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商场如战场。对于企业来讲,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有准确地了解是同业竞争中胜出的前提。只有客观地评价自身的客观条件,在竞争中力求做到扬长避短,才有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
企业在发展中应该采取什么战略,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而且还与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有关。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条件,分析它们的发展趋势,考察它们与外界环境的适应程度。企业内部条件是指企业能够加以控制的因素。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及战略的选择不但要知彼,而且要知己。企业内部条件是企业经营的基础、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对企业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掌握企业目前的资源、能力状况,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而使选定的战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优势,避开或克服企业的劣势,最终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一、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关系
1.企业战略管理的各阶段与各个环节都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密切相关。
2.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是战略制定与实施的支持体系。
3.企业内部管理职能担负着战略实施与评价的具体功能。
二、管理职能分析
企业各种管理职能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关系极大。因此,要十分注意管理职能分析。
对管理职能的分析,经常采用一种审计问卷的方法。它是进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工具之一。通过问卷,可以发现和确定企业的长处和短处。一组关于管理职能的问卷。
企业是否有陈述清楚的宗旨和目标?
2)企业在其主要行业中是否有全面的竞争战略?
3)企业是否监督和预测其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变化趋势?
4)企业是否监督和预测其竞争对手的行动和在市场上的反应?
5)企业的预算过程是否有效?
6)企业在公司水平的决策中是否采用了战略管理的方法?
7)企业是否监督和预测主要顾客、供应者、分销商、债权人、股东和职员的需求?
8)企业是否有应急计划?
9)企业是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10)企业是否按其宗旨和目标分配其资源?
11)企业的宗旨、目标、战略、政策是否相一致,互相支持和为企业成员所了解?
组织1)企业是否有明晰的组织结构?
2)这个组织结构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
3)企业组织结构中的管理跨度是否合适?
4)企业组织结构中类似的活动是否被恰当地安排在一起了?
5)职能部门是否放在企业组织结构的合适位置?
6)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体现了统一命令的原则?
7)企业的管理者是否进行了恰当的分权?
8)企业是否使用岗位说明书?
9)企业职工是否感到他们的工作岗位有意义,有满足感和挑战性?
激励1)职工的士气是否高涨?
2)企业管理者的士气是否高涨?
3)职工的工作(岗位)满足感高吗?
4)是否采用参与管理的方式?
5)企业是否鼓励创造性活动?
6)企业的旷工率是否低?
7)企业的自动离职率是否低?
8)企业管理者是否知道企业内非正式团体的数量和构成?
9)企业内是否有良好的双向信息沟通系统?
10)企业是否有一个好的奖罚制度?
11)企业和职工是否能适应变化?
12)企业职工是否能在企业中满足个人需要?
13)企业各部门的政策是否合理和支持企业的目标?
1)企业是否有专职人事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2)企业是否在经过认真的招聘、面谈、考核和选择之后聘用职员?
3)企业给职工的福利是否合理?
4)企业是否为职工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
5)企业是否有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6)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工资管理制度?
7)企业是否有明确的办事程序?
8)企业是否有清楚的纪律规定?
9)企业是否为职工提供了他们事业发展的计划?
10)企业人事经理和直线经理之间是否相互尊重和信任?
11)企业的工作环境是否清洁和安全?
12)企业是否提供平等的就业(招工)政策?
13)企业是否进行内部提升?
14)企业是否为其职工解决思想和社会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控制1)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
2)企业是否有有效的销售控制制度?
3)企业是否有有效的库存控制?
4)企业是否有有效的生产控制制度?
5)企业是否有有效的管理控制制度?
6)企业是否有有效的产品质量控制制度?
7)企业是否有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
8)企业各部门是否有劳动生产率标准?
9)企业是否在控制过程中经常监视有利和不利的偏差?
10)企业是否可能迅速采取纠正行动以消灭不利偏差?
11)企业的奖惩制度是否支持企业控制系统?
12)企业的控制系统是否敏捷、准确和全面?
三、企业素质与企业能力分析
1.企业素质的主要内容:企业技术素质;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管理素质。
2.企业能力包括:企业的基础能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3.企业经营者的能力。
4.企业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