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诡道
4911000000024

第24章 诡道之“言”经:诡辩之术(5)

著名诗人莫非应邀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举办学术讲座。诗人讲到自己的诗作时,准备朗诵一段,可诗稿却放在一个学员的课桌上,诗人便走下讲台去拿。由于是阶梯式教室,诗人上台阶时,一不留神一个趔趄倒在第二级台阶上,学员们顿时哄堂大笑。诗人稳住身子,转向学员,指着台阶说:“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做诗亦如此。”这一哲理性的话语顿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诗人笑了笑,接着说,“一次不成功不要紧,再努力!”说着,装着用力的样子走上讲台,继续他的讲座

有一次,林肯在擦皮靴,某外交官不无揶揄地问:“总统先生,您总是擦自己的靴子吗?”林肯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是啊,那你是经常擦谁的靴子呢?”林肯的高明在于他巧妙地绕开对方所出的一个判断性问题,进而找出破绽,给对方回敬了一个特指性的反诘。

1972年,尼克松访华,登长城的时候,他因为腿疾只上了三步石级,就站着不动了。于是有记者问他:“总统先生,您为什么不登上最高峰?”尼克松轻松地说:“昨天我与毛泽东的会见已经是最高峰了。”尼克松的高明也在于他善于跳脱,巧妙地避开私事谈国务,虽然答非所问,却能趣在言中。

杨澜在主持一次知识问答类节目时,问道:“阿拉伯某小国的公园里,常常有武士模样的人摇着铃铛走东串西,这是干什么的?”参赛者的回答各种各样,结果都是错的。最后杨澜告诉大家谜底:“这是卖茶水的人。”此时杨澜见参赛者情绪有些低落,赶快补上一句:“看来这地方的水真是太宝贵了,卖茶水的人也穿戴得这么漂亮,把我们都迷惑了。”这句话看来很平常,可一声“我们”,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化解了参赛者由于回答错误可能带来的尴尬。一个自圆其说的道理,消除了参赛者心中的不快,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冷场。

诡道“言”经之十五:话不在多而在精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下面邹韬奋、马寅初二先生的一句话演讲,或者显露了战斗的锋芒,或者造成了谐趣的氛围,都值得我们揣摩品味,会心悟解。

诡道方略之:邹韬奋的演讲

一句话演讲,不允许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以求一语中的。请看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发表的一句话演讲:

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的这一句话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透过这一句话的演讲,我们分明地感受到它里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的赞颂。“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四个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硬骨头精神的试金石。这极其精练的一句话演讲,巧妙地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使卑微者更渺小,使高尚者更伟大,尽管只是一句话,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人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战斗不止。

诡道方略之:马寅初的演讲

我国著名学者马寅初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有一次曾经在百忙中前往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贺喜的人们发现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要讲话,但是置身于喜庆的环境里,不能有违众人的意愿,但是,讲什么呢?讲几句场面话吧,马校长没有这个习惯;讲做学问吧,显然不切时宜。突然,他灵机一动,来了个一句话演讲:

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人们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后来一联系新郎大名,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于是都开怀地畅笑起来。马寅初借助新郎的大名加以发挥,既表示了校长对教师的良好祝愿,希望郭老师人如其名,做一个好丈夫,又风趣横生地增添了喜庆气氛,真是妙语天成。

诡道“言”经之十六:反弹,还击挑战的利剑

在交际中,当对方向你挑战时,反弹,是一种很有效的技巧。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那是一个谁也无法解开的“谜”,然而,我们的作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弹回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诡道方略之:梁晓声答问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是计,欣然答应。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

“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在这里,梁晓声也是巧妙地应用了“反弹”的应答技巧。

诡道“言”经之十七:妙用比喻趣味无穷

在说话的技巧中,比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法。它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我们不妨认真品味下面的两组对话,看看从中会晤出点什么。

一是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二是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著名作家陆文夫对性文学是怎么看的。陆文夫不失幽默地答道:“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与会者发出会心的笑声,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诡道方略之:张贤亮锦言隽语亦华章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和当今文坛上,张贤亮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因创作长诗《大风歌》而被打成右派并坐牢22年;又因创作《绿化树》、《习惯死亡》、《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而成为文坛上的顶尖人物;后来又因成为作家下海经商的“始作俑者”而招致众多非议。艰辛苦难的人生铸就了他不甘平庸的人生观;诗书文史的饱学历览使他具有了过人的文学潜质;始终处于“风口浪尖”的不凡生活磨砺成了其刚毅坚强而又直率坦诚的个性。当所有这些“元素”复合成其丰富的内涵且又至非言说不可时,我们便有幸目睹到了作为“言辩者”的张贤亮的风采。

一、“巧言”以应对,“危急”中方显英雄本色。张贤亮的口才与其文才一样,是有口皆碑的。尤其是当交际言谈、应对答问之中出现“突然”之间时,其“有机智和口才,能化解难以回答的问题”(诗人张同吾语)的能力则更能得到淋漓酣畅的展露。

中国以色列建交以后,以张贤亮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应邀首次访以。其间,以色列仅有的两个电视台曾同时以直播的方式对张贤亮进行了采访。原定20分钟的节目眼看就要顺利结束时,节目主持人突如其来地问道:“张贤亮先生,你是一名共产党员,近来你以作家的身份走访过很多西方国家,请问,经过比较,你究竟是认为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面对这个始料未及且是“选择问”格式的问题,倘断然拒答或反唇相讥,则有失礼仪;缄口不言或口讷语拙,则有损中国作家形象。有道是,唯危急之中显英雄本色。只见张贤亮莞尔一笑,答道:“这个问题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不成为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者不会做这种比较。因为我们共产党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流程,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以后是封建社会,当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替代。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就会自然地出现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像春天以后是夏天,夏天以后是秋天,秋天以后是冬天一样。你不能比较到底是春天好还是夏天好,或说是秋天比冬天好。每个季节都有它的好处和特点,不管人认为好不好,每个季节都必然要来临,你也去适应它,度过它的。”这位主持人闻之仍不罢休,又问:“请问,你是个共产党员,这如何解释?”张贤亮款款答道:“不错,这个共产党员还是个资本家。这是由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譬如说我在冬天的时候,必须在身上多穿一件衣服,可是到了春天,不需别人说,我自己就会把衣服脱掉一件的。”也许,节目主持人个人并没有什么恶意,其“刁钻”之间仅是使被采访者呈些许尴尬从而给电视观众一些“刺激”罢了。但就本身便具“争议”的张贤亮来说,其间便是个既“敏感”且“棘口”的问题,因该问显然已超出了文学和社会的一般范围,其“矛”直指张贤亮的个人政治态度和信仰。对此,张贤亮以其超人的睿智和处惊不乱的应变能力巧妙地应答之,“这个问题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不成为问题”,充分表现出了其作为共产党员的自豪和自信感。有关“自然流程”的释疑,简明切要地道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两个精到的譬喻类比,将社会发展规律与春夏秋冬四季以及“穿衣”“脱衣”这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须臾不离的东西联结起来,言虽简而形真义丰,语虽约而态切理显。

二、“豪语”发肺腑,明快间抒啸傲人生之情。充满自信状态所显现并给予人们的,是一种信任与认同感。具有这种美德的人一旦“言说”时,便常显心底激情的宣泄,个性色彩的挥洒,便会给人一种语言明快简捷、流畅洒脱之感。

张贤亮下海经商以后既招致了众多非议,也引起了不少人对其前景的担忧。一次,某记者在采访中这样问道:“五年内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大亨之一,这是你坚定的信念吗?”张贤亮毫不迟疑地答道:“在我看,正如不想成为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一样,一个不想成为大亨的商人就不是好商人。我所欣赏的是西方大亨不以拥有多少财富为满足,而是以能支配多少财富而自豪。不管怎么说,我的艺海公司注册后,我又成立了宁夏商业信息有限公司、华夏西部影视公司和绿化树保健品有限公司。这几个公司目前前景都非常好,投入的都是高附加值项目。自从下海后,我感到每天都会遇上挑战,但我不怕挑战,我过去曾用五年时间,通过个人奋斗成为中国的知名作家,作品连续三次获全国文学大奖,这在中国西部是绝无仅有的。我坚信,我同样可用五年时间,成为中国的知名大亨之一。”不见半点矫饰和虚假,也不见半点自负和狂妄,给予人们的,是激情的浪涛拍岸,是“凌绝顶”的壮志霄空。对拿破仑“名言”的巧仿妙拟,言宏辞壮地道出了其决心于商海中大有作为的豪情;而“拥有”和“支配”、“满足”与“自豪”两组词语的遣用,释疑般地表明了自己下海经商的与世俗根本相左的真正目的。简捷明快、激越有力的“我坚信”,更展示了他对人生目标的执著追求和啸傲人生的自信与豪情。

三、“趣言”作应答,谈笑间尽露大家丰采。风趣幽默的谈吐,无疑是言者智慧的闪现,但更为重要的,它还是言者人生观的反映。很难想像,一个悲观厌世、憎人恶事的人能够拥有幽默,而唯有那些乐观豁达虽历经人世沧桑而仍不断进取者方能与幽默结伴终身。在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以色列到达飞机场时,张贤亮与以色列大使之间有这么一段精彩之至的对话:

以色列大使:“你知道我有多苦吗?飞机晚点,我在这里等了你们四十分钟。”

张贤亮:“不,是历史晚点,我们等了你们四十年。”

以色列大使:“我们可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

张贤亮:“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后来居上。后来的人可以占据最好的位置。”

张贤亮紧承以色列大使一句似怨非怨之语,由飞机的“晚点”巧妙地引至历史的“晚点”,既避免了“飞机晚点”这个不愉快话题的继续下去,又由“现时”而“历史”,含蓄委婉地表露出了对两国四十年间不相往来的遗憾之意以及对如今终于“着陆”的欣喜之情。而“后来居上”这句成语的巧妙挪用,于笑说之中,把四十年来两国之间的“纠葛”之过“委”于对方,且又隐隐地透出这么一层深意:珍惜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吧。张贤亮绝不是一个轻易调笑、滥用幽默的人,而这里,他将真心实意作笑说巧讲,涉语语成趣,及言言生谐。这种暗寓深意的幽默绝非是一些调笑戏谑、插科打诨式的浅薄幽默所能及万一的。

四、“喻语”明事理,简捷中显文学家风范。在张贤亮的言说中,我们常常能见到这种以三言两语便使理晓文明、意达情显的“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