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蒙,他尽管不是唐代的名诗人,但在唐德宗时他的诗曾经出了一把风头。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的重阳节,皇帝李适在御园曲亭与朝臣游园,下令群臣制诗奉和。奉和就是先出诗韵,作诗的人则按韵填诗。结果,张蒙和殷亮等20人的诗被评为三等。这下不得了,有才啊,皇帝肯定的诗还能错得了,于是放来饶州任太守,属于提拔。张蒙有位诗界有名气的堂兄张籍,凭着这层关系,一些真正的诗人便来捧场,之中有章孝标、姚合、贾岛等。所以,张蒙仼职鄱阳时,来鄱阳的知名诗人不少,还都留下过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章孝标的《送张使君赴饶州·送饶州张蒙使君赴任》、姚合的《送饶州张使君》、贾岛的《送饶州张使君》等,里面都有不少颂咏鄱阳的佳句。
马植,就是那位在鄱阳兴修过水利的地方官。他是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进士,陕西扶风人。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个皇帝时期,先后三次来鄱阳任刺史。马植为将家后代,一次本地举行秋赋,发榜时特别提出要加试五场,开始没有人敢报名,只有一位卢弘正的报了名并试了两场,但没有结果。到第三场,马植揭下了解状。不少人见马植也敢应试,都暗自发笑,认为这个习武世家出生的人,居然也敢登大雅之堂。只有主考的藩镇令狐楚,没有小看他。于是考官出题,作一篇《登山采珠赋》。马植果然了得,赋作得确实不错,尤其是“文豹且异于骊龙,探斯疏矣;白石又殊于老蚌,剖莫得之”的句子,为人叹服,最终将解元拿到了手。马植自黔南任职后,由大理卿、迁刑部侍郎、通叛盐铁,再迁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务的。
此外,也还有一些性格梗直的人,一个是韦玢,一个是裴諝。韦玢本来当上了尚书左丞,他认为“郎官多不举职,请沙汰,改授它官”。郎官是从官,闲职,闲职多半无所事事,于是建议派到地方去。这还不算,他带头外任,于是先到离京城较近的冀州,后到饶州。再一位是裴諝,这人因为敢讲真话,遭到宰相元载的妒忌,便在代宗李豫的时候外放为刺史,先是到赣南虔州,后到饶州。
在唐朝,不但长期任期鄱阳,而且老病于任上,这就是长寿州牧吴丹。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别提到了他说,吴丹讳真存,以进士第入官。他为清净恬寂,可以称得是个达士。吴丹年过80还在刺史的职务上,这不但在唐朝,在历史上也是罕见。
唐代在鄱阳任地方官职的正面人物太多了。坏官有没有呢?是不是就是一个卢諅?在唐朝,曾在鄱阳任过地方官,在历史上遗臭万年的刺史也有一个,那就是卢杞。
卢杞是河南滑州人,他在公元780年前后唐德宗建中元年期间,由御史中丞升为宰相的,我们那位让鄱阳人受戴的刺史颜真卿,就因为遭他陷害而死的。这人在德宗朝做了很多坏事,大约在公元785年贞元以后受贬,经过新州再到鄱阳任饶州刺史的。
欧阳询与颜真卿
欧阳询与颜真卿,是唐代两位着名的书法家,一个生活在初唐,一个生活在中唐。就文学而言,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公元618-711年,唐高祖武德至唐睿宗景云二年,;盛唐:公元712-755年,唐玄宗先天元年至天宝十四年;中唐:公元756——824年,唐肃宗至德元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晚唐:公元825-907年,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哀帝天佑四年。文化发展也基本上这四个阶段。由此可见,虽然他们同是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与颜真卿不仅相隔近70年,而且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鄱阳有过重大影响。
欧阳询,宁信本,公元557年生,公元641年故,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这个人长得很丑,罗锅,自幼聪明过人,他经历了南朝陈和隋唐三个朝代,是初唐书法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道良和薛稷中为首的。唐朝时担任过太子率更令,所以世人又称他为“欧阳率更”。他的书法受北魏碑书的影响,人们评论为“金刚瞋目,力士挥拳”,很有气势。欧阳询对书法的追求从不满足,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仍不忘继续提高。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此碑是晋代着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欧阳询忍不住驻马浏览,看了很久才不情愿地离开。眼看着欧阳询离古碑几百步了,突然他又返了回来,再次下马站在碑前观察,感到疲乏后,干脆铺开皮衣坐下来揣摸,这一钻研,竟然过了三天三夜,最后守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他又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以重金购买,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学习书法的《指归图》,反复揣摩,多方融合,从而形成了法度森严,刚正险竣的书法风格,人们称作“欧体”。欧阳询书法之名远播,曾经有高丽,也就是今天的朝鲜使者,奉命到唐朝购买欧阳询的书法作品。就是这么一位历史上着名的大书法家,在20多岁的时候,在鄱阳寓居了一段时间,并对这片土地一往情深。这种感情,我们现在仍能从他自己写的书法帖中感受到:“年二十余至鄱阳,喜其地沃土平,众土往往凑聚”。这19个字是他的原话。
欧阳询到鄱阳后,给后世的影响,主要还是荐福碑,可惜荐福碑的真迹和内容都以失传。现在,欧阳询留在鄱阳和人们印象中的,还是“运去雷轰荐福碑”的故事。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奇巧,在唐朝三代书法家中,有两代代表性的人物都在鄱阳或寓居、或做官,并且都留下了墨宝。
盛唐书法家是以颜真卿、徐浩、张旭、怀素最为着名。其中,又以颜真卿为代表。这位代表性的人物,也曾在鄱阳当过地方官——刺史。
颜真卿,公元709年生,公元785年故,字名清臣,琅琊沂(今属山东临沂人),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同乡。颜真卿曾经担任过平原太守,人们称他为“颜平原”。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道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格,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他写的楷书,雄秀端庄,字体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他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饶有筋骨,也有锋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颜体字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和捺略粗。这种书写风格,显得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气象,把楷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此外,他的行草、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为王羲之之后的行草书法别开了生面。
颜真卿是公元758年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因“军国之事知无不一言”,用现代话说,不论军事政治,只要是国是,他都敢直言,而得罪当朝宰相贬离京城的。先是担任山西同州刺史,接着转浦州刺史,在浦州任上不久,受到御史唐旻诬劾,结果从山西贬到饶州当任刺史。这时顺带说一下,同是刺史,为什么到饶州为贬。古代受贬有多种,调职是一种,再就是由离京城近到离京城远。鄱阳与浦州相比,当然是鄱阳远。颜真卿到鄱阳后,给鄱阳人有哪些影响呢?我想主要是三件事:
一是颜真卿与荐福碑的事。颜真卿任饶州刺史后,发现欧阳询的荐福碑,处在日晒露,浴风沐雨境况里,于是便在碑上建起了一座碑亭,后来人们把这座亭叫做鲁公亭。荐福碑毁坏后,鲁公亭成了景观亭。所以在有了东湖十景后,“颜亭荷雨”为十景之一。
二是颜真卿与藜蒿,这是听来的一则传说。当年,饶州府署建在木家山,也就是现在的鄱阳中学。府衙正门往来100多米有座城门叫月波门。从月波门渡饶河便是河南岸。这年春天,颜刺史看见不少乡民渡河到河南岸采摘一种野草的根。他很奇怪,便问本地人的幕僚。慕僚说他们采的是种叫蘩的野草。颜真卿是饱读诗文的人,《诗经》里有:“于以采蘩,于沼于止”的诗句,古人把它作为祭祀植物。于是又问:乡人采它何用?幕僚回答,采回磨碎滤粉度春荒。原来藜蒿根极含淀粉。只是吃过后出口不畅,引起便血。尽管如此,比起挨饿来还是好得多。颜真卿想了想便说,既然这种蒿草是黎民百姓喜欢的,何不叫它黎。后来人们不但在藜字头上加草头,而且因为它属于蒿类,人们从此就叫它藜蒿了。
三是颜真卿与蔡明远帖。我手上正好有帧蔡明远帖。事情是这样的,颜真卿在鄱阳时间不长,不久转调升州,今天的南京任刺史。当时江苏地区连年遭遇洪水,粮食非常缺乏,大米的价格很昂贵。消息传到鄱阳,让颜真卿在鄱阳任上的朋友——校尉、鄱阳人蔡明远格外牵肠挂肚。蔡明远马上变卖家产,买了一批大米,星夜兼程从水路送到南京,为颜真卿解除了绝粮之困。蔡明远的行动,使颜真卿格外感动,于是挥笔写下这帧着名的蔡明远帖。
为什么鄱阳人对颜真卿特别尊重,将他与范仲淹两人的风范,并称为“颜范遗风”呢?因为颜真卿不但书品高,而且人品更高。颜真卿的死,可以称得上惊天地,泣鬼神。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抗贼有功,入京任吏部尚书、太了太师,封为鲁郡开国公,因此人们称他为颜鲁公。淮西李希烈叛乱,德宗皇帝想派一位有声望的大臣,去劝说李希烈投降。在与颜真卿有意见的大臣卢杞怂恿下,德宗把这个差使交给了颜真卿。李希烈的为人大家都清楚:凶狠残暴、反复无常。群臣们知道颜真卿此去一定凶多吉少。有好心人劝颜真卿,你就以年老体衰为理由,把这个差使推辞了吧。颜真卿却对大家说:“我已经是年近八十岁的人了,有什么可怕的?要是能够说服李希烈投降,国家和老百姓就可以免受更大的灾祸。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去,那怕让我捐躯,我同样在所不惜。”说完,他便带着一个家僮出发了。结果可想而知,李希烈既不能使颜真卿屈服,又不肯放他回去,最后却把他缢死。想想看,这样道德高尚、大义凛然的人,能不受到世人尊敬。所以鄱阳人一直以他当过鄱阳的地方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并以他的风范教育激励后世人。
诗人不断光顾的朝代
唐朝,是鄱阳文化空前吸收营养的时期。进入唐朝以后,不仅有书法大家来到鄱阳,而且有不少的着名诗人,也纷至沓来,这些诗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唱,这些咏唱至今仍为鄱阳增光添彩。下面按时间顺序,简单地说说他们的情况和诗篇。
第一位到鄱阳的诗人,有据可考的是李颀。李颀字号、东川,今天四川云台人。约生于公元690年武则天天授元年,约死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李颀虽然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但释褐,就是脱掉布衣身份做官之后,仕途一直不顺,长期沉抑在下僚的位置上。后来好不容易才弄到河南新县尉的职务。李颀看看自己升任的希望不大,便辞官返山,从此不再与官为伍,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天宝中期,李颀陪同堂弟从四川动身,来到鄱阳,写下《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的诗,留下了“彭蠡湖连芳草春”感叹。在古代,文人遨游可以不要带多少盘缠,如果手中窘迫,可以以自己的才气,也就是写诗作为见面的由头,拜见地方官或权臣,这叫干谒,李颀的诗起的就是这种作用。
第二位着名的诗人是刘长卿。公元760年唐肃宗李亨上元元年,51岁的河北人刘长卿,因为刚直不阿的性格受陷害,以至铛郎入狱。后来又不明不白地放了出来。过了几年,忽然贬他为潘州南巴,今天广东电白去任县尉。刘长卿于是离开流落多年的苏州,准备经洪州赴任,谁知事情发生了变故,以至在去洪州的半路之中,滞留在余干长达两年。恰好这个时候,另一位着名诗人李嘉佑,也因受贬来到鄱阳当县令,有一种说法任县丞。刘长卿便往来鄱阳、余干之间,写下许多与鄱阳相关的诗,如“鄱阳寄家处,自别掩柴扉。故里人何在,沧波孤客稀。湖山青草遍,云木夕阳微。南去逢回雁,应怜相背飞。”这首《送舍弟鄱阳居》,把滞留余干、鄱阳间的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李颀和刘长卿在唐朝时就有享有很高的诗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接下来与鄱阳结下不解之缘的是顾况。顾况是中唐前期诗人的代表,他生性诙谐,与另一位诗人元结,都以继承盛唐杜甫的现实主义写作而闻名。顾况生于公元725年唐开元十三年,死于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江苏苏州人,与柳浑、李泌关系非常好。柳浑辅佐唐德宗的时候,推荐他当秘书郎。到李泌手上,升为着作郎。公元789年唐德宗贞元五年,与宰相李泌相交甚厚,李泌死后因升迁过慢的顾况,写了一首发牢骚的诗,结果得罪了权贵,贬到饶州当司户。司户就是管理一个州的户籍、计帐、道路、行旅、田畴、六畜等事宜,照现在的说法民政干部。想当年,顾况在京城被名士推为诗文的宗主。凡做诗文的,都要经他过目后定个高下。初出茅庐诗人写的诗,他能看一遍就算不错,能让他看第二遍,无疑是上等作品了。当时的文人把顾况家的大门,比作“铁门关”、“金钥匙”。还没有成名的白居易,在出名前拜见顾况,就受到过他的戏谑。一天,白居易携一卷诗求见。顾况一看这位瘦削羸弱的书生,眉宇间有股凛然正气,谦恭而不卑琐,拘礼而不迂腐,行卷上醒目地写着“太原白居易诗稿”七个字,便开玩笑说:“方今长安米价昂贵,居大不易也”而白居易既不解释,也不申辩。及到顾况看罢卷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后,不禁摇头晃脑吟咏再三,赞不绝口地说:“此诗得陶(渊明)韦(应物)之气,吐李(白)杜(甫)·之锋,真佳作也。作得如此绝妙好辞,即如长安,居又何难。”顾况的肯定,很快使白居易的诗名大显,于是在诗坛上留下“顾才子掣开金钥匙,白乐天撞开铁门关”的佳话。就是这样一位着名的诗坛大家,在鄱阳居然一待34年。又正是鄱阳,使他磨钝了自己的锐气,觉悟了人生的真谛,写出“鄱阳中酒地,楚老独醒年”的诗句。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顾况最后选择出世,入茅山为道士,离了这块伴他走过1/3人生旅程的第二故乡。
顾况一生多才多艺,他不仅是诗坛大家,通俗诗也写得很出色,而且还是一位着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法理论,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画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