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龙
一个人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图书馆。虽然,他不是蓬头垢面,但看上去衣衫不整。人们都觉得他很面熟。在哪儿见过他呢?
对,在大街上。他是个乞丐!
尽管他不事声张,尽管他藏头藏尾,人们还是认出来了他。
没错,他就是个乞丐。文雅点儿说,是个拾荒者。
他进图书馆干什么?读书吗?真是笑话。一定是到图书馆要钱来了。现在的乞丐,和过去不一样了,不要饭,只要钱。你说你兜里没零钱,他说给整钱吧,我可以找你。啧啧,这就是现在的乞丐。时代不同了,乞丐理直气壮了。
这个乞丐却没要钱,而是从书架上抽了本书,坐到一角,默读了起来。
有人找到了图书馆馆长,要求把乞丐撵出去。
“图书馆是高雅的地方,怎能允许乞丐进来呢?”
“也许,乞丐需要精神食粮。”
“乞丐会不会顺手牵羊呢?”
“我情愿图书被盗,也不愿意没有人读书。”
“乞丐身上会不会有虱子呢?会不会将蟑螂带进来呢?”
“我无权拒绝乞丐进来读书,但其他读者可以选择离开。”
投诉者讨了个没趣,但并没有选择离开。他来到了乞丐面前,审视着对方:“你是怎么进来的?”
“从大门进来的。”乞丐抬起头来,不亢不卑地说。
“我是问你,门卫没有拦你吗?”
“拦我干什么?图书馆对所有的人免费开放。”
“你读书有什么用呢?”
“我在寻找一扇门。”
“你说什么?你想在书中找到黄金屋吗?”
“你说的不完全对。读书可以净化心灵,读书可以带来快乐,读书可以医治愚昧,读书可以拓宽视野。”
“这是乞丐说的话吗?如果,秦始皇活过来,再搞焚书坑儒,一定会把你杀掉的。”
“请你不要这么说话。告诉你,小时候,我也带过红领巾,也有过梦想。”
“你的梦想?说说看。”
“不告诉你,我的梦想,永远在我心里。”
“真有意思。乞丐也有梦想。我看,只能是幻想。”
投诉者不屑地瞟着乞丐。围观的人,露出了复杂的笑容。
投诉者气哼哼地走了。他联络了几个同僚,以“普通读者”的名义,草拟了一份意见书,交给了馆长。
馆长看了看意见书,将乞丐喊了过去。“放心,我不会撵你走的。我们是开放的图书馆,对读者一视同仁。”馆长对乞丐说。
“我知道,您有难处。需要我做什么,您只管吩咐。”
“就算对你提个要求吧。读书之前,请把手洗干净,好吗?”
“没问题!”
第二天,乞丐带来了一块牌子,牌子上有几个字:“乞丐洗手处”。乞丐把牌子放到了卫生间,洗干净了自己的手。
投诉者看到了这个细节,却不甘心。他对几个同僚耳语道:“不会是图书馆在炒作吧?如果是的话,我们帮帮忙。”说完,他给电视台打了个手机,请记者过来。
乞丐看见了电视台记者,起身离开了图书馆。
“请问,你为什么来图书馆呢?你坐公交吗?你洗桑拿吗?你到电影院看大片吗?”记者穷追不舍,发出了连珠炮。
乞丐一句都没有回答,只留给摄影机一个背影。
当天晚上,电视台播出了这个背影。
人们看到了电视新闻,忍不住议论纷纷:“乞丐可能是个思想家,可能本身就不是个乞丐。”“也许,从前是个思想家,现在穷困潦倒了。”“未必,也许是个艺术家吧,到图书馆搞行为艺术。”
乞丐却没有再到图书馆来。每天,他在大街上捡废纸,凡是有字的废纸,他都捡。捡了,认真拜读,然后,卖给废品站。不知怎么,电视台又发现了这个新闻线索,采用隐蔽拍摄,弄出了些花絮。观众们又看到了,并听到了,电视新闻的画外音是:“他是个有文化的乞丐,喜爱读书,对方块字特别敬重……”
图书馆的馆长,看了电视,在大街上找到了乞丐。“你想读书,就回来吧。”
就这样,乞丐跟着馆长,回到了图书馆。每天,馆长给他安排些杂活,干完活,他就去阅览室读书看报。
电视台的记者又来了。
馆长充满深情地说:“找到他的那天早晨,我发现他正在路边读报。朝阳的光辉,洒在他的脸上和肩膀上。当即,我就萌发了将他请回来的念头。”
面对电视镜头,乞丐什么都没说。
记者已经有了采访的腹稿,开头语是这样的:“阅读是一扇美丽的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生活色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