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5114300000024

第24章 散文(9)

我说我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没人相信。其实,姐妹几个,只有我最清楚母亲的梦想,从年轻时候起,她就想开间属于自己的缝纫铺,可一直没有实现。现在,有时,她仍会叨叨:“如果前些年我来城里开一家缝纫店,我们家早就先富起来,说不定还买了小汽车,可是你爸一直不支持我……”

友人杨凤楼

今天见到杨凤楼。

他手里提着一个白布做的手提袋。我家里也有一个,可早已闲置不用,太土。因为是雨后,天气有点凉,他穿着一件灰色的西装。这个外表看上去有些谦卑的人,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文学,却能有那么好的悟性和灵性,又能写出那么多飘逸空灵的诗歌,好多人想不通。这个木讷、寡言的男人,如果生在另一种家庭,又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他身上那种气质应该叫儒雅。可一个人的命运就是如此。

儒雅这两个字在他的诗歌里却表现得相当充分。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在他写的东西里最能表达出来。我羡慕他生活在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环境中,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的诗是飘逸的。而我们这些生活在所谓“城市”

的人,是多么可怜。我们的心灵和躯体都被禁锢在城市这个甲壳里,在现代文明的幌子下,我们漂泊不定,流离失所,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自己心灵的村庄和家园。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看上去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其实他们离得很远。我们的根都在村庄,堆砌着钢筋混凝土的地方不是我们的家园。

而杨凤楼真幸福,他无须和城市这些戴着假面的人应酬。他在“白云山庄”里吃茶、耕种、写作,享受天伦之乐,尽管他的头发已经有些泛白,面孔上也新刻了好多皱纹。我忽然想起以前在老公司时,那个刮着大风的冬季中的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顶风二三十里地,去参加我的婚礼。当时他的脖子上围了一条黑色的围巾,高高的个子,就像电影《青春之歌》中的某个人物。那一刻,我很感动。我知道公司的纪律很严,能来很不容易。他说他来打前站,还有几个同事下午还会偷偷溜出来搭顺车过来。他却是顶着凛冽的西北风,骑车一个多小时赶来。

这么多年,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改变了许多。让我们变得势利,变得冷酷,变得麻木,让我们变的得过且过,让我们喜欢舒适安逸的生活。

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我们正在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而杨凤楼却像乡村一棵粗壮的白杨树,固执地守望在村口,享受着乡村的蓝天白云、阳光雨露,享受着最原始最质朴的风景。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学学“谪仙人”的仙气》,是的,或许他身上是有一种别人看不出的仙气,他似乎不属于滚滚红尘中的一分子。他朴实自然从不追逐名利,脸上呈现出的永远是那种与世无争的淡然。他好像与这个追逐名利的社会格格不入。

或许我们会觉得杨凤楼憨,但是憨让他得到许多,精明却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很多。

几年前,我看过一副调侃的对联“朋友,朋有,朋友没有不朋友”,这对当前社会上一部分人是最辛辣的讽刺,朋友的变换确实让我们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但杨凤楼是一个让人信任的人,他不会和你过分地套近乎,他一直在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微笑地看着你,他是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你永远不用提防他会在背后踹你一脚,或是悄悄使绊子。交朋友,就选择杨凤楼这种类型吧!

杨凤楼,既然灯红酒绿与你无缘,那么,就在“白云山庄”过你喜欢的日子吧!在淅淅沥沥的雨季,打着雨伞站在村口欣赏那远近全是白茫茫的雨景,读书累了看一下自己养的几盆幽幽的兰花,偶有所得付诸文字,写一首飘逸空灵的诗歌。我们都会很羡慕你,只是,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生存状况,达不到你的那种境界而已。

与复旦擦肩而过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留在生命中的某些痕迹却是无法消除的。就像年轮,时间越长越清晰。

1992年的冬天有幸到上海复旦大学开一个创作笔会。一路车船劳顿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晚上六点多钟,天空淅淅沥沥飘着冷雨。从下了车找朋友,斜穿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到最后站在复旦校门口,已经四五个小时过去了。沿途扑面而来的高楼大厦和五颜六色的人流车流,让人目不暇接,鲁迅公园、上海外语学院这些慕名的地方,隔着车窗匆匆闪过,我的心里既激动又遗憾。

天上落着雨,我和陪着我的爱人和朋友,还有河南济源一个作家,站在复旦大学的传达室里。大门外竖着一块红牌子,说是会议挪了地方,改在上海体育学院。来接我们的是一个中年司机,抱歉地说正好全国煤炭会议在上海召开,大小酒店全部爆满,复旦大学招待所也不例外,笔会改在上海体育学院。就这样,在冬季苍茫的夜色中,我们甚至没来得及多看一眼复旦校园那黑沉沉的树林,几个人便又坐车转入上海体育学院。十几年后,现在只记得传达室门卫那张模糊的脸,还有校门上方“复旦大学”四个漂亮的似乎是浅色的草体字。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聆听一些作家学者精彩的授课。《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程树臻、崔道怡、韩作荣、杨兆祥老师。上海一些着名的作家、美学家都在场。他们分别是叶辛、贾植芳、蒋孔阳、江增培等老师,以及《小说界》、《萌芽》、《文艺报》编辑部的老师们。听他们讲课,真有那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就是在这次笔会上,叶辛老师说他正在写一部反映知青从云南返回大上海之后的电视剧,第二年,电视剧《孽债》在全国热播。当时二十几岁的年龄,热情高涨,与这些老师们签名,合影留念,热血沸腾。签名过后,一双白色运动鞋已被踩得不成样子,牛仔风衣也少了一颗纽扣,可心里照样美不胜收。

几天下来,参加笔会的人也混熟了。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神侃,大伙南腔北调,一会模仿东北话,一会学说广东话,叽叽喳喳,笑作一团。当时,我已经怀孕一个月,虽然从身材上看不出来,但妊娠反应正厉害,我们同屋的几个女孩,一个是东北的贾慧敏,一个是广西的蔡红,另一个是苏州的侯小玲,几个人抢着帮我打饭打水,弄得我倒挺不好意思。每天下午,早早吃过晚饭,三三两两便相跟着去逛南京路。从五角广场坐车,途经同济大学校门口时,便要扒在车窗口贪婪地张望。贾慧敏有个朋友在同济大学道桥系进修,把我们羡慕得要死。想想人家那才叫幸福和骄傲。

南京路十里长街,尽管是晚上,仍然是车如流水,人如潮涌。女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逛街,这种爱好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不分肤色。

我们四个人牵着手,从南京东路一直到南京西路,上海时装公司、上海绸缎店、老凤祥银楼等知名商店一个也不放过。站在商场的试衣镜前,穿哪件衣服,镜子中都会映出一个千娇百媚的女人,恨不得把那些商场都搬回家,只可惜自己囊中羞涩。就快到静安寺了,几个人才异口同声嚷起来,不能再逛了。同出来的人约好,大家最后在外滩汇合,一块儿乘车回去。这一路看下来,眼睛都看直了,怪不得有人说不到南京路等于没来上海。等我们匆匆赶到外滩,同来的人已经等急了,笑着道歉过后,大家却并不急着走。我们站在外滩,痴痴地看着黄浦江面上点点灯光,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潮湿的江风的抚摸。那看上去很平静的江水见证着大上海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多少痛苦与欢笑,欢乐与哀愁啊!它默默地包容着一切。我们依依不舍踏上最后一班车时,南京路上仍是灯光通明,亮如白昼,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车如流水马如龙”。

接下来的一天下午,按会议日程应该是交稿讨论。可湖南一个叫胡友书的早早就承诺请我们吃西餐,于是,便大着胆子将稿件交给广西的蔡红代交。几个人又从五角广场上车驶往外滩。胡友书带着我们在福州路185号,也就是上海市公安局找到他的一个朋友,他这个朋友好像是公安局消防处的处长,人长得高大又很热情,见面先是散了一通名片,安排完手头的事务后便热情相邀我们几个到外滩吃肯德基。胡友书真狡猾,请吃饭原是借花献佛。1992年,即使在上海,肯德基也不多。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厅,看着那么多人在走动在用餐,却静悄悄的,几乎不发出什么声音。人们优雅地喝着饮料吃着东西,还有人端着盘子在找位子。这一切与我们生活的城市,那油腻腻的餐桌和猜拳的吆喝声是多么不一样啊!

一份儿土豆泥,一份儿肯德鸡,一杯饮料,还有一份儿似乎是茴子白和红萝卜剁碎了以后加工成的,不知是什么东西,将我们喂得饱饱的。

胡友书的朋友告诉我们,东西吃不了可以打包带走,我们都感到很惊奇。

服务员用装盒饭的盒子将剩下的几份儿肯德鸡装好,微笑着递给我们。

大概是第一次吃肯德基的缘故吧,每每想起便觉口有余香,这些年有机会吃却怎么也吃不出那个味道。站在黄浦江边,胡友书这个上海朋友给我们娓娓讲解着哪里是旧上海的黄浦公园,当初“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牌子就是在这里悬挂,引起中国人民的满腔愤怒,又指点着告诉我们分辨苏州河和黄浦江的诀窍。这么多年过去了,热情的上海朋友,你还好吗?

接下来一发而不可收,到老城隍庙寻找上海小吃,观赏浦东。不过,那时浦东却没什么看头,冷冷清清,稀稀落落的房屋,窗户外的铁丝上晾着内衣内裤什么的,有些房子看上去还有些破烂不堪,灰眉土脸的。

此后再没到过上海,现在的浦东一定已经变得让我不敢相认了。

然而,不管是逛南京路,还是吃肯德鸡,抑或到老城隍庙,这些游兴都按捺不住一种愿望,那就是到复旦校园里转一转,好好看看这座名校的风采。没曾想这个愿望到临走也没实现。有好几次,当时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的李永矿答应带我们宿舍的几个女孩儿到校园转一转,现在记不清由于什么原因,每次都未成行。有一次已经说好,并且在路边等公交车,那公交车却终究没来,让我们竹篮打水空欢喜一场。宿舍的另外三个人见公交车没来,又兴高采烈地去干别的事,唯有我心中最失落。当时就想一定要去复旦中文系作家班,李永矿也答应帮忙联系,有九成把握。他还说,他明年就要毕业了,不过,他不打算回安徽老家,他要留下来到浦东发展。

笔会要结束了,复旦也没去成。大伙并不急着走,有的人要留下来在大上海多逛几天。难得出来一次嘛!有的人要到苏杭一带转一转体会一下江南的风韵。而我不能等了,妊娠反应不时出现,恶心呕吐有时会让我晕过去。贾慧敏、蔡红、侯小玲、李永矿将我送上出租车,大家都有些不忍分手,可最终还是各奔东西。那次笔会后不久,李永矿寄来好多大家的合影,贾慧敏和蔡红给我来信,她们已经辞职去了广东。再回到每天生活的小县城,琐事缠身,身子又一天天重起来,想住复旦作家班的念头渐渐变得模糊起来。

与复旦就这样擦肩而过。静下来,我时常会想起那些热情的朋友。

已经十几年没有音信了,我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是不是还会想起多年前那次青春聚会。今生我们是否还会再相见。也不由要想,假如那时我痛下决心到复旦上学,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呢?

英雄是否依旧

又是一个四年的轮回,又是烽烟再起。

2006年6月,德国注定成为世界上眼球聚集的国度。所有这一切,只因为世界杯。狂飙64场,激情27夜。我们哭,我们笑,我们举杯庆祝,朋友啊,让我们相约仲夏夜,不见不散!

四年,在生命的长河中转瞬即逝。然而,这一千四百六十个日夜对有些人来说却是掰着手指头过来的。如今,德国世界杯足球赛烽烟再起,可我们的心情在激动之余,却多少有些无奈。

德国世界杯赛上看不见中国队的影子,在无奈之余,我们只好靠郎朗的钢琴演奏来自我解嘲。四年前,中国队与哥斯达黎加上演对手戏,刚开始,有多少球迷为之欣喜?无非是觉得我们中国队运气好,与这样一个小国家交锋,一定是稳操胜券,没承想终场结束却以0∶2告终,紧接着又是0∶4负于巴西队。那时,有多少球迷痛哭失声。不能说中国的球迷不爱中国足球,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爱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累了,日记本里页页执着……”哭也哭了,骂也骂了,我们只能将希望和梦想深深藏于心底,再经历一次发芽、开花的过程。

待冷静下来,我们便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中国队。好多人爱足球,是因为足球充满太多的不可预测,悬念让足球充满魅力。哪一届的世界杯上不会冒出几匹“黑马”呢?我们有自己喜欢的球星,诸如外星人罗纳尔多和齐达内等等。这些男人曾经将绿茵场渲染得万众沸腾,然而体能和年龄也限制了他们在这个行当做“常青树”。

外星人罗纳尔多无论在四年前多么风光,可是,在这一届我们只能祝他好运,在德国人声鼎沸的夏日,他的每场球赛可能都会成为他留在世界杯上最后的记忆。曾被称为足球天才的马拉多纳,如今出现在公众面前“大腹便便”的样子,哪里找得出当年在球场上一丝一毫的英雄影子。

由此,我们不由要发出“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感叹,真不希望罗纳尔多步马拉多纳的后尘。

外星人罗纳尔多的心中一定充满着无可名状的情绪,或许正因如此,他才会频频留恋于酒吧。四年前那个梳着“阿福头”的男人身后追逐着太多血气方刚的后辈,罗纳尔多不管是失落也罢,忧郁也罢,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四年以后,巴西队应该不会再让已经年过而立的罗纳尔多代表巴西队征战。

今年的世界杯上,注定要有许多曾经是足球场上的英雄人物淡出我们的视野,比如罗纳尔多。“几人欢笑几人愁”。不管如何,我们还是愿意为这个来自桑巴舞国度的男人鼓劲加油,只因为他曾经将足球的美感、力量和技巧演绎得淋漓尽致,只因为他在绿茵场上的快速奔跑中还不忘将那一抹淡淡的微笑展示给我们。

我们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无论罗纳尔多、齐达内等在这一届世界杯上能否捧得大力神杯,我们都由衷地赞美他们,他们在绿茵场上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身影,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英雄,英雄不分国界。

心灵的聚会

春风拂面,暖阳照身,心再也无法沉寂。于是,便有了大队人马齐聚圪台山,再上老马岭的采风旅程,于是便有了浪漫心灵的热烈聚会。

空仓岭、点将台、黄海滩,桃红杏白,向导老人黝黑的脸,让我们沉浸在遥远的过去。隔着时光的隧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一个个古代兵士躲在那里,静静地望着我们这群兴致勃勃的采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