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说才会赢
5236000000015

第15章 社交口才(1)

社交离不开口才,口才决定社交能力。

打破初次见面的沉默

初次见面,人们很容易先入为主、评判他人,所以我们应尽量用和善的语言和对方交谈。而问候语则是我们的首选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朋友之间,一句问候语往往包含了三种含义:我把尊重送给你;我把亲切感送给你;我十分珍惜我们的友谊。当我们把这三样礼物通过一句问候语送给对方时,热情、开朗、风度以及涵养就自然表现出来了。

西方有位文学家说:“只要热情犹在,哪怕青春消逝。”所以西方人见面时总是满面笑容地彼此问候:“你好吗?”、“早啊!”此类的话。而类似的问候语,能够使我们和他人之间产生和谐、友善、热情和尊重的气氛,就像“请”、“谢谢”、“对不起”一样,都能显示语言调适心灵的乐趣,显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与人为善的功能,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略它们的作用。

由于两人初次见面,对彼此都不太了解,往往陷入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这时我们不妨以一些寒暄语为开头,比如:“天气似乎热了点!”或者“最近忙些什么呢?”等等。虽然这些寒暄语大部分并不重要,然而,正是这些话才使初次见面者免于尴尬的沉默。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从对方的行动谈起。

例如:看到对方下班,可以问一句“下班了?”

从天气谈起。

愉悦的态度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询问对方的工作进展、身体状况等。

例如:“这一阵工作忙吗?”“快毕业考试了吧?”“你看起来神清气爽,是不是有喜事呢?”

寒暄语的运用就像一把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它可帮助你和他人顺利地谈话,但有几点必须注意:

首先,寒暄语要适当。

有一则小故事:小张和小赵是好朋友,有一次小赵得罪了小张,两人陷入冷战。两天后,小赵觉得对不起小张,于是决定向小张道歉。

这天,小赵在路上碰到小张,赶紧上前笑嘻嘻地说:“你吃饱了吗?我请客。”

小张一听,没好气地说:“你瞧我刚从小吃店走出来,竟然还问我有没有吃饱,你这不是白问吗?”

小赵顿时感到十分难堪,此后两人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的小故事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当你在使用寒暄语时,应该注意它是否与时间、场合相适应,以免弄巧成拙。

其次,在寒暄语中加入自己的意见。

寒暄语虽然能代替你与对方开启话题,但要继续维持谈话,就不妨在寒暄语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比如说今天天气非常凉爽,你便可以说:“今天天气真舒服。”如果对方回答:“是啊!”这时你就可以加上一些意见,比如:“这么凉爽的天气,实在适合郊游踏青,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到郊外走走?”这就是说,你可以利用询问对方的意见,使得双方的话题继续下去。

人与人的谈话一般是由礼貌性的问候开始。如果认为打招呼只是一种形式,进而忽略了它,我们就无法开启主要的话题。因此我们和别人初次见面时,还是应当礼貌地与对方打招呼,再逐步深入话题,以便让沟通过程更顺畅。

此外,有些人因为天性害羞内向,在聚会或公开场合中不大与他人交谈,这时候你应主动和他们说话。也许你认为和他们说话是件很累人的事,往往你说一句,他们才会答一句,所以建议你不妨以对方为谈话中心。比如:“听说你从小就学钢琴,相信你一定弹得很棒。”或者是“你在学琴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趣事?”等等类似的话题。这样做,能使对方觉得亲切,比较容易响应,然后等对方完全放松了,自然就能愉快地谈论其他话题。

运用合适的称呼

运用称谓,看来似乎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它在语言艺术中,却是一个不可掉以轻心的关键。

与人谈话,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是否恰当十分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际的效果。有时因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发生沟通上的障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都有不同的称呼,但也有共同的称呼,如太太、小姐、女士、先生。

有时候,称呼别人是为了满足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

遇到一位朋友,最近被提升了主任。当时就应先跟他打招呼:“某主任,真想不到能在这儿见到你。”如果他听到你跟他打招呼,就会显得格外高兴,忙跑过来和你并肩坐。虽然平时他是个不大健谈的人,但那天却显得很健谈。

当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访问旧金山时,一位记者问国王希望自己怎么被称呼。他答道:“你可以称呼我为国王陛下。”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回答。

最重要的是,不论我们如何称呼人,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传达这样的意思:“你很重要”“你很好”“我对你很重视”。

使用称呼还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的顺序为宜。如在宴请宾客时,一般以先董事长及夫人、后随员的顺序为宜。在一般接待中要按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的顺序称呼。使用称呼时还要考虑心理因素。如有的30多岁的人还没有结婚,就被称为“老张、老李”,会引起他的不快。对没有结婚的女人称“太太、夫人”,她一定很反感,但对已婚的年轻女人称“小姐”,她一定会很高兴。

除此之外,称呼应该根据社会习惯来进行,例如称呼一般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等。

说好第一句话

初次见面的第一句话,是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其好与坏,关系重大。说第一句话的原则是:亲热、贴心、消除陌生感。常见的有这么三种方式:

1.敬慕式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胡乱吹捧,不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之类的过头话。表示敬慕的内容也应该因时因地而异。

例如:“您的大作《教你能说会道》我读过多遍,受益匪浅。想不到今天竟能在这里一睹作者风采。”“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您这位著名的山水画家。”

一般来说,这种说话方式在遇到长辈或你很崇拜的人时使用比较合适,在同学之间运用得不太多,你只要看准场合使用就好了。

2.攀认式

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是鲁肃的挚友。短短的一句话就定下了鲁肃跟诸葛亮之间的交情。其实,任何两个人,只要彼此留意,就不难发现双方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

比如:“你是四班的吧,我经常在学校里看到你。说起来,我们还是‘邻居’呢!我是五班的。”

“听说你特别爱踢球,而且还踢得很棒,改天我们‘较量’一番怎么样?”

“你是某地的呀?我也是那里的呀,我们还是老乡呢!最近有没有回家看看?”

3.问候式

这种方式很简单,只是简单地向对方表示问候致意。别看简单,但如果你能因对象、时间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非常好。

比如,如果你遇到了德高望重的长者,对他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他会很高兴;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可以对他说“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显得很亲切;如果遇到老师,那么说“李老师,您好”,让人感觉自己很被尊重。

如果遇到节日期间,还可以跟朋友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在早晨说“您早”、“早上好”等则比说“你好”更得体。

总之,口才的提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你用心去学,努力尝试,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口才在不断提高。

难以忘怀的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对今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和别人初次见面,彼此都会感到紧张与尴尬。但只要双方能找到共同点,有共同的话题,就能很容易地拉近彼此的距离。比如说,双方都是背井离乡、外出求职的,又是同一所学校毕业,还有共同认识的人等,在交谈过程中自然就会倍感亲切。再比如刚开始见面时,一方问另一方:“请问你是哪里人?”或者是“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如果另一方回答:“我是杭州人。”他就会接着说:“杭州啊!我去过。我记得当地最具特色的产品有……”这样用不了几分钟,两人便可以聊得非常热乎,仿佛是多年不见的朋友一样。

所以,当你准备参加座谈会时,如果即将碰面的对象是陌生人,而你想和他初次见面就增加熟悉感,你就应该尽量找出彼此的共同点。先查阅一些对方的资料,或者向他人询问对方的相关背景,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因为你对他有所了解而对你产生好感,进而回答你的提问并乐于与你谈话,你们的关系也就会水到渠成。

当然,要留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只是一方面,此外,你还要注意运用技巧,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不礼貌的姿势

有一位学生,每次听课时,都会习惯性地把手臂交叠着抱在胸前。一次,一位教授从上课开始,就一直注意他,让那个学生内心感到十分不安。下了课,教授走到他面前,问道:“这位同学,你是否对我的教法有什么质疑啊?”他很惊讶地回答道:“没这回事啊!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呢?”他不知道,就是因为他抱胸的姿势,才引起教授的疑问。抱胸的肢体动作,往往隐含或者代表“拒绝”的意思,所以才引起这个误会。从此以后,只要聆听他人说话,这个学生都会提醒自己不要再犯这种愚蠢的错误。

一般人都知道和长辈谈话时,抱胸跷腿是不礼貌的行为,其实与朋友或同事交谈,也应避免类似不礼貌的姿势。尤其对初次见面者,这种姿势的出现,会使对方认为你不愿与他作进一步的沟通,甚至认为你的态度傲慢,从而对你产生不良的印象。

2.使用优雅的谈吐

优雅的谈吐就像整洁的仪表,会使人感到十分愉快。如果你平时行为举止粗鲁,满口粗话,对方会认为和你谈话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甚至是浪费时间,不愿和你交往。相反,如果你已经习惯运用高雅的辞令与人交谈,即使偶尔开个玩笑,说些俏皮话,对方仍能够感受到你内在的涵养和气质,并且乐于与你交往。因此,平时我们也应练习谈话的技巧和优雅的举止,进而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尽量不涉及对方的隐私

由于初次见面时,双方的信任还未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你最好不要询问太过于深入的话题,尤其是隐私。

如果贸然提出不当问题,极有可能造成对方的尴尬,以至于形成交谈时的障碍。因此我们在与人初次交谈时,应该尽量避免谈及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以免无形中侵犯到他人的隐私,引起对方的不悦。

4.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

当你想与对方建立一种无话不谈的信赖关系时,不要随意打断对方说话。

有位资深的心理辅导老师,总能与初次见面的学生在短短一小时内建立起无话不谈的深厚友谊,他的秘诀便是让学生说话,并且从不中途打断。他知道,对方的话题一旦被打断,心中就可能产生不满,认为你不够尊重他,这样他不仅不愿继续与你交谈,甚至还会对你产生敌意。所以这位辅导老师总是耐心听完学生的话,再从谈话中找出问题,一起讨论,从而建立起彼此的亲密关系。但是有人比较急躁,一听到意见,或者想起什么,就马上脱口而出,打断他人说话,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悦,应极力避免。

5.不要谈及敏感话题

当和他人谈话时,如果能找出引起共鸣的话题,比如喜欢的运动、旅行或者文艺嗜好等,的确有助于缩短彼此之间的生疏感。但是,对于宗教、政治等敏感问题,除非是很亲密的朋友,否则最好不要谈论,以免出现对立的情绪。

另外,关于学历、家世等方面的问题也应该避免。因为谈论对方的学历、家世等个人背景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评价的感觉。如果对方很在意自己的学历或家世,这种谈论将会刺伤对方的自尊心,甚至使他感觉到受伤害。所以,即使你拥有足以自傲的学历,当你在人群中发表谈话,或者是与他人初次见面时,你仍应该尽量避免谈论对方的学历。假如你已经脱口而出,不好收回,就要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面有难色、不愿多谈,你就必须马上转移话题,避免让对方感到不受尊重。

自我介绍的技巧

当我们与不熟悉的人第一次见面时,通常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介绍自己。让人有一个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是双方正式谈话时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无论是主动自我介绍,还是经过他人代为介绍,都不应该采取太冷淡或者太随便的态度。

自我介绍是一种接近对方的语言艺术,这种艺术绝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以真诚、热心、礼貌、得体作为基础的。所以,当你希望掌握这种初次见面就能迅速和对方建立良好关系的语言艺术时,请务必保持诚恳的态度。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我们应该善于把握每次自我介绍的机会。因为很多人在做自我介绍时,常常把自己的名字说得不清楚,只是含糊带过,或者仅仅是递出一张名片便草草结束,这样就白白浪费了制造好印象的机会。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自我介绍的方式,以下两点可作为参考:

1.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名字

在聚会场所中,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往往代表着我们的独特性,所以当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我们应该正确告诉对方名字的读音和写法。

一位名叫“柳亭”的女士便善于运用这种技巧,每次她都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她做自我介绍时,她就会说:“我姓柳,柳树的柳,名亭,亭子的亭,合称柳亭。希望在夏天能够经常和大家一起在柳树下的亭子里乘凉!”这席话常常引来听者一阵大笑,大家都对她的名字印象特别深刻。

因此当你在自我介绍时,也不妨稍微花点心思,为自己的名字设计一下介绍方式,这样就能让对方更容易记住你的名字。

2.简单介绍自己的背景、嗜好、兴趣等

如果只是介绍姓名,我们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就太少,而这会让对方无法找出话题与你交谈。所以,当你介绍完姓名后,可以简单补充一些个人资料,使听者能更进一步了解你,从而获得较多的信息和你谈话。比如当你补充说明:“我喜欢徒步旅游。”对方也许十分高兴地问你:“真的吗?我也很喜欢。那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呢?”只要你接着回答:“雅安碧峰峡、峨眉山、青城山……你呢?”如此一来,你们两人不就能开始愉快的交谈了吗?

另外,我们在做自我介绍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恰当得体。可是,怎样的介绍才算恰当得体呢?一般而言,自我介绍时的语言既要简洁明了,又要能使对方从中找到继续交谈的话题,还要让对方对你有所了解的同时不觉得你是在自吹自擂。你可以比较下列三种介绍方法的不同:

(1)我是某某某,请多多指教;

(2)我是双汇集团业务部经理某某某,请多多指教;(3)我是双汇集团业务部经理某某某,我毕业于某某大学经济系,我的老师是某教授,我曾在某某集团担任过行销顾问。

第一例的介绍词明显过于简单,对方在听完后,除了名字以外其他一无所知。同时,你们又会感到很难继续谈论话题,进而无法作进一步的交谈。至于第三例则显得有些啰唆,又有自吹自擂之嫌,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从而不愿与你作更深入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