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才会赢
5236000000024

第24章 处世口才(2)

装作自己没把握,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别人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那就不会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

5.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身边缺少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他把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家乡伊利诺伊州从事律师职业。雷特请他到联盟俱乐部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到报社去玩玩。从许多电讯中,他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社论写得很棒,于是雷特请他再帮忙顶缺一个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留在纽约做了新闻记者。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求人办事儿的规律: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6.变相“要挟”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是个非常热心的教育家。有一天,她到附近的图书馆去,想借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书。她询问图书馆的管理员:“一个礼拜能否借20册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她:“一个人一次只能借走三册,这是无法通融的。因为要借书的人并不只有你一个人。”

这个老师听了这些话后,很激动地说:“我知道,那么,以后我每周都带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让他们每人都借一本。”原来很顽固的图书馆管理员听了她的话后,突然改变了态度,取消了原来的规定。

在这件事中,最令人痛快的莫过于,当幼儿园的老师提出要让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来借书时,图书馆管理员就打破了要遵守规定的规则。图书馆管理员虽然知道应该遵守规定,却很讨厌繁杂的工作,所以才突然取消规定。

为什么幼儿园老师能使这个固执的管理员改变他一贯的原则呢?主要就是潜在心理起作用。幼儿园老师采取的是声明“可以遵守规则”,但“我每周都带幼儿园的小朋友来给你添麻烦”的策略,这里有两种潜在心理:要遵守规则和讨厌太过于琐碎、繁杂的工作。管理员在权衡两者后,由于实在不愿意让每个孩子都来借书,使自己工作更复杂,所以只好违背规定。

机言巧语,灵活处世

随机应变是一个人灵活处世的好方法。它能化冲突为喜悦,变危机为幸运。无论是谁,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睿智,随机应变,用巧妙的语言缓和窘境,就是一种成功。即使在充满火药味的场合,也会成为最佳的缓和剂,帮助人摆脱困境。

清朝的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面对什么样的人物,他都应付自如,因此,深得“老佛爷”慈禧的喜爱。同时,李莲英也常常帮慈禧打圆场,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所以不断有戏班子进宫专门给老佛爷演出。慈禧喜怒无常,这些戏子都提心吊胆。演得不合她的胃口,他们便时刻有掉脑袋的危险;演得好了,老佛爷开心了,便赏赐他们一些小玩意儿,以示皇恩浩荡。

有一次,著名的京戏演员杨小楼率领他的戏班进宫给慈禧太后演出。这天,慈禧心情舒畅,看完戏后,把杨小楼召到跟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都赏赐给你,带回去吧!”

哪有赏赐糕点的,何况慈禧这人极为奢侈浪费,她一顿饭能吃200多道菜,可想而知那些糕点也绝不会少,杨小楼心想:这么多糕点,我怎么带回去呀?

于是,便赶快叩头谢恩道:“叩谢老佛爷,只是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

这话把周围的宫女、太监们吓晕了,按慈禧的脾气,赏赐你的东西你不要,还敢要求另外赏赐,这不是找死吗?可谁料想,这天太阳从西边升起了,慈禧心情非常好,不但没有发脾气,还温和地问了一句:“那你要什么?”

杨小楼又叩头接着道:“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也想给大家露一手,便让太监笔墨纸砚伺候。只见她大笔一挥,一个硕大的福字就写成了。

没想到的是,慈禧的这出戏却演砸了,她把福字写多了一点。慈禧身旁的一位宫女眼尖嘴快,马上告诉了慈禧:“老佛爷,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呀!”

杨小楼一看,确实是错了。这可怎么办?若是拿回去遭人议论,要是传到慈禧耳中,不知又有多少人要蒙受不白之冤。不拿吧,慈禧动怒,自己不会有好下场。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慈禧也觉得为难,确实是自己写错了,不想让杨小楼拿出去丢人现眼,但自己也无法开口要回来重新写。

这时,一旁的李莲英眼珠子一转,不慌不忙地走向前,笑呵呵地说:“老佛爷洪福齐天,她老人家的‘福’自然要比世人的多一‘点’了。要不怎么显示出她老人家的高贵呢?”

杨小楼一听马上会意,连忙叩首道:“老佛爷这万人之上之福,小人怎敢领呢!”

慈禧正愁没法下台,听这么一说,也就顺水推舟,笑道:“好吧,隔天再赐你吧!”

就这样,李莲英的一句话化解了慈禧的一次窘境。这样的奴才岂能不讨主人喜欢?

由此可见,要善于把握转瞬即逝的时机,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谓的随机应变应该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去灵活地改变做事的方法、形式,而不是去投机取巧。随机应变也不同于见风使舵,做人应该有原则。

送礼时巧说礼话

在某种场合下,我们求人办事往往离不开送礼。为了不使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送礼也就需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好的送礼语言不仅说起来动听,更能为你求人办事助一臂之力。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形象、生动的送礼语言:

1.把送礼的话头推到不在身边的妻子身上

比方说:“是啊,我也说,找您办事用不着拿东西,而我妻子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妻子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2.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您没关系,别说是来找您办事,就是不办事,随便来串门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吗?”

3.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老人身上

比方说:“你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你家大妈买的。大妈身体最近还行吧?……你方便时把东西给大妈拎过去吧,我就不再过去打扰她了。”

4.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办事的朋友身上

比方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客气。”

5.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可能存在的“有失”处

比方说:“你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能让你搭钱破费?这钱您先拿着,必要时替我打点打点,不够用时我再拿。”

上述几种颇有人情味的语言,对方听了,都会觉得舒服些,都会主动收下你的礼物,高高兴兴地为你去办事。这些堪称是经验之谈。

学会套近乎

“套近乎”是交际中与陌生人、尊长、上司等沟通情感的有效方式。套近乎的技巧就是在交际双方的经历、志趣、追求、爱好等方面寻找共同点,诱发共同语言,创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进而赢得对方的支持与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则通过套近乎而顺利达成谈判目的的轶事:

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总统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哦……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只注重实力,而阁下还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间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与纳赛尔合影留念。

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终于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做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为由,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奇效。日本议员先后五处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使纳赛尔从“不感兴趣”到“十分兴奋”而至“大喜”,可见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浅。

这位日本议员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有备而来,才能套得近乎,并且套得结实,套得牢靠。

搞好与老乡的关系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最起码可以为你在有求于人时提供一条“跑关系”的线索。

在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老乡取得联系的最佳方式是“同乡会”。在同乡会中站稳了脚跟,跟其他老乡关系处得不错,那就等于建立起了一个关系网。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个关系网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不容你有半点忽视。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各个集团为维护自己的势力,纷纷笼络老乡。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当时山西就流传出一句话:“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挂。”阎锡山重用五台同乡,山西省政府的重要职位大多被五台人占据。陈炯明是广东海丰人,他做了广东都督后,大用海丰人,省政府里到处都能听到海丰话。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他的金融系统重用山西人,理由则是“只有山西人会理财”……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也不可忽视老乡的作用。张某是个早年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游子,现在在异乡成家立业,家庭生活美满,但美中不足的是,张某一直为没回家乡而感到遗憾,心中常想哪怕在这里能碰上几个老乡也好。

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外几位老乡,筹划成立了一个同乡会,定期聚会,以加深感情,有什么事大家以后可多加照应。

张某一接到邀请,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同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成为“家”中的领导之一。

经过两年的时间,同乡会终于发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规模,张某也等于多认识了近500人。这些老乡,各行各业,贫穷富贵,兼容并包,用张某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都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而我也随时帮老乡的忙……”

正是因为张某充分认识到同乡会的重要性,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结交各式各样的老乡,才会有了这么大的一个关系网,这于己、于人又何止是些许的方便呢?

所以,结交好老乡关系,对于帮助我们办事成功,作用不可低估。

老乡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既然是同乡,当涉及到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子”内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既然中国人对老乡有特殊的感情,学会利用同乡关系,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更重要的是办事时能得到关照,万一自己在外面有什么麻烦,也可以有“征讨”别人的资本。

找准对方的突破口

一位语文教师,其弟因民事纠纷,别人要与之对簿公堂,这桩案子恰好由这位语文老师昔日的得意门生接手处理。一天晚上,这位老师前往学生家,希望他能念师生情义,将手腕往他弟弟这边扳一扳。

法官左右为难,一不能亵渎法律的尊严,二又不能得罪恩师。法官说:“老师,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您都是我最钦佩的一位语文老师。”

老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每个老师都有他的长处。”

法官接着说:“您上课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尤其是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一课,至今想起来记忆犹新。”

语文老师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我不仅用嘴在讲,简直用心在讲。薛蟠犯了人命案却逍遥法外,反映了封建官僚官官相护、狼狈为奸的黑暗现实。”

“是啊,护官符,使冯家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做主,凶犯薛蟠居然逍遥法外……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法官感叹地说,“记得当年老师您讲授完这一课后,告诫学生们,以后谁做了法官,不要做糊涂官判糊涂案,学生一直以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呢。”

这位语文老师本来已设计好了一大套说辞,但听了学生的一席话,就再也不好意思开口了,自动放弃了不合理的请求。如果只是僵硬地拒绝老师的请求,难免会引起老师的不快。这位法官正是找准了突破口,才能轻松地让老师放弃了徇私情的想法,并且表明了对老师的尊重。

逢人只说三分话

我们在社会中与人交往,不必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说出来。

一个社交老手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会认为他们很狡猾,是不诚实的。其实说话前先要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不是可以言谈的人,你说三分话就已经不少了。

科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才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将“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

即使词用对了,修饰程度不同,说起来分寸也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这些比较级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没听天气预报,即使听了,明天还没到,便不可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一个人的文章写得一般,客气地说也只能是“还好”,怎么能说“非常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