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果寺。在北关原走到师范西侧,公元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建,《江西通志》有记载。关于妙果寺,曾留下了很多传说,是鄱阳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妙果寺前面原有座17米高的土塔,塔与永福寺塔相望,构成东湖十景之一——“双塔铃音”。可惜塔在公元191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倒塌。这天晴天朗日,却黄尘弥漫,对面难看清容貌,数小时后,寺塔无存。
荐福寺。荐福寺在东湖东岸,支家嘴东南,现在的鄱阳一中西南端。荐福寺创建的时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在南北朝,一说是唐朝初,再一说是唐明皇开元年间。我倾向于南北朝,在这里我还是放在唐朝来说。为什么倾向南朝开始有荐福寺?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欧阳询,后面我会说到他。欧阳询有帧自传体的法帖说:“年二十余到鄱阳。”欧阳询二十多岁的时候在鄱阳寓居是在陈末隋初,因父亲在陈朝犯谋反罪受到株连无依无靠,被尚书令江总收养成人后来到鄱阳的。欧阳询在鄱阳人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写了荐福寺碑。隋末以后,欧阳询投奔李渊去了,而且很得李渊欣赏。从隋朝起,他一直在长安做官。由此可以推测,荐福寺碑是他寓居鄱阳时写的。如果当时连荐福寺都没有,他写什么碑文?有一点可以肯定,鄱阳荐福寺开始名声鹊起在唐朝。当时,全国各地都有荐神求福的荐福寺,读过唐诗的人都知道,很多诗人都以荐福寺为诗题,不过那不是鄱阳的荐福寺,鄱阳的荐福寺说到底还是那块荐福寺碑。
芝山寺:在芝山南麓,旧县志作唐初建。现存的寺庙建于82年前。寺前原有碧云轩,为范仲淹治饶时的憇息之所。
景德寺:公元722年唐开元十年创建,是永平门外直街上最大也是最早的,佛教活动场所。
在农村,唐时创建的佛教寺庙还有: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建的净慧寺、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建的荆山寺、公元632年贞观六年建的龙安寺、公元718年玄宗开元六年建的吉祥寺、公元633年贞观七年建的宝胜寺、公元680年高宗永隆元年建的法云寺、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建的觉林寺、大中年间建的南塘寺、唐眧宗乾宁间建的华法寺和三龙寺、唐末建的治平寺等。
在唐朝,道教的洞天福地同样在鄱阳受到重视,其时创建的道观有紫极观,观址在现在的鄱阳宾馆,公元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创建;玄妙观,原在现在的高家洼一带,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大中移建在东门口一带。
除上面的佛道教活动场所之外,鄱阳在唐朝兴建的着名胜迹还有鄱江楼、流玉阁及芝亭、江亭等。
说到鄱江楼,至今有个历史陈案,有不少古代典籍说,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写有咏鄱江楼的诗。到现在为此,本人尚没有找到,一些有志于鄱阳历史文化研究的人也没有看到。借此机会,恳请关心鄱阳的乡梓和研究者帮助找找这首诗,以免给后人留下一个残缺。
唐朝的鄱阳,手工业也很发达。除造船业之外,还有制陶、纺织、酿酒、制茶业。而陶瓷、白纻布等又是财赋的重要来源之一。
又正是唐朝时经济的发展,鄱阳与江南西道其他郡一样,成了唐王朝的赋税重地。“安史之乱”平定不久,曾经担任过饶州刺史的第五琦,曾向唐玄宗建议:“于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又正是第五琦的建议,使唐朝廷眼睛紧盯着江南。唐朝中期的文学家韩愈说:“赋出于天下,江南居什九。”诗人白居易也说:“江西七郡,列邑数十,土沃人庶,今之奥区,财赋孔殷,国用之系。”孔殷,指众多,这段话的意见是江西七个郡:鄱阳、临川、庐陵(今吉安)、南康(今赣州)、宜春、豫章(今南昌)、九江,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唐朝的腹地,给国家的赋税很多。
唐时鄱阳任职的官员(上)
在唐朝近300年间,有据可查到鄱阳任过职的刺史、太守、长史、别驾、司马、司户共60位,另有县令、县丞4位。这些官员中有不少人,在历史上知名度较高,有的位极人臣,有的为当时的重臣,有的是学者,有的是诗人。当然,臭名昭着的也有,比方说卢諅,就是其中之一,也来过鄱阳任刺史,后来修志的人把他的名字除掉了。这些来鄱阳的官员中多数是贬职的,也有历鄱阳符虎之守后,升迁到高位的。不过,从《饶州府志》、《鄱阳县志》中获得的这些信息,也并不全然可靠,张冠李戴,朝代秩序颠倒的仍然存在。如《饶州府志》中排在较前的是窦俨,他是五代十国时的饶州刺史,府志却把他列在了唐朝。下面,我将我所获得的信息,也就是经过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典籍对照及参考《府志》、《县志》后,选择几位任过鄱阳地方官的知名官员,作个简单介绍。
入唐以后,我认为第一位刺史应该是诸葛德威。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载:“六年,春,正月,己卯,刘黑闼所署饶州刺史诸葛威德执黑闼,举城降……”情况是这样:公元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种菜的大将刘黑闼,在农民起义军,后归顺大唐的窦建德旧部的拥护下,重新反唐,而且势力很大。武德五年,刘黑闼建号称汉东王。然而这年年底,太子建成用魏征的计策,分解了刘黑闼义军的军心,刘黑闼已经完全失败。第二年春天,刘黑闼逃到原为他所署的饶州。这个时候,刺史诸葛威德用计将他擒拿,使唐军消灭了刘黑闼全部。所以说,入唐以后,鄱阳当时的第一位刺史,应该是诸葛德威。但《饶州府志》和《鄱阳县志》,摆在第一位的是崔确。而崔确传中,却注明他是贞观中饶州刺史,贞观前后23年,贞观中期应该是公元634-641年,这近20年间不可能没有刺史。当时从安抚民心出发,作为并不对大唐政权构成威胁,又处在小州地位的饶州,留任诸葛威德也不是不可能的。关于刘黑闼这段事,《旧唐书》说法不同,他说事情发生在饶阳,而饶阳在古代和现代一般是指河北的一个县。在唐诗中,有很多诗人又把饶州称作饶阳,如章孝标的《送张使君赴饶》第一句就是“饶阳因富得州名”,所以我这里依据了《资治通鉴》的说法。
按照我所获得的资料排序,第一位到鄱阳任职的重臣应该是韦嗣立。公元701——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一位则天皇帝朝时名气很大,后来担任过睿宗、中宗时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相当于副宰相的官员韦嗣立,受张易之,张宗昌事件的牵连,贬到鄱阳任长史。长史是比刺史地位低,比县令地位高的官职。《饶州府志》说是刺史,府志在韦嗣立来鄱阳时间也有出入,说是开元时期,这是不准确的。
接下来就是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景云初年,曾任中宗侍续、官拜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员祝钦明,贬到鄱阳任饶州刺史,祝君坽就是他凿浚的,后来升任为洪州,今南昌的都督。
公元720年前后,一位执拗的学者吴兢,贬到了鄱阳。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则天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神龙二年升任右补阙,古代补阙分左右两种,左补阙是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右的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后来他又担任了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了左庶子。吴兢起初与人撰《则天实录》,里面叙述有张宗昌引诱张说陷害人的事,直书不讳。张说担任宰相后,多次请求他将这段事修改,吴兢坚持不同意,以致得罪张说,玄宗开元时贬为饶州刺史。作为史官的吴兢,他在史官职务上一干就是30年。吴兢写的东西秩序分明,文字简洁,深得大家看好,在当时是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第二位学者型的地方官是杜佑。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今天陕西西安人,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生,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故。杜佑是以父荫入仕的,在古代,祖先有功勋,子孙可以补官,这叫补荫,不是有句老话叫封妻荫子嘛,出处就来自这种官制。补官子孙可以先从低级官做起,以后凭能力和运气去上升。杜佑主持过财政,但在史学上的贡献更大,他花了30年时间写的一部《通典》,共200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唐朝对鄱阳来说,不愧是个多姿多彩,又影响很大的朝代。在来鄱阳的地方官中,除了重臣、名官、史家之外,还有两位在历史上至今仍有影响的政治家,一位善于理财,一位善于治国,他们分别是第五琦和李吉甫。
第五琦,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生于公元729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死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第五琦因鱼朝恩案牵连,贬到鄱阳任刺史的,但时间不长。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唐明皇因“安史之乱”逃到四川,第五琦在成都见到了唐明皇并提出:“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他说如果让他管理江淮财赋,可以保证军费开支。尽管,这时候李隆基的儿子李亨已经当上了皇帝,但是唐玄宗还是任命他为监宗御史、江淮租庸使。租庸是盛唐时的赋役法——租庸调法。不久,第五琦又在陕西风翔见到了新皇帝肃宗,提出了将租庸购来的实物,将粗重货改为轻货的主张,说具体一点,就是把从老百姓手中收来的稻谷和铸币,换成轻巧灵便的物资,这样便于运输。第五琦这个建议受到了肃宗的欣赏,正式命他为理财官员——山南等五道的度支使。从此他正式开始了理财生涯。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公元758年肃宗至德三年生,公元814年宪宗元和九年病逝。李吉甫是以父荫补职的,当时的宰相李泌很重视他的才干,27岁便当上了太常博士。他是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从柳州迁任饶州刺史的。宪宗继位后的第二年,他就当上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参与辅佐朝政。公元811年宪宗元和六年再次出任宰相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精简官吏活动,裁减亢官800、吏1400员。李吉甫在鄱阳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他之前有四任州牧,先后猝死在州城,结果弄得人心惶惶,州署官寝无人敢住,说郡城出了妖怪。他到任后,要来钥匙,叫人除掉荆榛杂草,稍事整理清担后,便安然地住下。然而,三年时间里,他居然毫发无损,以致那些忧心忡忡的,都说他福气大,妖怪不敢近身于他。李吉甫在鄱阳的时间较长一些,在他任上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有位叫饶娥的民女,因为以渔为职业的父亲,酒醉后溺死江上,饶娥为了寻找父亲,不幸也被水溺死。这事传到了李吉甫耳里,于是他请千里之外的好友、文学家柳宗元写了篇《饶娥庙碑》,此碑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李吉甫是位重视教化,按现在的话说,重视正面宣传的政治家吧。
唐时鄱阳任职的官员(下)
除上面介绍的之外,还有李复、韦玢、韦伦、卢和猷、陈儒等也有政绩。此外还有诗人官员如李端、张蒙、李嘉佑等坧鄱阳任过地方官。
先说李嘉佑,生年不详,约死于公元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河北赵县人。李嘉佑是唐朝担任鄱阳县级官员的一位佼佼者,也是给鄱阳留下诗篇最多的一位诗人。“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双鸥为底无心狎,白发从他绕鬓生。惆怅闲眠临极浦,夕阳秋草不胜情。”这是他在鄱阳官居四年后,即要离任前写的一首诗,诗题就叫《承恩量移宰江邑,临鄱江怅然之作》。李嘉佑在鄱阳四年间,与这块土地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在他的笔下,我们不但能看到饱含浓情的诗句,而且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鄱阳当年的民俗风情。如《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的七言长诗,里面就记录了唐时鄱阳的风俗:“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枪枪铜鼓芦叶深,寂寂际筵江水绿。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桨醉尽迎神还。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李嘉佑的仕途并不通顺,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一定地位,他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并称为钱郎刘李。李嘉佑诗风婉丽,善写山水景物,诗以七律见长,且结构完整,笔法熟练,多用白描,古人评他的诗“冷艳委婉”、“含蓄有味”。
再说韦伦。韦伦的官运也是不够好的,多半任地方官,而且在北方时间多。那时藩镇割剧,北方是多事之地,难免会吃败仗,于是受贬。官运不好的原因很简单:率直。杨国忠专权时,他担任铸钱内作史判官。当时,杨国忠征召农民做工匠,韦伦抢白说:“铸钱需要懂得技术的人,农民没做过,你征他们为役,没做好又处罚,那他们怎么活?”韦伦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官场上几上几下,弄得同僚都有些怕他。不过,韦伦的名声还是很好。《旧唐书·韦伦传》说他“居家孝友抚弟侄,以慈爱称”。
还有一位也是当鄱阳县太爷的李益,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年生,公元827年唐敬宗宝历三年故,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公元769年大历四年进士。刚入仕途时并不顺利,便弃官客游燕赵之间,后来官至礼部尚书。李益有位“舅老爷”叫卢纶,他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和李益同年,比李益早故27年。这人因投靠妹丈在鄱阳住了好长一段时间,旧县志将卢纶列为寓贤。卢纶住在鄱阳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他原想凭自己的才华,在鄱阳搞个名额进入仕途,当时也有人主张举荐他进京考试。可是,卢纶在鄱阳住的时间长了,通过与这地区人的接触,发现这里的人很有才气,于是放弃了当初的念头,并写了首诗,这首诗较长,里面有这样几句:“鄱阳富学徒,诮我戆无营。谕以诗礼义,勋随宾荐名”。意思是说,鄱阳读书的人是这么多,学徒,古代指学生。他们笑我太痴太傻太正规,不知道取巧钻营,凭着我的才华和知识,都愿意举荐我。可见,鄱阳在唐朝时的乡风淳朴得让外人感慨不已。
有人会问,难道唐朝到鄱阳任职的地方官都是好官?可以说绝大多数,是当时或在历史上有过一定贡献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安史之乱”前后,鄱阳一直是唐朝比较富裕又安全的小州。在中国历史中,每个朝代更替之后,交帜着激烈的朋党之争。朋党,照现在的说法是拉帮结派。一些官员的荣辱,总是随着线上人的命运升降沉浮的。之中,有不少人是被皇帝看好,曾经受到过恩宠的,也就是说或多或少有些老面子,因此在贬谪时都会给点照顾,不会将他们委派到离京城偏远,或比较艰苦的地方去。可见,来鄱阳的贬职官员,多是名声好,名气高并不都是皇帝或首辅太厌恶的人,这是一种;另一种就是比较有前途的,如同现在的挂职锻炼吧,这类人像张蒙(一说蒙)、马植就是。张蒙后来升幅不大,马植官至副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