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5247500000021

第21章 唐词篇(20)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瞿塘峡口水雾气弥漫,贴近水面,所以说“低”。诗人在《夜入瞿塘峡》诗中曾描写过瞿塘峡险恶的地理形势:“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诗人写景,一定也联想到行舟人的命运,稍一不慎,就会葬身鱼腹。白帝城的上空,月儿已偏西了,将要落下去了。“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西汉末,公孙述据此,自号白帝,因此得名。刘备伐吴,败归死于白帝城。此句写景,亦有怀古之意。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闲鸟一时啼。”这两句由一、二两句写景转入写人,诗人从视觉的描写“水烟低”、“月向西”转入听觉的描写。从远处传来了唱“竹枝”的歌声,那歌声是那么凄苦,似人之哽咽,闻之令人肠断。“声咽”正是如泣如诉的凄苦声调。这声调,在深秋残夜,更显得凄惨,使猿鸟闻之,亦发出悲怆的啼叫。《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中记载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寒猿闲鸟一时啼”正是为了说明“竹枝声”之悲苦,而又衬托出人物内心的苦痛,“猿鸣三声泪沾裳”。“闲鸟”,一作阉鸟。

这首词完全是写实的。开头两句用了对偶句,一写“峡口水烟低”,一写“城头月向西”,一低一高,有水有月,似一幅明丽的风景画。三、四两句写人唱《竹枝》,声音哽咽,寒猿闲鸟也一齐啼叫,既有景,也有情。我们的脑际就浮现出一幅巴渝船夫唱着《竹枝》,与惊涛恶浪搏斗,在高峻的山崖上、在树林中,猿鸟在悲啼的画面。一个“咽”字,一个“啼”字,真能将诗人满腔的激情,人民的无限辛酸,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故王尧衙云:“瞿塘峡在夔州东(今四川奉节县一带),冷烟低,非朝即暮也。斜月向西,风景凄然之候,声悲凉故咽。猿鸟闻其悲唱,俱不胜情而一时啼唤。然则愁人听之,当何如凄怆乎?”(《古唐诗合解》卷五)这段话分析恰当,说明了这首词的主题,对我们理解其内容是有帮助的。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南病使君。

关于《竹枝》词的来源及其内容,我们在《竹枝》词的第一首鉴赏文章中已作了介绍,此处不必赘述。《竹枝》词(二)所写的也是巴渝的风土人情,不过与上首词比较,这首词主要集中写《竹枝》词声调凄苦,写诗人听到后的感受。这样,抒情就更直截,而感染力也就更强烈了。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这开头两句,诗人先提出一个问题,然而又不直接回答,发人深思。《竹枝》词是民间歌谣,它反映人民的欢乐、痛苦、希望和追求。人民的“苦怨”,总是与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和掠夺有关,因此它“怨何人”是十分明确的,诗人不必言明而读者自知。这《竹枝》凄苦的声调,在宁静的夜晚,在空旷的山城野岭之间,断断续续。“前声断咽后声迟”,忽停忽唱,正说明了人民的“苦怨”无穷无尽,他们正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歇又闻”,正说明了这个意思,这就显得委婉深沉了。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南病使君。”这三、四两句,一方面说明唱《竹枝》词人数之众多,一方面说明听《竹枝》的“病使君”的忧愁。“蛮儿巴女”,代男女老少,即人民。“齐声唱”说明个个有“苦怨”,无一例外。人民的痛苦的呻吟,使诗人深为感动,深表同情,因此就“愁杀江南病使君”了。这首词与《竹枝》词(四)意义、内容相同,是一首反映人民“苦怨”的作品。“愁杀”一词,表明了诗人与“蛮儿巴女”有共同的感情、共同的“苦怨”。

这首词结构十分严密,描写十分概括,感情很真挚,抒情性很强,从“怨何人”问题的提出,到“愁杀江南病使君”作结,中间叉以“夜静山空”的背景作衬托,更使闻者感到《竹枝》的苦怨,地域之广;以“蛮儿巴女齐声唱”,说明巴渝人民之多,人人都有“苦怨”,一气呵成。又从“闻”到“愁”,把诗人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很真挚地表现出来了。这首《竹枝》悲咽之声,怨苦之情,真令人不忍卒读。

杨柳枝

白居易

依依嫋嫋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杨柳枝》本为隋代宫词,唐代洛阳地方的市民创为新调,所以白居易在《杨柳枝》组词的第一首中说:“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也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他们对这种民间歌谣颇为重视。这种歌辞,都是七言四句的形式,但音节和绝句不完全一样。这种曲词,均以咏杨柳为主。白居易居洛阳时,十分重视民歌创作,他在《杨柳枝》的“翻新”上作过贡献。

这首词描写初春时节杨柳的风姿。她是那么袅娜、那么多情,在春风中飘摇,与春风同游。她的花絮,像白雪,在春天的天空中纷纷扬扬飞舞;她的嫩绿的枝条,那么鲜嫩娇弱,甚至连黄莺停一会儿都受不了。这样的描写,可谓写柳之极致了。

“依依嫋嫋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这两句既写杨柳的多情葱翠,又写杨柳的婀娜动人,无比妩媚可爱;写柳,也在写人,写美丽的女子。“依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也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依依”显然是拟人手法,将杨柳人格化了。“嫋嫋”,即嫋嫋,袅袅,形容柔软纤细的样子,像体态多情苗条的女子;也形容摇晃摆动的样子,“春枝晨袅袅”即含此意。此处也显然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当作“袅袅婷婷”的女子来描写了。正因为如此,第二句说她(指杨柳)“勾引”起春风来,而且充满无限的情意。这“勾引”,显然不是杨柳所具备的能力,显然也把她当作人来描写了。杨柳的妩媚多姿,引起诗人多少的感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两句是对偶句,一写柳絮、一写柳枝。写柳絮,诗人用了比喻。春天,柳絮在天空飞扬,轻轻的,像白雪,但最后飘落在地上。一个“空”字,包含着诗人多少痛惜之情!她无声无息,默默地消失了,谁也不会去理会,但诗人却注意到了,并且寄予深深的同情。描写柳枝的柔弱,诗人用了“不胜莺”的具体描述,说就连一只黄莺停在柳枝上,也像受不住它的重量。“不胜莺”不仅描写出杨柳的风姿,也写出诗人对她的喜爱,需加保护,充满着感情。

总之,这首咏柳词,不仅咏柳,也在咏美好的事物,诗人是带着对生活的热爱来写这首词的。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这是《杨柳枝》组词的第四首,描写在江桥边,酒店旁,馆娃宫前的柳树。暖洋洋的春天,日落时分,雨才歇,风已停,千万株柳树,在这充满着宁静的环境中,显得那么安谧,从容不迫,悠闲自得。

全词共四句,前两句描写杨柳生长的环境。那环境是十分优美、安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堤上,架着红色的木板桥,酒店张挂着青色的酒旗,斜阳暖暖地照着馆娃宫(古代宫名,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吴县灵岩山上)。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颜色是那么鲜明,景物是那么美好!一“红”、一“青”的色泽,一江、一桥、一宫的景物,加上暖和的天气,斜阳的光辉,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景画。诗人在洛阳时,作《忆江南》三首,其三云:“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杨柳枝》(四)所描写的景物,正是诗人对江南秀丽景色梦牵魂萦的思念。“娃”,美女。“馆娃宫”,也称吴宫,在今苏州市郊灵岩山上,为吴王夫差贮西施处。

后面两句,在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物之后,就咏杨柳的风姿。不过,诗人的描写与往常有所不同:她没有“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的潇洒、妩媚和多情,她是安详而持重的;也没有任何东西去损害她。诗人对此是满意而安心的。“可怜”、不作怜恤解,应是可爱的意思。对“雨歇”、“风定”,自然界又充满脉脉温情,不对美好的事物进行摧残时,善良的诗人,当然会“可怜”,会发出欣慰的微笑。这“可怜”一词,包含着诗人多少真挚的爱。“万树千条”,指杨柳树的枝条。“各自垂”,说柳条静静地垂着,并非“勾引春风无限情”地在迎着春风飘舞。这是一种恬静的美、娴雅的美,她像一位“窈窕淑女”(《诗经·关雎》),就会成为“君子好逑”了(同上)。因此,诗人这样描写,并非仅写杨柳“各自垂”,而是另有寓意的。“雨”和“风”具有象征的意义。

这首词洋溢着诗人真挚的爱,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通过诗中美丽的画面,通过诗人对“雨歇”、“风停”的喜悦,是不难捕捉到这一主题的。黄白山云:“咏杨柳未有不咏其舞风者,此独从风定时着笔,是一种风致。只写景,不入情,情自无限。”(《唐诗摘钞》卷四)这一评论,有独到之处,抓住了此词写柳的特点。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唐孟棨《本事诗》说:“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这一记载,透露出白居易作《杨柳枝》词的信息,诗人是有所寄托的,非仅仅为写柳而写柳。从这首词来看,其寓意则更明显了。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这是一个对偶句,一写柳叶,一写柳枝,诗人均用了比喻,说露水凝结在柳叶上,好像女子啼哭时的泪眼;柳枝纤弱婀娜,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就像舞女的细腰。这显然将柳比作人了,写得如此娇媚、艳丽,使人销魂。这比喻是如此贴切,形象是如此鲜明,可见诗人观察之细致,并充满爱怜之情。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这最后两句,仍然是把杨柳当作人来写的,诗人设身处地,站在柳的保护者的立场上,劝人们不要去损害她。他央求人们说:小小的杨柳树,它禁不起人们的攀折的痛苦,请求你们不要把它攀折光了。这里充满着同情和博大的爱,实际上也是对冷酷现实的一种感慨。古代送客,常折柳枝相送,以表惜别之情,故有“攀折苦”语。也意味着企求现实少一点离别之苦。“柳”谐音“留”。

这首词可以看作是诗人赠给小蛮和樊素之作,或者是为请这两位心爱的歌妓歌诵而写的,所以词中充满真挚之情。查慎行云:“‘小树不禁攀苦’两句,楚楚动人情。”(《白乐天诗集》卷五)此评论很能体现诗人苦心,也说明此词的艺术感染力,所谓“真”字是词骨,情真,才能动人情。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这首词写出了诗人与柳丝的共同命运,写出了诗人对柳的热爱,构思很奇特。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此两句用比喻写愁。首先诗人将柳叶比作“愁眉”,诗人内心之悲苦,不言而喻。但诗人指出这是“人言”,并非是自己说的,诗人毕竟还不能完全同意。前人有云:“桃花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是触景生情之语,人去物在,令人伤心,但诗人将柳叶比作眉并’无悲哀之意,只是形容女子美好的容貌。此处之“愁眉”已带上了悲哀之意,但这只是作为一种衬托。“更有”是对“人言”而发,直接写出诗人的强烈感受,把“愁肠”比作“柳丝”。“柳丝”是千千万万条,是难以数清的,因此“愁肠似柳丝”就极言内心的愁苦是无穷无尽,难以计数,难以诉说了。另外,这两句似从男女双方来写的,“愁眉”指女子一方,“愁肠”指男子一方,后者之“愁”,比前者更深、更浓、更苦。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这两句写出诗人与柳的同生死、共存亡的命运。如果“柳丝”断了,那他的肠也断,双方就没有接续的一天。那是一种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誓言,生同生、死同死的决心。从这首咏柳词中,读者可以窥见诗人的追求,诗人的爱;也可以看到“柳叶”和“柳丝”的衷情,他们的执着和无悔。因此,这首咏柳词,与其说是咏柳,不如说是咏人,咏那多情的女子和诗人自己,“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诉衷情》)的深情。

这首词大概也是诗人赠樊素或小蛮之作,樊素善歌,小蛮善舞,词人对她们情意甚笃。此词以议论抒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得凄楚动人,情真意切。最后两句,自肺腑中流出,不加雕饰,自成绝唱,风格沉郁。

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白居易寓居洛阳时作。《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云:“《杨柳枝》,白居易洛中所作也。《本事诗》曰:‘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乃作《杨柳枝》辞以托其意曰:‘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时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因东使命取两枝,植于禁中。居易感上知名,且好尚风雅,又作辞一章,云:‘定知玄像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河南卢尹时亦继和。”当时河南尹卢贞写了和诗,诗序云:“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以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明确两点:一、白居易作此词是有所寄托的,不是仅为咏柳;二、白居易此词是写得成功的,“传人乐府,遍流京都”,极有感染力。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说,写景物必须有寄托,不能为写景而写景。白居易这首词,是咏柳的,但同时也是咏人的,抒写诗人的胸臆的。也许是白居易游永丰坊里的一个荒园(在洛阳),见到过“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杨柳,但因是荒园,无人观赏,联想到自己已衰老,而心爱的歌妓正当青春,无限感慨,触发他写了这首词。

“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这开头两句就是描写杨柳树的姿色的。千万条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在空中飘舞,那么轻盈、妩媚,那么可爱诱人、充满生机。她新绽的柳芽,嫩黄的颜色,比金子还美;她的枝条,软软的,比丝还轻柔。那是多么美好的景象。但是这不也在写生活、写人么?不也在写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么?

可是这样美好的杨柳,却被废弃了。对此,诗人表现了无比的感慨。“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杨柳树命运的关怀。上两句描写的充满生机、婀娜动人的杨柳,却生长在一个荒园里,整天无人去理会她,究竟她属于谁呢?是谁让她处于这个寂寞荒凉的环境中呢?诗人没有回答,让人们自己去想像。这不说比说出更耐人寻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从这首词的构思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一是比喻。“嫩于金色”、“软于丝”,以“金色”比初绽的柳芽,十分形象;以“丝”比柳枝柔弱,也十分形象,而且用了“于”字,则具有夸张的成分了。二是对比。前两句的妩媚动人的杨柳的风姿,与后两句杨柳所处的恶劣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无比感慨惋惜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收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因为诗人对“柳”倾注了真实的爱,虽无意求工,而自成绝唱。艺术的逻辑就是如此。

浪淘沙

白居易

青草湖边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毛先舒《填词名解》云:“《浪淘沙》商调也。《花间集》作《浪涛沙》。一名《卖花声》,一名《过龙门》。唐乐府有《浪淘沙》词。”或云《浪淘沙》创调筅刘、白,为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