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陈鄱阳湖大战
公元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刘福通的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朱元璋考虑到安丰是应天的屏障,便于三月率主力去营救。四月,陈友谅乘着江南兵力空虚的机会,亲自带领60万军队,水陆并进,包围了属于朱元璋领地的南昌即洪都,并占领了吉安、临江、抚州等地。为了进攻洪都,陈友谅特地制造了几百艘高数丈,外饰红漆,上下三层,大的可载3000人,小的能载2000人的巨舰,进入鄱阳湖和赣江。当时,驻守洪都的朱元璋主将,是他的侄子朱文正,以及邓愈、赵普胜等人。陈友谅军全力攻城,朱文正等拼命死守,洪都被围长达一个多月,城里与外界阻断,消息不通,处境十分危险。直到六月,朱文正才派千户张子明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得报后,急命正在围攻庐州,今安徽合肥的右丞徐达、参知政事常遇春回师增援。他自己于七月初六率领冯国胜、廖永忠、俞通海等大将,与徐常会合。这时,他们的舟师不过20万人。七月十七日,朱元璋带领部队到了湖口。为了把陈友谅锁困在鄱阳湖中,朱元璋指派戴德屯兵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的长江边。又安排另一支部队屯兵南湖嘴,今湖口北,切断陈友谅的归路。同时,调派守信州的兵力把守武阳渡,今南昌东南的鄱阳湖边,以防汉军逃跑。部署停当,朱元璋才从松门,今都昌进入鄱阳湖。
再说陈友谅,他带领汉军围攻南昌长达85天,久攻不下,士气沮丧,得知朱元璋援兵到来后,于七月十九日从洪都周边撤出,顺赣江东行进鄱阳湖迎战。第二天,两军在余干康郎山,我们俗称的康山遭遇,于是在这里演绎了,为一个新王朝诞生奠定基础的鄱阳湖大战。
鄱阳湖大战的主战时间,是从七月二十一日开始的,中间经过三天的相持,前后五天的恶战。史籍是这样描写这场水战的:“呼声动天地,矢锋雨集,炮声雷鞫,波涛起立,飞火照耀百里之外,水色尽赤,焚溺死者一二十万众”。真可谓:鬼哭神泣,惊天恸地,湖水尽赤,死伤无算。最后,这场奠定一个王朝的中国历史上着名水战,以“友谅中流矢死”而结束。
鄱阳湖大战早己过去了,但这场大战对鄱阳人留下的影响,却像湖草那样无法消失。朱元璋、陈友谅的种种传说,也像蒲公英般撒满了鄱阳大地,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疑点和问题。
问题一:因为确实发生过鄱阳湖大战,有关朱、陈在鄱阳的种种传说,也就很多。众说纷纷,版本不一,张冠李戴,各取所需。人们不禁会问,这些传说难道真的确有其事?要搞清传说的真伪,首先必须弄清什么叫传说?我理解所谓传说,是指口口相传下来的民间说法,它既有真实性,也存在虚构性,它有可信的一面,也有值得认真琢磨的一面。假托之词,夸大之词难免。以朱、陈大战为例,它的真实性是朱元璋、陈友谅的部队,都曾占据过鄱阳。这两人因为战争,他们的某个队伍,说不定还真的在其个山头或村庄、田垅出现过,真真假假就说不清楚了。为了证实朱元璋、陈友谅都占据过鄱阳,不妨引用一下《饶州府志·吴宏传》。吴传是这样说的:“吴宏,字德广,鄱阳人。项普寿陷饶州,宏起义兵自为保障。左丞老老复饶州,宏率众降。老老欲诛县属诸为首者,宏谕众曰:‘吾与诸君戮力相保,诏许悔过,既降复杀,信安施乎?’明日,复取余干,营武陵。老老两遣刘诚朵焰攻宏,不克。于是饶信诸县多附宏,十八年彭翼遂以宏守饶州,陈友谅杀徐寿辉及翼,授宏天章,守余干。太祖兵驻江州,宏谓幕下曰:‘番君初事秦,继而事楚、事汉,史卒称忠,以其义耳。’遂遣部下赵先俊奉图表归太祖,仍以宏守饶州。”我们看看这段记载,吴宏在元末的这种经历,充分说明当时的鄱阳,在你争我夺中的变化。起初,鄱阳被项普寿的义军攻陷,吴宏带领本地民众收复。不久,元兵来了,因为元人不守信,吴宏赶走了元兵。继而红巾军到,吴宏归顺了徐寿辉。陈友谅杀了徐寿辉,吴宏将鄱阳献给了陈友谅,及到朱元璋攻克江州,鄱阳又归属了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也确实幸驾过我们这块土地。正因为如此,这才衍生出不少与朱陈相关的传说,如“呜山庙的柏树将军”、“风雨山名的来历”、“得胜山和撑夏”、“龙吼山兵营”、“韩山和檀溪渡的马蹄印”等等。
问题二: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大战鄱湖十八年。朱元璋、陈友谅的鄱湖大战,真的长达十八年之久吗?根据史籍记载,鄱阳湖大战前后历时只有37天。具体为公元1363年农历7月20日在康郎山遭遇,到农历8月26日陈友谅中箭身亡。然而,民间版本的“大战鄱湖十八载”,可以肯定地说夸大了其辞。不过,所谓的十八载也不是子虚乌有,但不是单指鄱阳湖大战,而是指元末农民起义的整个高潮阶段,也就是公元1351年元惠帝至正十一年,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洪武元年,宣布大明王朝建立。这之间,群雄纷争前后长达18年之久。
最后,顺带谈谈曾有人问过的另一个问题:既然是鄱阳湖大战,为什么主战场在康山,而不是别的水域?熟悉鄱阳湖的人都知道,鄱阳湖有深有浅。自宋以后的时间里,森林的大量砍伐,植被的不断破坏,水土的日益流失,使得鄱阳湖的湖床逐渐增高。所以,在元末明初的鄱阳湖大战时,尽管还是农历七月的洪水末期,仍难免出现“湖水浅”、“水路狭隘”、“相随渡浅”这些现象。这个时期,特别是南湖北部的原鄡阳平原,也就是现在靠都昌以南的水域,包括我们鄱阳所属的西部湖面,普遍较浅。相反,明朝时的康郎山,不是现在的这种状况,那时候康郎山如同我们现在的瓢山一样,与陆地相隔甚远。在古人看来,为鄱阳湖正中。康郎山以东,我们莲湖以南的大湾水面,那时没有围堤,湖面开阔,湖水较深,古称大湖。这一带即使是枯水季节,也适宜艨艟巨舰航行。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方使的是楼船,“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舟大,乘上流,锋甚锐”;朱元璋方虽然船小,但太祖的指挥船也还是有点规模,所以在规避时忽然搁浅,以致差点被陈军所害。此外,得知朱元璋增援洪都的陈友谅,放弃围攻南昌从水路东进迎战明军,适应他们战船的唯一水道,是顺赣江支流入鄱阳湖。这时,由北湖及鄱阳向南挺进的明军,恰好在这里与汉军遭遇,于是一场水上恶战便在这块湖面展开。
朱元璋与鄱阳
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正式登基当上了皇帝,从此一个国号叫大明的王朝诞生。这个王朝虽然也曾经历过不少事件,但重大的转折并不多,也远没有前些个王朝复杂。公元1419年明永乐十九年,皇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又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攻占下北京,大明王朝宣告结束。这个王朝从太祖朱洪武到毅宗朱由俭,前后历13代17个皇帝共276年。
然而,大明王朝对于鄱阳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就在它即要诞生时,历史为鄱阳书写了新的篇章,她终于让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因为,在这片有着几万年生存史的古老土地上,总算留下了一位皇帝的足迹。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在他准备登上权力最高宝座之前,来到了鄱阳。朱皇帝是鄱阳有史记载以来,惟一一位幸驾了这片土地的皇帝。又正是从这个王朝开始,鄱阳不但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同时走进了一个经过漫长时间蕴酿的,文化繁荣阶段。下面,我们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说明朝时鄱阳的那些事。
鄱阳进入明朝的第一件大事,无疑还是朱皇帝的驾幸。本来,府志、县志都有记载,然而正是这两本志,让人搞不清朱皇帝到底是在当皇帝前,还是当皇帝后来过我们这个地方,具体是哪个时间?
关于朱元璋来鄱阳的时间,同治《饶州府志》和《鄱阳县志》应该说都有过记载。在这两部志中的“府城隍庙”条都说:“明洪武元年,太祖克江州,幸鄱至东门外,御书城隍之神,祀以少牢。”《府志》稍不同的是说,“御书‘城隍之神’匾额”,实际上是祭文。而县志《大事记》中却多了一条说:“(元至正)二十三年,明大祖次康山,吴宏以兵归之,仍以宏守饶州。御黄龙舟,幸鄱江城楼,亲书城隍神祀之”。“城隍庙”条说“太祖克江州,幸鄱至东门外”;“大事记”说“至正二十三年”。前者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在元至正二十一年;后者是时间,发生的事件鄱阳湖大战,谁对谁错,叫人糊涂。为什么两本志犯同样一个低级错误呢?颠三倒四,自相矛盾,以致让人对朱元璋是否真的过鄱阳产生怀疑。可以肯定,根据史料记载,朱皇帝的确来过鄱阳,至于时间,在立国之前。最权威的依据是《明史》·《太祖本纪二》:“(元至正二十一年)太祖乃自将舟师征陈友谅。戊戌,克安庆,友谅将丁普郎、傅友德迎降。壬寅,次湖口,追败友谅于江州,克其城,友谅奔武昌。分询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皆下。”请注意,这最后一句的前面有两个字:“分询”。分询是什么意思?分是分别,询呢?这个询字我理解为查访的意思,照现在时行的话说,搞调研。也就是说,朱元璋在1361年攻克江州,把陈友谅赶到武昌后,先后率部队夺取了江西的星子、南城、鄱阳,及湖北的蕲春、黄州、广济等地,并进行了查访。旧《县志》《鄱江楼》条说:“明太祖幸鄱阳,登楼见父老。有年九十者。上说,以为守臣保障力”,指的就是分询。
为了进一步弄清《太祖本纪二》所说的背景,我稍稍展开一点。元朝后期,自武宗即位的公元1308年起,至元惠帝也就是顺宗的25年间,一共换了8个皇帝。尤其是1328-1333年不到5年的时间,居然换了5位皇帝。激烈的帝位争夺,既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四分五裂,也加大了官吏的贪污腐化。蒙、汉地主阶级大量吞并土地,政府赋税的日益加重,更激起了人民的阶级仇恨和民族仇恨。在元朝最后的30多年中,朝政废弛,政治腐败,经济随着衰退,财政日渐枯竭,加上天灾人祸交帜并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加快了农民起义的大爆发。公元1351年元惠帝至正十一年,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洪武元年的前后18年间,农民起义如火如茶,群雄并起,拥兵据地,称王称帝,干戈不息。时而与官兵,时而相互间,枪来剑往,争夺天下。先是刘福通领导红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江南地区,徐寿辉起兵湖北蕲水、黄冈,攻占武昌,继而又席卷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徐寿辉的另一位部将明玉珍,控制了四川后,自称皇帝。再就是方国珍起义于浙江宁波,占据了浙东地区。到后来他们当中,除了朱元璋的西吴政权之外,还有兵力最强大、割据江西与湖广等地,杀了徐寿辉自称为“大汉”的陈友谅;经济实力最强、立都苏州国号“大周”的张士诚,又称“东吴”;以及明玉珍和方国珍。
公元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初一,兵强势盛企图鲸吞朱元璋的陈友谅,亲率10万水军,越过西吴占据的安徽池州,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夺取采石矶,逼近应天,今南京。到达江苏后,陈友凉又派人和张士诚联系,打算两人联手,上下夹攻,一举吞灭朱元璋。其实,早在陈友谅进攻之前,朱元璋的军师刘基,也就是刘伯温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向朱洪武进言,张士诚志在自守,不足为忧,陈友谅每天都想亡我,还是先灭了陈友谅,再图张士诚。这次正好,朱元璋趁陈友谅兵临应天的机会,利用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借助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朱元璋先是通过陈友谅的好友、元朝降将康茂才诈降,把陈军的艨艟巨舰,引进了较为狭窄的新河。与此同时,安排了常遇春、徐达、赵德胜、杨璟、张德胜等伏兵,加上朱元璋自己的主力,埋伏在南京狮子山。为了牵制陈友谅,威胁他的侧后,朱元璋还派胡大海从渐江等地西攻信州。一切安排妥当,只等闰五月初十汉军按西吴指挥,舍长用短,舍舟登岸,进入伏击圈。果然,急躁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等张士诚答复,便仓促出兵,结果可想而知,陈友谅以大败江东桥而告终。朱元璋不但俘虏汉军2万多,缴获巨舰100艘,而且夺回安庆、太平,继而又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上饶、宜春等地。
这场战役之后,陈友谅的大汉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一年的时间,又夺取了江州周边的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及乐平、抚州等地。接着又收编了龙兴守军,今南昌,并将其改为洪都。连克瑞州,今高安、吉安和临江,今清江。不久前还为陈友谅属地的湖北南部、江西大部地区,很快易主,成了西吴的领土。接着,朱元璋频频亮相在这些地方,其目的也就是推介西吴,推介自己,为最终夺取天下,深入人心。所以他也来到了鄱阳,“登楼见父老,有年九十者。上说,以为守臣保障力”。江东桥之战,造成了大汉的惨败,陈友谅志在“天下”之心不死,并一直伺机收复江西,于是在两年后挑起了这场战役——鄱阳湖大战。
明初的移民、瓦屑坝和陶安
最近瓦燮坽被炒得火热,据考,当年的瓦屑坝就是现在莲湖的瓦燮坽。在此之前,从《鄱阳湖新闻》上看到,县政协还召开了由市、县两级学者专家参加的学术讨论会,权威们都发表了一言九鼎的高见。本来我不应该不自量力凑此热闹,然而这个话题又不可能绕过,无奈之下还是硬起头皮说几句。
我认为,21世纪以前的人类历史,说到底就是一部以战争与迁徙为主线的历史。以鄱阳为例,历朝历代都不乏移民,从两晋、唐、宋……都发生过因战争带来的移民活动,只是大多为迁入,并且没有形成过规摸。至于迁出也有过,比较零星,不大集中。正因为如此,在寻根热的21世纪初,不少鄱阳移民的后裔,曾经来过鄱阳寻根。他们中就有洪皓、詹天佑的后代。而明朝初期瓦屑坝的这次移民,堪称鄱阳历史上徙出人口最多、持续时间较长、涉及族氏较广的一次,尽管史料没有较详记载,但由于之中出了两个人物,即后来康乾盛世时,先后任过宰相的张英、张廷玉父子,才使这次的移民,倍受专家学者们关注,就连滥竽充数的我,因为瓦屑坝,从2000年起也先后四次,接待过相关移民的后裔,收到两次转来的信函,回答了三次询问。无奈的是,这些寻根者除了知道自己的姓氏,先人们据说来自鄱阳或饶州瓦屑坝之外,就说不出更多的线索。区区如我一个浅薄的普通老百姓,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实力探研真相,只能让他们带回失望和遣憾。可是作为鄱阳人,总觉得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所以本人除在2001年写史珥时提到外,于2002年,当时还没有恢复县名,编着的拙作《鄱阳湖明珠——波阳》一书中,特地撰写了一节《移民重地瓦屑坝》。
对于这次移民事件一直耿耿于怀的我,有时就想,既然一次规模不小的移民活动,为什么在明朝的历史上,居然没有像别的移民事件一样,能够找到比较系统的记载,和具体的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