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37

第37章 秦汉(11)

史学家修史,是自觉地反映文明进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体现;政治家重视修史,则是为了从史书中去认识文明进程,并据此得到历史的启示,文人雅士也知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自先秦至清代从来没有中断过修史的重要原因。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修史对于传承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来重视修史,无论是官修史书还是私人著史,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悠久的史官制度是官修史书的基础,也是中国史学发达的的原因之一。据《礼记》和《周官》记载,商周时期就置各种史官,这种传统也被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继承,产生了诸如《春秋》、《国语》、《战国策》等珍贵历史典籍。秦汉时期有专门的太史令掌管史部,诞生了以《史记》为代表的重要史籍。至唐代,中国正式设立了史官,从此史馆被作为历代皇朝的主要修史机构保存下来。唐初修史是对前朝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经世致用的重要体现。到了宋朝,修史机构更多,对历史的记载也更详细。元明清统一王朝的形成,使得中国修史机构更为宏大,修史成果也更丰硕,至此,古代中国专职的修饰机构彻底完善,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有了官修史书的带动,中国私修史书也很发达,产生了诸如《春秋》、《后汉书》等代表的历史名著,在中国史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私修史书更多的是作者的思想观念,这就使私修史书在保留大量历史珍贵史事的同时,也包含了作者本人及时代的思想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

《史记》

《史记》也成《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有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史记》取材非常广泛,流传于世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著作、国家的文书档案等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材料。为了更加详实地记述历史,司马迁还实地调查获取材料的真伪,严肃认真的修史态度使得《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是研究我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最重要材料。写作《史记》耗尽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即使蒙受奇耻大辱司马迁也更加发奋努力编撰《史记》,终于修得中国史学界最光辉不朽的杰作,司马迁是当之无愧的“史圣”。

《史记》的体例

《史记》有五大体例:本纪、世家、书、表、列传。本纪:用编年的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帝王简史,以记叙帝王的言行为中心,兼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本纪也是全书的总纲。世家:记载王侯封国以及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如陈涉世家。书:是记载历代各种典章制度及某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专篇,是后世研究专门史的宝贵资料。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谱写人物和事件,此举便于观览与检索。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有单传、合传、类传之分。

《史记》的价值

《史记》的诞生是我国历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建立了通史体裁,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网络古今、贯通百代的通史巨著,在中国和世界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汇通古今撰史的先例为后世修史树立了榜样,一直影响着现代的史学研究和著作。自《史记》开始,中国史学从文学、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专门的科学,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也涌现出大批修史名家。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是中国史学领域的先祖。《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传记文学,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以生动的文笔、充沛的感情、高超的艺术手段对历史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的文章结构及历史典故对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史记》后我国古代又一史学名著,由东汉班固撰写而成。《汉书》所记述的历史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内容涉及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通、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详细地记述了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全书共100篇,沿袭《史记》的体例分四部分:由12篇本纪,8篇表,10篇志,70篇列传组成。《汉书》共120卷,规模宏大,内容精湛,在中国史学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太初历》

《太初历》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实施的历法,是中国历史上配合得更合理。《太初历》还首先科学测出了135个月的日食周期及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

《七略》

《七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由西汉刘歆在刘向的《别录》基础上整理而成。因是摘取《别录》内容成书,比较简略,所以叫做“略”。该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部分。其中辑略是编辑凡例,说明了其他六略的意义与学术源流,相当于全书的概要。其余六略分类著录各种图书。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是介乎正史和小说的稗史,由东汉赵晔撰写而成。它讲述了春秋吴越两国的历史史事,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但它的叙事风格却不同于正史的严谨,成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吴越春秋》的基本人物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所叙述的是吴国打败越国后,勾践怎么被关在吴国卧薪尝胆,之后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利用美人计亡了吴国。最后范蠡发现越王只可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在劝文种离开的同时,与红颜知己西施乘小船离去,并改名为陶朱公经商致富,成为历史名商;而没逃走的文种果然被越王杀害。《吴越春秋》虽被《四库全书》列在史部,但却比一般的史书更富于情趣,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

《盐铁论》

《盐铁论》是记录西汉“盐铁会议”的史书,作者桓宽。西汉初期,冶铁、煮盐、酿酒等行业归国家垄断经营,久而生弊,激起民怨。昭帝始元六年(前81),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60余人,商讨盐铁专卖政策等时政。在这次会议上,霍光与桑弘羊两方代表就是否改变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桓宽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成书,就是《盐铁论》,成为研究西汉经济思想的重要文献。

《忠经》

顾名思义,《忠经》就是讲述忠德的书,两汉时期马荣著。《忠经》仿照《孝经》的体例而作,分为天地神明、圣君、冢臣、百工、守宰、兆人、政理、武备、观风、保孝行、广为国、广至理、扬圣、辨忠、忠谏、证应、报国、尽忠等18章,系统地讲述了忠对不同等次人的忠心要求,与《孝经》一起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忠孝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流传很广。《忠经》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忠德观念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则,如“善莫大于忠,恶莫大于不忠”、“仁而不忠则私其恩,知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等等。《忠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忠德的主要内容,是国学启蒙经典之一。

《素女经》

《素女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性学著作,完成于战国至两汉之间,魏晋时期在民间流传并得到修改,作者不详。素女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加载的一位性爱女神,在传世的房中术著作中常被提起。传说她在远古黄帝神话时代就经常和黄帝讨论男女性交问题,并传授给黄帝房中术。汉朝的张衡在他的《同声歌》一诗中写到:“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以讲述男女新婚之夜的周公之礼,说明这时候素女的影响已经进入民间。《素女经》提出了较系统的房中术,认为男女欢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行为,压抑性欲反而影响身心健康,但凡事皆有度。《素女经》还阐明了男女双方的性心理,指出性心理对性交的重要性。总之,《素女经》是一本全面和系统地论述房中术的古代性学著作。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在数学方面,书中主要讲述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勾股定理的运用,及复杂分数的计算问题;在天文学方面,《周髀算经》主要介绍了“盖天说”和四分历法等内容。由于年代久远,历代不少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以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最为著名。《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内容丰富。《九章算术》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方田,讲述田亩面积的计算;第二章为粟米,讲述谷物粮食按比例折换的方法;第三章为衰分,讲述比例的分配;第四章是少广,讲述已知面积或体积,求其一边长和径长问题;第五章是商功,讲述土石工程、体积的计算;第六章是均输,即如何合理摊派赋税;第七章为盈不足,即双设法的问题;第八章是方程,即解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为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各种问题。《九章算术》中涉及到的文体都是与生活实践及生产方面的数学应用问题,其分数运算问题、盈不足的算法、负数概念及其运算方法的提出等,都是当时世界数学界的奇迹。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爰书

爰书是战国至秦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记录着囚犯的供辞,是整个司法审判过程的笔录。司法机关在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机关、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后来爰书成为判决书的代称。

《后汉书》

《后汉书》由南朝范晔所撰,所记载的历史承接《汉书》,自公元23年王莽灭亡,至汉献帝二十五年禅位于曹丕(220),记载了东汉190多年的历史。自《后汉书》问世,就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努力贯彻“正一代得失”的历史使命,着力探讨东汉的社会问题,在《史记》和《汉书》体例的基础上根据东汉的社会特点,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七类列传,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传人物,其中后六类为后世多数纪传体史书所承袭。《后汉书》在对类传的设置、对纪传体断代史的完善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后汉书》基本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的观念,它赞美贤达忠义,鞭挞奸佞邪恶,对外戚和宦官穷奢极欲、祸国殃民的暴行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后汉书》的文学成就

《后汉书》的文字优美流畅,热情奔放,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同《史记》一样可作为传记文学欣赏。在人物塑造方面,《后汉书》运用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方法来撰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如舍生取义的李膺、隐逸放达的严光、作威作福的外戚窦宪、祸国殃民的宦官单超等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另外,在语言的应用上,骈俪化与韵律感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散文色彩;在塑造人物及评比历史时,带有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文章更生动。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系统分析和考究字源的字典,由东汉许慎(58—147)编著而成。这本书始作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成书于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历时22年,共收字9353个。该书按文字形体和偏旁结构,分列540部,首创不受排编法;用六书理论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保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保存了汉以前的古训古音,即为古文字学、汉语词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资料。这本书原本早已失传,现在的传本为北宋的徐铉和五代徐锴的两种整理本。

《论衡》

东汉前期荒诞迷信思想严重,专门伪造神秘预言的谶纬学说和宗教化庸俗化的今文经学盛行。王充的《论衡》就是在对生活常识的推理上批判这些妖妄无据的迷信。为了打破汉王朝妖妄荒诞的统治学说,《论衡》还提出了元气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因此《论衡》一出版,就遭到统治者的压制,禁止流传而长期被埋没。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又称《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方儒家经典石刻,也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著名的碑刻,传说是东汉蔡邕历经九年以隶书体写成。《熹平石经》共刻有《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仪》、《论语》等儒家经典,共计64石、200910字。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土,据说现只幸存8000多字。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初为骚体,形式类似《楚辞》。枚乘作《七发》后,散文化的新体赋形成。汉赋一般有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三部分组成,在描述上多以丰富的辞藻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歌功颂德,只结尾处略述讽谏之意。在分类上,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言华丽的长篇巨制被称作大赋,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是大赋的代表作家;而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被称作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擅长这种赋体。

《两都赋》

两都,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两都赋》就是班固歌颂两汉都城的大赋。西都长安的关山之险要、宫苑之广大和物产之繁盛;东都洛阳的繁荣、光武帝建都洛阳修文德、亲远人的盛况等,都是《两都赋》歌颂的内容,东汉建都洛阳和光武帝复兴汉室的功绩尤其是作者歌颂的对象。全篇气势宏大,条理清楚,说服力强,是东汉大赋的代表作。张衡的《二京赋》和左思的《三都赋》均受其影响。

乐府

乐府本来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最早建于秦代。后来到了汉朝,汉武帝建立了规模更大的乐府机构,它主要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的音乐,还监管采集民间的诗歌、乐曲。之后就把采集来的诗歌称为乐府。魏晋六朝到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成为乐府。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等所作的则称为“新乐府”。宋代以后,乐府又作为词和曲的别称,如《东坡乐府》是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集,《康熙乐府》是一部散曲戏剧选集。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主要内容是,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焦仲卿和刘兰芝被逼自尽。全诗通过记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对人们的摧残,表达了青年男女追求幸福婚姻的美好愿望。《孔雀东南飞》叙事手法多样,内容曲折生动,是乐府诗中的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乐府中无名诗人的代表作,对魏晋之后的诗歌影响很大。该组诗由南朝萧统从流传无名氏《古诗》中选录,诗文的句首为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中国诗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被誉为“五言(诗)之冠冕”。

《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