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不要太张扬
5028200000020

第20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

人生不是电影,不会定格在某一个画面。日子在往前走,生活也在继续。你依旧在颠簸的旅途奋力前行,偶尔绊住了,也不是长卧不起,而还会爬起来,不是吗?那么,这就不是输,只不过时暂时没有赢!

一个溺水的游泳健将,不是败在汹涌的江水前,而是因为不肯低头暂时服输而迷惑了心灵。我们不禁要问:有幸来世上已属不易,何必对磕磕绊绊耿耿于怀,为逞一时之勇,甚至于连年轻的生命也要轻易搭上?毕竟,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我们用生命去坚持。

不要鄙视服输者,在关键之时,收回迈向悬崖的脚,适时服输,给生命一条出路,也给以后的从新迈进一次机会。毕竟,路还很长,大丈夫能屈能伸,何必逞匹夫之勇?况且,适时不是永远,服输不是放弃。在适当的时刻,能聪明地低头,方能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有一首禅诗说得好: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也不失为一种超然的智慧与洒脱。

小节隐忍才能大事精明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与朋友友好相处,就必须头脑冷静。无论做什么事情,小节上不忍,在做大事的时候就会有判断上的失误。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闻讯,悲痛欲绝,严令三军赶制孝衣,为关羽戴孝,逼得手下将官无奈,最后铤而走险,把他杀了。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举兵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苦相谏,都无济于事。这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结果被吴将陆逊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数万军士丧生,刘备本人带着残兵败将退归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呜呼。蜀军从此一蹶不振了。

由此可见,是否理智地处理事情,有时就成为事情成败的关键。小节上不能低头忍过,大事上就会糊涂,不但自己兵败身亡,可怜那数万军士也因此丢了性命。

古人有“万事以忍为上”的古训。但不是什么事都忍,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失小得大的决策。隐忍小节大事上才能精明,这才是明智之举。

明代冯梦龙在《智囊》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长洲尤翁是开典当铺的,年底某天,忽听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居。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那人仍气势汹汹,不肯相让。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度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让店员找出典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那人拿到两件衣服,无话可说,立刻离开了。当天夜里,他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因负债过多,已经服毒,知道尤家富贵,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就转移到另外一家。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原因。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就会立刻到来了。”人们听了这话,很佩服他的见识。

在现实生活中,因小事酿成大祸的也时有发生。无论在发生什么事情时,一定要稳重,不要逞一时之快,而坏了大计。尤翁如果允许仆人去打斗,也许因为小事而酿成大祸,实在是没有必要。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小父母双亡,既无兄长又无姐妹,可怜她孤苦伶仃,不得不寄居贾府。偏偏贾府中有一个“多情的公子”贾宝玉。一个俊男、一个靓妹,自然免不了一见钟情。但有情人未成眷属,这其中的林黛玉自己恐怕要负一多半的责任。

薛宝钗是林黛玉的情敌。林、薛之争,胜负原无定论。林黛玉家道中落,虽然是柔肠百结,却无人为她主持大事,这算是一个劣势,但贾宝玉钟情于她,这算是一个优势。薛宝钗家资丰厚,深得薛母疼爱,为人又乖巧干练,这算是一个优势,而贾宝玉虽然有时也对她动些心思,但毕竟不想娶她为妻,这又算是一个劣势。可见林、薛之间相比较,各有短长,胜负未定。可惜的是,林黛玉不知道发挥自己的优势,却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恼。她忍不了“金玉良缘”之说,忍不了贾宝玉“见一个爱一个”,还忍不了看别人家父母兄弟团圆。自始至终跟自己过不去,终日里愁眉不展,悲悲戚戚、哀哀啼啼,最后竟泪干心死,玉殒香消。她这一死,倒让他人落得个红绡帐里鸳鸯共枕。

西汉的贾谊,18岁的时候就能诵诗写文,远近闻名。22岁便得到汉文帝的赏识,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官。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他恃才自傲,伤了朋友的自尊心,再加上别人嫉贤妒能恶语中伤,致使文帝很快就对他失去了兴趣。因此被免官削职挤出了朝廷。受到排挤和打击,贾谊便忧伤万分,精神不振,一病不起。他怨天尤人,“自伤哭泣,以至于天绝。”可惜一代才子,就这样断送了自己远大的前程。

苏东坡专为此事写了一篇题为《贾谊论》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夫谋之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真可谓是一语破的——不能忍受暂时的挫折,哪有来日施展才华的机会?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在小节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生活当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上司的冷遇等等。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低调处理,泰然处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对于刚步入社会中的年轻人来说,更需要修炼内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是非不辨于言”,才能使自己在受到别人轻视、作弄、欺骗甚至侮辱时,能够包容含蓄,不发一言,不表愠怒,使他人无从捉摸其内心深处。这个中的趣味是奥妙无穷的,同时也藏着很大的机谋与作用。所谓“静以制动,观人入微”,有此定力,则他人便不敢加以侮弄欺骗了。反击也要等机会,不可盲目,机会不成熟而妄动,自己只会更加被动。总而言之,恰当的理智,适宜的克制,隐忍小节,是做事时智慧的表现。

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

拿破仑说过:“强者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忍受了比常人更大的痛苦才成为强者”。人的一生,身受挫折、坎坷、身处逆境是在所避免的,只是受挫折的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

大凡成功者无一例外都曾经多次渡过严重的危机,受过常人难以忍受的逆境。孔子带着弟子,四处奔走,仕途无缘,在穷困潦倒中着书立说,才成为儒家一代宗师,被封建社会推崇的圣贤。屈原受贬,在忧国忧民的逆境中,写下了流芳千苦的“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坚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终成就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曹雪芹家门破落,生活清贫,在茅舍里奋笔十年,完成了文坛巨着《红楼梦》。

南非国大党主席、开国总统曼特拉受过政治迫害,坐过牢房,被囚禁达27年之久。爱迪生被学校除名,在火车上卖报被打聋了耳朵,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了大发明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在常人难以想像的困境中,完成了催几代人奋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有上过四年小学的流浪儿狄更斯,在逆境中奋起,成为一代文化巨匠。科学界的天王巨星、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天才、着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让思想在宇宙深处飞扬,以高度病残之躯完成《时间简史》,由于他对“黑洞”问题石破天惊的解释而被媒体誉为“果壳里的空间之王”。

不难看出,由自古及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凡成就大事业者,哪一个不是立常人所难立之志,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之苦,付出比常人千万倍的艰辛,才做出了万人景仰的业绩,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美名?

战国时期,齐桓公回到齐国登上王位后,决定任用鲍叔牙为相,并下令捉住差一点射死他的管仲,准备开刀问斩。这时,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为相,自己情愿当副手。齐桓公很想不通。但鲍叔牙说:“那时我与管仲都是各为其主,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管仲强我千倍,如果您想富国强兵,成就霸业,非用管仲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得衣带钩呢?”

于是,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对内实行经济、政治、军事诸多方面的整顿改革,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齐国由乱而治,称雄于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战国时代,三家分晋是段有名的历史。当时,晋国最有势力的大夫实际有四家,最强大的是智伯瑶。他想独吞晋国,常显得非常跋扈。当时,赵襄子刚继父位,立足未稳,在宴请智伯瑶时,智伯瑶当其手下的面打了赵襄子,赵襄子隐忍不发。但后来当智伯瑶胁逼三家大夫供奉于他时,赵襄子却首先反对,在使智伯瑶的野心暴露之后,他联合其他两家大夫,灭掉了智伯瑶。智伯瑶的纯刚招致了失败,而赵襄子的忍韧却确立了取胜的基础。

历史上有名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曾令多少英雄人物为之感动。如果蔺相如仅因廉颇说了几句带有侮辱性质的话语而大发脾气,互相指责,互相攻击,势必要两败俱伤,给秦国以可乘之机。正是因为有了“忍”,便使一个国家得到安宁、和平,也正是因为有了“忍”,才出现了“刎颈之交”的朋友。可见“忍”是多么的重要。

在当代,我们顺着富豪们奋斗的阶梯探寻下去,却发现每一个富翁身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苦难与彷徨,他们原来也是普通人,并且大多数出身贫寒,而正是这种苦难磨炼着他们的意志,正是隐忍使他们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永不服输,也正是这种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成就了他们非凡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行动取舍都不可失度,失度则会坏事,就会受到挫折。饮食无度,会伤身;贪婪无度,会招来杀身之祸;玩笑无度,会伤感情,有时甚至在无意中与人结怨。当然,并不是说一切事情均要忍,如果达到那种万事皆空的境界,打你的左脸,你便将右脸也送给对方,这就是一种无原则的“忍”。因此,忍也是有界限、有限度的。

对于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为了长远的利益,为了时势,情理的转换,必要的退让忍辱不是坏事。以退为进,常常是屡用屡胜的。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只有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对细微敏感的小事隐忍不计,不怨不怒,不躁不忧,方能成就大事业。

这个“忍”字,可以说是最能锻炼我们道德修为水平的一个字。许多人常常在这个理字上忍不下来。一缺乏这个忍,就容易走向极端,从而把自己的生命丢弃在失于忍耐心的这个状态之中。因此,我们无论在顺境当中也好,在逆境当中也罢,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忍耐心。特别是在逆境当中,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逆境当中的磨炼,都要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是培养自己的忍耐心。

年轻人在学习的阶段、在没有踏入社会的阶段,更要注重培养这种忍耐心,培养这种德性、品格,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够担得起重负。无论在逆境当中,还是在困苦当中,还是各种恶劣的环境当中,我们都不会被击败。即使暂时被击败,我们也会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前进。

容人之过,用人之才

俗话说得好:将军头上能走马,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对一个领导者最好的褒奖,也是作为领导者能容人的最高境界。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人才,不一定是全才;能人,不一定是完人。“峰高谷低”,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人才之所以是人才,主要不是因为他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如果一味地求全责备,甚至用放大镜看缺点,就很难找到可用之才了。

战国时期,卫人吴起很有才能,但恃才傲物。投奔鲁国,鲁国不肯重用他;到魏国后,被魏文侯任命为大将军。吴起不负众望,不仅带出了训练有素的军队,收复了被秦国夺去的大片土地,还整治边防,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一代名将。显然,鲁国国君的苛求使他错过了一个难得的将才。

作为领导者,应该有容人之短的大度,容人之过的雅量,不因斑点而损其亮点。古人云:“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问小疵。”对本质好、有能力的人才,要扬长避短、用长补短,敢于提拔使用,以达到人尽其才的最佳效果。比如,一个部门主管敢于改革,有创新精神,但有点自负固执。对这样的人,领导就该多看优点长处,不必太计较缺点。

《资治通鉴·汉纪》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备的谋臣法正常常利用职权解决个人恩怨,有人劝诸葛亮禀告刘备,限制法正的权力。但诸葛亮从大局出发,认为法正有谋大局、御强敌的才能,不能因其有过失就限制他行使职权。有的领导容不得下级的过错,有了点过错恨不得一棍子将之打死。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君不见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伟人,多数能容人之过。西汉名臣陈平曾有“贪金盗嫂”之嫌,刘帮并未因为他有这方面的过失而拒之门外。

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再亮的眼睛都有盲点,再好的眼光也有盲区。人有时会被自己的眼睛欺骗。恐怕很少有谁敢说,自己看人绝对不会看走眼。既然光“看”靠不住,那就不妨多听。听群众的声音,听不同的声音,用相对客观、全面的“听”来弥补和纠正有可能主观、片面的“看”。

有位才华出众的经理,事业一直都不顺利。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太精明了。每次与朋友见面聊天总在听他抱怨、指责别人,这些人包括他的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下属,他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抱怨同这些人共事有多么困难。朋友劝他:用人、与人相处都尽量地看人长处,用人长处,不要老盯着人家的缺点不放。而他依然如故,公司事业也依然很不景气。

其实有不少人才都有着与同样的毛病,他们自视甚高,自律甚严,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人身上全是毛病,他们用自己的标准和好恶去衡量、要求别人。他们不乏精明,但少了一份应有的糊涂和容人的胸怀。这样的人会是做具体业务的好手,但绝不是好的管理人才。他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但要做整天在一起共事的同事很困难。

爱才、容才、护才是优化心理机制的集中表现。由于爱才而容才,由容才而护才,这是领导者用人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容才。因为容才是开展工作中付之于行动的行为过程,也是最主要的过程。只有在容才中才能培养人才。容才就是要以宽宏大量的胸怀来对待人才。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能招引和挽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