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龙
曾几何时,电报作为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深入千家万户。嘀嘀嘀,嘀嘀嘀……这边一嘀嘀,千里之外,马上就能收到发报人传递的信息。那时候,有了急事,最先想到的就是拍电报。“母病危速归。”简短的几个字,就能将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招到身边。在部队当兵的儿子,拿着这样的电报,立即就能请下假来。不管是谁,拿着电报,都能在火车站买到车票。电报是特别通行证,手持电报的人,总能受到各方面的照顾。因为,电报给人的感觉,多是不幸的事。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拍电报的。收报人接到电报,拆看之前,总要忍不住砰砰心跳。
当然,电报也会传递喜讯。比如,儿子考上大学了,第一时间内,用电报告知老家的长辈。又如,就要与恋人相聚了,拍封电报,告诉自己抵达的车次、时间。再如,国家和国家建交了,国家元首之间,也要互相发个贺电。总之,无论个人、家庭或国家,有了值得庆贺的大事、喜事,也会用电报的方式表达一番喜悦之情。
诚然,也有因为电报误事的。电文简短意赅,各地文化差异不同,稍有粗心,便会曲解得南辕北辙,留下笑柄。不过,笑的同时,人们总要这样自嘲:“电报嘛,一字之差嘛。”虚惊一场,哈哈一笑,便也释然了。因电文错译而造成的笑话,实在令人捧腹。据说,本单位有一位名字叫“申国选”的同志在上海出差,单位给他发了封电报,不知上海方面怎么翻译电码的,邮递员送电报的时候,竟高叫“中国造”!一时传为笑谈。老申同志得了个“中国造”的别号,错出来人生的一段佳话。
电报应用的场景,还是在大量的反特电影中。无论敌方或我方,最抓人眼球的镜头便是抓特务,而特务都会发电报。那些黑白片的老电影,这类镜头比比皆是。一旦破获了敌特的发报机,电影便接近胜利的尾声。当然,潜伏在白区工作的我方人员,也少不了使用电报。《永不消失的电波》,将电报运用到了极致,孙道临扮演的共产党人形象,正是以电报为线索,深入到观众的心目中。而时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潜伏》,更是发挥了电报的妙用,将剧情推进得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自十九世纪英国科学家库克和美国科学家莫尔斯发明电磁电报机以来,人类利用电报演绎了许多传奇故事。电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成为传递情感的奇妙道具。正因为有了电报,人类的文明,才得以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才显得格外曲折与生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报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电话普及了,传真机随处可见。BP机也为手机所取代,人们之间的联系,也不再像当初使用电报那样独特和神秘了。特别是手机短信的兴起,几乎取代了电报的功能,手指一按,心里想说的话,瞬间就发射出去了。人人都成了发报员,手机短信可以抵达任何角落。茫茫人海,你不知对方在哪里,手机短信却可以传递到对方的眼睛里。这就是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电报被淘汰,成为历史的必然。
但是,电波却不可能消逝。没有了电报,不等于消逝了电波。说到底,现代化通讯,是离不开电波这个载体的。现如今,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最先进的,当属E-mail。发个电子邮件过去,既迅捷,又可靠。而电报,大概只会被留用在个别的高精尖领域了,老百姓更多的是对“电报岁月”的回忆式感慨。电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引发的能量,时常令人生出别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