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19年,这是个多事之秋。
这一年,桓王成为周朝新的天子;
这一年,州吁篡权风光了一小阵子就被石碏大义灭亲,卫宣公成为卫国新的主人,
这一年,宋国也换了新的国君,借这个机会我们就聊聊春秋时期这个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诸侯国。
提起宋国的话,首先就得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说起,周公摆平武庚后封了纣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故地来管理先商的遗民,宋国由此建立,这事发生在公元前1040年。
比起其他分封的大多数诸侯国而言宋国显得比较特殊,因为宋国既与周朝非亲非故,也不是周朝的功臣之后,因此我们就得提到由周朝所创的帝王政治礼法,也就是『三恪之制』。
什么是三恪,为什么会出现三恪,这就得从大中华文化的根源谈起。
中华民族的文化、政治、哲学等思想源远流长,周朝甚至是几千年以来的一个顶峰,而在这些人文思想的背后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从思想上一贯并不推崇战争乃至侵略。
即便两国发起战争,『兴灭继绝』也是诸侯国们要遵守的一个基本法则。
如果一个国家快要灭亡,甚至已经灭亡,那么其他国家就要找到这国家的后人,帮助他再度兴起复国,这就是所谓『兴灭国』。
如果这个国家已经绝后,那也得想办法使这个国家继续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继绝世』。
宋国的建立便是周朝时期『兴灭继绝』的一个具体体现,哪怕武王推翻商朝,哪怕武庚意欲作乱,但商朝仍然还是以宋国的形式得以流传,不至于先商的后人和势力彻底灭绝消失,与此类似的则还有虞﹑夏的后人。
虞指的是上古的舜,夏则是夏朝,虞﹑夏﹑商前面三代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并封国,以示敬重,这就是所谓的『三恪』。
三恪之制被后世帝王沿用,甚至到了明清,虽然三恪已经消失,但给与前朝后裔一定的爵位还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西周时期的宋国大体比较平稳,毕竟这个时期周天子的威严尚在,各诸侯国总体都能严格按照规矩来。
比较出格的事情是到了第五代国君『宋前湣公』『音同敏,有前自然有后,不提』,宋湣公不按周朝继位的规矩传嫡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后来的『宋炀公』。
后来证明,违规操作效果也并不好,因为这引起了宋前湣公自己儿子的不满。
随后,宋前湣公的次子『鲋祀』将叔父宋炀公杀害,然后把国位让给自己的长兄『弗父何』,弗父何不肯接受国君的位置,于是鲋祀自立,成为宋国第七任国君『宋厉公』。
这里要提到的是,我们熟知的孔子正是弗父何的第十代后人。
孔子出生于鲁国那是后话,他的祖籍实际上正是宋国。
事实上,宋国在人文方面一直领先各大诸侯国,我们熟知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四大学派,以及『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等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这是很多人都不曾注意的事实。
平王东迁进入到春秋时代后宋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宋戴公』。
宋戴公废除公藉田,减少田赋,并且令王室停止酿酒,减少菜肴数量,自己还以身作则,停止饮酒每餐只有两菜,公款吃喝的情况大大减少。
宋戴公仁义爱民,睦邻友好,进入到春秋以后宋国逐渐发展壮大,宋戴公功不可没。
宋戴公之后,『宋武公』即位,再之后则是『宋宣公』。
宋宣公与兄弟『子和』感情很好,他对小弟曾说过:我对儿子『与夷』的爱,还不如对你的爱,与其把国君传给儿子,还不如传给你。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宋国传弟不传子的老毛病又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