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家传奇
6001900000039

第39章 中国地质行业的最高奖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中国地质行业最高层次的荣誉奖,设立于1989年1月,这一科学奖励以世界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创立地质力学,从理论上推翻“中国贫油”的谬论,对我国科学和地质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励中国的地质工作者献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一共分有四个单项奖: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李四光地质教师奖和李四光特别奖。

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用来奖励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员,包括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在工作中有重大新发现、重要新认识,或出色完成某项地质找矿任务,并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者;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对国家及地区经济建设提出建议,经实践证明具有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者;创造性地组织和领导野外地质工作,并卓有成效者。

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用来奖励在地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包括在地质学某学科领域中,有重要的新创见或发现,或经总结后丰富、发展和提高了某项地质学科领域理论者;在地质实验工作中,有新的发明创造、改革仪器设备并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或提出某种新技术、方法和理论者;通过科研工作,对地质工作及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提出重要建议,并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者;创造性开展科研组织管理工作,并作出重要贡献者。

李四光地质教师奖用来奖励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方面表现突出,并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李四光特别奖专门用来奖励对地质工作有特殊贡献的地质工作者,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颁发。

李四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获奖候选人先由基层推荐,报各自所属主管部门初评后在颁奖前6个月,也就是4月26日之前向委员会提供申报推荐材料,由委员会下设的野外地质、地质科研、地质教师三个评奖小组进行分组评审,提出候选人名单,报委员会评选,确定获奖者。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定一次,一人只能被授予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奖。每次奖励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其中野外工作者获奖人数不得少于50%。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负责颁奖,奖品包括证书、奖章和奖金,奖金额度由委员会确定。每次颁奖日期定在李四光诞辰日,也就是10月26日。1989年,在李四光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时,举行了首次颁奖典礼。

名字的来历

李四光原名叫李仲揆,188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14岁那一年,小仲揆告别了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这可怎么办?聪明的小仲揆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就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正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这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李四光学习的时候,非常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闹翻了天。

李四光从小就喜欢动脑筋,问问题。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他后来果真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不准你叫Mr。李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李四光亲身感受到旧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们高,艺术比我们精。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还在那里荒着。请他们来做,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叫他“Mr。李”,叫了几声,他就问那个学生叫谁?那个学生回答说:“叫你呀。”李四光说:“你可以称我老李、小李或阿猫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准你叫我‘Mr。李’。”

李四光与周恩来总理在一起

有一次,李四光带了七八个学生到宜昌进行野外考察,在街上看见一个美国人坐人力车不给车钱,还要拿起手杖打拉车人。李四光看到后,气愤极了,就跑到美国人面前一定要他付车钱,并且不准打人。那个美国人开始愣了一下,后来一看是一个穿破西服的中国人,竟蛮不讲理地冷笑一下,准备一走了之。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操起地质锤把他拦住了。那个美国人一看事情不妙,只得乖乖地给了车钱,灰溜溜地走了。路上的行人都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找到石油啦

石油是现代重要的能源,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际地质学界就给中国送了一顶“贫油”的帽子。1915-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栋臣、王国栋曾率领一个钻井队,在陕西北部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收获不大,留下了“中国没石油”的结论,就走掉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部分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周恩来与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交谈

而对“中国贫油论”,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却并不赞同,他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1928年的时候,李四光就曾写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不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

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二是阿拉善一陕北盆地;三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1955年1月20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1956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这样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3月,四川的南充等地,相继出油,开辟了我国西南石油工业基地。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钻井中,首次遇见厚达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层。同年秋天,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名为大庆长垣,这就是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东部找油的一个重要突破。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相继发现一大批油田。“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终于被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