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朝末年,铁路兴起后,大运河的漕运完全断绝。此后,虽然什刹海的水还与通惠河(大通河)、北运河沟通,但已彻底失去为漕运供水的功能,也就不再重视对什刹海的管理了。
进入民国后,什刹海淤塞越来越严重,水面不断缩小。据《什刹海志》所载,1929年调查,“积水潭、什刹海以东及至李广桥之河渠,尚属齐整,惟河心间有浅垫。自李广桥经恭王府后身至三座桥河身均极淤垫,系倾倒拉杂、煤灰所致”。又据1934年调查,“三海(指北海、中海、南海)110公顷,什刹海、荷塘、积水潭等40公顷”。可见什刹海水面仅及北海、中海、南海的三分之一。这些现象说明民国年间什刹海水域因淤垫等因素而造成水面缩小的状况。
民国年间,不仅什刹海水面缩小,而且海边也冷清了许多。据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载,积水潭“在德胜门内水关。该处有湖沼一,占地百余亩,与什刹海本系一脉。……地僻人稀,垂柳交荫。二十年前,每届夏季荷花盛开,前往垂钓乘凉者,不在少数。今则满目凄凉,萧条已极”。
但是,什刹海毕竟风景佳丽,是旧都平民百姓度夏消暑的主要去处。《北京旅行指南》一书也记载:什刹海“在地安门外以西。……东、北望地安门和钟、鼓二楼,西、南望北海塔山。沿堤垂柳,满塘芰荷,熏风拂水,藕香扑衣,别有境天也”。什刹海分为前海、后海、西海三部分。“前海方广数十亩,半为水田,为产荷胜地,故又称荷塘。近年以来辟为临时市场,每届夏季,游人接踵,茶社林立,书棚戏场,颇为喧闹。……前海之西即后海,地多芦苇,尚较幽僻。昔日两岸多名园古寺,今皆废圮。夕阳萧寺,华园丘墟,沧海桑田,徒供后人之凭吊而已。”
民国年间,什刹海地区也增添许多新事物、新气象,主要是辅仁大学建校于原涛贝勒府,辅仁中学在其东。平民大学落户石虎胡同。东方大学建在定阜大街。女子家事职业学校相邻宛平县署。华北工程专门学校在鼓楼西,郁文大学在德胜门内大街路东,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市立、私立的小学。
民国年间,什刹海地区曾居住过一大批社会各界名人。例如,护国寺街9号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故居。护国寺街52号是宣统皇帝的胞弟溥杰的故居。兴华胡同13号是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的故居。小杨家(小羊圈)胡同8号是大作家、享有“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的故居。后海北岸鸦儿胡同6号是大文学家萧军的故居。什刹西海西沿2号是大学者梁漱溟的故居,7号是画家周怀民的故居。相声大师侯宝林曾居住在龙头井、羊角灯、南钱串胡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曾居住小石桥胡同。
§§第四章 什刹海的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