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诡道
4911000000025

第25章 诡道之“言”经:诡辩之术(6)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上贪污受贿、贪赃枉法、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现象的出现,众多人都哀叹着中国国民素质的低劣,讥笑着同胞的丑陋。而张贤亮却认为应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当代国民素质较之过去已有所提高,不仅不用忧思,反而应乐观地对待之。但如何向人们阐明这个观点,讲清这个道理呢?他如此对听众讲道:“中国人被禁锢了几十年,‘第二次解放’以后,必然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廖冰兄先生或者是华君武先生一幅漫画里描绘的。在一口封得严严实实的瓦坛中长大的人,一旦打烂了坛子,他也依旧保持着在瓦坛里的形状,蜷着身体,收缩着四肢,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第二阶段开始矫枉过正了,伸手伸脚,毫无规矩地胡抡八抡,还要试试手脚的力气,尝尝行动自由的滋味,以致狂到见东西就砸、见人就打的地步,这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这个阶段恐怕还相当长。到第三个阶段才会有规范地舞之蹈之,懂得手往哪里挥,脚朝哪里蹬,什么样的动作方符合音乐的节拍,才可以在世界舞台上作正式表演。”有关国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媒体、舆论、公众言及最多而本身又最具难度和深度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便道得清说得明的。在这里,张贤亮并未从理论、实际等方面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说明,而是巧妙地以一幅漫画中所言及的故事来加以比喻,用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来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到见解。这种极富创见性的“事喻”将观点寓于“喻”中,较之“言喻”则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从而使听者得到深刻的启示。言说中,描物赋象,形真态切,遣词用语,动感极强,深奥为浅显,或张隐微为显著,理、形、趣三“味”皆具,显示出一位大作家不凡的语言功底。

诡道“言”经之十八:忠告亦应不逆耳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的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忠告于对方。也就是说,不爱别人的人不会给予他人忠告的,不被爱的人也同样得不到忠告。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

尽管如此,为什么一般人都讨厌忠告,忠告为何听起来总不顺耳呢?

究其原因,就在于一般人容易受感情支配,即使内心有理性的认识,但仍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而难以听进忠言有理性的认识,但仍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而难以听进忠言:

例如,一位在外游荡而后感到后悔,暗暗下决心回家学习的中学生一走进家门,当母亲的就急不可耐地忠告儿子:

“你又到哪里野去了?还不快去复习数学,看你将来还考得上大学!”

“哼,上大学,上大学,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混不出人样!”

受逆反心理驱使,一气之下,儿子又跨出了家门,母亲的一番苦心白费了。

看来,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

如果我们注意忠告的三个要素,你的忠告就会被人接受,忠言也就顺耳起来了。

一、谨慎行事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你教训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绪。

二、选择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第二个要素。

例如,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而部下心里却会顿生“你他妈没看见我已拼出死命了吗?”的反感,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行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部下是会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

除此之处,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三、不要比较

忠告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说三郎呀,你看隔壁家的正夫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正夫同年生,可你还比他大两个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哟!”

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

“哼,嘴里整天是正夫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

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母亲的忠告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再如,“我说,你看铃木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齐齐的,而你总是不修边幅,你就不能学学人家的好样吗?”

丈夫对不整洁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学学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赚得多吗?你有了钱,难道我还不会打扮?”

虽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出于自尊心,她没好气地回敬着丈夫,丈夫的忠告失败了。

诡道方略之:会对付饶舌的常客

有朋友来访,促膝长谈,表达友情,交流思想,不仅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而且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益事。宋朝著名词人张孝祥在跟友人夜谈之后,不禁发出“谁知对床语,胜读十年书”的感叹。但现实生活中也有与此截然相反的情况。工余饭后,你刚想静下心来读点书或是做点事,不料不请自来的饶舌常客扰得你心烦意乱。他东家长西家短,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一再重复你毫无兴趣的话题且越说越来劲。你勉强敷衍,心不在焉,焦急万分,真想对他下逐客令而又怕伤感情,难以启齿。如果你“舍命陪君子”,那么你将一事无成,因为你的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白白地被别人占去。鲁迅先生说:“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任何一个珍惜时间的人都不甘任人“谋财害命”,也不甘被饶舌常客牵着鼻子走。

那么,该怎样对付饶舌常客呢?最好的对付办法是:运用最高超的语言技巧,把逐客令说得美妙动听,这样你就能两全其美:既不挫伤饶舌客的自尊心,又使其从此变得知趣。下面的五种下逐客令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一、以婉代直法。用婉言柔语来提醒、暗示饶舌常客:主人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跟他闲聊胡扯。跟冷酷无情的逐客令相比,这种方法容易被对方接受。例如:“今晚我有闲,咱们好好畅谈。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全力以赴写职评小结,我争取这次能评上工程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请您从明天起别再来打扰我了。“今晚我有闲,咱们好好畅谈”只是表达对客人的一点礼貌,是欲拒先纳的一种策略而已。又如:“最近我妻子身体不适,吃过晚饭就想睡。咱们是否说得轻一点?”此话虽然用的是商量口气,但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你的高谈阔论有碍女主人的休息,还是请你少光临为妙吧!再如:“这是我第一次发表的文章,请您指正。我想今后尽量多挤些时间爬爬格子,我还年轻,真想有所作为啊。”这番话似乎很尊重对方,但“请您指正”只是虚晃一枪,而“真想有所作为”的感叹却是在提醒对方:请你今后别再来纠缠不休了。

二、以写代说法。有些饶舌常客辨析语意的灵敏度不高,婉转的逐客令常常难以奏效。对这些人,不妨用张贴字样的方法代替直率的语言,表达使人一见就明的意思。影片《陈毅市长》里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家里客厅的墙上贴上“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字样以提醒来客:主人正在争分夺秒搞科研,请饶舌者自重。看到这张字样,纯属“闲谈”的饶舌者谁还会好意思喋喋不休地说下去?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贴一些如“我家孩子即将参加高考,请勿大声喧哗”、“主人正在自学英语,请客人多加关照”之类的字样,制造一种努力拼搏、惜时如金的氛围,使饶舌常客望而却步。从常理上说,字样是写给所有的来客看的,并非针对某一位,因而不会使哪位来客有太多的难堪。当然,在饶舌常客知趣地告辞时,主人可送到门口并致意:“真抱歉。但愿我的孩子能托您的福,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谢谢您的关照,如果我在自学英语上有所突破,我不会忘记您的支持。”

三、以热代冷法。用热情的语言、周到的招待代替冷若冰霜的表情,使饶舌常客在“非常热情”的主人面前感到今后不好意思多登门。饶舌常客一到,你就笑脸相迎,沏习俗香茗一杯,捧出瓜子、糖果、水果,很有可能把他吓得下次不敢贸然再来。你用接待贵宾的高规格,他一般也不敢老是以“贵客”自居。过分热情的实质无异于冷待,这就是生活辩证法。但以热代冷,既不失礼貌,又能达到“逐客”的目的,效果之佳,方法不妙,不言自明。当然,对于个别极不知趣而又爱贪便宜的饶舌常客,以热代冷法只能是白费精力,空耗钱财。

四、以攻代守法。用主动出击的积极姿态堵住饶舌常客登门来访之路。看准他一般是在每天何时到你家的,你不妨在他来访之前一刻钟先“杀”上门去:“您多次来访,礼尚往来,我应回访您,否则太失礼了。”于是你由主人变成了客人,他则由客人变成了主人。这样,你就争得了掌握交谈时间的主动权,想何时回家,就何时告辞:“最近我有些急事要处理,改日再谈吧!”更重要的是,你杀上门去的次数一多,他就被你牢牢粘在自己家里,原先每晚必上你家的行为定势就有望改变。过了一个阶段,你“班师回朝”之后,他很可能不再“重蹈旧辙”。以攻代守,先发制人,其实是特殊形式的逐客令。

五、以疏代堵法。以上四种方法都是“堵”的方法。饶舌常客之所以用无聊的嚼舌来消磨时间,是因为这种人既无大志又无高雅的兴趣爱好。如果改用疏导之法,使他感到有计划要完成,有感兴趣的事可做,那么,他就无暇光顾你家了。显然,以疏代堵,釜底抽薪,就能从根本上解除饶舌常客上门干扰之苦。怎样进行疏导呢?如果他是青年,你可以举伟大胸有大志的事例进行教育,也可以发人深省的语言予以教育,也可用发人深省的语言予以激励:“人生一世,岂可没有一点真才实学?你我都要好好努力才是啊。”如果他是中老年,你可以根据他的具体条件,诱导他培养某种兴趣爱好,或种花,或读书,或练书法,或跳迪斯科。“老张,您的毛笔字可真有功底,如果再上一层楼,完全可以在全县书法大奖赛中获奖!”这样的话一定使他欣喜万分,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兴趣爱好,你请他来做客也不一定能请到呢!让逐客令变得美妙动听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不管使用何种方法,主人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有情。饶舌常客一般是邻居、亲戚、同学、同事,主客之间相当熟悉,切忌用冷冰冰的表情和尖刻刺耳的语言刺伤对方,也不宜用爱理不理、屡屡看手表等方式表示烦厌之意,免得以后见面时十分尴尬。一定要使对方感觉到主人对他还是很有情谊的。有情,才能使逐客令真正变得美妙动听。二、有效。要使饶舌常客听了你的得体的话后明显减少上你家的次数,缩短闲扯的时间。这样,主人的语言技巧真正起到了逐客的作用。如果主人语言失当,客人自作多情,上你家的热情有增无减,闲扯的兴致越来越高,那就是主人弄巧成拙了。

诡道“言”经之十九:不伤和气的争辩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一评论。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留心我们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都能引起争辩;甚至连某人的发式与妆饰也能引起争辩。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却是寻求真理的过程。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而相互劝说。然而由于论争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故此,辩论和寻常说话不同,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于是,大凡争论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最容易使我们良好的交际愿望落空。如果你能够在论辩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在论辩结尾搞好“善后”工作,就能使你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既做到个人心情舒畅,探求了真理,又不伤人际和气。

一、为争辩定下一个积极的格调

(一)避免无益的争辩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人相左时,当你的言行遭人非议时,你的知一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往往就在这时发生了。为了避免无益的辩论,此时,你需对如下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1.如果你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它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大可不必动用你的唇枪舌剑,一笑置之最妙。同样,你向别人提出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通过争论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发和教育的问题,不必在那无关宏旨的细节琐事上做文章。

2.你的辩论一番的欲望更多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原因?——诸如虚荣心、表现欲望或面子上下不来。如果是感情原因,大可就此打住。同样,我们向人提出问题是否有感情的因素?如有,就同辩论的实质——探求真理背道而驰了。所以最好别去做这种不积极的提示而把他人引入无谓争辩的歧途。

3.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他对你有深刻成见吗?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同样,如果你是处于这样一种心境,绝对不要向对方提出论题辩论,因为此时你提不出理性的论点,在辩论伊始,就注定了你失败的命运。

(二)使争辩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换

辩论是为了明是非,求真理。只要我们的辩论出自公心、就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论辩语言去参加辩论。

1.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即为追求真、善、美而去积极地争辩。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

2.树立正确的辩论道德观。把辩论置于科学基础之上。以理服人,让事实说话。辩论者要有高深的涵养;不搞诡辩,不揭隐私;不搞人身攻击;不把观点的敌对引申为人际的敌对;不靠嗓门压人,有理不在声高,如果你能有制有节的音调语气道出你的理,其效果不亚于如雷贯耳。

3.用真情、善意、美感与人辩论,就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与情恰恰是列车通往“积极争辩”的双轨,缺一不可。有位诗人说过,全是理智的心,好像一把全是锋刃的刀,让使用它的人满手流血。在争辩中,“理”是争的目的和取胜的保证。然而人又是感情动物,如果你在论辩中既能做到以理论,又能以情明理,你的辩论将会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流。你们彼此会以这样的话语来结束论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让我心服口服。”真正是既争出了公理,又增进了人际和谐,达到了积极论辩的目的。

二、掌握“解剑息仇”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