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能力强的往往都是口才很好的人,要想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必先练其口才。
能说会道好办事
谁都不是超人,谁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有求于人。
“求”有多种方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口头提出。但凡有求于人者,总希望被求者乐意答应自己的请求。生活中却不乏同样的“求”,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表述出来,所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可见求人还需巧开口。
1.替对方着想
有求于人时,不光要为自己想,还要替对方想一想,你提出的请求将会给对方造成哪些压力,可能存在哪些困难。这些难处,你说出来比由他本人说出来要好得多。“我知道这件事会给您添许多麻烦,但我没有别的门路,只能拜托您了。”这样说,较易使对方乐于为你做事。
2.充满自信
有求于人时,要充满自信,才能说服对方。为了使我们所说的话具有说服力,应该满心欢喜地盼望,并充满自信,切不可疑惧。
3.称颂在前
求人帮忙时,一般可先适度地称颂对方某一显著的优点。比如,称颂他乐于助人,称颂他有路子、办法多等等。真诚的称颂能够博得对方的好感,别人也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你。
4.切勿说“你也可以”
欲求别人时,切勿说“你也可以”。像“你也可以”这类话往往会令听者心生不快。善于说话的人,也总是避免说出“你也可以”这种带有次等意味的话语。
当你需要吩咐下属去办一件事情而这个人刚好正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你可以隔5分钟或10分钟,再把他叫过来吩咐工作,但决不可将对方当做替代品。要激起对方的荣誉心,如:“我认为这件工作还是由你来办最适合!”“如果是你来做,一定能够办得更好,现在你可以立刻着手去做吗?”
在家中,母亲要求孩子做家务事时,也要避免说出“姐姐不在,你来做也可以”,应该改口说:“你扫地很仔细,帮妈妈将客厅打扫一下好吗?”因为即使是小孩,也非常重视父母亲所给予的荣誉心及使命感。
5.给对方承诺
即在求助时许以互利的承诺,让对方觉得他的付出值得。求人时,别忘了表示愿意给对方某种回报或将牢记对方所提供的好处,即使不能马上回报对方,也一定会在对方用得着自己的时候鼎力相助。绝大多数被求者会对有这种意识的求助者多一份好感。
6.让对方无路可退
就是事先设计好交谈的语言,堵住对方的退路,使对方诚恳地接受你的请求。
有一次,某校针对学生流失严重的现象,计划召开家长大会。教务主任找到了书记,说:“我现在把工作向您汇报一下……其中我校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流失严重,这势必会带来不良影响。”书记接着说:“是啊,这个问题不可忽视,应该很好地抓一抓。”主任趁势说:“所以,我们打算马上召开家长会,请您在会上作作指示。”书记考虑片刻,便欣然答应了。后来,据书记讲,他本来已经有约在先,只是这事他不便推辞,只得舍彼求此。
7.真诚地“捧”对方
所谓真诚地“捧”并不是那种漫无边际、令人肉麻地吹捧,而是指恰到好处、实事求是地称赞所求的人。求人时,说点对方乐意听的话,尤其就与所求之事有关的方面顺便称赞对方,不失为一种巧妙求人的办法。
一位老师想请一位业余篆刻艺术家刻一枚印章。得知来访者的意思后,这位业余篆刻家笑道:“刻章啊,可以。不过现在是市场经济,请我刻印章是不是该付点钱啊?就便宜点吧,一个字100块。”虽是玩笑话,但这位老师也听出了篆刻家对经常有人请他刻章稍有抱怨之意,于是笑着说:“您这话可只说对了一半。要是能得到您刻的印章,理当付钱。可是,您刻的章何止一字100块呢?我要买其他东西,这家商店买不着可以换一家,可刻章除您之外别无他人可以刻出这韵味来,可谓是无价之宝,付多少报酬也不够啊。”几句话说得这位业余篆刻家心中欢喜,高高兴兴地为他精心刻了一枚印章。
8.运用商量式语气
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切莫武断地发布命令,用婉转的商量的口气,效果会更好。
比如,妻子从单位回来,对正在看书的丈夫说:“今天我想加班做件衣服,你能不能去接孩子,再做做饭?”这种尊重对方的商量的口吻,对方是很乐意接受的。
这样说,不但达到了目的,而且使彼此关系和谐融洽。然而,如果使用命令、强硬的口吻,一定会引起争吵。
从人们的接受心理看,人们对平等商量、诚恳请求有一种天然的妥协性;而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命令口吻,最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协商语气比起命令口吻更容易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在同事、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采取这种方式。
9.用激将法作最后一击
当你遇到某个棘手的难题,只有某人能解决得好,但偏偏他又不大听你的话,你只有用激将法作最后一击。
一个人想推销自己的书,就找朋友帮忙。看准了对象,登门第一句话就说:“伙计,你的朋友不少吧?你有能力帮我销20本书吧?”然后用探询的眼光注视着他。见他犹豫,又补充了一句:“如果你朋友少,无力帮忙,我就只好另找乐意帮忙的朋友了。”听了这话,那位朋友一拍胸脯就答应了。这种方式只针对那种心直口快、好胜心强的人。
以上,我们分析了交谈中向别人提出请求时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显然,通过这些方法能达到两个目的:一能避免出现提出请求却遭拒绝的难堪,二能促使对方接受请求。达到这两个目的,就是上乘的成功。
借东西的技巧
向同事或朋友借东西,这是每个人都可能碰到的事。但是,由于借东西时所用的语言不同,其结果必然大不相同:有人满载而归,也有人空手而返。借东西时,应当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
1.不要用“肯不肯”发问
如果这样问,可能会使被借一方感到不快。因为,“肯不肯”包含两重意思:肯或者不肯。而后面一层意思明显地表明了你对别人的不信任,容易使人产生误会。即使你借到了东西,主人也未必是心甘情愿借给你的。
2.求借语言因人而异
一般朋友,关系平常,不妨先试探一下,然后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向好朋友借东西就不一样了,完全可以随便一些,知心朋友更应直截了当,以免让对方感到你“虚伪”。
比如借钱,老朋友之间可以这样说:“这两天手头紧,借点钱用用!”若是一般朋友,你不妨这样说:“唉,这几天花钱真多,买这样又买那样,到月底还有十多天,这日子过得真紧!”如果对方也大谈钱如何如何不够用之类的话,你就不宜开口提要求了。因为,对方的意思很明显:他不想借或真的借不出。若朋友能悟出你的意思,主动提出帮助你,那你再说借款数字。
3.借物不成也要注意礼节
许多人借东西时,一般能够使用商量发问语,诸如“你的××东西,借用一下可以吗”之类,但如果对方婉拒后,有些人往往“噢”的一声拔腿就走。这一举动常令对方感到不快,因为他会误以为你借物不成顿生怨气。所以,即使借物不成,也应道一声“没关系”,对方会因你的谅解而欣慰。
4.告诉归还时间
这样,对方才会乐意借物于你。因为不愿借物的人大都是因为怕对方不能速还或者损坏。所以,向人借东西,除了精心爱护他人物品外,还要尽可能早一些归还。而借物时便告知对方归还时间,这样就会缓解借物时对方的心理负担。因此,即使对方说“唉,你说到哪里去了!”,你仍然别忘了说上一句“几天后(或几小时后)一定还你!”然后,一定要守信,为下次办事奠定基础。
酒言酒语办大事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学会巧妙利用酒桌求人,即使天大的难事,也会化难为易。因为酒桌是将陌生人变为挚友的纽带,也是办事的极佳途径。
抗战前夕,蒋介石派他的侍从晏道刚到驻扎在陕西的东北军任参谋长,可实际上却是去西北当监军,督促“剿共”。
晏道刚俨然以蒋介石的化身自居,趾高气扬。对此,东北军将领甚是反感,却又敢怒而不敢言。
在一次晏道刚出席的宴会上,正当大家尽情欢娱、举杯畅饮时,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连喝两口酒,把酒杯往身后一掷,前仰后合,一副醉态,这位军长正是王以哲。
他推开搀扶他的人,醉醺醺地说:“不要拉我,让我讲几句话……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这次到了西北,辗转数千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去的愿望!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都没有。张学良副总司令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特支费才10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一个师长,真令人悲伤啊!”
王以哲说着号啕大哭,泪流满面。在座的东北军将领无不感到悲痛和义愤,而晏道刚坐在席位上十分尴尬,不知所措。
在回家的路上,王以哲突然问随从:“你看我这出戏,演得怎样?”
随从先是吃惊,而后恍然大悟,说:“好,好得很,不但代表我们东北军慷慨陈词,也代表张副总司令倾吐出无法说出的心里话!”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以哲并没喝醉,只是借酒撒疯,说话给晏道刚听的。
他把长期积在东北军官兵心中的郁闷,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前途的担忧,一股脑儿地发泄了出来。
这些话,在国民党统治下,是“犯禁”的,在其他公开场合绝对不敢说。然而,王以哲利用酒席这个特殊的场合,不但说了,而且把对方置于有口难辩的境地。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酒桌办事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话反说
你求人时说话比对方有气魄,正话反说,收到的效果是迅速而又圆满的。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争得中原霸主地位后,逐渐自大起来,并且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没有当年争夺霸权时的那种锐意进取精神了。
一次,楚庄王得到一匹身躯高大、色泽光鲜的骏马,心里高兴极了。从此楚庄王便一心扑在这匹马身上,每日嗜马如命。不料事与愿违,没过多久,这匹马便死了。楚庄王非常痛苦,为了表达他对爱马的真情,决定为马发丧,金殡玉葬,以大夫之礼葬之。
楚庄王的决定一发布,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许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谏,但楚庄王主意已定,谁也无可奈何。正当群臣摇头叹息之际,突然从殿门外传来号啕大哭之声,楚庄王惊问是谁,左右告之是侍臣优孟。楚庄王立即传令优孟晋见,问道:“爱卿,何故大哭?”
优孟一边抹眼泪,一边哭哭啼啼地说道:“堂堂一个楚邦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大王将自己所爱之马以大夫之礼下葬,不但不过分,而且规格还低了。我请大王应该将爱马以国君之礼葬之,赐以玉雕棺材,好木头做的棺椁,而且要全国老幼抚土掩埋,通知邻国来吊唁。这样让诸侯们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马而轻于人,这不是很明智的举动吗?”
优孟的话音刚落,群臣一片喧哗,以为优孟之说,十分荒唐。楚庄王却沉默不语,细细品味优孟话中的真意。寻思良久,低着头慢慢地说:“我说以大夫之礼葬之,确实太过分,但话已传出,现在能怎么办?”
优孟一听,马上说道:“我请大王将死马交给厨师,用大鼎烹饪,放上调料,煮熟后,马肉让群臣饱餐一顿,马骨头以六畜之礼下葬。这样,天下人以及后世就不会笑话您了。”
楚庄王找到了一个台阶下,群臣大吃了一顿马肉,事情也就此了结了。优孟的一席话,劝阻了楚庄王荒唐的行为,但是为什么其他的大臣劝谏不成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心有余而“口”不足。
优孟因侍奉楚庄王多年,深谙楚庄王的性情,知道此时忠言直谏是行不通的。在获悉群臣劝谏失败之后,采取一种“正话反说”的策略,先顺着楚庄王之意说下去,自然地在依从中露出揶揄、讽刺之意。先指出楚国是个实力雄厚的国度,无坚不摧,任何事情都办得到,应该以人君之礼葬马。这些话在楚庄王听来自然舒服,甚至感谢优孟对自己爱马之情的深刻理解。这样一步一步说下去,楚庄王也不是傻瓜,当然懂得其中的真正意思:大王以国君之礼厚葬爱马,这着实是“贵马”之举,但是在它的反面是“贱人”的意思。优孟正是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从称赞、礼颂楚庄王的“贵马”精神,从而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却又正是劝谏的真意——讽刺楚庄王“贱人”的昏庸举动,从而把楚庄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头,改变自己的决定。
托人办事的技巧
托人办事毕竟是件难事,但如果掌握了技巧,也就容易了。
1.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介石发难。可在对方没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立刻说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2.借轻松幽默的玩笑话说实事
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所以当我们碰到庄重严肃的话题时,最好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年轻打工者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20%和30%。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年轻人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年轻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若干条理由,岂不大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3.绕个弯子套对方说话
有的时候,一些话自己说出来会显得尴尬,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策。
李某准备借助于好友张某的路子做笔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张某的第二天,张某暴病身亡。李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张某的家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李某是这样对张夫人说的:“真没想到张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张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其实他明知张某的妻子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不熟悉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张某的妻子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了,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4.用商量的口气
以商量的口气把要求办的事儿说出来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如:“能不能快点把这事儿给办一下?”“这事儿给办一下是不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