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师之责:人性教育
6002300000018

第18章 与“班级管理”有关的几个问题

今年(200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相继公布,日本的小柴昌俊和田中耕一榜上有名,一为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为诺贝尔化学奖。对此,报纸上的报道题为《获诺贝尔奖如探囊取物,日本科学家三年四折桂》,新华社还发了《日本科学家再获诺贝尔奖说明了什么》的评论文章(见《都市快报》2002年10月10日和《浙江日报》2002年10月10日)至此,日本已有1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国土比日本大,人口比日本多,却至今没有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报上有名流一再宣称,不久,中国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迟迟不肯露面,一如古代的绝色佳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对此,难道不该问声:这是为什么吗?中国,为什么没有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这样问一问。特别是我们教师,更应该如此反问。

获诺贝尔奖和我们今日要讨论的题目“班级管理”似乎不搭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其实不然,深入思考一下,就知其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可以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优良的“班级管理”所出的拳头产品。俗话说:从小看大。一个学生,在怎样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关系到他一生的创造潜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值得大家为之奉献出全部精力的教育!

如何进行“班级管理”,是非常具体细致的工作方法问题,在此,我不想作详讲。今天,我想说的是,我对与“班级管理”有密切关系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谈得上“班级管理”,否则,一切都免谈。

一、学生到学校里来,究竟是来学什么的问题。

一个学生,到学校里来读书,他究竟要来学些什么东西呢?作为一名教师,这个问题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弄明白。不然,自己昏不说,叫别人也跟着你昏,那是名副其实的误人子弟。我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有的教师会笑,这样简单的问题,谁不知道?谁不明白?其实,有时候,越是简单的问题,我们人会越不明白。

有人说,学生到学校里来,就是来学科学文化知识的。所以,我们就有了“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提法。因为你要教给学生知识,你就必须比学生的知识多,这是常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世上的水(知识)何止一桶二桶千万桶,是整个的大海啊,你如此一杯一杯地教给学生,教得完吗?如果学生永远只能从你手中接受水,他的水能超过你的桶吗?所以我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提法不是全错,至少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与其教给学生一杯水,不如教会学生自己打水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海中自由地打水。科学文化知识,确实重要,但是,学科学文化知识又是为了什么?有人想过没有?

有人说,学生到学校里来,就是来学各种技能的,即能力。如听说读写的能力,计算的能力等等。能力也确实重要,但是,获得各种能力又是为了什么?

不管是学知识也好,学技能也罢,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健康、健全的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成其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一个从小就盲目听话的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盲目服从的人,长大后,他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自由意识的人吗?而一个没有独立、自由意识的人,能有他独自的见解,能有创造、发明的能力吗?

所以,学生到学校里来,重要的不是学多少知识,也不是学多少技能,那么,学生到学校里来,究竟是来学什么的?我的答案是“三个学会”:学会自己学习,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独立思考。我对我的学生这样要求,我也希望所有的老师能把这三句话带给你所有的学生,也这样要求他们,让他们学会“三个学会”。

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问题。

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班级管理”,从管理一词上,就可看出,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有高低之分的。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强调“师道尊严”。在古代,君亲师,师的地位排在君和亲的后面,是第三位。“尊师爱生”,我们一直这样提倡。“尊师”我们做到了,“爱生”却做得不怎么样,大打折扣。我听过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学生,一首古诗背不出,这首古诗只有四句,五字一句,一共20个字,很简单,可这学生背不出。怎么办?他就让这学生抄20遍。20遍古诗抄好后,学生拿给他看,他想这下该背得出了吧,便叫学生背。谁知,仍是一句也背不出。20遍全白抄了。他说这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是笑眯眯的,语气中大有替这学生的笨惋惜之意。而我听后,不觉悲从中来,很有一哭之感。为什么?在那位老师的心目中,这学生成了什么?他是爱这学生的吗?罚抄20遍古诗以期待他背得出的方法,也是爱的方法吗?在这里,不要说爱,就是起码的“尊重”也没有做到。

所以,“尊师爱生”这提法不全面,应该变成“尊师尊生”。我们要让学生尊敬老师,也要让老师尊重学生。不能随意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是平等的。因此,“班级管理”一词也欠妥,教师不是管理学生的,而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

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问题。

在我们的《教育学》上,一直是这样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现实生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发挥了,可学生的主体作用总是得不到体现。我们的《教育学》上,讲得最多研究得最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讲得很少,研究得也很少。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学习,是一件很私人化、个性化的事情,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他个人的事,老师对他的教,最多是起到影响他学的作用,而对他的学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一个学生学得如何,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自己的学。

对学生的学,我们又知道多少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学习方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学习风格,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学习天赋。据美国的阿姆斯特朗介绍:每个人在7种智力类型的某个方面都能显示出特别强的能力,这7种天赋是: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语言、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7种天赋类型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我们的学校重视的主要是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在学校里一般会取得优秀的成绩。可是,缺乏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技能的孩子就往往会成为失败的学生,尽管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会有很高的天赋。(阿姆斯特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因此,我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我觉得,这样的提法不科学,应该是“素质教学”。教学教学,以学为主。而我们对学生的学的研究,还很不够,很不够。

最后,提供三本书给大家,有机会可以去读读,我想对我们如何做好“班级管理”会有一定的启发。这三本书是: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沈宁的《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美)阿姆斯特朗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