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是这几年才出现在北京人菜篮子里的“尤物”,许多家庭主妇还不认它,不敢买,可是一旦尝过清蒸罗非鱼的美味就难以忘怀,赶到菜市场去买吧,又脱销了。“什么时候再有哇?”“等着吧!”罗非鱼成了供不应求的俏货。
这种产自尼罗河的热带淡水鱼,20世纪60年代曾有少量上市,被叫做非洲鲫鱼,由于个头儿偏小,鳞色乌黑,难看,就像伊拉克椰枣和越南广柑一样,属于缺少硬通货的第三世界“易货贸易”的零头、点缀,在北京卖一阵子就完,既不长期进口,又不在国内生产,也就没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京郊昌平县水利局的科研人员独具慧眼,认定它肉质细腻(烹熟后呈现黄花鱼那样的蒜瓣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便利用小汤山的地下热水资源,人工饲养,首先使它能够在寒冷的北方越冬生长,并且从鱼苗孵化、改良饲料和防疫等多方面入手,历经二十余年,改良品种获得成功,一种肉厚、个儿大(半斤以上)、堪与鳜鱼相媲美的新鱼种在北京形成规模生产,定名为北京罗非鱼,不但供应首都市场,还可以出口。
尼罗河上游在赤道附近,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的海口与杭州同处北纬30度,我想,我国南方的水库池塘如果引进罗非鱼,不是比北京更容易饲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