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捣蛋的将军
5364300000001

第1章 战神化身的鬼话

历史上有很多捣蛋的宰相,在太平盛世也欺君罔上、陷害忠良、祸国殃民,总之坏事做尽,闹得民怨沸腾。我们称之为奸相。如果他是一个大将,在盛世可也干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妨就叫他奸将吧。这本书,我们就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奸将,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个外族小屁孩儿一步步成为大唐帝国的大将,又被封为郡王,最后起兵反唐,走向了不归路,也使大唐帝国走向了衰落。他的一生就是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的一生。这时我想起一句台词,“没有谁会败在谁的手里,只有自己败在自己手里”。

那就要从一个突厥巫婆说起,这个巫婆叫阿史那,她和一个姓康的匈奴男子生了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就是我们讲的主人公。历史的老规矩,凡是大人物的出生和别的人出生是不一样的,一样了的话,咋样能领导群雄?其实他的出生和普通人是一样的,为了把自己说的与众不同,和神仙硬扯点关系,就编了一个故事。就像汉高祖刘邦一样,刘邦编的故事是,自己的母亲和老龙王生的刘邦,而我们讲的主人公别看他是个化外之人,他编的还挺文明,不是和动物生的。是这样编的,他说母亲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其实就像我们汉族的关二爷一样,被尊为神。所以这扎荦山就相当于我们的关二爷关羽。),随后在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所以我们的主人公便被母亲取名轧荦山,也就是战神的意思。反正是我给自己儿子起名的话,我可不敢给他起个名字叫关羽。

小轧荦山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他的母亲改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这个安延偃也是个官员,生活上差不了。小轧荦山的母亲也忙,这个后爸爸也不大管理教育这熊孩子。小轧荦山更是放野了,天天在外边和小朋友玩耍嬉戏,当然熊孩子嘛,也好勇斗狠,不过和小朋友相处的还算融洽。特别是有一个小朋友长得特别的丑,都不和这个丑小朋友玩,而小轧荦山特别有爱心似的团结小朋友,和那丑小朋友玩的非常友好。由于突厥族和别的好几个少数民族挨得很紧,地形上犬牙交错,所以小轧荦山有很多不同语言的小朋友。才开始当然听不懂别的小朋友说的话,后来相处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历史记载他会六种语言,外语很重要呀!也是他发迹的开始,当然现在他不知道外语的重要性。我小时候爸爸妈妈说外语很重要呀,去了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我就是咋也学不好,实在没语言天赋。到现在我感觉外语也没有一丁点用处,当然我也没学好。就这样小轧荦山健康茁壮的成长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除了学会了六门外语以外,还熟悉了很所地方,当然这些地方都是常常找不同民族的小朋友玩耍时认识的,这些地方他太熟悉了,玩耍的地方嘛,对于一个熊孩子来说能不熟悉吗?!小轧荦山以后的不服管教,一副奸雄气质,还有那团结别人的本领可能就是他的本性,再加上后天锻炼的吧。还有那阿谀奉承,的功力与他小时候的生活不无关系吧。小轧荦山再大一点他恋爱了,因为这熊孩子聪明漂亮,特别的白,还有些富态,还很可爱,很得女孩的芳心。而且那小轧荦山力气很大,虎背熊腰,非常勇武。这个女孩叫阿依娜。同样那个阿依娜美丽、野性、火辣,也深深吸引了小轧荦山。

接下来一个老套的不能再老套的故事发生了,或者说是个老套的不能再老套的变故发生了,那就是这个女孩的父亲以扎崂山的母亲是个巫师为由,禁止了他们的来往,扎崂山甜美的初恋就这样被现实残酷的扼杀了。后来阿依娜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商人。这商人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经商,后来死了,阿依娜流落街头带着自己和商人的孩子。因为常见所以老套,可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父母替儿女着急,为儿女好,结果不一定好,再者就要看运气,还有一方面是鬼迷心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火坑,但是为人父母者就是看不清,还觉得非常满意。有时候也不能怨父母,他们是希望自己的儿女有个美好的将来。再说了父母经历的事情多,有人生经验,做儿女的可以选择的去听,当然现在的社会文明了很多,可是在古代父母的命令那是绝对不能反对的,即使心里反对也得按照父母的意愿执行。这可是大有原因的,因为统治者的缘故;因为封建帝国的缘故;因为这个体制的缘故。这还和摸不着边缘的国家大事有关系吗?!有关系!可别忘了三纲五常,这可是统治阶级的老花样。作为臣子必须听从皇帝的话,不是有句话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君为臣纲,还有父为子纲,内容和君为臣纲意思一样,就是对父必须听从。难道这只是老子和儿子的事吗?就没老娘和闺女的事?或者是就没老娘和小子的事?或者是老子与闺女的事?或者是老子死了,那做儿子的是不是就可以天王老子也管不了了?不是,还有老娘管嘛。没了老娘还有其他监护人嘛。比如长兄如父,长嫂为母。这是要绝对服从的,要不这就是不孝,你连父母都不孝敬,你能是好人吗?更有厉害的,孝敬父母出名的,朝廷还会给你个官做,连公务员考试都免了。特别是在物质生活略显原始的突厥族,老子好不容易养你这样大,子女听老子的就是天经地义,不听就是不孝。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专治体制背景下、这样的传统下,人们的脑袋瓜麻木了,几千年冲不碰这个牢笼,做乖乖的儿子,乖乖的女儿。大家这时要说了,你讲的是突厥族的事情,能和汉族一样吗?大家要知道,现在的突厥族已经和大唐帝国打了好几次大仗,两国已经相交很长时间了,汉文化已经深入突厥。

啥事情都的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自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将来要到社会上拼搏,那里可没有父母天天跟着,完全靠自己。说到这,我特别想谈一个话题,就是“不务正业”,这个“不务正业”到底对不对?有人说,这还要讨论吗?“不务正业”肯定是不对啦!我觉得不见得吧,这个“不务正业”,如果对社会有害,对他人有害。这当然是不对了。可是这个“不务正业”无关痛痒,甚至还能为社会、为自己、为他人谋利益,这有啥不对的。讲我父亲的一个故事,25年前,他在一家国营厂当会计,可是天天看医学书籍,厂长就说他不务正业,5年后金饭碗工厂倒闭了,国家的工厂倒闭了,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我爸爸实在没活路,就学起了医学,后来在当地还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医生,找他看病的人特别的多。当然我们家从吃不起盐,慢慢的竟然富裕了。还有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世界名校读书,为了办公司,竟然退学。这在中国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考上大学就有了饭碗。更何况还是世界名校。当然,咱们国家当时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可就是现在,几乎也不会因为要办公司,就从名校退学吧。那还不把父母给气疯了。那这比尔盖茨是不是不务正业?可是他对人类贡献多大!那我在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是不是工作必须是医生这样的工作,才算务正业。现在我在做微生物检验,是不是就是不务正业了?我现在业余时间又写小说了,是不是也是不务正业?除了所谓的“正业”,是不是啥爱好都不能有,这样人活的有意思吗?这是一个精彩的人生吗?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可是现实是这样的吗?家长怕耽误学习,啥也不让干,导致上了社会、成家立业后,困难重重,其实那困难在大多数人眼里那不是困难。比如说修修自行车吧,回答是不会。修修下水道吧,回答还是不会。日常生活总不能一直请工人来修理吧。我现在工作很好呀,国家编制人员,所谓的金饭碗呀。可是我生活上才开始学习,学做饭、学伺候人等。还有就是危机感,以前国营公司也是金饭碗,后来咋样?倒闭的倒闭,下岗的下岗。银行是国家的,这个保险吧,可是金融专家说,万一银行破产的话,国家最高赔偿客户50万,也就是说,存款超过50万的只赔50万。没有超过50万的,存了多少钱,国家就赔多少钱。所以说世间没有恒定不变的,其实这个道理谁也懂。

好了闲言一段,书归正传。小伙子扎崂山总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光着屁股蛋,天天屁颠屁颠地找小朋友玩耍呀,到了一定年龄,这样还有意思吗?如果有意思,那就只能说明这个人的脑袋瓜还停留在小朋友时代。他已经不小了,不愿意再吃后爸爸的饭了,他以和后爸爸生活在一起为耻。他要找到自己最理想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我把这种状态理解为理想或者是志向。但是扎崂山还没有发现啥样的工作,或啥样的职业是自己理想的生活工作状态。我为啥说是生活工作状态呢?我的理解是,如果我非常热爱一种工作,就像我的生活一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全可以把工作融入生活。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行动上。到了这样的状态,你的工作一定会非常出色,你的生活也会多彩斑斓。我说的可不是把工作搬到生活里来做呀!我说的是一种境界,喜欢一种工作的境界。当然了,如果你很讨厌你的工作,或是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工作,并不是非常喜欢你自己的工作,也就不是我所说的,最佳的生活工作状态。比如我喜欢写小说,我喜欢历史,如果小说和历史都是我的工作的话,为啥不能融入生活。我有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如果是一位教师,为啥我不能把教师这个工作放到生活里呢?我可以在生活中锻炼我自己,看看咋样讲吸引人,咋样讲就把难懂的问题讲的很简单清楚好理解。

我从小是很讨厌学习的;很讨厌上学的;很讨厌学校的,进而讨厌老师。我是不适合在学校里学习的。而扎崂山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六门外语;他也因为儿时玩耍的地方遍布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他对这些地方非常熟悉,还有风俗情况、治理情况、人口情况等等,他目前就这点长处。所以他发现了一种工作还是比较适合自己的,应该这个工作就是自己最理想的生活工作状态,就是做翻译,给那些外国客商或外族客商做翻译,做向导。这对于精力旺盛,而又活泼开朗,看着又有些可爱的扎崂山来说,确实还是比较适合。

可是注定扎崂山会惹祸的,这时他给自己改了名字,叫安禄山。因为他胆大,好勇斗狠,因为他的不安分。做了一段翻译加向导这的工作,好像这翻译加向导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状态,这样的工作没有挑战性,没有发挥自己本领的地方。当然,不喜欢风险,居家过小日子儿,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来说,翻译加向导这样的工作已经很好了。这人呀,浑身是本领没地方施展,确实憋得难受。就说说我吧,我没啥大本事,我就是非常喜欢做教师这个行当,说来也怪,我以前是讨厌学校的、讨厌学习的、讨厌老师的,因为那时我是学生,当然学习成绩也非常的不好。在我记忆里,我的学习成绩就没好过。只是我勉强读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多亏考上了一份国家编制的工作,这才扬眉吐气。我的工作是检验师,但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当老师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曾经计划当老师,但是又怕我误人子弟,没办法憋得很是难受。憋了一年,终于机会来了,我们单位要学习业务,每人都要给单位里的同事讲课,讲的内容是自己的专业。我抓住机会,海讲了一通,反响很大。终于出了我当老师的这口恶气,我认为我讲课,讲的很爽,非常精彩,确实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好评。我们家掌柜的(领导)是教师出身,他给我点评后,发现我还有提高的空间,那一天是我参加工作三年最幸福的一天,就是因为这四十分钟的课。当然对于有的人来说,讲课就是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就像我对于我现在的工作一样,我就觉得我的工作很头疼,但是时间长了也就慢慢适应了。可是对于讲课,我是有极其高涨的情绪的,讲课就是一种享受。那么扎崂山,对于翻译和向导这样的工作,也只是为了糊口。自己的才能和能量,说好听点就是没有用武之地,说不好听点就是才能和能量得不到发泄,憋得慌。一旦抓住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大显身手。如果没有机会呢,那也不能憋坏自己呀,他是会不由自主地找机会的,这是说的好听点的,说不好听的就是捣蛋,无事生非,不惹点祸就是发泄不了这股恶气。他干什么?他偷羊,按说自己的后爹是个官员,母亲是个巫师也可以叫巫婆。偷羊也不至于砍头,但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偷大唐疆域里的羊,这个和头突厥的羊是不一样的。当地守将叫张守珪,这也是个有本事的将军,他下令斩杀偷羊的突厥贼,张守珪亲自监斩,当要砍安禄山的脑袋时,安禄山大叫,将军不想开边建功立业吗?!为啥要斩杀智谋壮士呀?!这张守珪一看,这大叫的年轻人,长得白白胖胖很是可爱,出言豪壮,也许是有真本领的人,试用试用不就知道了。对于任何一个领导,他最想得到的就是人才,有了人才就好像有了更智慧的头脑,更锐利的眼睛,更强有力的体魄。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都不用自己咋样的操心,就给你办的妥妥的。很多自己不懂得事情或者是办不了的事情,人才都能给你办了,最关键的是,他们能帮你成就大业或者建功立业。当年韩信也是犯事了,要被杀头,当要砍韩信时,韩信也喊了一句,大概也是汉王要成就大业,为啥要杀壮士呢?!监斩官看韩信体态雄伟,仪表不凡,便放了韩信。这就说明一个人的相貌仪表不光在平时非常重要,而且在关键的时候还能当救命的菩萨用。那守将张守珪了解了安禄山的才能后,便让他去抓舌头,要说是抓俘虏好像不太恰当。就是让他去偷外族人,偷回来以后,不是就知道外族的一些情况。这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耗资巨大的,所以一定谨慎,把敌人了解清楚了,胜算的把握才更大些。谁知道自从派安禄山去抓舌头后,每回都能非常漂亮的完成任务。为啥?这得益于他本身是个突厥人,又懂六门外语,还特别熟悉各族地形风俗等。不光这个任务完成的漂亮,而且在征战中表现的也非常勇猛机智。再加上安禄山憨态可掬,口才极佳。这张守珪喜欢的不得了,便收安禄山为义子,又升安禄山为自己的副将。安禄山虽不是主将,起码也算能被人叫一声将军了吧。这安禄山自从来了张守珪这里,才能大展,如鱼得水,官职连连高升,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成了主将张守珪的义子。安禄山得意的不得了,这人一得意,便忘乎所以,当然他对张守珪还是非常畏惧的,他听说张守珪说他太胖,安禄山便不敢多吃。我说的得意是根本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老安狂的没边。外国有句话,具体我记不清楚了,大概意思是:上帝让谁灭亡,先让他猖狂。

狂人嘛,往往有特别的才能,或者有其他的过人之处。如果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也猖狂,那只能说明他有精神病。大体上就这样两种因素的催眠下,安禄山狂了起来。教训是惨痛的。

那是有一次,安禄山带领军队攻打契丹,中了契丹人的埋伏,损失士兵万余。按照规定,张守珪是要把安禄山斩首的,但是张守珪心疼呀。安禄山可是自己的得力干将,用的非常顺手。而且还是自己义子。养个小猫小狗的时间长了还有感情,别说像安禄山这样一个特殊的人才。本身安禄山憨态可掬,非常有喜感,再加上他又非常善于讨张守珪欢心,性格活泼开朗,谈言举止又不乏幽默。感觉这就是张守珪的福星呀。张守珪万难之际,想出了一个办法,赌一赌吧。张守珪一面让人把安禄山押解回京城,等待皇帝的定夺。又一面派人贿赂当朝宰相李林甫。在唐朝有多位宰相同朝为官,有时分左相右相,太多了也就不咋分了,记得最多时有八位宰相同殿为官。为啥要贿赂这李林甫呢?因为这个家伙靠高官举荐,再加上李林甫的心计,执掌内阁。摸得皇帝的心思非常准确,拍马屁拍的非常舒服。又因为他没读过多少书,和那些进士宰相水火不容,典型的就是张九龄,清正廉明,刚正不阿,能力又强,眼光锐利无比。李林甫当然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了。再说一点就是这时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安禄山犯事的时候,已经是李隆基的晚年了。李隆基开创了又一盛世,文治很成功,但是武功就差了很多,所以李隆基想要在晚年时要有成功的武功。李隆基对待安禄山这件事是,安抚边将,开疆拓土,实现他的所谓的“武功”。最后不光安禄山没有罪,还升官了,唐玄宗李隆基封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里的一把手加上省军区司令这样的官职。李林甫是知道皇帝的心思的,所以李林甫也是一个劲地为安禄山说好话,主要还是以说安禄山来拍皇帝老儿的马屁。再说李林甫把太子一党得罪了,如果自己没有军事将领支持,特别是外将得支持,恐怕将来也会死没个依靠。而另一位宰相张九龄一看安禄山,就断言:安禄山以后必反,主张斩首安禄山。最后李林甫把张九龄排挤出了内阁。后任的宰相李适之,也是和张九龄一样的清官,可是本事没有张九龄大。所以这李林甫便权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