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
6016800000019

第19章 金中都的运粮水道

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之前,金室的首都为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南之阿城),另有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等陪都。贞元元年完颜亮迁都燕京,因“燕”是春秋战国时一个诸侯国名,不宜作为京师的名号,于是改燕京为“中都”,置中都路,又改原析津府为大兴府。同年,又改原汴京为南京。所以,金代先后有上京会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中都大兴府、南京开封府六个都城。贞元元年之后,中都成为金王朝的首都。

上文已经说过,金室迁都之前,海陵王完颜亮曾命张浩等扩建燕京城,营建皇城、宫城及其殿堂、园林。所以,金中都城城市的规模、宫殿的辉煌等,可与北宋的汴京(开封)相比。这样一来,如何保证中都城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就成为金王朝的一件大事。

《金史·河渠志·漕渠》记载:金朝建都于燕,东去潞水五十里,所以建闸以调节高良(梁)河、白莲潭等水,以漕运山东、河北的粮食。这里指的是金代开凿的由中都到通州的闸河。

为了便于将中原地区征收的粮食运到中都城,金代采取的办法是:凡是各路靠近河的州城县城,都建有粮仓,以贮存距河远的州县缴纳的税粮。如恩州(治所在今山东西北部旧恩县城)的临清(今山东临清)、历亭(与恩州同治),景州(治今河北东光)的将陵(今山东德州)、东光(今河北东光),清州(治今河北青县)的兴济(在今河北沧州北)、会川(今河北青县),献州(治今河北献县),沧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州东)的清池(与沧州同城)、南皮(今河北南皮),以及深州(治所在今河北衡水西北)的武强(在今河北武强县西南,滹沱河南)等,这六州及所领各县都是建置粮仓的地方。

至于通行漕船的河道,当时主要有流经河南北部、河北东南部的旧黄河、漳水(向东北流为御河),有流经河北中南部的滹沱河、拒马河、沙河以及山东的北清河等。通过这些河道顺水而来的运粮漕船,都汇集于霸州信安镇一带的水泊,然后循着潞水下游河道(即北运河)逆水而行,北至通州。到通州后,漕船再转入闸河,十多天后便到达京师中都。“然自通州而上,地峻而水不留,其势易浅,舟胶不行,故常从事陆挽,人颇艰之。世宗之世,言者请开卢沟金口以通漕运,役众数年,竟无成功,事见卢沟河。其后亦以闸河或通或塞,而但以车挽矣。”《金史·河渠志》的这段记载,透露了金室为了将河南、山东、河北南部即中原地区诸多州县的税粮运往中都的主要漕运水道。

在这些漕运水道中,最主要的有三条:其一,是御河,即隋永济渠的主要河段,也就是如今人们所称的“南运河”。其二,由信安海壖泝流至通州的河道。所谓“信安海壖”,是指信安附近特别是以东的水泊。从不同方向经御河、衡水、滹沱、拒马等河漕运而来的米粮,先会集于信安海壖,然后泝流而至通州。这“泝流而至通州”的漕道,只能是潮白河下游河道。因为溯卢沟河、凤河、龙河等河道而上,不能到通州。《金史·河渠志·漕渠》指出,金代漕河所经之地涉及三府、十二州、三十三县。其中,与今北京地区相关的是大兴府、通州及潞、武清、香河、漷阴等一府、一州、四县。潞县即通州,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升潞县为通州,领三河县;漷阴县、武清县与香河县都直属大兴府,漷阴县城在今通州南大、小北关与前、后南关之间,武清县城在今武清(杨村)西北邱古庄一带,香河县城即今地。从金代漕渠通过这几个县来判断,当时的漕道大致就是今北运河河道。换句话说,从天津到通州的今北运河河道于金代已是重要的漕渠了。其三,是从通州到中都的闸河。金海陵王迁都于燕京后,为了通山东、河北之粟,故由燕京东到潞水(潮白河)之间开渠修闸,以调节高梁河、白莲潭(即今什刹海、北海、中海等水泊)等水,以便漕运,这就是闸河。闸河是连接通州与金中都城的漕运河道。《金史·河渠志》记载:泰和八年(1208)六月,通州刺史张行信说,船自通州入闸河,要十多天才能到京师(中都),而官府只支给五天的转脚费。张行信说的这种情况,表面上是埋怨官府支给的转脚费太少,但也反映了通过闸河向中都城转运漕粮的艰难和辛苦。尽管如此,因为闸河的开凿,使金中都与大运河有了直接的联系,也使大运河与什刹海的前身白莲潭有了直接的联系。

显然,在金代由御河、白河、闸河所构成的漕运水道,与今华北地区的大运河基本相同了。在金代的漕运事务中,因为地处闸河与白河交汇处的潞县城为漕粮转运的枢纽,所以完颜亮便升潞县为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为通州。从此,通州因漕运而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