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影片《滑铁卢桥》被中国人译成《魂断蓝桥》,真有画龙点睛之妙。原名失之太实,译名不但高度概括了内容,且有文采,细细咀嚼,回味无穷。《蝴蝶梦》、《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名字起得都很传神。有个描写唐山大地震之后孤儿受到照顾的剧本《他们有亲人》,搬上银幕,片名改为《蓝光闪过之后》,增添了神秘色彩,观众以为是惊险片,看过之后颇有微词。地震时虽然有“蓝光”,但这个片名仍有牵强附会之嫌。
敝人初学乍练的剧作《绿地坡》,拍成电影《并非一个人的故事》,被影迷讥为“并非一个人上当”。当时的中宣部长胡耀邦同志在会上说,“并非一个人上当,这种批评太苛刻了。”孰料传来传去,竟然变成“耀邦同志说这部影片是‘并非一个人上当’!”虽然冤枉,一时间却也使我“骂名远扬”。
我写的另一部影片《模范丈夫》公映之后褒贬不一。四家大报载文批评,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个洗衣、做饭、怕老婆的男子汉,还说“怕老婆是一种美德”;数十家地方报刊为此片叫好,妇联还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专场放映,参与争论。许多女观众来信表示支持,有的还给丈夫买电影票让他去“受教育”。二十年来此片连映不衰。“模范丈夫”变为成语,挂在人们嘴边,也是个意外的收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