社团经济相关。目前横店有17家二级集团200多家企业,但徐文荣比以前还轻松。他现在主要抓两件大事:发展和法制,即制定发展规划和以法治厂,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不用他操心了。徐文荣佩服他手下那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横店繁荣的经济环境下,他们与吃喝嫖赌等不沾边。
说出来也许不信,在横店几百名厂长以上干部中,竟然没一个离婚的。徐文荣的人才观是:引进100人,有20人发挥大作用,就是大成功。其他的人,只要认真工作,我也一定看重他们、爱护他们,但不苛求他们。徐文荣用人不拘一格,他看人才不重学历、职称、年龄、性别,不求全责备,甚至不重既有的表现和业绩。徐文荣对各类人才有着永不满足的渴求。有一回,他找到东阳市委书记,要他“支援几个干部”,市委书记对来机关“挖墙脚”的徐文荣开了绿灯。不久,包括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30几个机关干部一齐下海到了横店。在人本经营观念指导下,徐文荣不光“挖”人,更系统地提出了“请、买、租、纳、育”五字人才方针,后来又制定“求三高、给三高”政策,即求高学历、高技术、高管理人才;给高工资、高奖金、高待遇。徐文荣不但提供优厚待遇,更提供事业的舞台,还有为知识分子看重的宽松环境和氛围。徐文荣有着孟尝君式的海纳大度和诚意厚道,吸引各路人马纷纷前来加盟,教授、博士、官员、干部比比皆是。一大批机关干部前来横店落户。因磁性材料产销量占了全国市场七成而享有“中国磁都”之称的横店,也以其对人才的巨大吸引力而构筑起另一个壮观的“人才磁都”。
徐文荣使经营、管理、科技人才先富起来,是目的,也是手段。因为只有他们先富起来,全体乡亲才能跟着好过,徐文荣的根本目的,还是使农民富裕。目前,全集团14000名职工?穴包括18个省市来打工的3000人?雪,平均年收入4000余元,但他们的实际家庭收入,远不止此数。因为由集团公司联系、促进与支持的村办、联户办、户办工厂尚有数百家,职工们的父母、妻子、兄妹、子女,往往另有收入。何况集团公司对全镇的公益事业、农业生产,还作了大量的无偿投入。
据粗略统计,十余年来,他们已投入7000万元建设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服务区以及农田水利,此外,还造了大批文体、旅游设施。全镇居民的80%已搬入新房。1993年7月,横店被列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八五”末期,全镇社会总产值达25个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此外,集团公司对社会公益建设的投入还将拨款5000万元。横店人可提前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