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5114300000023

第23章 散文(8)

这是个现实和功利的社会,每个人都难以逃脱这个魔圈。可我仍然尽最大可能保留着身上那仅存的一点诗意和浪漫。只有那样,我才觉着活得充实。尽管我不是物质上的富翁,但在精神上绝不贫穷。每天的工作不管有多累,在晚上临睡前,我都要看几页书,这已经成为习惯。大凡女人都对时装有着别样的钟爱,我不否认,我也如此,但每当我看着书柜中那挤挤挨挨像一排排士兵样的书籍时,我的幸福感绝不是看着一衣柜时装的感觉可比拟的。

在大雪纷飞的日子,这个城市看不到肮脏的垃圾堆,也看不到污水横流的街面,而我们只要一走出户外,就定格为风景画中的人物。在下雪的日子,我还会想起远方的朋友。尽管我们都如棋盘上的一颗颗棋子,或帅或卒,都在默默地演绎着自己的角色。也许我们十年未曾谋面,但只要一想起来,我会觉得心里很暖。“真正的朋友永远是心灵上的,他们是茫茫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是寒冷的冬夜时一声鸟鸣,是久雨的天空中一片绯红的晴朗,他们可遇而不可求。”

而我要说,好心情就如久旱的冬季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过后,在雪地上独自行走,那真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享受。或许你已经厌倦了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或许你正被官场上的翻云覆雨搞得焦头烂额;或许你已人到中年,一段婚外恋最终赢得的不过是一声叹息。你真的感到很疲惫,想找个地方静静地捋一捋纷乱的思绪,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可“桃花源”在现实中已不是轻易能够找得到的。

不过,你可以试一试,在飘飘洒洒的大雪中,在厚厚的雪地上漫步,倾听美妙的天籁之音,让心灵放飞,是一件多么愉悦而诗意的事情。记住,无论生活多么沉重繁琐,总还有让我们快乐的事情,不要让灵魂总是跪着,而是让它自由自在地飞翔。

有个地方叫老家

屈指算来,离开那块土地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年少时曾经诅咒过它的贫穷它的偏僻它的落后,幻想着有一天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有自己安身的一隅,目的只是为了逃避烈日下在庄稼地中挥汗如雨。曾经在麦收季节晕倒在蒸笼似的麦田里不省人事,那时就存心要逃脱那个地方。总觉得瘦弱的自己不是干农活儿的料,即使以后给村上哪家做了媳妇,谁家愿意娶这样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对农活儿两眼一抹黑。整日只会捧着书写呀看呀的女子。

十几年以后,自己在一个叫做城市的地方安身立命,五彩的人流和车流如过江之鲫,高楼大厦似茂密的森林,各种各样的笑脸在眼前晃来晃去,整日在开着空调、铺着地毯的富丽堂皇的大厅走动,然而,一个叫做老家的地方却时不时地挤上心头。想着老家窄窄的村街;想着村外那条弯弯的小河;想着村上那个很会讲故事的叫做德胜的老爹;想着那个有着草绿色木门的邮电所;想着货架上摆着的各色花布、雨鞋、秋衣、秋裤、雪花膏,防冬油的供销社;想着那能做出香喷喷十大碗的食堂;想着全村人都在那一间破旧的小房子剪头发的理发店;想着那只有两间房大小的澡堂,甚至还会想起老家院门口那只已死去多年的好斗的公鸡。

有一次我从城里坐班车回家,刚走到大门口,家里那只大公鸡不分青红皂白地扑上来,照着我的腿便啄了一口。这一口啄得我顿时火冒三丈,抬脚便追,没承想,它却毫不退缩,抖擞着一身酱红色的羽毛,头上的鸡冠红得滴血,眼睁双圆,一次次扑向我,一副拼命三郎的样子。

我脸憋得通红,挥舞着左右腿边进攻边防御,人与鸡斗了好多个回合,居然分不出胜负。母亲在院里听到声音,放下手中的簸箕,匆匆忙忙跑出来,对着它狠声吆喝,它才气咻咻停下来。人与鸡站在那里互不服气对峙着,逗得母亲哈哈大笑,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了。

在母亲的带领下,我和那个骄傲的好斗的家伙依次进了院门。

不知道为什么,老家的影子总是挥之不去。那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魂,谁都有老家,无论走多远,老家就是一只风筝的线,总是被牵着,想得难受时,便会翻出以前的老照片浏览一番,心里会有片刻的舒服。在村学校的校园里,我们几个女生并排坐着,我头上扎着两把刷子,穿着一件碎花罩衣,目光傻傻地看着一个地方。那时人们照相,不像现在谁都会说“茄子”,不管心中高兴与否,照出来的人全是乐哈哈的。

前些日子回了趟老家,但感觉却是从一个城市到了另一个城市,老家原是一个乡,现在改制成了镇。宽敞的柏油街上店铺林立,超市、美容院、酒店,凡城里有的这里都有,记忆中那个钉鞋的摊子,已挪在街上一间门面房里,并且挂着个响亮的牌子,叫做明亮皮鞋美容店。街上来往的人群里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心里不免有一丝丝的失落。

但我心里仍然很高兴,因为这是我的老家,可不知为什么,在高兴的同时,我却无比强烈地怀念着以前那个地方,就好比同学中有个叫小旦的,上高中后改为萧丹,我却仍然乐意叫他小旦一样。

那家小店那个女人

那年夏天多雨。走在街上总可以看到有人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夹把雨伞。

当接到市里开会的通知时,我在临出家门的那一刻,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带把雨伞。最终还是怕麻烦,随身拿了个手提袋便出门赶班车去了。

开会的地方离汽车站不远,我在车上决定下车后步行到会场。临近汽车站,一路上乐哈哈的太阳,一眨眼却阴了脸。一路咳嗽的大巴将我们这些男男女女吐出来,像个身体不好的老人,又掉过头摇摇晃晃地走了。被大巴吐出来的人们还未站稳,一个瘦小的女人已忙着蹲在地上痛苦地呕吐,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将下来,我忙跑进路边一家小饭店避雨。

饭店不大,水泥地板上总共摆了三张桌子。墙上挂着一层淡淡的油污。门前屋檐下有个雨搭,下面摆着几眼灶火。店主人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女人系着一条干干净净的白围裙,戴着一副白袖套,头发利索地在脑后挽了个发髻。女人眼睛大大的,皮肤黑黑的,眼里闪烁着柔和的笑意。街上很快有水流出现,水流中不时冒出连雨的水泡。我站在门口,焦急地抬头看着白色的雨幕,又低头看着腕上的手表。离开会时间已经很近了,雨仍然没有停的意思,反而比刚才下大了。有很多人参加的会议,我不愿自己因迟到而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就在左右环顾之际,我忽然一眼瞥见小饭店的墙角,静静的靠着一把黑油布雨伞。一丝欣喜在心头活泛起来。然而,还没等喜悦跳上眉头,心随即就冷却下来。

女店主与我互不相识,凭什么会借给我伞呢?

雨声哗啦啦地响着,我心头乱糟糟的。女店主在灶台前走来走去不停地忙着。我咬咬牙决心开口,人家若是不借,冒雨赶过去就是,何必如此作难。“大姐”,我亲热地叫着。女店主回过头来。“大姐,您好!

我是来市里参加会议的,就在前面不远的那个单位,时间已经快到了,你看……能不能借我伞用一下,我一会儿还要过来坐车,一定会还你的。”

我笨拙地证明着自己一定会还伞的理由,可人家会信吗?“你是说借伞用?可以呀!你拿去用吧!”女店主没有丝毫犹豫便爽快地答应了。这让我一瞬间有些失重的感觉,就好像准备出大力气挑一桶水,谁知水桶却是空的。我满心欢喜,拿着伞跑出门去。

我准时参加了那天的会议。

会议室很大,有好多人。参会的女人们都穿着裙子。可在这个阴雨天,便感到有些凉。女同胞中已经有人在后悔不该穿裙子了。那天,我也穿着裙子,可我没有感到雨天的凉意。我只觉得浑身热乎乎的,脸上滚烫滚烫。坐在我身旁的一个女同行开玩笑说:“你怎么了?脸红得像擦了胭脂,莫不是在座的有你的初恋情人?”我嗔怪地打了她一下。她不会理解我脸色如花的原因——来自座位旁边那把湿漉漉的黑油布雨伞。

那天散会后,已是雨过天晴。我到那家小店还伞时,对女店主表示那家小店 那个女人

214着借伞的谢意。她淡淡地说:“谁还没有个出门在外,一时不便的时候,大妹子,快别谢了,这真是小事情。”这件事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我却怎么也忘不了。

后来借出差的机会,我专门绕到那条街,只是想再看一眼那家小店和那个女人。然而那家小店已经变成了一座气派的办公大楼。我不知道那个皮肤黑黑、眼睛大大的女人现在在哪里,她过得好不好。我只知道,直到现在,我仍然会时不时想起那个女人和那家小店。我曾数次将雨伞借给别人,尽管有些时候有去无回,我却仍然乐此不疲。

乡下的母亲

许久以来,我一直想写一些有关我母亲的话题,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却迟迟未能动笔。原因在于每当静坐下来,以前的许多事情都涌上心头,将脑子塞得满满的,一时倒不知该如何下笔。

前些日子回了趟老家。母亲仍是那样精神,皮肤比同龄人都富有光泽,只是眼角的皱纹明显增加了许多,就像是岁月之刀雕刻上去的那样清晰。

是啊,母亲今年五十八岁,已是快奔六十岁的人了。这一刻,我忽然感到喉头发哽,双眼不由湿润起来。

母亲在村上算得上是个人尖子。不仅因为她人长得漂亮,还因为她心灵手巧。我依稀记得二十几岁时的母亲,梳着两条乌黑粗实的大辫子,肤色白里透红,尽管那时整天吃糠咽菜,周围的人全是面带菜色,可母亲却是那么与众不同,母亲会裁缝,她穿的衣服总是有腰有胯,很合身。

村上的孩子们穿衣服很不讲究,有的家里弟兄姐妹多,排在后面的总要拾穿上面哥姐的,宽就宽点,窄就窄点,冻不着就成。我们姐妹几个总是穿得利利索索,旧虽是旧,可干净合体。在学校引来无数孩子羡慕的216目光。为此,我在担任班里学习委员的同时,又被老师委任为班里的卫生委员,每周要和其他班级的卫生委员一块儿检查各个教室的卫生,还要监督班里同学的个人卫生。我本不是个喜欢管事的人,一下子让我担任两个头衔,真叫我苦不堪言。

那时村上受穷的不止我们一家。要过年了,很少有人给自己买一套新衣服,顶多也就是扯几丈棉布做套衣服。为此,每年刚进腊月,我母亲是村上最忙的一个。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将布块送过去。母亲拿一个红旗本,在上面记名字,量身子,然后告诉大家什么时候来取衣服。

所有这一切劳动,母亲全是尽义务,最后也就是能落个裁剪布料时剩下的边角料。乡亲们不比那些城里人嘴巴伶俐,能说会道。来取衣服时只是憨笑着对母亲一遍遍重复:“你看,你看,可是辛苦你了,你自家的衣服还没做吧?”母亲将人家热情地送到门口,告诉人家走好,一直看人家走出几步远,才会返身回来。母亲和那台上海产的“飞人”牌缝纫机为我们家赢得了村人的尊敬。虽然不挣钱,但母亲很满足。

有道是“卖鞋的老儿常光脚”。可不是,反正我记得,每年过年我和妹妹的衣服总是放在最后边做。已是腊月三十晚,我们睡觉前,还见母亲在那台“飞人”牌缝纫机前忙活。母亲的双脚不停地动,我们耳边便会传来缝纫机“嗒嗒嗒”的响声。等我一觉醒来睁开眼,见母亲弓着腰在油灯下长一针短一针地摆弄针线缝扣眼,两条辫子直直垂在胸前。我懒懒地翻个身,嘴里含糊不清地叫一声:“妈,怎么还不睡?”母亲说:

“你快睡吧,我给你们的新衣服缝扣子。”说着,她会走过来将我伸在被外的胳膊放进被窝里,替我和妹妹重新掖好被角,又坐在油灯下。大年初一五更起床时,套在棉衣上的新衣服,准会整整齐齐放在我们姐妹的枕头旁。

母亲是个极要强的人,对我们家教很严。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

受到别人帮助,要感恩图报。尊敬长辈,不欺弱凌强,但是,毛主席的一句话母亲常挂在嘴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听母亲说她高小还没毕业。她以前在学校写的作文,被老师在讲台上读给全班同学听。最着名的一句话是“劳动后的饭吃得是多么香啊,觉睡得是多么甜啊”。可是,她却没有继续读书,她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五个弟妹,能去学校识几个字就不错了。

母亲的个性强脾气又不好。因此,我没少挨打。记得有一次不知因为什么母亲打我,我躺在地上打滚,哭着不肯起来,母亲要我闭上嘴,我偏不闭,哭得更起劲儿。母亲气不打一处来,说是要到厨房去拿棍子来打我,出去时母亲顺手闭上门。我躺在地上哭得有点累了,便开始哼哼。

偶然一眼看到门缝有两只眼睛。我知道是母亲在看我,我若此时停止哭闹,自己爬起来,母亲也好收场。然而,那一刻小小的心却在想,自己哭着哭着忽然停止,这不是被母亲的棍子吓着了吗?因此,我继续大声哭起来。这一下惹火母亲,她推开门,几步就迈进来,手里拿着一根一尺来长的木棍,拖起我的胳膊,朝着屁股就抽。我哭得声更大,站在那里,边哭边气咻咻地与母亲对峙。这件事情都记不得最后是怎么收场的,现在想来只觉得好笑。

还有一件事,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记得十几岁时,写了好多稿子,也收到了好多退稿信。那次我写了一个小说自我感觉很不错,不想邮寄,决定亲自送到县文联。母亲知道后非要一块儿去,当时是夏天,天气很热,那时老家还没有通到县里的班车。弟弟当时好像是刚五岁,母亲便背着小弟和我一块儿上路了。我们满头大汗地站在县文联的门口,已临近正午。当时的县文联主席宋贵生老师正准备下班,之前收到过我几篇稿子,218对我有印象。他安排我们坐下喝茶,便开始仔细翻阅我的稿件。阅毕,大加赞美说是比上一篇写得好,稿件可以采用。母亲抱着弟弟坐在那里开心地笑起来,边笑边说:“还靠老师多费心。”正好是县里一个管文教的副书记走进去,得知是母亲陪我一块儿来,连连点头:“像这样对子女负责的母亲少见。”

到了弟弟读书的时候,母亲更是上心。她让弟弟每天放学到村上一个退休教师家里写作业,辅导数学课程。每逢星期天,她也要监督弟弟先将作业写完。记得有一次,趁母亲在厨房洗衣服,弟弟偷偷溜出去玩。

母亲发现后,让我将弟弟找回来,关上门,把以前做裁缝时用的尺子找出来,照弟弟的屁股好一顿痛打。不想,过后,母亲一个人躲在厨房偷偷哭,把一块在凉水里泡过的毛巾塞给我,让我给弟弟敷屁股。如今,弟弟大学毕业已分配工作,有时,我们姐妹几个凑在一块儿,弟弟会说:

“姐,现在想来,如果当初没有母亲那样的人监督我,就由着我的性儿来,还真没有我今天。”

现在,母亲年龄大了,儿女都长大成人,家庭条件也好了,脾气也好了许多。母亲没有白发,她新烫了头发,看上去年轻了许多。她经常让我将那些过期的报刊杂志给她拿回去,她戴着眼镜看得津津有味。有时,母亲到我这里来住几天,和门口的邻居们聊得很投缘,新闻时事,时尚前沿的人物,她都能聊上一聊。有人就问我:“你妈是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