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端蒙,字正思,号蒙斋。公元1176年南宋孝宗淳熙三年,朱熹展墓前来从学的弟子。展墓指察看、检查。对这个人,朱熹的评价是:“博学师友”、“以求道修身为己任”,“任道勇而用志专”,说到底是朱熹忠实的信徒。他着有《性理字训》,将理学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命、性、情、才、志、仁、义、礼、智、道、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欲、谊、利、善、恶、公、私等,一一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诠释。此外,程端蒙还有《学则》,对学者的行为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传播学角度着,程端蒙这两篇着作,对朱熹理学的传播,意义非同一般。
其实,对于道学的环鄱阳湖传播,对鄱阳来说,还有一个比程端蒙早,给饶州场域形成有价值的人物,那就是苏昞。苏昞,字秀明,是程颢、程颐的弟子,武功,今陕西人。公元1094年宋哲宗元佑末年,在吕大中推荐下,起布衣为太常博士,后来贬到鄱阳,为饶州编管。这个人虽然在鄱阳的学术活动,留下的资料不多,但对后来鄱阳乃至饶州的理学影响,还是很大的。
宋代在理学形成和输出中,鄱阳人里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董梦程,他是鄱阳学派的代表。董梦程字万里,号介轩,他着有《诗书训释》、《大尔雅通释》等书。那么,什么叫理学的鄱阳学派呢?理学的鄱阳学实际上就是注重训释之学,这个学派是从程端蒙开始的。续程董之后,鄱阳其它的朱子,也就是朱熹的后学还有:汪德辅,字长孺,朱子传授《易》、《礼》的弟子;姜大中,字叔权,与汪德辅同学于朱熹;程珙,字仲璧,他是程端蒙的堂曾孙,也登过朱熹的门,着有《易说》,是“二贤书院”的供主之一;董拱寿,字仁叔。至于金去伪,旧《县志》“鄱江书院”条中是这样注释的:在城北,创始不详,相传朱子(熹)门人金去伪讲学处。”而相关朱子理学的资料中,却没有看到更详细的介绍。
鄱阳在朱子理学的形成与传播中,除形成鄱阳学之外,再就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向新安,也就是浙江桐庐地区的传播枢纽。这个枢纽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鄱阳的交通地位所决定。从水陆交通看,由两个方向可以到达“新安”区块:一条是经乐安江至乐平,经德兴,到朱熹的故乡婺源。婺源在宋代属徽州,也就是新安地区。一条是经昌江到景德镇、浮梁、再到安徽祁门、休宁、屯溪,经桐庐、富阳直至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由此可见,鄱阳在宋代的儒学发展中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尽管在《饶州府志》中,有关理学的着名人物介绍里,鄱阳相对地处在劣势,通过我上面的介绍,还是能看出鄱阳在江西理学形成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结束这个话题之前,还有一个人必须要提到,那就南宋的鄱阳人王大受。王大受的生卒年和较详细详细料找不到。王大受,字仲可。他是南宋着名思想家、文学家叶适的弟子。叶适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提倡功利之学,他的哲学思想不但与朱熹的哲学思想完全对立,还与另一哲学派系陆九渊的心学派,鼎足而三。王大受作为叶适弟子,在哲学观点上,当然与江西理学针锋相对。王大受着有《拙斋诗集》传世。
通过以上林林总总、杂杂碎碎的归纳,不难看出,在两宋的319年里,鄱阳文化不仅具备了多样性,而且逐步构筑了多元性。不止如此,从它的成熟程度看,无论从渗透的广度和深度看,较之以前的所有朝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个人认为,两宋是鄱阳文化的重要成熟期。
元朝和“东湖十景”及其他
在有的人眼中,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元朝的鄱阳似乎话语不多,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和事极少。我看不然,在元朝统治的短短97年,鄱阳首先完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础工作,那就是让现今本县人感到骄傲,且又无比惋措,期待能够恢复的“东湖十景”。可能有人对我这个推论有所怀疑,会问:依据在那里,凭什么这样说?
稍稍了解鄱阳历史的人都知道,最早完整咏唱“东湖十景”的,是元朝的鄱阳本土人。他们分别是清季学者史简所编《鄱阳五家集》中的:黎廷瑞、吴存、徐瑞和叶兰。也就是说五家集中只有一位集主——刘昺,没有留下咏唱东湖十景的诗。之中,黎廷瑞的叫做《东湖诗十首》,可惜仅存三首,现存的三首没有像后来三个人那样分景咏唱,但内容已经涵盖了景意。吴存、徐瑞俩人的十景景名完全一致,叶兰与前面俩人不同的是“松关暮雪”,吴存、徐瑞的叫“江城暮角”,其他九景相同。此前或此后,都没有人这样集中地咏唱过。或许有过,只是我孤陋寡闻,没有见到而已。
下面,还是让我们先对这四位元代乡贤的情况,做个大致的了解
黎廷瑞,字仲祥,号芳洲,公元1250年南宋理宗淳佑十年生,利阳镇,原属鄱阳人。他是南宋度宗咸淳七年张镇孙榜赐同进士出身的,授予广东肇庆府司法参军,因为有资格的多,实际职务少,所以需要排列顺序,按现在的话说,排队吧,结果没有挤上趟。南宋灭亡后,他在家幽居长达十年,种梅养兰,寄意山水,以吟诗唱和为娱。所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名士。从公元1271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起,当了五年本郡的学官,此后退休,更号俟庵,弹琴着书,不再出山,直到公元1308年元朝武宗至大元年病故。所着有《芳洲集》3卷存世。
吴存,字仲退,号月湾渔者,他出生在黎廷瑞进士及第那年,凰岗人。从小学识卓着,少有英名,居住地有名的先生们,包括年长他21岁的黎廷瑞等,都愿意与他交往。他出生后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成人。吴存自幼习读程朱理学,其授业老师为齐梦龙,齐的老师是沈贵宝,沈的老师为德兴人董铢,而董则是朱熹的嫡传弟子、得意门生。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佑元年,朝廷开没科举考试,县尹三次请吴存乡试,他都予以推辞。总管看见牒文上没有吴存的名字,很是惶恐说:“不可无吴先生”,非要他参考,果然中选,并授饶州路学正的职务。不久,调宁国路,今安徽宣城教授。公元1320年延佑七年,被聘为主持江西省乡试。公元1339年元惠帝至元五年病逝。着有《本义折衷》、《程朱易传》、《乐庵遗稿》、《巴歙杂咏》、《鄱阳续志》、《新志》、《四书语录》、《月湾诗稿》等。
徐瑞,字山玉,号松巢,公元1255年南宋理宗宝佑三年生。他的祖人,是在平定黄巢时落籍鄱阳的。以后成为鄱阳鹊湖,原属凰岗,后划归景德镇的望族。徐瑞工于诗,与吴存、黎廷瑞住处相隔不远,书信互致,唱和相答,既是文友,又是志同道合者。公元1317年元仁宗延佑四年,以经明行修推为本县书院的山长,没当多久便归隐回家。从此巢居松下,花晨月夕,吟诗作赋,逐年笔记,留下《松巢漫稿》,松巢的字号就是这样来的。公元1325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徐瑞病逝。
叶兰,字楚庭,号醒渔,生卒年不详,据说他死时年纪很轻,才三十多岁。叶兰在元朝时,担任过太常寺礼仪院奉礼官,后来随父亲去了浙江。他父亲叶懋,有才识,喜欢作诗,官至大中大夫,嘉兴路总管。元朝称府为路,总管相当于知府。叶兰是个才子,文名很高,善于歌赋,他的作品,人们评价为清润古雅。元朝灭亡后,曾经任过元朝廷官员的鄱阳人周伯琦,应朱元璋的召见进京,叶兰赠诗周伯琦说:“觅得神鳌休便休,不须重上钓鱼舟。回头更向溪上望,明月芦花便是秋。”周伯琦回到鄱阳后,深深体会到叶兰所说的道理,于是推荐叶兰。朱元璋下诏,叶兰拒绝,朱元璋再召,叶兰乘船至一个名河石桥的地方,溺水而死。他有《寓庵集》存世。
从上面介绍的个人资料看,这四位元朝鄱阳人中,有三人住在凰岗一带,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很有性格,而且爱好吟诗作赋,寄情故乡山水。除叶兰之外,前三个人都不满元人统治,不信看看徐瑞的诗。徐瑞的《双塔铃音》中有这样的句子:“浮屠双笔仰书天,檐铎吟风破曙烟。似为众生说般若,兴亡莫问刼灰年”。东湖十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如果说得更堂皇、更体面一点,东湖十景就是这些文士们,借雅意湖山之情,怀南宋朝廷之旧,抒爱国主义之绪的结晶。说直白一点,它实际上是受西湖十景的影响,发思古之幽情,抒眷宋之真情。
我们知道,杭州西湖是中国最美丽的湖,她有十大景观: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西湖十景成于什么时间?偏安南方的南宋朝廷中期,也就是公元1195——1224年宁宗赵扩执政期间。当时,“十景”成风,除此之外,还有“钱塘十景”,并称为西湖双十景。毕竟当时的杭州是“国都”,尽管是“临安”,且还是安。国都形象不仅体现在灯烛荧煌、笙歌达旦,纸醉金迷上,还要体现在楼阁高筑,亭榭散布,名胜点缀中,于是有了西湖十景。
公元1275年,元兵占领了鄱阳。从此这比土地,开始接收中华另一个民族的统治。然而,这个现代中国人能接受的现实,在南宋的遗老遗少们看来,是一件让人痛心疾首、无法容忍的事。那些长期受儒家思想教育、程朱理学熏陶的读书人,在既无缚鸡之力,又无冒着一死精神的情况下,只好借山水以寄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这是古已有之的事。尤其是黎廷瑞、吴存、徐瑞三位,他们的人生足迹已经表明,生为宋民,当为宋鬼,不事二主,不做贰臣。因此我认为,东湖十景发端于黎廷瑞,定型于吴存、徐瑞,最后完成干叶兰。当然,这件事并不是现在说的这样简单,在当时也必须得到地方缙绅的支持,政府的首肯,并且有一批拥护者。但有一点,在打造本土文化的问题上,这三个人有着非同一般的话语权,他们是鄱阳的文化耆宿,学界大佬,不说一言九鼎,至少也能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毕竟这不是一般粗通文墨的人,能够完成得了的事,因此他们的主张,很快得以实现。
在元朝,除了东湖十景之外,有三个人必须要作点介绍,这三个人是周伯琦、赵友钦和汪元亨。
周伯琦,字伯温,公元1298年元成宗大德二年生。这人博学广闻,擅长书法,不但为皇帝篆刻了“宣文宝阁”的印章,题写了“宣文阁”的匾额,还书写了“至正通宝”的币文。周伯琦官至兵部尚书,不久又参知政事,是元朝时期官阶最高的鄱阳人。公元1359年元惠帝至正十九年,元朝廷派周伯琦招降张士诚时,被张羁留于平江,今江苏苏州作人质,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在这十年中,他既要和张士诚周旋,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又不得背叛朝廷,失去元人的信任,足见他有着非同一般的政治智慧。周伯琦写的“清箴”、“慎箴”、“勤箴”、“忍箴”《四箴》,和“存铭”、“养铭”、“省铭”、“察铭”《四铭》曾一度成为鄱阳后来为官者的座右铭。
赵友钦,名敬,字子恭,号缘督,宋皇室后裔,天文学家。着有《革象新书》5卷32篇,分别证述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32问题,提出中天观测法以求恒星的赤经差。通过实验,得出大孔成像,小孔成像的正确定论。
汪元亨,字协贞,号云林,散曲和戏剧家。着有散曲《小隐余音》、《云林清赏》和文集《归田录》;编有杂剧《斑竹记》、《仁宗认母》、《桃源洞》3种,南戏《父子梦栾城驿》等。
应该说,元朝的鄱阳同样多姿多彩,一个东湖十景,不仅平添了鄱阳文化的内容,更丰富了鄱阳文化的内涵,对此,我们也应该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