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室者,厕所之雅称也。从前皇帝出宫,清水泼街,黄土墁道,厕所也铺撒石灰,曰净室。农村的草棚厕所叫茅房、茅坑。茅楼,搭得较高,下面是猪圈坑,猪吃粪便,易患寄生虫病,再传染给人。二十五年前京郊已废除这种茅楼。
溷,这个汉字很形象,圈内有豕,猪也。字义是:肮脏,厕所,猪圈。自古以来国人就认定了厕所和猪圈是肮脏的地方。市镇公共厕所也很肮脏,滋生蛆蝇,传播疾病。改革开放以来,境外游客最怕进公厕,说“八大菜系享誉天下,唯独公厕臭名远扬”。此时京郊景区才改造一批公厕,日“涉外公厕”、“旅游公厕”。
1995年北京发起“厕所革命”,建成第一批三十八座现代公共厕所,引起国内外舆论关注,认为这是改变传统观念和进入环境文明的一个标志。现在城区公厕已得到基本改造,新建居民楼普遍设有卫生间。康有为《大同书》里的理想厕所“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令人起观思云,有音乐微妙之音,以令人科平清静”,这样的卫生间在北京已经不少。
日本大学有厕所专业,厕所博士,全国厕所日举办厕所博览会。美国文明的三大标志是:牛仔裤,可口可乐,抽水马桶。洛杉矶四百万人口拥有二百万个卫生间,可谓登峰造极。印度公厕里有壁画。瑞典公厕里摆鲜花。这些“海外奇谈”也可提醒我们的省长、市长,在抓“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顾及厕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