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宣王的头三十年进行评价的话,虽然有不顾礼法强立鲁懿公这样的槽点存在,但宣王在前任几代天子疲软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周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周王室的权威也重新树立了起来,『宣王中兴』是对宣王这一阶段成绩最好的说明。
但是……
我们要说的是,几十年以后的宣王早已不是那个坎坷而年轻的姬静,与威望并涨的还有年纪,而年龄的渐涨有些时候意味着的便是衰弱,不仅仅在鲁国内政的干涉上,宣王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也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极大不重视。
从商到周,祭祀历来是王室十分重视的环节,这样的礼仪对维护统治、树立天子高大上的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不过频繁的祭祀通常意味着需要一笔稳定的开销作为保障。
与偏重于畜牧业的商朝相比,大规模的养牛喂羊并不是周朝的特长,农业才是周朝一贯的优势所在,于是自武王建立周朝起起,他便专门划拨了一块地由专人耕种,收成则专供祭祀之需。
这块祭祀特供的地叫『籍田』,号称有『千亩』,为了表示对祭祀以及这块籍田的重视与尊重,每年周朝都要搞一个天子带着诸侯们,亲自示范示范耕种籍田的仪式,相当于给地剪个头彩,这个仪式叫做『籍礼』。
本来吧,这套礼仪其实也就只需要周天子们按时过来走走秀,即讨好还不费力,何乐而不为,因此从武王建立后天子们对籍礼落实的都比较好。
不过宣王在执行籍礼这一问题上却打算撂挑子了……
宣王『不籍千亩』具体表现在了他对籍礼的重视程度不够,他在即位后不久便懒得去这千亩之籍田行礼,虽然虢文公也反复劝说,不过宣王最终还是不停劝谏,籍田也因此慢慢荒废了下来。
从对籍礼的漠视到对鲁国内政的强行干涉,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的是宣王对礼法制度的轻视。
让宣王轻视传统的资本也许源于他逐渐强大起来的威望,又或者是曲折成长经历给宣王对传统带来的各种不信任。
不过随着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这些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宣王已经没有了从前那般强大。
生活总要继续,打仗不看演技,看的是实力……
宣王三十一年,伐鲁当年,宣王像西戎发起进攻。
西戎此时混的很滋润,势力在西面辐射的比较开,此时宣王的目标是太原一带的西戎,不过结果很不好,周朝大军败走。
宣王三十六年,宣王继续派兵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夏县一带』,当然了,继续败走……
宣王三十九年,宣王换了个目标,这次是『申戎』……
俗话说的好,事不过三。
很简单的话,什么意思呢?
其实『事不过三』不是告诉我们连续失败二次以后第三次尝试时人品就会爆发,而是警醒我们连续输二次是肯定有原因的,最好不要连续第三次跳坑……
宣王这次还是没有信邪,他亲自挂帅与西申国展开了一场大战,地点就在那块曾经被他荒废的籍田,这是宣王时期影响比较大的一场战役,后来叫做『千亩之战』。
宣王通过前面二战积攒了不少的人品值,他自己亲自上阵也极大了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但『事不过三』的本意宣王却理解错了,宣王最终大败,在极力的掩护之下才得以仓皇逃走。
我们只想说一句:知识就是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