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懿公以少子的身份成为国君,在整个西周时期这都是不多见的事情,不多见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严格嫡长子继位制度后政治上的一个大忌。
宣王因为对鲁懿公的偏爱,终于还是导致了这样不合礼仪的事情成为既定事实,这件事情对他自己的声望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鲁懿公来说出现在不该出现的位置,哪怕是国君,其实也未必就是件好事。
废长立幼,于礼不合,尤其是在鲁国这样礼法制度贯彻落实比较好的诸侯国,鲁懿公继位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拥护。
鲁懿公九年,宣王二十一年,出大事了……
到这年的时候,鲁懿公的长兄公子括已经去世,不过公子括的儿子『姬伯御』长大了。
想想死去的老爹,又看看在位的叔叔,伯御心里闹别扭了,原本他才是最应该成为鲁国国君的人,但以后很可能这些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伯御集结自己的势力作乱并顺利拿下鲁懿公。
与此同时,伯御原本计划顺便拿下自己的另外一个叔叔『公子称』以绝后患,好在公子称得到消息及时逃脱。
经此一乱,鲁懿公阵亡删号,伯御又回到了他所期望的位置,代号『鲁废公』。
有命赚钱是好事,问题是还得有命去花,有命当国君也是好事,问题是还得有命去指点江山……
宣王强行任命鲁懿公,破坏了鲁国的政治体系,也把鲁懿公放在了靶子的中心,最终带给鲁懿公的只是一场灾难。
喜欢一个人有错么?
也许没错,但是因为喜欢,宣王把曾经的公子戏推向的却是一条不归路。
更为悲剧的是,鲁废公从一开始也就注定了成为这场风波中的牺牲品。
按照他正常的成长路线,伯御只需要健健康康成长,顺利的等他的老爹下班,他就能够成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鲁国。
可惜的是,鲁懿公的即位打破了这份宁静,伯御最终只得通过暴力手段来争取他认为原本就属于他的东西。从根红苗正到图谋不轨,伯御还是那个伯御,国君还是那个国君,但毫无疑问的是,伯御心中的国君可不是什么『鲁废公』……
古语有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十年后,宣王总算想起来为他心爱的公子戏报仇来了……
宣王三十一年,宣王正式讨伐鲁国,鲁败,鲁废公亡,公子称成为国君,也就是『鲁孝公』。
『废』这样的谥号本身相当少见,对于伯御而言更为悲催的是很多后来人甚至都不承认他的国君地位。
某种意义上来讲,鲁废公的存在是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前奏,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导演不是别人,正是周天子本人。
假如当年鲁武公不去朝见宣王,那么宣王就不会认识并喜爱公子戏;
假如宣王不认识公子戏,那么宣王就不会想着立公子戏为国君;
假如公子戏不当国君,那么伯御对公子戏就没什么意见;
假如伯御对公子戏没什么意见,那么他也不用扭曲到为了当国君改抢;
假如伯御不用去抢国君,那么说不定他会是个三观端正的好国君;
假如伯御是个好国君,那么他也不至于会被宣王讨伐也不会这样死;
那么我们的问题来了,鲁武公这一不经意的朝见弄得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死于非命,你说鲁武公好端端的没事去朝见宣王干什么……
诸侯国的国君们看到这样悲剧的上演大抵明白了『朝见天子有风险』这样的道理,所以大家也就慢慢不去朝见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