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的快乐权交给了别人。人生本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人人是“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承认对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来。
这个充满竞争、机会和变化的年代,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人发财、升官。你需要这样一双眼睛,既能正确估价自己,又能客观评价别人,既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扬长避短,寻找和开拓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新领域,补偿先前没能满足的欲望,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化嫉妒为力量,化嫉妒为行动,积极进取,迎头赶上,从而达到减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是人的天性,谁都会有,每个人都曾经嫉妒过别人,当然也可能被别人嫉妒过。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为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每个人都会竭力去追求平等,而拼命去维护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当发现别人超过自己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也并非一无是处,适当的嫉妒还是行动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嫉妒心越强,行动的决心越大,就越可能取得成功。然而,凡事皆有度。过度的嫉妒会让你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愤怒的情绪便随之而来,从而采取非理智的破坏性行动,不仅对自己不利,甚至会伤害他人。无数事实证明,那些聪明的成功之士都很善于控制自己的嫉妒情绪,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与事业。
某公司职员吴超曾叙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加入这家公司的第一天,就有同事告诉我,我所在部门的部长已年满60岁。虽然一个部长做了20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从他手上出来的人,不少成了大器,其中不乏身家数千万的私企老板、上百亿资产大企业的董事长等。于是,我对这个貌不惊人的老部长别有一分敬意,工作上也十分认真仔细。
一次,在部门所有同事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中,一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及时完成了,不仅维护了公司的声誉,还为公司赢来了一份效益可观的合同。公司决定对两名表现特别出色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奖励虽然不多,但因为只奖励了两个人,这引发了其他部分员工的不平与抱怨,我也是深感不公平的一个。因为那段日子,几乎人人都废寝忘食,以公司为家般地工作着,却只奖励两个人,给人的感觉是在否定其他人。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和我关系十分要好的强就表现得异常平静。我不由得有些诧异,按理说,强应该是付出最多的。我找到强,向他述说着自己的抱怨,并询问他为什么看上去毫无怨愤。强笑着对我说道:“我认为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本来就不应该得到什么奖励的。”强的话让我更加惊讶,我暗想,强的姿态一定是伪装出来的,他内心里也一定觉得不公。但接下来诸如此类的几次奖励中,依然都没有强,但强每次都是满脸笑容地祝贺获得奖励的同事,而且在此后的工作中,他也总是一如既往地努力着,丝毫见不到他的不满情绪。这让我不得不确信强是一个没有嫉妒心的人。
我进入公司大约半年后,老部长要退休了,就在大家猜测着新部长会是谁时,在老部长的推荐下,只有26岁的强成为新部长。所有人都很诧异,包括强本人。老部长解释道:“强年纪不大,但不嫉妒别人,世上不嫉妒别人的人不多,这样的人更能够公平公正地处事。”
不嫉妒他人,这该是怎样宽阔的胸襟,怎样磊落的情怀。而越宽阔的胸襟才能够越多地吸纳向往的脚步,越磊落的情怀才能够越多地吸引追求的目光。从强担任部长那天起,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我们真的别无优势,那就努力让自己不嫉妒别人,这一样可以收获海阔天空的美丽。
嫉妒心理一般说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程度较浅的嫉妒,这时的嫉妒心理往往深藏于人的内心,不容易被他人察觉。再发展就是程度较深的嫉妒,这时的嫉妒已由无意识进入有意识,开始表现出具体的行动,如讽刺、疏远嫉妒的对象等。严重的还有攻击、造谣中伤他人等,目的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嫉妒发展到这个层次,就需要及时控制。最后是非常强烈的嫉妒,这时人的嫉妒心理已经是一种变态的心理,表现为猖狂进攻、杀人或自杀,导致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美国爱荷华大学曾经发生过一起枪杀案件,凶手是一位留学生。他自小成绩优异,直至大学毕业总是班里的第一名,读研究生时仍然是出色的,后来到爱荷华大学攻读博士。他出色的才能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令导师对他刮目相看,并委以重任,他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一年之后,又一位该国留学生来到了爱荷华大学,和他师从同一位导师。这位新来的学生同样出色,甚至稍好于他。于是这位导师对新来的学生更加器重,把曾委任于他的重任给了新来的学生。而且他的地位远不如之前了,提前毕业的光荣也即将被同门师弟抢走,眼看着光明的前景逐渐暗淡。他受不了这小小的失败,于是憎恨师弟,憎恨导师,也憎恨学校。在充分准备下,当校长、导师和他的师弟在一起开会的时候,他闯了进去,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手枪将其师弟打死,又打死了导师、校长和其他两人,重伤一人,然后开枪自杀……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防治嫉妒的心理呢?以下是心理专家的建议。
1.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容忍别人
各人有各人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有所短而乞求别人不超过自己。你的成绩不应该成为别人进步的障碍,对别人任何方面的成绩或进步都要抱祝贺的态度。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于人于己都有利。
2.对别人的成绩和进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态度
如果对别人取得的成绩有了正确的认识,看到其中蕴涵着辛勤,你就会觉得来之不易,自己完全可以从中得到鼓舞和教育。对于别人的成绩,一种态度是消极嫉妒、贬低、打击,从而抬高自己;一种是无视事实,抱无所谓的态度,故步自封;一种是奋起直追,“你行我更行”,努力学习、工作。显然第三种态度才是正确的、有益的。这种自强不息的做法,不仅能熄灭嫉妒之火,而且会燃起奋进之火,通过努力缩小距离,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3.不要用放大镜看自己
如果只看自己的优点,而且看得过重,就接受不了别人挑战的事实,更不能容忍别人超前的现实。在任何时候,把自己看得轻些,心境也许会好些。把自己当成金子,常有被埋没的痛苦;而把自己当成铺路石,就有铺在路面上的欢乐。
4.充实自己的生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嫉妒是一种四处游离的性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如果我们工作、学习的节奏很紧张,生活过得很有意义,就不会花很大工夫泡在嫉妒里。嫉妒别人,不会增加自己生活快乐的细胞。”
5.变嫉妒为动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承认自己心存“嫉妒”。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嫉妒,我们应善于把自己和周围的人作纵横比较,只有这样,才会知道天是多么高,地是多么厚。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并不是让你总是甘于自己的弱小,也不是让你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向上。当一个人能够承认自己心存嫉妒的时候,他的心境就会趋向平和,就有容人之度量。
6.不断地奋斗、工作
培根说得好:“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嫉妒可以使一个人萎靡不振,如果经过合理的内心调整,它也可以转化为动力,催人奋进。给自己订立一个长远目标和一个近期目标,孜孜不倦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你的目标主要是同自己一个个的近期目标比,踏踏实实地前进。正因为确立了坚定、明确、始终如一的目标,不为别人的成功而烦恼,你才不容易分心,嫉妒也就很难再占据你的内心,阻碍你的前进了。“化悲痛为力量”,为了自己明天的成就,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作为自己的动力,你终将会在自己的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7.增加交往,增进了解
嫉妒常常产生于相互缺乏帮助,彼此又缺少感情的人中间。大凡嫉妒心强的人,社交范围很小,视野也不开阔,只做“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只有投入到人际关系的海洋里,才能消除自私、狭隘的嫉妒心理。因此,相互主动接近,多加帮助和协作,增进双方的感情,就会逐渐消除嫉妒。
走出虚荣的死胡同
老子曰:“难得之货使人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在任何方面比别人落后、低一等,于是乎,虚荣心便膨胀起来。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是有点虚荣心的,在道德与法律之内的一定限度的虚荣心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过分追求虚荣,小则道德沦丧,大则走向罪恶的深渊。虚荣心重的人,形同服用了慢性自杀的毒药,置自身于非常不健康的境地。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爱慕虚荣的心理,男人注重面子、名誉、地位、票子、车子,女人则注重衣着、容貌、老公、房子、孩子。即使是我们一度认为天真纯洁的孩子们,也未能幸免于虚荣心的俘虏。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吧:
2007年年底,山东《新商报》、《长河晨刊》等多家媒体披露,家住山东德州某社区的7岁小男孩肖辉,在某小学上一年级,虚荣心极强。肖辉的母亲告诉记者:“我每次送孩子上学,刚到学校大门口外面的小拐角时,他就不让我进去了,生怕同学老师看见我。后来他二姑一来我们家,他就黏住他二姑,一会儿给洗苹果,一会儿又给扒香蕉,还把自己的玩具拿给他二姑玩。看得出,他是在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二姑,因为他希望他二姑能够开车送他上学。”
“后来,他二姑就开车送了他一次。谁知那次以后,他就再也不许我和他爸爸接送了,还跟同学们介绍说送他的‘姑姑’是自己的‘妈妈’,以前来送自己的‘妈妈’,不过是家里雇来的‘保姆’!”
“说起来,这也不怪孩子,他的同学家里七成都有私家车,怪只怪我们实在是太穷了。”最后,肖辉的母亲颇有些自惭形秽地说。
问题出在哪里?《新商报》的记者一语道破——正是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时不自然表现出来的由于没有优越条件而自惭形秽的畸形虚荣心理,才使孩子受了虚荣心的传染,变得一个比一个市侩。古有“认贼作父”,今有“认姑作母”,但这又怎么能怪孩子们呢?
不难看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其实是世人对名和利的过分追求。虽然它貌似注重荣誉感,实际上却是对道德荣誉的背叛。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总有人能不为所动。在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早已迷失的自我。
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开着一辆法拉利跑车进入了一家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他。
这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的美貌让洛依德心猿意马,她灵巧的双手更让人一看就知道她不是普通的花瓶女。唯一让他不太满意的是——整个巴黎都知道他——大名鼎鼎的影帝,这个女孩子却没有丝毫的惊讶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试探着问她。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手脚麻利,很快检修完毕,“您可以开走了,先生。”
“小姐,您可以陪我兜兜风吗?”洛依德恋恋不舍。
“不!我还有工作。”对方居然拒绝了他。
“这同样是您的工作。”洛依德可是个情场高手,怎能轻易放弃?他笑笑说:“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女工同意了。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洛依德一边坐到驾驶座上,一边回答。
车子行驶得很好。
“看来没什么问题,您送我回去吧。”女工说道。
“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了?我再问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我是个影迷。”
“既然您喜欢看电影,那您知道我是谁吗?”
“当然知道,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女工平静地回答。
“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么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对您冷淡,我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照样会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这样吗?”
洛依德沉默了,在这个普通的女工面前,他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和狂妄。
“小姐,谢谢您!您让我意识到,我应该认真自我反省了。现在我就送您回去,下次修车我还会找您。”
后来,这位女工成了洛依德的妻子。
任何人都应该放平自己的心态,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是天王巨星,还是平凡百姓,你就是你,既不要为自己有所专长而自命不凡,也不要为自己暂时失意而灰心丧气。只有不攀比、不崇拜、不抱怨、不沽名钓誉,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积极进取,拥有自己真实的高度,成就一个真实的自己。
的确,人有时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如果把一个人的消费愿望全部展现出来,广告吸引占三成,如名牌之类;模仿别人占三成,如对小资生活方式不自觉的模仿;还有三成是实现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未完成的心愿,这些都是人的潜意识发生的作用。人本能的满足只占一成,饮食男女而已。
于是,很多人感觉不到幸福。因为广告吸引与追随潮流所满足的只是转瞬即逝的虚荣心,证明他已经成了某种人,譬如富人。满足的只是一种幻象。而本能的满足,只需一碗饭、一杯水,一位贤惠的女人和一张竹榻。但人们不甘心于简朴,虽然简朴离真理近而离虚荣远。每个人都用力证明自己是重要的,于是以十二分的努力去满足一分的愿望,然而这与幸福无关。
如果有钱并有闲,想从食色层面提升并扩展自己的幸福,需要文化的介入。或者说,文化限制着人的幸福。尼采说:“我发现了一种幸福——歌剧!”对于与古典音乐无缘的人,歌剧则不是幸福,你无法领受图兰朵之中带来的视听盛宴。丘吉尔迷恋油画,爱因斯坦迷恋小提琴,是一种幸福,也是文化上的幸福。
一些有钱人有烦恼,因为他们的消费与性格有关,与文化无关;与面子有关,与愉快无关;与时尚有关,与需要无关。
为什么穷人离幸福很近?这如同朴素离美很近一样,穷人的愿望低而单纯。人在风雪路上疾走,偶遇暖屋烤火,是一种幸福。把汗湿的鞋垫抻出来,手脚并感炉火的温暖,这时倘有一杯热茶与点心,更让人喜出望外。这样的例子太多,如避雨之乐,推重载之车上坡幸无顶风之乐,在街头捡一张旧报纸读到精妙故事之乐,在快餐店吃饭忽闻老板宣布啤酒免费之乐。穷人太容易快乐了,因为愿望低,“望外”之喜太多。有钱人之所以享受不到这些货真价实的幸福,是因为此类幸福需要风雪、推车、捡报纸以及走夜路这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