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
4907500000024

第24章 瑜伽、萨满和神秘主义(2)

埃里亚德对瑜伽的看法显然缘于他的知识体系与神秘主义的差异。知识体系的不同容易导致对话的障碍。在宗教看来,神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实证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灵需要的问题。因为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时间这一对根本的矛盾,决定了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要设法去寻找永生的方法,以满足心灵的需要。神秘主义对人的理性活动,或者说世俗活动进行抵制,无非是在现实生活中对理性主义解决社会问题无能为力的结果。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宗教里的仪式意义有时要超过信仰。用埃里亚德后来的话说,宗教学家的任务只是进行不同宗教之间的比较工作,利用他的观察力正确解读各种事实的宗教含义,而不要去作价值的判断。

萨满教在中国的医学职能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我国北方各民族原来都信仰过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变迁,这种教在许多民族中已被佛教(喇嘛教)和伊斯兰教所取代。惟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直到解放时还信仰它。

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满族先人对自然的崇拜是同狩猎生活和采集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条件下,衣食都取之于野兽,人们把狩猎所获取的野兽,视为主宰野兽的“神灵”的恩赐,因而加以崇拜。满族的先人认为某种动物与他们的氏族有着血缘联系,于是视作自己的祖先,因而对它加以崇拜,这是图腾崇拜。随着灵魂观念的发展,逐渐形成对死者及周年的悼念活动。于是有了自己的祖先的“神”。其中属于自然崇拜的“神”有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火神。还有来源于众多动物名目的神。所有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偶体和偶像。比如“熊神”是以一张熊皮为其偶体。有的削木为偶,有的以石为偶,有的把被崇拜的“神”绘制在纸上或布上。

这些偶像还不是真正的“神”,只能作为象征而存在,要通过这些偶像与真正的“神”打交道,需要能通“神”的萨满。可见萨满是古代社会中作为现实世界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间的交往者。人们既然创造了这些被崇拜的神,必然把自己的安危与福祸寄托在这些神的身上。于是逐渐形成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活动。这便产生了交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萨满。

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意思为“激奋者”、“癫狂者”。萨满是“巫”的意思,萨满教信奉世界为三层,上层为“天堂”,诸神所居:中层为人类所居;下层为“地狱”,鬼神所居。人类的祸福是诸神赐给的。神职人员分为管祭祀的家萨满和跳神的萨满。

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因而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最后考试时,跳得神志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萨满必须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帽架,帽顶前侧有一只铜制的鹰,后侧是两根铜制鹿角,角叉的多少表明萨满的品级。“神衣”是紧身对襟长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周身上下缀有铜镜、小镜、腰铃等。下身后侧是飘带。“神鼓”以板条做鼓边,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此外还有神刀、神杖等用具。萨满跳起神来,有节奏地敲“神鼓”,大小铜镜和腰铃相击作响,飘带四飞,俨然如沙场上的勇士,用以显示“神灵”的威严。

萨满的宗教活动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声称“消除灾祸,保佑人的安全”,为祭家消除灾祸。第二,声称能“祈求生产丰收”。不同地区的生产活动方式不同,祈求生产丰收的宗教活动的形式也不同。狩猎的人长期捕获不着野兽时便供祭萨满的“神”。祭祀时先用柳条做成鹿、猪等模型,萨满披挂上阵,做拉弓射箭的模样,于是鹿、猪模型纷纷射倒,这时猎人便可以上山,据说马上便能获得大批猎物。如果遇到旱灾、虫灾或水灾,萨满当然也有办法,他们又披挂起来,去祭祀“河神”、“虫神”,于是便风调雨顺,害虫绝迹,牲畜兴旺,五谷丰登。第三,声称“为病人祭神驱鬼”,这是萨满经常性的宗教活动。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果认为是“外来的鬼”致病时,在大门外或村边上生起篝火,萨满在篝火边“跳神”,并做象征性的射击,表示“驱鬼”。如果认为是触犯某一种神致病时,便杀猪、杀牛或杀羊进行祭礼,由萨满主持献祭,“请求神的宽恕”。遇到病危的患者,认为其“灵魂”已经离开肉体,到了“阴间世界”,便在夜间祭祀,萨满的“神”到“阴间”把病人的“魂”带回来附还于肉体。据说不管你患了何种病,病情多么严重,萨满都可以用不同的办法给你治好。

萨满的这一角色功能,也反映出原始人类社会对于未知的恐惧具有共同性。即使在现代西方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依然残存着类似的角色---“驱魔人”(exorcists)。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出品的被列为恐怖电影之首的《大法师》,终场戏是神甫为小女孩驱魔。在电影里,神甫梅林所做的一切正是一个天主教驱魔师的工作。萨满和驱魔师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是一种古老文化的遗存。天主教1614年首次正式颁布《驱魔法则》,在天主教每一个主要教区都有他们自己的驱魔人。根据该书规定,只有当驱魔师可以完全确定“受害人”是着了魔,并且得到教堂的祝福,才能开始驱魔。

正式的驱魔仪式往往又被称为“罗马仪式”。首先驱魔师穿上法衣进行祈祷,弥撒曲奏响,然后开始正式程序。驱魔师把十字架举过受害人、自己和所有旁观者的头顶,然后在房间里撒圣水。接着,他讲述圣徒的故事,朗诵福音书里的圣歌、祈祷和符咒。其中有些是直接针对魔鬼,命令他离开受害人的身体。此时驱魔师手持圣经,不论是旧约或新约。整个仪式过程中,驱魔师不断地划着十字,努力使受害者完全进入仪式,以控制其意识。驱魔师还会借助圣徒的遗物,通常是遗骸和勋章,据说这些圣物对魔鬼有强大的威慑力。意大利媒体曾经有过轰动一时的报道,说一位19岁的意大利少女在圣彼得广场着了魔,甚至惊动教皇保罗二世为她驱魔。但没有成功,后来教会只好声称他只是为她祈福。相比天主教,新教的驱魔仪式要简单得多,但同样流传至今。

萨满向每一种“神”祈祷,都有不同的祷词。祷词中有各种“神”出身历史、丰功伟绩以及这位神仙的性情爱好等,从而使每一种神都有了各自不同的“高大形象”。祭祀不同的“神”都有不同的祭祀方式。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须在夜间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内供祭,有的“神”必须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欢猪、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则喜欢飞禽或鱼类。供品一定要适合“神”的不同口味,供错了不但不灵,还会引起“神”的愤怒,带来灾难。萨满的宗教活动不仅使萨满教的内容更加复杂化,而且使各种“神”的形象也定型化了。以后,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崇拜对象变得多元化。一般满族家中供有观世音、关公、楚霸王神位,还喜欢供一个“锁头妈妈”,用麻线拴一支箭在门头,一年祭三四次,祭时一般在晚上把箭头拿下来,摸黑磕头,祈求“锁头妈妈”保佑一家平安。猎人离家外出捕猎,要祷告诸神。祷告猎神,求得能多捕获一些猎物;祷告路神,求得在密山中不迷路;祷告福神,求得在山里少受痛苦。

早期满族人敬的神多达一百多种,大多是女神,只有几个是男神。经常出现的男神是猎神。各种神都有偶像,有的是泥塑的,有的是木制的,也有用布缝的。猎神身材魁梧,佩带弓箭,嘴边还有两缕小胡子,形象逼真。

猎人祭神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先竖起一个杆子,再用土堆起一个高两米的土台子,猎人排到台前,推选一位有威望的长者,在土台上钉牲祭祀,祷告诸神,然后奔向山区。

与之相似,过去赫哲族人信仰萨满教,而且信仰的时间很长,从古代一直延续到近代。赫哲族人认为萨满是治疗百病的能手,是“人神之间的使者”。开始,萨满多为妇女,后来出现男萨满。萨满没有专职,都是业余的。平时,萨满和别人一样参加劳动,以渔猎为生。

赫哲人的萨满职能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一是为患者跳神治病;二是春秋两季跳路神,为全屯的男女老幼消灾免祸;三是为无子女的人跳神求子;四是主持全村的祭神仪式;五是为死者送魂;六是用人骨等为人判断吉凶祸福,寻找丢失的物品。

赫哲人对萨满的称呼主要有几种:送魂萨满叫“达特苏鲁特科切”,这种萨满被称为品级最高、法力最强,但人数不多。他们不仅能送魂,还能主持各种祈祷祭神活动。治病萨满叫“巴其兰”,这种萨满较普遍,活动也多,经常进出各家,比较熟悉情况。治小病小灾的萨满叫“佛六兰”,主要是有人生病时,被请去祈祷,为病人讲情。专治瘟病的萨满叫“阿哈玛发”,主要是劝说瘟神离开人体,让病人早日康复。萨满的传承,是由上一代的萨满假托神灵来选拔的,神灵让谁当,谁就得当,不当就会有祸有灾。新学萨满,必须由外来的老萨满教,本家的萨满不能教,要三年时间才能学成。刚开始学萨满的时候,由领教的萨满击鼓、唱诵,然后再教怎样击鼓、怎样扭腰、怎样跳神。初步学会后就跟着老萨满到有病的家中去帮着跳神,直到三年后才开始算正式萨满,单独跳神。萨满的神具神服,是萨满跳神时必不可少的。