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碳学习法:与大自然的对话
5880200000015

第15章 答案在哪里

我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寻找恢复人类价值的方法,以至于寻找恢复宗教价值的方法。我心里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想法,自然就是我的宗教,我以此为满足。

——196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乔治·沃尔德

核心提示:只要一心思考某个问题,在这个时间内接触的一切事物,都能丰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我习惯于带着山下的问题上山,到与这个问题风牛马不相及的地方寻找答案。每当我走近几处禅意深深的林子的时候,我就想象自己指着林子对身边的人说:“这里有我们需要的答案。”

经济危机显然影响到云山半坡,这里的游人比往年春节少了许多。我并没有设置什么选项,也没有什么提纲,只是把心敞开,随心所欲,尝试一种全新的体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接触到什么,我都在心里问一问:“这与我今天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吗?”“这些能给我今天的思考有什么启示吗?”锲而不舍一直这样问下去,事情果然别有洞天。

山川依旧。山上的茶花完全凋谢。身后的紫荆花仍在零星绽放。我忽然想起《吕氏春秋》上说过,草木在春天呈酸味。随手折了一根树枝,将断面放在嘴里尝,没有感觉到酸味,又折另一棵树的枝,再尝,还是没有酸味。伟人毛泽东曾说:“要想知道梨子是什么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经典上说春天的味道是酸味,我小时候也经常在早春采摘一种名叫“酸笼根”的植物茎,的确尝到有很重的酸味,为什么现在植物中尝不到春天的酸味呢?是经典错了?是植物进化了?还是因为我浅尝辄止品不到春天的味儿呢?

由品尝春天的味道,使我联想到品尝另一种味道——调研的味道。调研也像春天一样,蕴藏着某种味道,也体现作风。这味道因人而异,与调研者喜好相同。你喜好甜味,调研的感觉有如品尝甘甜,回味无穷;你喜爱麻辣,调研有如在喝麻辣汤,虽辣出一身汗,却浑身畅快。当然,如果只是浅尝辄止,便断然尝不到那美味。下乡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本应像中医那样“望闻问切”,才能摸清实情,把握脉搏,找准结症。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像刚才折枝品春一样,只用舌尖点了一点,眼耳鼻舌身五官没有充分发挥综合感觉作用,只看别人指明的,只听别人写好的,只记别人说他们好听的,因而摸到了一点皮毛,看到了一点假相,听到了一面之词,根本没有福分品尝到调研的鲜美味道。一个五官没有用全、心扉没有打开、脑筋没有开动的调研者,必定断言“春天没有味道”。

一只比麻雀还小的鸟在不远处枝头雀跃,被我的视觉捕捉到——一切依靠视觉器官定位食物的动物,似乎都遵循这个原理:即依赖对象物的移动来锁定目标。物不动,人不知。要识别某物,必须要让某物运动。这个原理也适应人类的感觉世界和思维世界。是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还是联系地动态地看问题,是思想作风的分界线。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也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方法论。在山林中认识一只小鸟,与在历史长河中认识某一事件一样,都要遵循这个原理。因为我们考察的事件再重大,但在历史的巨大背景下,它也就像这只小鸟一样。如果这只“小鸟”与周围时空处于一种静态的“死的”关系,与过去和未来都没有构成动态的“活的”联系,就找不到这只“小鸟”所在的位置,不可能产生考察的意义,也不可能完全准确真实地认识“小鸟”。

马路上,一位女清洁工在扫地,四五岁的女儿也跟在后边用小扫把使劲扫。这是我今天上山时路过校园里看到的一幕。这情景马上使我想到,当富人的孩子还在家睡懒觉时,穷人的孩子已在学习劳动技能。我们研究客观事物,除了要历史地认识之外,还要辩证地认识。这是我们应有的思想作风。西方思想家说:“答案往往存在于事物的对立面。”孔子论仁,因人而异。惠能“三十六对”学术,其核心也是辩证法。新路不在有路处,而在无路处。善反腐者,总在腐败处寻找反腐新法。

一切可能,都发生在看似不可能处。让风牛马相及,找到了联系,消除了认识的阻碍,不可能就成为可能。但是,今天我能从这鸟鸣、这树木、这鲜花、这落叶、这枯草中,从眼前的一切所见所闻中领悟到认识的真谛吗?能从广场传来的喧天鼓乐中、从这亭子里随风摇摆的红灯笼中,为思考洞开一扇新门吗?能从半坡上读报老人、聊天夫妇的熟悉身影中,得到庄严启示吗?

草木无言,草木没有作风问题。包括半坡上那群嬉戏的儿童,一切按照天性运行的生命都没有作风问题。树木开花、结果、落叶、枯死,整个生命过程都是善的,是美的。我想起上山路过一休息处,山路右边一株青翠山茶,茶花刚刚凋谢。路左边一株已死的马占树,因害虫蛀蚀皮已剥落,远远能望见到它的枯身。一死一活两棵树在山路上构成一道生死之门。穿越这道门时,我对生命油然而生虔诚敬意。茶花的凋谢遵循天道,是生命自我否定的壮丽轮回。凋亡同时也是诞生。马占树逆天而亡,留给世界的是开膛破肚的警示。

人的行为也一样,只要按照天性按照道德行动,就不会有作风问题。你看坐在半坡石块上的那对夫妻,他们刚刚吃完早餐,妻子自己梳完头,起身帮助丈夫梳头。丈夫举杯喝水,只喝了两口又将杯子递给妻子,妻子接过喝后又递回丈夫,丈夫再接着喝,之后他们放下杯子继续促膝谈心。对于他们的亲昵,人们只能用“恩爱”来形容,不可能说他们有作风问题。按照道德要求发生的亲昵行为,都是善的,是美好的。凡是违背道德的亲昵行为,都是恶的,都可以视为作风问题。

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人身上都应流淌道德的血液,只有用这种血液推动心脏的跳动,我们才能像山茶那样按照道德规范运行,花开花落都尽显其美。作为社会进步的引领力量,以政府官员为核心的一切社会精英,更应该作道德的楷模,像半坡上那对百姓夫妻一样,在该爱的人身上施爱,世上就不再有无爱之人。

读报老人还在细阅他手中的报纸。好学者总是不让一刻光阴虚度。学习自古以来被看作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学风决定我们的行事风格,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真正的善学者,没有不善于工作和生活的。学习是人自我完善、提升修养的必由之路。一个不崇尚学习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作风败坏的时代。理政者以学为乐,百姓才能像这个老人一样,随时在家园享受学习之乐。

一位女子款款地走进半坡草地,在一个树桩上坐下来,掏出手机打电话。现代人仿佛离开了手机就不能生活了。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频繁翻新推出的时兴产品,浪潮般冲击我们的传统作风。通讯越来越发达,深入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交通越来越便利,上山下乡的次数却越来越少。科技阻碍传统作风弘扬,错不在科技而在人。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群众,有什么技术力量能阻碍我们靠近群众呢?

以上是观察引发的联想。我曾在《廉正九章》一文中说过:“一切偶然都是必然。”答案无所不在。不仅能在所看到的事物中产生联系得到启发,也能从所听到的声音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印证。

想一得一。今天的体验告诉我:只要一心思考某个问题,在这个时间内接触的一切事物,都能丰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因此相信,当我们学会就一个问题询问万事万物时,万事万物也能给我们以满意的答案,因此也就可能用所有表现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