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碧水蓝天畅想曲
5240800000013

第13章 “光灰”变奏曲(2)

有专家算了一笔账,现在恢复一个开山塘口的投入,是过去一个开山塘口产生效益的十倍甚至几十倍,而恢复生态需要更长的时间。黄荆山15个塘口生态修复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高度通常在90米以上,坡度多在75至90度,岩石在夏季的极端气温高达80℃,水源匮乏,植物难以生存。在岩石上植草种树的难度不亚于在荒漠上,而且成本太高。市林业局估算,15个塘口前期修复要花费6000万元。

一定要偿还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开山塘口治理的决心,出台了《关于开展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生态修复工作的意见》,要求扎实开展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生态修复工作,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去年10月份,专门成立了黄荆山开山塘口生态修复指挥部,由市委书记王建鸣担任政委,市长杨晓波担任指挥长。

市林业局作为统筹协调黄荆山开山塘口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之一的单位,对位于胡家湾面积近23000平方米的4号塘口先行展开试点。更重要的是,林业局研究探索出一条可行性较高且造价较低的新路子,即采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塘口底部设置挡土墙,挡土墙内移装客土,对土壤实施配方施肥;在挡土墙两端设置蓄水池,通过渗灌的方式不断给植物供水,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在植物的生长期铺设遮荫网等设施,降低植物生长的局部温度,帮助植物安全度夏,促进植物生长;最终通过3至5年的精心养护,使塘口掌子面基本呈现绿化效果,让这些不毛之地重披绿衣,山体容貌将在不久后得到全面恢复。

随着气温回升和雨季的到来,绵延在黄石市中心城区南侧的黄荆山脉发生了市民期盼已久的奇妙变化,山体上原本寸草不生的多个开山塘口开始焕发绿意。几十年裸露的岩石上,奇迹般地长出了绿芽、绿叶。接力“垦荒”,终于唤醒了这座“斑秃”多年的青山。看着满眼春色,群众的脸上洋溢出欣慰的笑容。

6

有这样一座矿山,因为石头而奉献,也因为石头而歌唱。

大冶铁矿,位于黄石市的西大门,从公元226年至今已有1780多年的开采冶炼史。从孙策筑炉、岳飞锻剑,到张之洞办洋务建厂,盛宣怀成立汉冶萍公司,再到现代的大冶铁矿开采,是我国矿冶文明的“鲜活史书”。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重建大冶铁矿,并以此为原料基地,兴建武钢。1952年,我国在这里组建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进行铁矿资源勘探,累计探明资源储量铁矿1。6亿吨,铜矿67万吨,金矿40吨。到1980年,大冶铁矿作为我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中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实际采选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被誉为“武钢粮仓”,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过的唯一一座铁矿山。

然而,经过5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到本世纪初,其铁矿资源保有储量已不足3000万吨,被国家列为“危机矿山”。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经过1780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一个巨大矿坑:东西长2000多米,南北宽900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形成落差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边坡,被称为“亚洲第一采坑”。这个采矿场曾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从1890年至2000年的百余年间,从该矿坑中剥离的岩石就达3。6亿多吨,若将这些岩石铺成标准路基,可环绕赤道一圈多;累计采出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等。若把采出的铁矿全部轧成钢轨,可铺设220余条京九铁路;若将生产的矿山铜制成工业常用电缆,则可从地球牵至月球……由于长期的采矿作业,这里的地质构造、地面植被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加上矿坑边坡又高又陡,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2000年,东露天采场闭坑之后,如何防止和减少矿坑滑坡等地质灾害,并充分利用好这“亚洲第一采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个见证中国矿冶文明千年历史的“亚洲第一采坑”,差一点沦落为“垃圾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武汉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该市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多,生活垃圾也随之不断增加,如何处理这些不断增加的垃圾成为了武汉市的一个难题。于是,一些专家学者提议:从武汉前往黄石大冶铁矿拖运矿石的列车往往是空列,可利用这一运输线,将武汉的固体垃圾运至此处,填埋于这一大坑之中;若将这个“亚洲第一采坑”改造成垃圾场,按每年填埋垃圾200万吨计算,武汉可用上100年。这样,不仅解决了武汉的垃圾处理问题,也能够实现矿坑回填,减少矿区的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这一提议在黄石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直以来,大冶铁矿的工人们有着一个朴素的想法:这个采矿大坑是几代矿工创造的人间奇迹,应该让更多的人见证。

“亚洲第一采坑”不仅是我国千年矿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我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世界矿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对要将这一千年古矿坑改造成垃圾处理厂的想法和建议,他们“无法接受”。为此,他们向当地相关部门提出了反对意见。

“垃圾场风波”最终风平浪静了,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个亚洲最大的采坑呢?大冶铁矿决策者们开始探索合理利用“亚洲第一采坑”新的途径。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在国际上有着许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成功的著名例子,以前许多的采煤、纺织、蒸汽机制造等工业中心都成为了极有潜力的旅游资源。如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亨利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废弃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蒂森钢铁公司成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等。再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疏芬山,也是在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淘金城遗址上重建而成的旅游点,可以让人感受和见证“活生生”的工业历史。

受此启发,矿山人立即着手整理和发掘大冶铁矿的矿冶文化。经过多方调查和考证,他们发现大冶铁矿是个有着千年矿冶文化的世界著名的铁矿重地:是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是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张之洞创办洋务企业唯一保留下来、仍在正常运作的一家;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过的唯一一座铁矿山;是中国第一批女地质队员诞生的地方;是中国最早聘请外国专家运用地质科学勘探发现的大型铜铁矿床;1923年,大冶铁矿矿工举行的下陆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以胜利结束的大罢工;是见证日本军国主义掠夺中国矿产资源的第一家铁矿山……2005年7月23日,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珍稀级的矿业地质遗迹,“亚洲第一采坑”公园项目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组织的评审,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矿山公园。

申报国家矿山公园成功后,大冶铁矿立即开始投资公园内景点规划和建设。2006年2月,公园建成中国第一家铁矿山博物馆——大冶铁矿博物馆。2006年10月,公园标志性建筑——中国最大的毛主席石雕像落成。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个以“汉冶采坑观光区”和“复垦生态观光区”为核心景区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于2007年4月22日正式开园。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以其独特的矿业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开园首月即有30余场次大型会议代表来此参观,引发了该地会务旅游的热潮。开园三年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吸引了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成为黄石工业旅游的“领头羊”。2010年2月,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成功晋级4A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今年,大冶铁矿启动二期建设,目标直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经建成跨度446米的华中第一长“天坑飞索”,至地层138米深处的井下探幽体验矿工生产游正式开放,地矿小火车采坑环游、复垦林野战宿营、地下探险寻宝等游乐正在建设之中,九条工业旅游线路也已新鲜出炉。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从一个铁矿采坑变成现在的国家矿山公园主景区,“亚洲第一采坑”向人们昭示着一个环保理念与经济效益如何走向双赢的“传奇故事”。

7

在石头上种树是大冶铁矿人创造的又一项世界奇迹。

在离大坑不远的复垦生态观光区,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刺槐林和满眼醉人的绿意。然而,二十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连片废石排放场。开山采矿曾经让这片山峦一片荒芜。大冶铁矿在新中国成立后,开采量骤增,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因露天采矿,大冶铁矿排放出3亿多吨的废石,形成了占地面积达400万平米的废石场,且所排废石多为大理岩、闪长岩等坚硬岩石,这些岩石的块径多在0。2至1。2米,石质硬度大、难风化、不保水、难固氮,不具备植物的生长条件,普通植物难以生长。长年累月堆放废石导致该地出现了大面积寸草不生的连片废石场,原本冰冷的石头,在寒风中,更显寒意。更为糟糕的是雨天,雨水冲散沙石,堵塞道路,让行人望而却步。

“要改变矿山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必须在废石场上植树,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面对此情景,大冶铁矿的创业者们在思考。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大冶铁矿陆续投资几千万元,并联合相关科研院所,成立专业绿化队伍,积极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通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攻克了硬岩条件下耐旱、耐贫树种的选定难关,成功探索出了在硬岩废石场不覆土条件下种植刺槐等树木的办法,并开始对已成形的废石场进行绿化复垦。

近二十年来,该矿每年组织数千人上山植树造林,出现了“父子兵”“娘子军”“白发团”等志愿服务者队伍,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大冶铁矿的东露天采场、洪山溪尾矿坝等五个绿化复垦基地已是林木扎根,绿树成片。昔日的废石堆放场变成了面积相当于10个天安门广场的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创造了“石头上种树”的奇迹。

走进这片初夏的浓郁绿色,就走进了惬意的凉爽。树下,十多头牛正悠闲地吃草;林中,鸟儿在清脆地歌唱……谁能够想到,眼下这生机盎然、万物和谐的森林,原来竟是堆砌了3。7亿吨坚硬岩石的废石场。

同时,大冶铁矿大力实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兴建了尖林山公园、选矿厂区花园、球团厂沿坡景观带等多处各具特点的新景点;在主要干道上形成了以香樟树、桂花树为主的“八大绿荫带”,矿区范围内种植乔灌木16万株、种植绿篱7000米。今年该矿又拆除各类建筑物4000平米,厂区内共植乔灌木9422株、藤本植物210株、绿篱400延米、种植白三叶草4000平米。其中百花园栽种乔灌木1122株,矿山公园8300株,使矿区绿化朝着美化、香化、彩化、公园化的方向发展。

就这样,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同时,复垦林吸收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每年还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进一步改善矿区的空气质量。

矿山公园的发展理念,也启发了当地农民。随着公园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前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瞅准这一机会,开始建设起生态旅游度假村来。

如今,大冶铁矿设立地质环境展示区、采矿工业博览区、环境恢复改造区三大板块和九大核心景区,并建立起以保护主要景观、山体、水源、植被为主的三级保护区。据专家预测,公园建成后可逐步实现滚动开发,达到以游养游的良性循环,对促进矿山经济转型,加速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为此,大冶铁矿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冶金绿化先进单位”“国家环保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花园式工厂”等荣誉称号。

今年,大冶铁矿投资500万元全面启动矿山公园周边2000亩荒山绿化工程,石海绿洲的壮丽景观已经出现在人们眼前。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是希望的颜色!矿山人长期致力于改善环境、治理环境、修复环境,全力打造“森林化矿山”,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矿工们这样描述矿山环境的变化:“彩砖铺上山,路宽心也宽,石海变绿洲,春色染矿山。”大冶铁矿这座百年老矿正向着环境友好型企业高速迈进,和谐的歌声唱响矿山、飞出矿山……8

弹指一挥间,2010年8月,黄石迎来了建市60周年的喜庆日子,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即将胜利开幕。

从“光灰”走向“光辉”,黄石这座以灰多闻名的城市传出令人欣喜的消息:连续4年,黄石市达到或优于二级以上的优良天气都在300天以上;2005年,黄石“环磁湖”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又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全省唯一得到两项殊荣的城市;2007年,黄石还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8年,黄石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首次出现双降,超计划完成湖北省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任务,被湖北省授予年度“减排功臣”称号并予以重奖。2009年,黄石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318天,创历史同期最高,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1%;流向市区怀抱的磁湖污水全部截流。这标志着黄石终结了“三个历史”: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结束了能耗持续攀升的历史,结束了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

黄石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四城同创”为载体,大力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着力实现从“光灰城市”到“宜居城市”的转变。

如今的矿冶名城,已然是“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眼下,黄石人不经意间发现:夏天穿白色T恤的人多了起来,穿皮鞋也不像以前那样天天要擦了……2010年春天,在黄石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黄石市人民政府又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奋斗目标,紧密围绕城市和谐发展,加强污染防治,强化环境管理,推进结构调整,狠抓降污减排,增加环保投资,加大水质治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位,缔造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城市形象。

“矿冶文化名城、生态园林黄石”正迈着坚定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如果把黄石的发展历史比喻成一首宏伟的交响乐曲,那么那些来自古代的音符只是它的序曲,而更加激动人心的华彩乐章已经奏响,它还将继续走向高潮,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