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使用五行来说明人体五藏功能时,用的就是这种比喻方法。因为藏象生命系统是无形的,我们不能像描述一件器物一样向大家讲述它的形状、特点、功能。那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想到了比喻的方法,取大家熟悉的五种事物为比喻对象,借此向大家说明被比喻对象的形状、功能、特点。于是古人找到了金木水火土五种东西,借以比喻藏象五藏,肝为木、火为心、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
一棵大树枝叶繁茂,树干支支杈杈,有的笔直,有的弯曲,有的向上生长,有的向外生长。人体五藏中的肝,它的禀性喜条达疏通,不喜欢被抑郁,也不喜欢被限制,表现出疏通开泄的功能特点,故肝为木。
一堆篝火很温暖,火焰永远是向上升腾,上面烧壶水,水气蒸腾四溢,篝火的周围有某种热烈的气氛。人体五藏中,心为阳,阳为热,温暖着全身各部位,它推行血液循行全身,故心为火。
一片黄土禀性敦厚,朴实无华,它默默承载着万物,生化出各种食物供养着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可以说天下万物依土以存,赖土以活。人体五藏中,脾的作用是运化水谷,并提取营养物质,供养全身,它是气、血生化之源,故脾为土。
一块金属禀性庄重,外表冰冷,有肃降的特性,金属坚硬沉重,说明它分子结构很紧密,所以有收敛的特性。人体五藏中的肺,有清肃之性,以降为顺,故肺属金。
一条溪流顺势而下,滋养着周围土地上的万物,水性冰冷,故水为寒;投一块石子没入水中,再也看不见了,故水主闭藏。人体五行中的肾藏,就如同长江上的三峡水利工程枢纽,藏精、主水,肾精对机体有着滋养、濡润的作用,故肾属水。
由此可见,中医是在用金、木、水、火、土的具体属性来描述藏象五藏的功能,而且是断章取义。比如说,水润万物,主收藏,仅仅是水属性的两种,其中水的流动性、无形体的特性等就没有涉及。而文学家在描述水时,会发现水更多的属性。所以,中医在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功能时,我们只能将其视为比喻,而不能视为完整、精确的论述。
中医不但用五行的特性来描述五藏的功能,而且还将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分别配入五行,一起来说明五脏功能。当用一个比喻无法说明时,只好再用一个比喻,比喻多了,自然就构成了一个系统。这样一来,五行就成了一个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完整系统。
我们以心为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灵枢?五味》曰:“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这几样食物都属苦味,因为“苦生心”。
中医将人体五藏比喻成五行,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借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进一步说明五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藏的资生关系是: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可以济心;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可以温脾;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可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气清肃下行有利于肾纳气;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精可以滋养肝血。
五藏的相互制约关系是: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可以制约心火;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热可以防止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肃降牵制肝气升发;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能疏脾;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之健运可控制肾水泛滥。
中医五行配五藏的学说,非常先进,它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五藏统一在一个体系中,并从生克制化关系中体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如肝的健康,不但与心有关(肝生心,心反过来也可以影响肝),而且与脾肺都有关系。同时,五脏再配以五方、五色、五气,又将人体五脏与外在自然联系到一起,体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根据五行学,人体五藏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藏的病变可以传至其他藏,其他藏的病变也可以传到此藏,中医将此称为“传变”,其依据就是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