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形势
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基础的关键一年。总体来看,2010年经济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要保持全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必须科学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巩固发展势头,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进程。
一、宏观经济环境
2010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2009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主要经济体出现好转迹象,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二、国家政策取向
2010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调控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把握和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着力搞好宏观调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支出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继续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优化信贷结构,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有效缓解农户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确保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二)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资金安排主要用于项目续建和收尾,切实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严格执行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切实防止重复建设。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节能减排、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措施,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统筹城乡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加强对产粮大县、养猪大县、养牛大县的财政扶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
(五)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继续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三、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2010年,随着国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落实和我省各项应对措施的逐步显效,全省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会进一步显现,但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对国家投入依赖程度大,自我投资和民间投入能力弱;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弱;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工业经济“两高一资”特征明显;受城乡居民收入制约,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对经济的制约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等。
虽然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形势,但我省经济发展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目标提供了重大的机遇。第二,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积极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建设循环经济体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中央基本建设投资2011年将继续保持2010年的水平,更多投向“三农”、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和民族地区、老区、困难地区,对我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将起到有力推动作用。第四,中央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将对我省改善民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第五,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有力地调动了全省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各市(州)竞相发展,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六,围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我省将努力谋划一批关系甘肃长远发展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特别是需要国家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国家规划之中。
四、甘肃省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举措2010年,全省要坚持“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着力抓好“中心带动”这一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兰州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兰州市的发展空间,提高城市的带动辐射能力;发挥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引擎”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二是着力打造陇东煤电化工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两大新基地。加快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和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风光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大陇东煤电开发利用项目投资力度,加快规划和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三是按照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思路促进组团发展,进一步形成发展的合力。通过加快定西马铃薯、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与兰白经济圈的融合;围绕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加快天水装备制造业、设施农业、旅游业发展,带动辐射毗邻的陇南等市州实现组团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支持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发挥临夏、甘南地区商贸、旅游等产业优势,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省经济发展仍然要依靠投资增长来拉动,加快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增长是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毫不动摇地抓住项目建设这个核心。一是抓好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认真研究国家扩大内需投资的范围和重点,把项目争取申报工作与中央投资的投向有机对接,努力提高项目资金争取工作水平。加大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工作,优先保证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切实保障中央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按照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加快交通、能源、工业、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的项目建设,夯实我省加快发展的基础,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辐射作用。三是加强项目监督检查,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严格控制“两高”、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加大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四是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谋划一批关系甘肃长远发展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五是努力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加大重建项目组织实施力度。确保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按照我省五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步伐。积极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和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建设。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一批企业聚集区和物流园区;加快金融服务业、农业与农村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面向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继续抓好马铃薯、蔬菜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以草食畜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发展。
(五)统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者水平,增加对低收入群体和受灾群众的补助,全面完成养老服务体系等试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补助标准。全面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重点中医院建设。加快城市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抓紧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实施乡镇文化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住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一历史机遇,围绕《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谋划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关系甘肃长远发展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
(李世林王永杰李婧)
投资
一、2009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为20%以上。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市(州)、各部门及项目单位紧紧抓住中央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机遇,积极争取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认真履行投资目标考核责任制,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79.6亿元,同比增长42.85%,投资增速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076.38亿元,增长38.83%;农村投资完成286.64亿元,增长41.9%。综合分析,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第二、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第一产业投资相对减缓。在城镇完成投资中,第一产业全年完成74.59亿元,增长31.97%,同比下降18.76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减缓。第二产业完成1089.2亿元,增长46.24%,完成量比2008年增加344.37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增速比2008年加快15.74个百分点,呈明显加快态势。第三产业完成912.59亿元,增长31.44%,完成量同比增加218.3亿元,增幅显著,增速同比加快9.4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