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甘肃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5184700000009

第9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

甘肃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刘务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举措。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

其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保持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放在首位。我国传统上是个农业社会,农村相对落后、城市相对发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城市和农村是一个区域的两个经济单元,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光有城市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发展,不仅区域经济整体上不去,城市也无法持续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要求看,没有农村的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和现代化。党中央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任务,及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平等对待,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其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难点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看病难,受教育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这些都反映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较大差距。如果“三农”题解决不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平等享受发展成果,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其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必须要面向农村的广阔市场,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而且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其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农村总体稳定,干群关系良好,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为此,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了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新机遇、新起点和新希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它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重点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多年来农村公共事业欠账多、包袱重,不仅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影响到农村、农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新农民是指农民要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要把农村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二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基本建成适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要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营造农村科学、民主、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

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同时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持和有力帮助。要防止有关部门无动于衷,或者借机向农民伸手。新农村建设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要按照农民的意愿,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速度可以有快有慢,水平可以有高有低,千万不能搞一个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