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中也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齐景公在位期间,特别喜欢修建亭台楼阁,以游玩观赏;喜欢穿戴华贵奇异的服饰,以图新奇和开心;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晏婴做景公的相国时,则用俭朴简约的生活约束自己,希图以自己的行为来劝谏景公,景公多次给他封赏,都被他拒绝了。景公很尊重晏子,不忍心他过平民一样艰苦清贫的生活,有一回,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不在家的机会,就给他建了所新房子。谁知晏子一回来,就把新房子拆了,给邻居们建房,把因给他建房而迁走了的邻居们请回来。景公知道了,很生气,说:“你不愿打扰百姓邻居,那么替你在宫内建一所住房行吗?我想和你朝夕相处。”晏子一听急了,对景公说:“古人说,受宠信要能知道自我收敛。您这样做虽然是想亲近我,但我却会整天诚惶诚恐。我一个臣子怎么能这样做呢?那只会使我与您疏远开来。”景公无法强求,只好退一步说:“你的房子靠近闹市,低湿狭窄,整天吵吵闹闹,尘土飞扬,不能居住。给你换一个干燥高爽、安静一点的地方总可以吧?”晏子也不接受,他连忙辞谢,说:“我的祖先就是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我能继承这份遗产,就已经很满足了,而且这地方靠近街市,早晚出去都能买到我所要的东西,倒也方便。实在不敢烦扰乡邻而另外再建房子。”景公听了,笑着问:“靠近街市,那你一定知道东西的贵贱,生意的行情!”“当然知道。百姓的喜怒哀怨,街市货物的走俏滞销,我都很熟悉。”景公觉得有趣,随口问道:“你知道现在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那时,景公喜怒无常,滥施刑罚,常常把犯人的脚砍下来,因而市场上有专门卖假脚的。晏子便想趁机劝谏景公说:“据我所知,目前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假脚,价格最贱的是鞋子!”
“真有意思,这是为什么呢?”齐景公对晏子的回答感到意外,便不解地问道。
“唉”晏子长吁了一口气,凄楚地说:“只因为现在刑罚太重,被砍去脚的人太多了,所以鞋子没人买,假脚却不够卖!”
“噢”齐景公半天说不出话来,脸上露出哀怜的神色,自言自语地说:“我太残忍了,我对老百姓太狠心了。”于是,第二天就向全国发出了减轻刑罚的命令。
另外还有一次,齐景公让养马人给他养一匹他最喜爱的马,不料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让人拿刀要把养马人肢解掉。这时,晏子正好在景公面前,见左右拿刀进来,便阻止了他们,问景公道:“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上哪一部分入手呢?”一听这话,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尧和舜都是古代明主,他们从来不用酷刑。便下令不肢解,而是把养马人交给狱官处理。晏子又说道:“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死了,请让我数数他的罪状,好让他明白犯了什么罪,然后再交给狱官。”景公说:“可以。”于是,晏子就数落养马人说:“你知道你有三大罪状,应判死刑。君王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这是死罪之一;你把君王最爱的马养死,这是死罪之二;你让君王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知道了肯定会怨恨国君残暴,诸侯们听到这样重马轻人,肯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甚至加兵于我们。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百姓积下怨恨,让我国的国势被邻国削弱,这是死罪之三。你有这三条应判死罪的原因,就把你交给狱官吧。”景公听了晏子的这些话,猛然醒悟,赶紧说:“放了他吧,不要为此而坏了我仁义的名声。”
这个事例进一步说明聪明的人总是直话不直说,说话会拐弯儿,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晏子如果直接向齐景公建议减轻刑罚,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很可能会引起齐景公的不悦,到头来事与愿违,后果也很难设想。
4.学会少说多听常点头
“少说多听常点头”就在于顺着客观环境,避免突出自己,为的就是降低别人对你的可能的伤害。刚步入社会“少说多听常点头”是学习;中年时期,事业呈现往上的态势,“少说多听常点头”则可减少阻力;到了老年,事实上,老年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如缄默养气,并且“多点头”,鼓励年轻人,否则就无法获得别人的敬重,成了人人讨厌的老人了。
在对方陈述他们的观点、意见、看法和某种判断时,我们总爱否定他们,有时甚至会粗暴无礼地打断他们的话,说:“你说得不对”“不是你说的那样”“我不同意你的说法”等类似的话,这一下便产生了火药味,双方争辩起来,争吵起来,进而还会人身攻击和谩骂,搞得双方都很没趣。
有时对方说得并非没有道理,我们也受虚荣心的怂恿,故意不同意对方,抢着说出我们的“高”见,其实我们的“高”见未必高见,而是些很蠢的话,我们只不过是想在大庭广众面前出出风头罢了。如果我们肯稍微谦虚一点,把对方视为一家之言,然后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出发,谈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又何尝不是一家之言呢?客观地说,我们对人家的反驳或补充有时毫无必要,只是我们太爱表现自己了,太爱表达自己了,我们的那些意见,或许很愚蠢,很浅薄,我们不知道这些,却把它们说得义正词严。
有时我们完全是出于心里别扭,想干扰对方,说出一些莫衷一是的言辞,我们并不想讲道理,只是不愿意赞同对方罢了。我们这种行为,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为着这种无谓的东西,我们失去了很多难得的朋友和机遇。其实我们对人家的这种否定和责难,除去事情自身完全没有意义外,对我们自己也毫无益处,我们在否定和为难别人时,我们也被否定了、为难了。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为自己制造的这种晦气太多了。
我们完全可以十分大方地肯定对方,学会点头称“是”。我们可以欣赏对方的观点、辩词和立论,想想它们有哪些合理、可取、于我们有益的地方。如果实在没有合理的地方,甚至一无是处,我们也完全可以只当听听“故事”就作罢,而不必在言辞上较劲认真,这在很多时候是无益的。
认真地倾听对方,多点头认可,不仅会使我们谦听受益、启悟智思,还会使我们多交朋友,在其他方面受人实惠,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比方,你可以这样试试,一边认真地倾听着,一边点着头,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等。只要认真地倾听,就会使对方感觉很好,他的内心也会因此而温和起来。顺着人家的话说,肯定人家的道理,这是人际交流中最基本的常识和技巧。据说老虎的毛要顺着摸,反过来理解,顺着摸老虎的毛,老虎也会驯顺。如此凶猛的动物,都能把它降住,可见“顺着摸”的厉害了。
如果你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纵然满腹经纶,大有主张,但是,你所有的不过是从书中得来的理论,对目前现实的社会却无多大的帮助。现实的社会富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是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的重要因素。社会的特殊性,必不包含在你所读的书本之内,书本上的理论,必不能适应社会的特殊性,你想专靠书本上的理论来认识社会、应对生活,绝不会收到丰硕的成果。你必须根据书本上的理论,再去做认识社会、应对生活的功夫,才能彻底明白现实社会的特殊性。
王辉是某企业的销售经理,她工作经历丰富,从业务员做到了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内深受老板的器重。她是如何实现这样的人生状态的呢?
当初从学校毕业后,王辉曾到广州一家做小家电的企业应聘。别人的自荐信写得非常动人,看起来能力非凡,但刚从学校毕业的她所拥有的资本只有一张还算可以的成绩单。因为企业急需用人,王辉同另外两名“优秀者”同时得到了销售业务员的工作。她干得很卖力,一段时间下来,并不被上司太看重的她却做出了骄人的工作业绩,老总认为她是个务实的人,一年不到,就升为部门经理。
别人问王辉,为什么她能如此一帆风顺,王辉解释说:“这其实都是靠少说多做得来的。招聘员工时,应聘者在自荐信中往往会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了博得上司的赏识常常会说起来头头是道,结果让上司对其充满了过高的期望值,一段时间下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让上司对其产生不满。但是少说多做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刚开始的起点会低一些,但你的工作成绩往往会在上司的意料之外,从而更易获得赏识,并得到更快的升职速度。”
一般年轻人一踏入社会,便处处碰壁,饱尝世态炎凉,再不敢有所云云,有所作为。究其根源,实在是由于过分信任书本上的理论,以为到处可通,而忽略了现实社会的特殊性,于是才有和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因此,当你进入社会以后,应该立即开始学习现实社会的特殊性,只要你虚心求教,随处留意,少说多听常点头,碰壁的事情自然就减少,遭遇的挫折自然就减轻,如此你的朝气才会得以保持,才能取得较丰硕的成就。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其实不论他人地位高下,知识深浅,但他的专业经验,总有一部分值得你去学习。向甲学习一些,向乙学习一些,把片段零星的认识,渐渐组织起来,连贯起来,整个现实社会的特殊性便真实地展现在你面前了。因此你对于任何人、任何事,要多用眼睛仔细地看个明白,精细地看、观而且察,必能有所得;你对于任何人、任何事,要多用耳朵来听,要悉心地听,才能“含英咀华”,才能“取精用宏”,得其精华,才是实在的宝贵收获。
“少说”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更可避免说错话,得罪别人;少说,你就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多听”,就是多听别人说,听别人的做事经验,听别人的人际恩怨,听别人话语透露出来的有关周围环境的讯息,别人说得越多,你知道的讯息就越多。“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在群体中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专注和尊重,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坚持己见。少说多听常点头,是一种处世良策,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少受一些伤害,多一些朋友。
5.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我糊涂,其实我不傻!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做个有心机的人,成功就会离你更近。
人生中,的确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尤其是个人的名利,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时太认真,反而害了自己,伤了别人。施点糊涂的“心眼”,为了长远的事业,受点委屈,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鲁迅先生曾专门著文一针见血的揭示
“那四个篆字刻得叉手叉脚的,颇能表明一点名士的牢骚气。”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什么,坚持着什么……”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醒不过了,正因为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装起糊涂来。自这四个字问世以后,有多少人已经糊涂过多少回合了,可达到境界的却为数不多。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人生中,的确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尤其是个人的名利,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顺其自然糊涂点,不丧失原则和人格。
有句话说“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不耍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商代末期,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日,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畅通,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
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问:“您怎么又这样快改变主意了。”隰斯弥答道:“谚语说,知道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田成子是有篡位野心的,如果我表现出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会有危险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所以我才决定不把树砍倒。”
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晋代人裴遐在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做客,周馥做东,裴遐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劝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所以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司马很生气,以为轻慢了他,就顺手拖了裴遐一下,结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其他的人都吓了一跳,以为这种难堪是难以忍受的,谁知裴遐慢慢爬起来,仍然坐到座位上,举止不变,表情安详,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王衍后来问裴遐,当时为什么表情没有什么改变,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糊涂。”
我们现在很多人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要剑拔弩张,不给一种说法就不罢休,结果是大家都不好收场,彼此成为仇人。记得有一个象棋摊,大家常常围在一起,观棋娱乐。一次两个年轻人为一步棋发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你说他是臭棋篓子,他说你是臭参谋,说着说着就打了起来。结果,一个头上开了一个洞,一个胳膊脱了臼,从此以后,成为仇人,见面彼此翻白眼。这就是不懂得装糊涂的缘故,人际交往需要在小事情上糊涂一些,不要太在意,不要太计较,这样,就能够彼此信任,互相包含,相互保持良好的往来关系。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学识、地位、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定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6.软磨硬泡,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